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前的亩产量
上个世纪60年代,湖南省安江农校早稻品种试验田,青年教师袁隆平被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吸引了:株型优异,穗大粒多.他蹲下身子仔细地数了数稻粒数,竟然有160多粒,远远超过普通稻穗.兴奋的袁隆平给这株水稻做了记号,将其所有谷粒留做试验的种子. 第二年的结果却让人很失望,这些种子生长的禾苗,长得高矮不一,抽穗的时间也有的早,有的迟,没有一株超过它们的前代. 袁隆平百思不得其解,根据蒙德尔遗传学理论,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应该不会分离,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灵感的火花来了:难道这是一株天然杂交稻?而当时权威看法是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不具有杂交优势. 从这时开始,袁隆平下定决心不为权威所限,通过科学的研究揭示出水稻杂交的奥秘和规律.1966年,他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述了水稻具有雄性不孕性,并预言:通过进一步选育,可以从中获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实现三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带来大幅度、大面积增产.这就是袁隆平首创的“三系法”杂交水稻. 方向找到了,并不代表研究就一帆风顺.从纸上理论到田里的累累稻穗,杂交水稻研究走过一条充满荆棘的艰辛之路:他遭遇了“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雨,人为的毁禾、地震的死亡考验,以及试验技术上的数次重大失败等. 袁隆平和助手尹华奇、李必湖轮流到气候温暖的海南、云南等地育种,用1000多个品种的常规水稻与最初找到的雄性不育株及其后代进行了3000多个试验,但能保持不育特性的比例不但没有提高,而且不断下降. 袁隆平静下心来阅读国外有关高梁杂交试验的论著:杂交高梁不育系是用西非做母本,南非高梁做父本的远缘杂交成功的.灵感再一次显现:利用野生稻走远缘杂交之路. 在袁隆平这一思想的指导下,1970年,两名助手在海南找到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株.袁隆平确认后,将这株珍贵的野生稻命名为“野败”.1971年,袁隆平无私地将“野败”材料提供给全国各地的研究者,大大推进了杂交水稻在全国的研究. 失败并没有就此离开.1972年,袁隆平和助手将“野败”与栽培稻杂交转育成功的杂交水稻,试验的结果只表现在禾苗长势上,除了稻草比常规稻多一倍之外,稻谷没有表现出增产优势. 当时,杂交水稻怀疑论者嘲讽地说:“可惜人吃的是饭,不吃草.”袁隆平顶住巨大压力,认真分析试验后判断:这次失败,恰好证明了杂交水稻具有优势,关键是将这种优势向稻谷发展.在他的指导下,研究人员改进品种组合,在第三年达到亩产505公斤,比常规水稻增产30%. 袁隆平拉得一手好提琴,他说:“艺术创作要有灵感,灵感来了,一首曲子哗哗哗就流出来了.我们科研也有灵感,一定不能害怕失败,恰恰在失败中会产生灵感的火花.” 77岁的科研跳高运动员 “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这是挂在袁隆平家中的一首自作诗. “三系法像包办婚姻,两系法是自由恋爱,超级稻是独身主义”,这是袁隆平对杂交水稻演变过程的形象比喻.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再到超级稻,从亩产400公斤到600公斤再到800公斤,他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 1973年10月,在全国杂交水稻会议上,袁隆平发表论文《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进行大面积推广,全国达到208万亩,增产全部在20%以上.1981年,袁隆平被授予新中国第一个、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1982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学术会首次公认:中国科学家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在对杂交水稻的一片赞扬声中,袁隆平自揭其短:杂交水稻“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孽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 他决心开展新的研究攻关,在1986年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方法从三系向两系再向一系迈进的战略设想.1987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项目,袁隆平出任责任专家,主持全国16个单位协作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大面积生产,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了5%~10%. 当全国农业界的兴奋还没有离开“两系法”,袁隆平又提出超级杂交稻分阶段实施的战略目标:把塑造优良的株叶型与杂种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产杂交水稻选育技术路线. 2000年,超级杂交水稻亩产700公斤目标实现;2004年,800公斤目标实现;2005年,超级稻第三期小片试验田达到900公斤. “我是一个从小喜爱跳高运动的人,现在搞科研,也是像跳高一样,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着你.如果不跳,早晚要落在后头;即使跳不过,也可为后人积累经验.”袁隆平说. 世界的袁隆平 全世界有超过8亿饥饿人口,全球平均每天有两万人多人死于饥饿,其中近一半是儿童.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的袁隆平将目光投向了全世界为饥饿所困的人. 从1979年首次走出国门、在美国开花结果开始,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种植面积达到150万公顷.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对世界减少饥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1995年开始,菲律宾把发展杂交水稻作为解决粮食和发展经济的战略决策来抓.2005年种植杂交水稻面积达37万公顷,平均每公顷6.5吨,比其全国水稻平均单产高80%.尝到甜头的菲律宾政府,计划到2007年发展杂交水稻300万公顷,实现粮食自给. 印度尼西亚粮食多年不能自给,是世界最大的大米进口国.2001年,首批中国杂交稻在印尼5个省10个试验点展开,单产普遍达到每公顷8吨以上,最高达12吨,而原来的常规水稻每公顷只有4.5吨. 马来西亚稻米产量多年来增长缓慢,造成大米短缺,自给率只有60%左右,每年需花费巨额外汇进口大米.引进“超级杂交水稻”为马来西亚实现稻米自给带来了希望. 从亚洲到美洲,再到非洲、欧洲,增产优势明显的杂交水稻被冠以“东方魔稻”、“巨人稻”、“瀑布稻”等美称,甚至将之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媲美.“杂交水稻外交”成为我国重要的外交品牌. 包括“拯救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奖”、“世界粮食奖”、入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等多个世界奖项和荣誉,就是对袁隆平为全人类作出伟大贡献的肯定. “我有两个愿望:一是2010年超级杂交水稻能实现亩产900公斤的目标,二是将杂交水稻在全世界推广到1500万公顷,多养活1亿世界人口.”自称拥有“70多岁的年龄,50多岁的身体,30多岁的心态,更有20多岁的肌肉弹性”的袁隆平对此信心十足.到那时,他正好80岁.
