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家详细讲讲“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先生的故事,谈谈他是如何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先生的故事:
袁隆平成长的年代,正值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国。年幼的他随父母四处迁徙,尝尽逃难的艰辛。火光冲天、尸横遍野的悲惨景象让袁隆平从小就懂了一个道理:弱肉强食。从那时起,他树立了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决心。
因为兴趣所在,他在大学填报志愿时选择了学农。面对贫穷落后的农村,他更加坚定了信心,立志改造农村,为农民做实事。大学期间,他阅读了国内外多种中外文农业科技杂志,对学术孜孜以求。
年轻学子袁隆平对权威学者并不盲从,他常把搜罗到的各国学术书籍仔细研究,去感悟、去分析,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他始终坚信吸收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靠理性来判断其价值,这在当时已显出一个青年人的大胆思辨和成年人思维的缜密老练。
大学毕业,踌躇满志的他远离了繁华的都市,选择了偏远的湘西农村——在农校当了一名教师。在农校教书的日子里,他利用课余时间走出课堂,走向田埂。烈日当空,农民在榕树下歇息,袁隆平依然头顶烈日,在田里劳作。
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由此灵感一现,萌生了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然而,袁隆平的设想与传统的经典遗传学观点相悖,许多权威学者认为他是蚍蜉撼树,周围充斥着反对声甚至嘲笑声。但他在反复思考、探索之后,更加坚信自己的想法。
为了找到意想中的稻株,他吃了早饭就下田,带着水壶与馒头,一直到下午4点左右才回。艰苦的条件和不规律的饮食,让他患上了肠胃病。
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都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大海捞针般在几千几万的稻穗中寻找,汗水在背上结成盐霜,皮肤被晒得黑里透亮,连常年扎在水田里的农民都自叹不如。
正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在勘察了14万余株稻穗后,经过两年的探索、试验和研究,他终于写成引起国内外科技界高度重视的“惊世”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从此,“杂交水稻”这四个字伴随了袁隆平的一生,成为他毕生不懈追求的事业。
论文的发表标志着袁隆平正式走进了杂交水稻研究领域,但在那个年代,它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几十个实验用的瓶瓶罐罐被砸碎后,杂交水稻研究也跟着他一起变得岌岌可危。
袁隆平饱尝被孤立的痛苦,但“让所有人都吃饱饭,不再挨饿”的诺言却让他意志异常坚定,每当遇到阻力的时候,他都告诫自己戒骄戒躁,为长远打算。
试验器材被捣毁,他就偷偷拿着手电筒,将残存的秧苗一株株收拾好带回家中,藏在臭水沟里;700多株试验材料再次被毁,他忍住悲愤走进烂泥巴田里寻找劫后余生的秧苗。
为躲避斗争,他带助手到海南开展试验,连续7年春节都在外面度过,遇到台风暴雨天气,就卸下门板,将秧苗抱到门板上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即便是在大地震来临时,也不顾生命安危保护种子,因为余震不断,为了把试验继续进行下去,他们就在操场草席上睡了整整三个月。
寒来暑往,草木枯荣,杂交水稻的研究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需要极大的耐心和韧性,袁隆平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执着将困难一一化解。在潜心研究的过程中,海南“野败”的发现让他欣喜不已,多年来天南地北的长途跋涉、不眠不休,从那一刻起有了重大收获。
1974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试种的“南优2号”杂交稻亩产628公斤,与常规稻亩产150公斤相比,简直是是天壤之别。1986年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关键一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用勤劳和勇敢揭开了我国杂交水稻大面积制种、推广的序幕。
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后,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国内第一个特等发明奖、“杂交水稻之父”、国家首个最高科技奖等等。袁隆平也从一个躬耕田畴的农业科学家成了身价千亿的“富翁”、两院院士、集团董事。
面对荣誉,袁隆平有着清醒的认识。社稷黎民,苍生天下,他一直以此为念。“我今生最大的心愿是让杂交水稻更多地造福世界。我希望杂交稻不仅对建设中国的和谐社会做贡献,也希望为建立世界和平做贡献,我认为这应该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袁隆平说。
如何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
2004年“感动中国”给他的颁奖词写得十分贴切: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因为兴趣,选择了农学,毕业后到农校当老师,是他老人家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但是为了“让所有人都吃饱饭,不再挨饿”,他披星戴月、饱经风霜,仍旧矢志不移,利用自己的科学知识培育出了杂交水稻,这就是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紧密地结合。
这正是袁隆平一生的写照,他用他的人生诠释了胸怀天下、无私奉献的精神。缅怀袁隆平老先生!
