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毒病的病害种类和分布
至1990年世界上已经发现和确认的有15种水稻病毒病,中国发生的有10种,按病原病毒分属于下列组群: 亚组2 病毒粒子具双层衣壳,dsRNA为10个片段,分子量为17.7×106,成员有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分布于日本、朝鲜和中国的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江西等省、市,曾于1941和1965~1967年在日本中部、南部暴发,1963年和1966年在中国江苏、上海、浙江一带流行。病株叶片、叶鞘和秆上有蜡白色至黑褐色的短条状脉肿,由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a)、白脊飞虱(Unkanodes sarporona)、白带飞虱(U.albifac)和白条飞虱(Terthron albovittata)作持久性传播,不经卵传毒,与玉米粗缩病毒(Maize rough dwarf virus,MRDV)有血清关系,自然寄主有水稻、玉米、小麦、大麦和燕麦等禾本科植物的25个种。
2009年我国南方新鉴定和发现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
也是此亚组. 亚组3 病毒粒子不具双层衣壳,dsRNA为10个片段,分子量为23. 0×106。成员有水稻齿矮病毒(Rice ragged stunt virus,RRSV),分布于南亚、东南亚、日本和中国的福建、台湾、广东、海南、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等省。1979~1982年曾在泰国大流行,病株叶片、叶鞘上有白色细长脉肿,叶尖旋卷,叶缘缺刻,由褐飞虱作持久性传播,不经卵传,与RBSDV、MRDV没有血清学关系,自然寄主有水稻和尼瓦拉野稻(O.nivara)和宽叶野生稻(O.latifolia),人工接种可侵染多种禾本科植物。
纤细病毒组(Tenuivirus group) 除水稻条纹叶枯病毒(Rice stipe virus,RSV)(见水稻条纹叶枯病)外,还有水稻白叶病毒(Rice hoja blanca virus,RHBV)和水稻草状矮化病毒(Rice grassy stuntvirus,RGSV)。 水稻白叶病毒 分布于美洲热带地区,主要在美洲南部和中部,产量损失可达40%~75%,1956~1967年和1981~1985年在拉丁美洲流行。病株矮化、褪绿,叶片上呈**斑驳、条纹,最后枯死。病毒粒子纤细丝状,直径3~4纳米,基因组为单链核糖核酸(ssRNA)。病毒与RSV、RGSV没有血清学关系。由美洲稻虱和古巴稻虱作持久性和经卵传播,以美洲稻虱比较重要。自然寄主有水稻、小麦、燕麦、稗属(Echinochloa sp.)、黍属 (Panicum sp.)、雀稗等(Paspalum thunbergii)。
水稻草状矮化病毒 分布于南亚、东南亚、日本和中国的福建、台湾、海南、广东、广西等省、自治区,曾于1970~1977年在印度尼西亚,1973~1974年在印度,1973~1977年在菲律宾严重发生。苗期感染,颗粒无收。病株明显矮化,分蘖增生,叶窄短呈浅**,常有斑驳或污斑(RGSV-1),严重的症状类型(RGSV-2),叶呈黄橙色,易于早枯,病毒粒子纤细丝状,大小为950~1350×6~8(纳米),基因组为ssRNA,4个片段,分子量为5.1×106道尔顿。病毒与RSV有远缘的血清学关系,而与RHBV无关。由褐飞虱作持久性传播,不经卵传毒,拟褐飞虱和伪褐飞虱亦可传毒,但不重要。自然寄主只有水稻,人工接种可侵染稻属所有的种。 大麦黄矮病毒组(Luteovirus group) 水稻黄化病毒(Rice giallume virus,RGV),分布于意大利和西班牙,1965年以来成为意大利水稻上的一种危险性病害。病株矮缩,分蘖减少,叶黄至桔红色,主脉黄化,易干枯。病毒粒子球状,直径20~24纳米,基因组为ssRNA,与大麦黄矮病毒(BYDV)的PAV、RPV和MAV株系有 血清学关系,由 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ium padi)、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和麦无网蚜(Metopolophium dirhodum)作持久性传播,因此认为RGV是BYDV的一个株系。寄主有水稻以及大麦、小麦、燕麦、玉米、稗草、稻状李氏禾等。
