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手工红茶制作过程和方法

红茶制作方法是萎凋、揉捻、发酵、烘焙、复焙。

手工红茶制作过程和方法

1、萎凋

萎凋分为室内加温萎凋和室外日光萎凋两种。萎凋程度,要求鲜叶尖失去光泽,叶质柔软梗折不断,叶脉呈透明状态即可。

2、揉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使用双脚揉茶。50年代采用铁木结构双桷水力揉捻茶机。至60年代,揉捻这一工序又加以改进,采用了铁制55型电动揉捻机,提高制茶效率。揉捻时要使茶汁外流,叶卷成条即可。

3、发酵

发酵,俗称“发汗”,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指将揉捻好的茶胚装在篮子里,稍加压紧后,盖上温水浸过的发酵布,以增加发酵叶的温度和湿度,促进酵素活动,缩短发酵时间,一般在5~6小时后,叶脉呈红褐色,即可上焙烘干。

发酵的目的,在于使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在酶的促进作用下发生氧化作用,使绿色的茶坯产生红变。

发酵是形成红茶色、香、味品质特征的关键性工序。一般是将揉捻叶放在发酵框或发酵车里,进入发酵室发酵。发酵要掌握满足茶多酚氧化酶的氧化聚合反应所需的适宜温度、湿度和氧气量。

4、烘焙

把发酵适度的茶叶均匀搜集放在水筛上,每筛大约摊放2~2.5公斤左右,然后把水筛放置吊架上,下用纯松柴(湿的较好)燃烧,故小种红茶具有独特的纯松烟香味。刚上焙时,要求火温高些,一般在80度左右,温高主要是停止酵素作用,防止酵素活动而造成发酵过度,叶底暗而不开展。

烘焙一般采用一次干燥法,不宜翻动以免影响到干度不均匀,造成外干内湿,一般在6小时即可下焙,主要看火力大小而定。一般是焙到触手有刺感,研之成粉,干度达到,而后摊凉。

5、复焙

茶叶是一种易吸收水分的物质,在出售前必须进行复火,才能留其内质,含水量不超过8%。

1、鲜叶的采摘。用于做高档名优茶的鲜叶要求采摘清明前的嫩芽为主,采摘时注意“三不采”,即不采雨水叶、红紫叶、虫伤叶。

2、摊青。新茶采摘回来后,需将其摊开放在篾晒垫上,中途均匀翻动3到4次。周长树介绍,“要自然萎凋6到8个小时,使茶叶的香气慢慢的散发出来。”

3、杀青。摊青之后就是杀青,这是关键一环。绿茶的形状、香味,都与杀青紧密相关。具体操作是将茶叶倒进锅内,随即用双手翻炒,使茶叶均匀受热,水分快速蒸发。“手工操作时要求适温、适度、适量,温度适当先高后低,切忌温度过高或过低。如原料以嫩芽为主,锅温温度控制在110℃-120℃,每锅投叶量300-400克。”

4、散热、揉捻。茶叶出锅后,放在篾盘上,及时清风散热。同时,用双手在篾盘上反复揉捻,使叶细胞组织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内含物质渗出,为成品茶香味发挥打下基础。

5、干燥、造形。手工传统绿茶制作一般没有单独的造形工序,而是把造形与干燥结合起来,其关键是随着茶叶含水量的下降,根据不同的外形要求在锅中把握好火候,采用不同的手式,掌握力度,在逐步干燥中造形时又在逐步形成中干燥。这一过程费时费力最多,但极为重要,直接影响茶叶的品质。

6、提毫。当茶叶达到八成干时,也就是手握茶叶有明显刺手感时,可以开始提毫,即灵活地运用双手,使芽条相互摩擦。过早提毫难以奏效,过迟会把白毫搓掉造成茶叶短碎。只要手势与力度掌握得恰到好处,经过3到5分钟,就可以获得最佳效果。

7、足火。其主要的目的是去除芽叶多余的水分,达到足干(含水量6%左右)以利于贮藏,同时去水塑造外形,在干燥过程中借热化学作用发展香气。先将木炭充分燃烧后,再将茶叶均放在焙笼上,翻动4到6次,直到茶叶充分干燥。

8、装袋入库。前面工序完成后,最后就是将茶叶下焙笼、摊凉、装袋入库。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865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