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袁隆平致敬的作文
1、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是令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
2、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3、他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
4、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解决全球百分之六十人口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的贡献旷古烁今,“杂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实。
5、治学态度影响深远。袁隆平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挫折,阅尽人间沧桑。
6、无论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终流淌着家国天下的热血,青春年华挥洒在田间地头,须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于攀爬超级杂交稻的巅峰。
7、一路走来,袁隆平的科研不乏质疑、失败、挫折,他始终保持埋头苦干、不畏艰苦的科研基本功,闯出一片新天地。
8、他那句“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一直鼓舞着无数科学家博弈科学的竞场;他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不要怕别人说你标新立异”,一直激励着年轻学子勇闯创新的殿堂。
9、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高薪聘请,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
10、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铭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对待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
11、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时尚的消费观,也不把个人的财富看成是负担,曾因为多看了几眼豪车上新闻,却依然选择普通的车子下试验田。“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这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12、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一样,深埋在后人心间,令人从中汲取力量,传承使命。
13、种子优良了,水稻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两个梦依然任重道远,但有“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将激励更多的人为科技兴国而战,未来可期。
春优161与584那个品种好
上世纪,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曾提出一个极其尖锐的问题: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上个世纪,中国粮食产量低,无法承担养活中国众多人口的重任。但事实上,现在中国不仅不需要担心粮食产量,甚至可以出口粮食帮助其他国家。昨天,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的消息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事实上,这并不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水稻种植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中国水稻最高亩产量一直在上升。
水稻最高亩产量是多少?
袁隆平超级杂交稻示范基地,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是第六个国家超级杂交稻“百千万”高产攻关示范工程示范点之一。该地区无霜期205天,活动积温4371.4摄氏度,年降雨量约594.4毫米,属轻度盐碱地。
袁隆平超级杂交稻品种“湘两优900”15日在硅谷农科院超级杂交稻示范基地通过河北省科技厅组织的产量测试验收。平均亩产1149.02公斤,即每公顷17.2吨。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之最,也是中国水稻亩产之最。
历代水稻最高亩产量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闵老师发表论文宋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水稻亩产量的探讨,统计了唐宋明清太湖流域平均亩产:
唐朝亩产138斤;
宋代亩产225斤;
明代亩产333斤;
清代亩产278斤。
从春秋战国到唐代的亩产几百公斤,到明清的亩产几百公斤,再到今天的超级杂交水稻亩产几千公斤,说明水稻的产量越来越高,也说明中国人对水稻的驯化越来越好。
水稻原本是野生的。只是因为人类一万多年的不断驯化,才从不适合种植的野生稻进化到适合种植的人造水稻。有了最早的水田,就从低产的普通水稻演变成高产的杂交水稻。截至目前,袁隆平超级杂交稻1149.02公斤。
春优161和春优584都是优良的水稻品种,具有抗倒、大穗、米质优、熟期早、超高产等特点。然而,要判断哪个品种更好,需要根据具体的种植环境和需求来决定。
1. 春优584:该品种株高118厘米,苗期植株矮壮,返青快,分蘖能力较强。这些特点使其在高温季节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并且可以抵御一定的病虫害。
2. 春优161:该品种是从中国水稻研究所引进的单季籼粳杂交稻新品种。从东阳市高产栽培试验示范表现来看,该品种植株长势强、穗粒数多、产量高。如果重视产量和较大的穗粒数,春优161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因此,要选择哪个品种更好,需要考虑具体的种植环境和需求。您可以咨询当地的农业专家或参考相关的农业资料,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880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