玉米褪绿矮缩病毒组(Maize chlorotic dwarfvirus group) 水稻东格鲁球状病毒(Rice tungrospherical virus,RTSV),分布于南亚、东南亚、日本和中国的福建、湖南、湖北、江西、广东、海南等省,是东南亚稻区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日本和中国南部严重发生。病株矮化,分蘖减少,叶片褪绿,黄至橙**,新叶有斑驳或条纹,老叶常有不规则污斑。病毒粒子球状,直径在30~33纳米,基因组为ssRNA,RTSV与其它病毒未见有血清学关系,主要由二点黑尾叶蝉作半持久性传播,黑尾叶蝉、二条黑尾叶蝉、马来亚黑尾叶蝉、细小黑尾叶蝉(Nephotettix parvus)和电光叶蝉也是有效介体。自然寄主仅限于稻属的一些种,人工接种可侵染多种禾本科植物。 南方菜豆花叶病毒组(Sobemovirus group) 水稻黄斑驳病毒(Rice yellow mettle virus,RYMV),分布于非洲的十多个国家,是东非和西非灌溉稻的主要障碍。病株矮化,分蘖减少,心叶卷曲皱缩,叶片上沿脉呈**斑驳或条点。病毒粒子球状,直径约为30纳米,基因组为ssRNA,分子量为1.4×106,外壳蛋白分子量为31×103。RYMV与其它几种甲虫传病毒没有血清学关系,由叶甲类(Apophylias spp.)、跳甲类(Chaetoenema spp.)、小叶甲(Sesselia passilla)和非洲铁甲虫(Trichispa sericeas)作半持久性传播,亦可通过汁液接种,在鉴别寄主沙梯牧草(Phleumarenarium)上,呈系统斑驳,后变黄枯死。自然寄主有水稻和巴蒂野生稻(O. barthii)及斑点野生稻(O.punctate),人工接种可侵染禾本科的70多种杂草和大麦、玉米、高粱等作物。
真菌传棒状病毒组(Furovirus group) 水稻条纹坏死病毒(Rice stripe necrosis virus,RSNV),分布于象牙海岸。病株矮化,分蘖增生,新叶皱缩、扭曲,叶片上有**条纹,后沿叶缘出现条纹坏死。病毒粒子棒状,大小为110~160、270和380×20(纳米),与烟草花叶病毒(TMV)、烟草脆裂病毒(TRV)、大麦条纹花叶病毒(BSMV)、土传小麦花叶病毒(SBWMV)均无血清学关系;传毒介体为多粘霉菌(Polymvxagraminis),自然寄主仅限于水稻。 鸭跖草黄斑驳病毒组(Commellna yellow motllevirus group) 水稻东格鲁杆状病毒(Rice tungrobacilliform virus,RTBV)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和中国福建省,常与RTSV混合感染,病毒粒子小杆状,大小在150~350×35(纳米),基因组为dsRNA。RTBV与RTSV在稻株内各自增殖,两者没有血清学关系。介体昆虫与RTSV相同。
马铃薯Y病毒组(Potyvirus group) 水稻坏死花叶病毒(Rice necrosis mosaic virus),分布于日本和印度。病株稍矮,株形松散,叶片上有斑驳、花叶,下部叶片和叶鞘常有短条状或点状斑,后期出现褐色坏死斑。病毒粒子柔条状或线条状,大小在275、550×13~14(纳米)。基因组为ssRNA,有风轮状内含体,RYMV与大麦黄花叶病(BYMV)、小麦黄花叶病(WYMV)有血清学关系,而与SBWMV无关。由多粘霉菌作持久性传播。自然寄主有水稻,人工接种可侵染看麦娘、罔草(Beckmannia syzigachne)和一种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 var. oryzicola)等。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半持久性虫传病毒(RTBV、RTSV和RYMV)仅在带病寄主植物体内越冬,翌年由介体昆虫重复取食带病植物,将病毒传至健株上; 持久性虫传病毒(RBSDV、RBSV、RGV、RGSV、RRSV和RTYV)可在带毒介体昆虫和带病寄主植物体内越冬,翌年由带毒昆虫直接传播或由第一代虫在病植物上取食后经循回期反复传毒而完成病害循环; 持久性卵传病毒(RDV、RGDV、RHBV和RSV)基本上与持久性虫传病毒相同,但其越冬代带毒虫和在越冬病株上取食的新带毒虫及其后代若虫均能成为再次侵染水稻的毒源。真菌传病毒(RNMV和RSNV)是以病土和土壤中的病根上带毒真菌为主要侵染源,土壤中的病株茎、叶残余也可成为真菌介体的侵染来源。
苗期鼠虫危害:玉米地下害虫主要是地老虎、金针虫,可用毒杀剂拌种,也可以在播种前进行土壤消毒杀虫。如在苗期发现鼠虫啃食,可用来福林、乐斯本1000倍液在根茎部周围喷湿土表防治,傍晚施药效果更好。
大螟:因水稻面积的减少有可能会在玉米田加重危害。防治措施是撒施辛硫磷等颗粒剂于心叶中。也可以用杀螟松、快杀灵等药剂1000~1500倍喷雾,注意喷在基部叶鞘内。
玉米螟:在西南地区玉米田玉米螟一直发生比较严重。防治措施:①利用白僵菌菌沙点心(每亩30克加2千克细沙),不仅可以防治心叶期玉米螟危害,对穗期玉米螟也有很好的控制作用,比化学农药颗粒剂效果好,方法简便、农民易接受。同时施药应掌握在小喇叭口时期效果最好,不能超过中喇叭口期,否则效果降低。②也可以用在心叶内撒施辛硫磷、功夫、杀虫双等颗粒剂效果很好。毒土、毒沙或颗粒剂的配制:50%辛硫磷10毫升,对水少许,均匀喷拌在8千克的细煤渣或细沙上,配制0.1%辛硫磷毒渣,每株玉米施1克左右;或每亩用1%杀螟灵颗粒剂或3%辛硫磷颗粒剂250克均匀拌入4~5千克细河沙;或用25%杀虫双水剂200克,拌细土5千克,制成毒土;用0.1%或0.15%氟氯氰颗粒剂,拌10~15倍煤渣颗粒,每株用量1.5克。③也可用药液灌心。在玉米心叶末期,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灌心,每株毒液灌10毫升。或用25%杀虫双水剂500倍液,每株10毫升灌雄穗。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885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