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里的药材话葱涕
这种场景,一般北方人比较熟悉,在剥、切新鲜的大葱时,辣眼睛不说,还有一种黏黏的像鼻涕一样的东西流出来。以前总感觉很讨厌,洗葱的时候就一起把它洗掉了。
其实,那是一味中药材——葱涕。医籍有记载:葱涕,别名葱汁,葱苒、空亭液、 葱涎、 葱油。味辛,性温,有消毒杀菌止血的作用。《本草纲目》也有记载:散瘀血,止衄止痛。治头痛耳聋,消痔漏,解众药毒。
而在北方民间,很多时候大葱被当成了一味药在用。如果切菜时不小心划破手,老人们时常取带有葱涕的大葱叶敷上去,不仅可以抗菌,也能够止血。不知你留意没,烤肉烤海鲜时,放一点鲜大葱丝或段,也是因为大葱烤出来的汁水有杀菌消毒,去腥的作用。
葱涕的功效其实有很多,冬天适合用葱涕的时候也挺多。
中医讲究以形补形。葱涕就像鼻涕一样,有保护鼻黏膜的作用。它既能湿润鼻腔又能防止病菌入侵。像现在,冬天特别冷。无论是北方开暖气,还是南方开空调,室内都会比较干燥,鼻子也会觉得干干的。房间里待久了,就容易出现流鼻血的情况。就可以取一些葱涕,用棉签蘸一点,涂在鼻孔里,不仅能湿润,帮助修复受损的鼻黏膜,还能止血,快速有效。
另外,葱涕对于有鼻炎、经常流鼻涕的人也是可以使用的。每天用棉签蘸一点葱涕涂在鼻孔里,就可以缓解流涕的症状。不妨一试。
因为葱涕味道还是比较刺激的,如果是宝宝的话,只涂在鼻孔处就好。
当然,大葱是非常适合冬天食用的蔬菜。寒冷的冬天,大葱就可以发挥驱寒的作用,而且大葱对预防流感也很有效。
大葱出产地最有名的莫过于山东,而屯大葱则是东北人“必囤”的三大主菜之一,几乎家家户户都能看到大葱的身影。
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名医陈存仁就喜欢把大葱作为食疗方,来预防冬天的流感。他认为大葱疏散、祛除风寒的效果非常好,而且大葱的驱寒散寒力度比南方的小葱力度更大。
确实,北方大葱就是那冲冲的、辣鼻子辣眼睛的辛辣味才有劲。
据说,现在大葱涨价了。
资料来自素问轩。
厨房里的中药:荜茇
植物性天然香料是取用芳香植物的花,叶片,枝条,草,根,树皮,叶茎,果实或者果实里的籽等为原料加工而成,或者直接启用,但大多数并不是单品孤用,而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成复合香型。植物性天然香料品种繁多,世界上大约有几百种,有的是用于提取香精,有的则是作为药材用于医学上,而常用于我们厨房食材烹饪的有40多种,例如八角、桂皮、香叶、小茴香、花椒、胡椒、陈皮、孜然、丁香、生姜、甘草、三奈、甘菘、肉豆蔻、白蔻、草蔻、红蔻、葱、荆芥、紫苏、薄荷、白芷、栀子、草果、姜黄、砂仁、当归、罗汉果、香茅、良姜、辛夷、甘草、山楂、荜菝、孜然等。
在这些众多的香料中,按照香型味道分为芳香类和苦香类两类香料。常用的芳香类香料有八角、桂皮、香叶、小茴香、孜然、丁香、桂枝、花椒、辣椒、胡椒、生姜、紫苏、薄荷、甘草、甘菘等。常用的苦香类香料有肉豆蔻、白蔻、草蔻、红蔻、草果、木香、良姜、砂仁、三奈、荜菝、白芷、香砂等。