南方人种植的大米是不是也是需要施用化肥啊?像南方的水稻在种植的过程中都是需要施用哪些化肥?
杂交水稻的原理是通过不同稻种相互杂交产生的,而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袁隆平就是用杂交水稻将产量大大提高而大大增加了粮食的产量。要进行两个不同稻种杂交,先要把一个品种的雄蕊进行人工去雄或杀死,然后将另一品种的雄蕊花粉授给去雄的品种,这样才不会出现去雄品种自花授粉的假杂交水稻。随着杂交水稻的应用推广,使单位面积产量得到提高并减少用种量;杂交水稻直播栽培技术就是省去传统的水稻栽培育秧过程,把经过浸种、催芽的稻种直接播到大田中,加以管理,使之成秧、分蘖一直到成熟的一种简化栽培方法。
19世纪,奥地利科学家孟德尔通过著名的“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遗传因子的分离规律及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规律。而杂交就是指通过两种遗传性不同的品种,获得双亲基因重新组合、同时优良性状互补的方法,杂交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被称为“杂种优势”。水稻花在绿色的颖壳中包裹着雄花和雌花,正常情况下,它们是一起生长的。在开花结果的时候,雌花只能接受它自身的雄花授粉,如果要与其他品种进行杂交的话,就必须要赶在雄花性成熟之前将其去掉,防止自交。这时剩下的雌花可以作为母本,并与其他的父本进行杂交,进而产生杂交种。但人工去雄的效率是无法满足大规模生产应用需求的,正是袁隆平院士在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科学通报》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当时他提出了利用雄性不孕的材料来完成杂交制种,可以免去了人工去雄的过程。抱着这个想法的袁隆平和他的团队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并于1970年在海南找到了一株雄性不育的野生稻,并以这株野生稻作为基础材料,成功的发展起了杂交水稻技术。在这一过程中还面临一个难题,那就是如果要利用“杂种优势”的话,杂交种必须每年进行杂交制种,但是这个雄性不育系是没有繁殖能力的,所以不育系要繁殖后代,就需要借助于其他材料。所以科学家还要给它匹配一个“堂兄弟”,借助“堂兄弟”的花粉来完成授粉过程,这样才能保证雄性不育系有后代,也就是“三系法杂交水稻”技术。正是这种方法,让粮食的亩产量发生了质的飞跃。
?无论哪里种植大米都需要使用化肥这种东西的。一般在我国南方地区种植水稻的时候要使用的肥都是以钾肥,氮肥,磷肥为主要肥料,其次在进行补充其他的营养。一般被称为水稻的第四大元素也是要使用的,硅,和钙,镁,锌,硼等元素也要适当的去使用。下面就讲讲水稻种植中需要的肥料。
列举:
1:钾肥:钾元素做为水稻生长发育的三大元素之一,是水稻生产过程中不能缺少的主要原素。何时施用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这需要我们了解水稻整个生育期对钾肥的需求。也就是要掌握其对钾元素的吸收规律。水稻所有种植期都对钾元素吸收量比较大,甚至高于氮元素,但是水稻对钾元素吸收较早,基本在水稻抽穗开花前就完成了钾元素的吸收。水稻幼苗期对钾元素需求量较低。植株内钾元素含量只要保证在0.5~1.5%之间就不会影响水稻的正常分蘖。钾元素吸收高峰时段,表现在分蘖盛期至拔节期,此时植株茎叶中的钾含量应保持在2%以上,如果孕穗期茎叶含钾量不足1.2%会导致颖花数明显减少,使稻谷籽粒的结实率降低,影响水稻产量的提升。
2:氮肥与磷肥:这两种肥料也是水稻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肥料,我们要适时适量的给水稻进行这些肥料的使用。这两种肥料的营养还是比较丰富的,不过要注意千万不要施肥过多,过多就会导致肥害现象的产生。
施肥原则:首先是增施有机肥,有机无机相结合。其次控制氮肥总量,调整基肥及追肥比例,减少前期氮肥使用量。此外要注意基肥深施,追肥时要注意“以水带氮”。在油稻轮作田,适当减少水稻磷肥使用量。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910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