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稻谷的来历

稻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约公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国湖南。在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

稻谷的来历

水稻在中国广为栽种后,逐渐向西传播到印度,中世纪引入欧洲南部。我们的祖先早在一万多年以前已经开始驯化和栽培野生稻,而在距今七千多年以前水稻生产技太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在祖先的努力下,经过无数次的品种改良,今天我们才能吃到如此美味的大米,大米作为一种传统的主食,已成为中国的文化象征之一,长久地影响着中国语言,烹饪和风俗的发展。

进入农耕文明时代之后,农业成为生产的主要形态,稻米在后来的数千年中越来越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神圣食物。

扩展资料:

中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约在公元前27世纪的神农时代播种"五谷"的记载,稻被列为五谷之一。稻米的种植技术,包括稻田和插秧,是在中国发明的。传说中是神农氏教导人们如何种稻。

水稻原产热带低纬度地区,要在短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结实,一年只能种植一季。自从有了对短日照不敏感的早稻类型品种,水稻种植范围就渐向夏季日照较长的黄河流域推进。

而在南方当地就可一年种植两季以至三季。其方式和演变过程包括:利用再生稻;将早稻种子和晚稻种子混播,先割早稻后收晚稻;实行移栽,先插早稻后插晚稻。

发展成一年两收的双季间作稻。从宋代至清代,双季间作稻一直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带的主要耕作制度;双季连作稻的比重很小。到明、清时代,长江中游已以双季连作稻为主。

太湖流域从唐宋开始在晚稻田种冬麦,逐渐形成稻麦两熟制,持续至今。为了保持稻田肥力,南方稻田早在4世纪时已实行冬季种植苕草,后发展为种植紫云英、蚕豆等绿肥作物。

沿海棉区从明代起提倡稻、棉轮作,对水稻、棉花的增产和减轻病虫害都有作用。历史上逐步形成的上述耕作制度,是中国稻区复种指数增加、粮食持续增产,而土壤肥力始终不衰的重要原因。

百度百科-水稻

世界水稻起源于中国湖南。在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12320±1200,14810±230年。? 水稻在中国广为栽种后,逐渐向西传播到印度,中世纪引入欧洲南部。

史记中记载大禹时期曾广泛种植水稻,夏本纪记载: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大禹命令伯益给大家分发水稻种子,种在水田里,还命令后稷(周的先人)给大家分发食物。没有食物的地方,他就命令有多余的地方,分给那些少的地方。

水稻的发展,是和南方经济的发展分不开的。

前面说过,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南方比较落后。《禹贡》把南方的土地排在最末等。《汉书·景十三王传》说:长沙是低湿的穷地方。从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人口统计来看,华北大平原及关中是当时人口最密的地方,江南人口很稀。

豫州(今河南省的一部分)的面积大约只占全国的2%,而人口倒有755万多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以上,一共设了108个县;豫章郡(今江西全省)面积比豫州大一倍,但是只有35万多人,18个县。

这就极其明显地反映出当时长江以南的经济情况,远不及黄河流域。那时各地区人口的多少,是和当地的粮食产量有密切关系的。所以尽管稻是南方的主要作物,但是总产量远不及北方主要作物谷子的总产量多。

扩展资料:

分布范围

全球

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南亚、地中海沿岸、美国东南部、中美洲、大洋洲和非洲部分地区,中国北方沿河地区也种植稻。也就是说,除了南极洲之外,几乎大部分地方都有稻米生长。

世界上种植水稻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印度,种植面积将近5千万公顷,总产量为1亿5千万吨。

中国水稻的种植面积为3千万公顷左右,居世界第二,但是中国是世界上水稻产量最高的国家,总产量高达2亿吨以上。

中国

稻生长的最北限是中国的黑龙江省呼玛,但主要的生长区域是中国南方。

一.华南双季稻稻作区 位于南岭以南,中国最南部。包括闽、粤、桂、滇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

二.华中双季稻稻作区 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南接南岭,北毗秦岭、淮河,是中国最大的稻作区。

三.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 地处云贵和青藏高原,黔东湘西高原。

四.华北单季稻稻作区 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关中平原以东,包括京、津、冀、鲁和晋、陕、苏、皖的部分地区。

五.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 位于辽东半岛和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及内蒙古东北部。

六.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 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

百度百科-水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913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