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存最早总结江南水稻
我国现存最早总结江南水稻《陈旉农书》。
《陈旉农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谈论水稻栽培种植方法的农书,是宋代隐士、农学家陈敷所著。他饱览群书,学识渊博,他对儒家经典著作及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书籍非常熟谙,除此之外还对天文、地理、气象等也十分地精通。
《陈旉农书》是论述中国宋代南方地区农事的综合性农书。陈旉以前的农书,多为北方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业经验总结,本书则为第一部反映南方水田农事的专著,本书在养牛和蚕桑部分也有详细的论述,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到宋代达到了新的水平。
作者陈旉在真州(今江苏省仪征市)西山隐居务农,于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七十四岁时写成此书,经地方官吏先后刊印传播。明代收入《永乐大典》,清代收入多种丛书。18世纪时传入日本。
《陈旉农书》?的篇幅不大(连序跋约共12500字),但内容比较切实,在中国农学上表现了不少新的发展。万国鼎将其中比较突出的归纳为下列五点:
(1)第一次用专篇来系统地讨论土地利用?;
(2)第一次明白地提出两个杰出的对于土壤看法的基本原则;
(3)不但用专篇谈论肥料,其它各篇中也颇有具体而细致的论述,对于肥源、保肥和施用方法有不少新的创始和发展;
(4)这是现存第一部专门谈论南方水稻区农业技术的农书,并有专篇谈论水稻的秧田育苗;
(5)具有相当完善而有系统的体系。
《陈旉农书》和《齐民要术》一样 ,都是以"三才"理论为其农业技术的指导思想的书,但是《齐民要术》主要是聚集北方地区的生产技术。《陈旉农书》是一部反映宋代长江下游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朽著作。在论述农学上的内容中,这本书更具备综合性,也形成了完整的农学体系,其中全面地论述了南方水稻区的土地利用规划,这一点足以证明这是一本值得为后世所推崇和赞赏的著作。
中唐以后江南成为稻米的主产区对吗
1、华南双季稻稻作区:位于南岭以南,中国最南部。包括闽、粤、桂、滇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
2、华中双季稻稻作区: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南接南岭,北毗秦岭、淮河,是中国最大的稻作区。
3、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地处云贵和青藏高原,黔东湘西高原。
4、华北单季稻稻作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关中平原以东,包括京、津、冀、鲁和晋、陕、苏、皖的部分地区。
5、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位于辽东半岛和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及内蒙古东北部。
6、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
扩展资料:
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南亚、地中海沿岸、美国东南部、中美洲、大洋洲和非洲部分地区,中国北方沿河地区也种植水稻。也就是说,除了南极洲之外,几乎大部分地方都有稻米生长。
?中国水稻的种植面积为3千万公顷左右,居世界第二,但是中国是世界上水稻产量最高的国家,总产量高达2亿吨以上。
中国水稻生长的最北区域是中国的黑龙江省呼玛,但主要的生长区域是中国南方。
百度百科——水稻
中唐以后江南成为稻米的主产区是对的。
南朝土特产贸易在当时社会经济中即占有相当比重,唐时江南农业已颇发达,垦土日增,粮食种植以水稻为主,产量高,中唐以来发展尤为显著。
稻米在中国南方俗称稻为稻谷或谷子,脱壳为大米(多为白色,但亦有淡红色(如胭脂米)、淡绿色(如碧粳米)和紫色(如云南香米)甚至黑色的品种。),煮熟的大米中国北方称其为米饭,中国南方称之为白饭,香港亦有俗称靓仔(源自潮州话)。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833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