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水稻吸收的养分主要来自哪几个方面?

水稻吸收的养分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由土壤提供,二是由肥料供给。由于施肥,特别是施用化肥,对水稻生长与叶色变化有明显作用,因而容易使人们过高地估计肥料效果,低估或忽视土壤肥力的作用。

水稻吸收的养分主要来自哪几个方面?

以氮素而论,一季水稻由土壤天然供应的氮素被认为是每公顷在30~130.5kg范围内。在我国,综观江苏、广东和广西等地田间试验资料发现,土壤天然供氮量的范围每公顷在52.5~108kg。不同土壤供氮量的差异受到土壤肥力状况、水稻类型及气温高低的左右。

据报道,江苏省苏州地区的爽水型水稻土,土壤对单季稻供应的氮(Np)及占耕层土壤全氮(Ns)的百分数(Np/Ns)分别为106.50.5(kg/hm2)和3.3.3(%),远比双季稻的67.53.5(kg/hm2)和1.8.3(%)高。

水稻地上部累积氮量(Np)及占耕层土壤全氮储量(Ns)的百分率

这与前者生长期长,生长期间有效积温高有关。但对不同类型水稻土来说,如江苏和浙江省的不同水稻土,因矿化特性不同,其Np/Ns的平均值的变异系数,分别达到26.3%和29.3%。

对水稻吸收土壤氮和肥料氮的测定表明,土壤提供的氮素可占总吸收量的50%~80%,当季肥料提供的氮素只占50%~20%,而这个比例在早、晚稻间的趋势是一致的。

至于磷、钾养分,土壤供应的比例更大。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对江淮地区水稻土的测定指出,土壤供应的磷、钾数量分别占水稻地上部分吸收总量的90(%)(n=18)和88(%)(n=17)。这说明土壤供应的磷、钾量约占总吸收量的80%~90%。由此可见,提高土壤肥力是夺取水稻高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答:水稻为了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营养元素,除必需的16种营养元素之外,对硅元素吸收较多。各种元素有其特殊的功能,不能相互替代,但它们在水稻体内的作用并非孤立,而是通过有机物的形成与转化得到相互联系。水稻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类营养元素,主要依赖其根系从土壤中吸收。一般来说,每生产100kg稻谷,需从土壤中吸收氮(N)1.6~2.5kg、磷(P2O5)0.6~1.3kg、钾(K2O)1.4~3.8kg,氮、磷、钾的比例为1∶0.5∶1.3。但由于栽培地区、品种类型、土壤肥力、施肥和产量水平等不同,水稻对氮、磷、钾的吸收量会发生一些变化。通常杂交稻对钾的需求高于常规稻约10%左右,粳稻较籼稻需氮多而需钾少。

水稻的整个生育过程分为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营养生长期主要是营养体根、茎、叶的生长,并为生殖生长积累养分。此期以氮素旺盛吸收和同化作用为主导,即以扩大型代谢为主,施肥目标在于促进分蘖,形成壮苗,确保单位面积有足够的穗数。生殖生长期主要是生殖器官的形成、长大和开花结实。此期是扩大型代谢逐渐减弱,贮藏型代谢逐渐增强至旺盛,即以碳素同化作用为主,施肥应以促穗大、粒多、粒饱为中心。这两个时期是相互联系着的,只有在良好的营养生长基础上才能有良好的生殖生长。因此,掌握水稻各生育阶段的生长和营养特点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进行合理施肥,才能获得高产。水稻不同生育期对氮、磷、钾的吸收规律是:分蘖期由于苗小,稻株同化面积小,干物质积累较少,因而吸收养分数量也较少。这一时期,氮的吸收率约占全生育期吸氮量的30%左右,磷的吸收率为16%~18%,钾的吸收率为20%左右。早稻的吸收率要比晚稻高,所以在早稻生产上强调重施基肥,早施分蘖肥,这是符合早稻吸肥规律的。水稻幼穗分化至抽穗期,叶面积逐渐增大,干物质积累相应增多,是水稻一生中吸收养分数量最多和强度最大时期。此期吸收氮、磷、钾养分的百分率几乎占水稻全生育期养分吸收总量的一半左右。水稻抽穗以后直至成熟,由于根系吸收能力减弱,吸收养分的数量显著减少,N的吸收率为16%~19%,P2O5的吸收率为24%~36%,K2O的吸收率为16%~27%。一般晚稻在后期养分吸收率高于早稻,生产上常常采取合理施用穗肥和酌情施用粒肥,满足晚稻后期对养分的需要,这是符合晚稻需肥规律的。就水稻品种而言,晚稻由于其生育期短,对氮磷钾三元素的吸收量在移栽后2~3周形成一个高峰。而单季稻由于生育期较长,对氮磷钾三元素的吸收量一般分别在分蘖盛期和幼穗分化后期形成两个吸肥高峰。因此,施肥必须根据水稻营养规律和吸肥特性,充分满足水稻吸肥高峰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891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