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槟榔的水果有什么功能

槟榔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海南栽种槟榔已有500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琼中、屯昌、定安、陵水、崖县 等地。槟榔属棕榈科,常绿乔木,外形和椰子树一样无枝,婷婷玉立,但比椰树窈窕秀丽。槟榔的种子叫做槟榔子,它含有槟榔碱和鞣酸等,可供食用。它的药用价值很高。中医用作治疗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水肿、脚气等证。其果皮叫做“大父皮”,能行气、利水、消肿。除果实外,树叶也可食用。 在万宁、陵水、三亚一带,吃槟榔已成了重要的习俗。槟榔切片后沾上佐料,细咀慢嚼,吐完绿水,又生丹津,吃后脸红耳赤,正如苏东坡即兴写的“两颊红潮曾妩媚,谁知侬是醉槟榔”的诗句。逢年过节以及求婚、定亲和办喜事,槟榔更是不可缺少。 不知道槟榔中的鞣酸含量有多少,但是鞣酸的使用是有禁忌的。鞣酸(单宁)会沉淀蛋白质,通常皮肤表面有创伤时作为搽剂使用,但过量使用会引起吸收中毒。 槟榔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槟榔果实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和有益物质,如脂肪、槟榔油、生物碱、儿茶素、胆碱等成分。槟榔具有独特的御瘴功能,是历代医家治病的药果,又有“洗瘴丹”的别名。因为瘴疠之症,一般都同饮食不规律、气滞积结有关,而槟榔却能下气、消食、祛痰,所以在药用性能上被人们广泛关注。即使墨客骚人对槟榔也情有独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就曾写过“红潮登颊醉槟榔”的佳句。鲜食槟榔有一种“饥能使人饱,饱可使人饥”的奇妙效果,空腹吃时则气盛如饱,饭后食之则易于消化,可谓人间仙果。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槟榔有“下水肿、通关节、健脾调中、治心痛积聚”等诸多病症。 槟榔即槟榔树的果实,与椰子同属棕榈科植物。主要生于亚洲及东非一带,原产于马来西亚。 槟榔是重要药用植物之一。在亚洲的许多地区,例如台湾及印度,均有嚼食槟榔的习惯。槟榔是棕榈科植物,英文名为Areca, Betelnut, Pinang。在我国主要生长在海南、台湾等热带近海的地方。槟榔的种子,有仁频、宾门等多种称谓。自古以来槟榔就是我国东南沿海各省居民迎宾敬客、款待亲朋的佳果,因古时敬称贵客为“宾”、为“郎”,“槟榔”的美誉由此得来。海南待客有 “茶,烟,酒,槟”等四种等级,槟榔只有在迎贵宾,婚庆等重大节日才摆上筵席,可见其地位。目前随着槟榔种植面积的扩大和越来越多朋友的喜爱,槟榔已经普及到人们的日常消费中了。 槟榔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槟榔果实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和有益物质,如脂肪、槟榔油、生物碱、儿茶素、胆碱等成分。槟榔具有独特的御瘴功能,是历代医家治病的药果,又有“洗瘴丹”的别名。因为瘴疠之症,一般都同饮食不规律、气滞积结有关,而槟榔却能下气、消食、祛痰,所以在药用性能上被人们广泛关注。即使墨客骚人对槟榔也情有独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就曾写过“红潮登颊醉槟榔”的佳句。鲜食槟榔有一种“饥能使人饱,饱可使人饥”的奇妙效果,空腹吃时则气盛如饱,饭后食之则易于消化,可谓人间仙果。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槟榔有“下水肿、通关节、健脾调中、治心痛积聚”等诸多病症。不仅如此,槟榔还有治青光眼、 血压增高、驱虫等症的效果。

槟榔的水果有什么功能

满意请采纳

槟榔是植物的果实,但含水份较少。

槟榔原产马来西亚,槟榔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亚洲热带地区、东非及欧洲部分区域,太平洋地区主要分布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斐济、瓦努阿图以及密克罗尼西亚,零星分布在皮纳佩岛、美属马里亚纳群岛和马绍尔群岛,夏威夷群岛槟榔种植仅用作观赏。

生长习性

槟榔属温湿热型阳性植物,喜高温、雨量充沛湿润的气候环境。常见散生于低山谷底、岭脚、坡麓和平原溪边热带季雨林次生林间,也有成片生长于富含腐殖质的沟谷,山坎、疏林内及微酸性至中性的沙质壤土荒山旷野。

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8°之间,最适气温在10-36℃,最低温度不低于10℃、最高温度不高于40℃,海拔0-1000米,年降雨量1700-2000毫米的地区均能生长良好。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923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