中国水稻以前和现在的差距有多大
为了把稻草还给农田,作为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有效利用有机肥资源,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加强土壤肥料的供给和肥料性能,节约化肥的投入,降低生产成本。
把稻草还给田里,可以增加氮磷钾和各种微量元素,补充土壤有机质,改善理化特性。
把稻草还给田可以提高地表温度,提高土壤的渗透性、渗透性,提高土壤施肥效果。 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维持耕地蓄水量,增强土壤蓄水能力,增强水稻抗旱能力。
稻草还田的技术方法
把稻草还田是补充土壤养分平衡,所以改良土壤的有效方法,是高产建设的基本措施之一,把稻草还田后,每亩增产幅度在10%以上。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把稻草粉碎还给田里。 庄稼收获后的稻草被机械化粉碎,耕地直接翻在土壤中。 秸秆的养分残留在土壤中,但也有缺点。
稻草盖田。 这种方式在稻草粉碎后直接用地表复盖。 减少土壤水分的流失,达到保持土壤水分的目的。 茎腐败后,会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堆栽培还田:堆栽培通过家畜棚,加入生物菌、水等使作物的茎在高温下腐烂后,有时喂田。 这个更有助于植物体的吸收。
焚烧返田:有效物质成为废物释放到空气中,剩下的钾、钙、无机盐和微量元素被植物利用,燃烧过程中消灭了虫卵、病原体和草的种子。
留高茬还田:收割稻子时,留10厘米以上的稻茬,翻过来时在土壤里压住。 高留稻作的田以15厘米以上的深度耕种,把耙子弄细,防止稻作漂浮在水面上,影响稻作的栽种作业。
秸秆碳化还田:在秸秆回收和高温无氧条件下进行碳化,制作生物炭直接还田,或与肥料相比加工成煤基,减慢肥料返还肥料。 活性炭的碳含量高,物理性质稳定。 归还田后,可以直接实现碳的固定和密封。 研究表明,将生物质转化为生物炭后,还田比单纯能源化利用方式的减排能力高22-27%。
稻草翻田的注意事项
控制稻草直接返回田的数量。 稻草直接返回田的数量。 通常最好使用每亩100-150公斤的稻草或350-500公斤的湿稻草。
化学除草时要适当提高有效剂量。 秸秆直接还田,加快了除草剂在土壤中的降解速度,缩短了药剂的有效期。 因此,在进行化学除草时,必须适当提高有效的用量。
1、水稻由高杆变成矮秆
在建国之初,我们种植的水稻和现在的水稻有很大的区别,那时种植的水稻基本上是高杆,植株在1.3米左右。
这种高杆稻,产量很低,不抗病虫害,而且很容易产生扶倒,在水稻要成熟的时候,如果下上几天雨,再刮一阵大风,基本上就没什么收成。
高杆道的亩产量在200~300斤左右,碾压成大米也就在100多斤,每人一亩田算,人均每天的大米量只有0.5斤左右。
大约在60年代,全国各地开始普遍推广种植矮杆水稻,这种水稻产量高,平均亩产500斤,大大缓解了粮食的压力,但总的来说大米的供应量还是不足。
2、水稻由低产到高产
在80年代,部分地区开始推行杂交水稻,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种植的水稻,这种水稻亩产可以达到800斤。
由于全国各地的水稻种植条件不一样,水稻种植受气候,温度,海拔等因素所影响,所以每个地方栽培的杂交水稻品种不太一样。
到了90年代,全国大部分地区都种植上了杂交水稻,水稻亩产量由解放初期的250斤上升到现在的950多斤。
3、水稻由低品质向高品质转变。
根据统计,这些年来,我们国家的大米产量虽然直线上升,但是高品质的大米,占有量始终不足。
尤其粮食安全逐渐被很多人所关注,比如以前发生的“镉大米”事件。我们现在担心的不是吃不饱的问题,而是关注怎么吃得好,吃得健康。
而近几年我们很多一些有意识的农民,开始向种植有机大米转变,不使用农药,不使用化肥,改建高标准农田,种植出了健康的有机大米。
当然,水稻产量的增加,我们都需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他用几十年的辛勤汗水,和对农业科技的执着,换来了今天我们十几亿中国人能吃饱肚子。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809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