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乡亲的茶怎么没了
公司战略调整。
乡土乡亲在开始运营不久,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封杀,一个刚刚出道的品牌对中国茶叶产生不利影响。
茶是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各省的山区,茶按制作工序分为绿茶、白茶、红茶等六大类。茶叶可作饮品,含有多种有益成分,并有保健功效。
读 | 《问茶》:接天引地,清格自在
有机农产品国际上有机食品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以1972年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的成立为标志。1994年,国家环保总局在南京成立有机食品中心,标志着有机农产品在我国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发达国家农产品过剩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以及环保主义运动是有机农产品产生的背景。 绿色农产品1990年农业部发起,1992年,农业部成立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1993年农业部发布了“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
产生的背景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基本解决了农产品的供需矛盾,农产品农残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食物中毒事件频频发生,“ 绿色”成为社会的强烈期盼。
无公害农产品20世纪80年代后期,部分省、市开始推出无公害农产品,2001年农业部提出“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并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4个城市进行试点,2002年,“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无公害农产品产生的背景与绿色食品产生的背景大致相同,侧重于解决农产品中农残、有毒有害物质等已成为 “公害”的问题。 一、要加强有机农业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如报纸、电视等方式的宣传提高人们食品安全和环境意识。
二、国家要进行合理的政策引导和调控,针对有机农业在国内的发展势头,制定一系列发展规划并对其发展进行调控,在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转化期给予农民一定的经济支持。
三、加强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由于有机食品在生产过程中禁用化学合成物质,因而势必要求较高的生产技术与之配套,只有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解决好这些技术问题,才能使有机农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下去。
四、大力推广、应用云南省生态农业研究所所长那中元利用中医原理发明的GPIT技术,这项技术以抗冷耐冻、高抗光氧化、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净光合作用强度可提高50-400%)为中心,以信息系统激活敏感迅速反馈的强生理代谢为基础,综合抗逆并能双向自调控为特征的作物潜能优良性状连锁表达。是集“抗逆、早熟、高产、优质、高效、无污染”为一体的世界首创的无转基因污染高科技生物基因工程新途径技术。
中国有机农业的种植面积已经是世界第二位,但为何国人谈及有机食品和有机认证都眉头紧锁,在诚信环境比较恶劣的情况下,要单单依靠第三方认证机构的标签很难取得消费者的信任,现实是有机食品行业处在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柠檬市场。如何建立一个透明的更利于激励和监管的品控体系,已经成为中粮和乡土乡亲等国内品牌最大的挑战和际遇。
很久前,获赠一本新书:秦燕春女士的《问茶》。
与我同龄的秦燕春女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始修西医,后治文史,获博士学位,目前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印象中有鲁迅弃医从文,“医”只能医治病人,“文”却可救治社会。这又是一位,我粗略翻阅,文字中夹有大量古籍书画作品,作者饱读诗书,也行踪万里,我且与其同行:“且让我们的眼眸、鼻翼、口吻与心情一起联袂上路,循着茶香,走问天涯,地头海角处,青青华盖那满枝头的春深,便是不老无忧、远离造化污染、沉沉稳稳一株茶了。”
在这匆忙的日子里,一个星期能抽点时间品读,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了,从不奢茶,从来都是牛饮的我,开始琢磨茶,品味茶,选择茶。我的茶叶多来自乡土乡亲的“无农药茶”,以前不觉得这茶有什么特别,如今,偷得浮生半日闲,泡一杯清茶,斜趟在床上榻阅读“问茶”,忽然感觉日子过的,有了一点“厚”度!
“过日子,还有比这个‘厚’字更漂亮的写法么?头顶上,有青天,有敬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癖天下寒士俱欢颜。’”中国祖先创造的字,就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涤生(曾国藩)日记:言士要转移世风,当重两义,曰厚,曰实。”《问茶》引经据典,从陆羽的《茶经》朔“源、具、造、器、煮、饮、事、出、略、图”,如一部厚重的文化宝典,我们了解得太少了。
记得当年“怡清园”创办之初,通过《长沙晚报》向社会征集对联,我应征写了一对,没被选上,这是有原因的,没到喝茶的年龄,没有品茶的经历,诗文怎能有积淀?读书,是我的生活,不断的学习让我有机缘结识更多优秀的文人朋友,内心也就丰富起来。看人看事的心态也与年轻时不一样了。
“茶是自然的恩典,拔地关天,入人心思,神乎其神。”禅师与茶道,自古名山多名寺,名寺多名茶,明海禅师曰:
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
叶蕴茶香,尤如戒香,是为持戒;
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
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
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
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
好茶遇好水,亦友亦师亦伴侣,都是“缘”啊!“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时过境迁,茶还在那里,清净慈和安住,大有自在,欢天喜地,万物皆妩媚……
今日才读完这本书。结合书中的优美文句,总会有新的感悟,比如:
“好茶要求的生长条件:上者生烂石。野者上,园者次。”
“这茶,发展来,进化去,树型有乔木、灌木、叶型有大中小,杀青有晒、蒸、炒、烘,形状有针、珠、芽、片、或饼、沱、碗、砖……但,作为起点的与恒定不变的,始终不就是个大叶乔木直立的野生茶么?”
“山水供养,自然而然,远比这人工制造修剪甚至染色假冒醇厚得多。”
做人,做事,与茶无异,循着茶香,人生如斯。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960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