由于芳香类香料含的异味和苦涩味杂质相对少,而且出香比较快,通常情况下是不需要炒制的,用温水浸泡一段时间便能激发出香味。香味的浓度与浸泡的时间和水温都有关系,不同的香料有不同的特质和个性,浸泡时间和温度要求不同。在芬香类香料中,有部分香料由于自身含有特殊的清香味,如果进行炒制,不仅它们的清香味会折损,而且在高温的作用下还会产生一些苦涩味,其结果适得其反,违背了香料的初衷。例如陈皮、罗汉果,栀子、甘草、山楂、辛荑花、白芷、香果它们都是不需要炒制的,温水浸泡即可出香,壳厚个大的香料建议先敲破再泡效果更好,但千万不要敲成粉末,例如香果就是属于大颗粒香料,需要敲破后再浸泡。
有时候我们不能一味地按照芳香类和苦香类来简单划分是否炒制,而是要综合考虑食材的烹饪方法来决定香料是否需要炒制。无论是芳香类还是苦香类都有破常规的特例。用于清淡的高汤或煲汤类,因为更注重食材的原始味道,只需淡淡的香料与之搭配点缀,所以用料要轻,不能炒制,若香料经过炒制,不但浓烈的香料味会吞没食材的香味,而且炒制产生的芳香油和汤类的油分发生化学反应,导致产生奇异的怪味。
荜茇,又名荜拔、毕勃,唐代所颁《新修本草》,以及两晋南北朝时的《雷公炮炙论》和宋代的《开宝本草》等医药名著中均有记载。
国内主产云南、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地;国外主产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尼泊尔、斯里兰卡、马来西亚等地。为胡椒科植物荜茇的干燥近成熟或成熟果实,即与大家熟悉的胡椒为同科植物,且同属温中散寒药和芳香类调味品。
荜茇味辛辣带麻,性温热,入脾、胃、大肠经。中医界定的功效为温中散寒、下气止痛,即能温化脾胃滞留的寒湿之气,而驱除寒湿或脾胃虚寒所致的疼痛,主要用于胃寒呕吐呃逆、脘腹冷痛、寒疝腹痛、牙痛、偏头痛、冠心病胸痛,以及肠胃虚寒引起的泄泻,或寒湿积滞、不思饮食等症。
荜茇引作调味品,并被列入芳香类调味品,主要取其矫味增香作用,与八角茴香、小茴香、肉桂、丁香、孜然、高良姜、咖喱、玫瑰花、桂花、芝麻等作成复合性调料,或用于较长时间的腌制,使其味渗透到原材料的内部后,再采用烧、烤、烩、卤、酱、炸、涮等法烹制。且常用于粤菜卤水和重庆火锅料的配方。作为烹饪调料,在福建、云南、广西、广东等地用之稍多。
荜茇与胡椒同用,可作牛肉、羊肉、鹿肉及海洋鱼肉的调料,如荜茇、砂仁、陈皮共研碎,纳入大黄鱼鱼腹中,再加入胡椒粉及大葱、食盐、酱油等佐料,可腌制出味道鲜美的鱼肉。
另外,荜茇粉尚可添加在甜点中,配入水果汁液或部分蔬菜烹调中和乳制品中。但荜茇在普通百姓餐厨中尚不常见,不宜大量、长期使用。
荜茇主含胡椒碱、挥发油等成分。对白色及金**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具有调节胃肠运动、抗胃溃疡等作用。但因辛燥之性较大,味略带麻,荜茇使用不如胡椒普遍,即临床使用中尚不属很常用的中药。
荜茇配方进入中药汤剂,仅用1.5 3g。治疗虫牙疼痛,可单用研粉擦牙,或与胡椒等分研粉,做成芝麻大小的丸粒,塞入龋齿孔中,有较好止痛效果。
荜茇内服不宜过量、久服,古代药物学著作中曾指出“久服定泄真气,令人肠虚下垂”;“多用令人目昏”。当代中药学著作中称:“阴虚火旺者忌用”、“孕妇、儿童慎用。”
END
供稿:湖南中医附一药学部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940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