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中草药:巴豆的功效与作用

巴豆

中草药:巴豆的功效与作用

(《本经》)

异名巴菽(《本经》),刚子(《雷公炮炙论》),江子(《瑞竹堂经偏方》),老阳子(《纲目》),双眼龙(《岭南采药录》),猛子仁(《中国药植志》),巴果(《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巴米(《药材资料汇编》),双眼虾、红子仁、豆贡(《南宁市药物志》),毒鱼子、銮豆、贡仔(《中药志》),八百力(《广西中药志》),大叶双眼龙、巴仁、芒子(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种子。

植物形态巴豆

常绿乔木,高6~10米。幼枝绿色,被稀疏星状柔毛或几无毛;二年生枝灰绿色,有不明显**细纵裂纹。叶互生;叶柄长2~6厘米;叶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5~13厘米,宽2.5~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近叶柄处有2腺体,叶缘有疏浅锯齿,两面均有稀疏星状毛,主脉3出;托叶早落。花单性,雌雄同株;总状花序顶生,上部着生雄花,下部着生雌花,亦有全为雄花者;花梗细而短,有星状毛;雄花绿色,较小,花萼5裂,疏生细微的星状毛,萼片卵形,花瓣5,反卷,内面密生细的绵状毛,雄蕊15~20,着生于花盘边缘上,花盘盘状;雌花花萼5裂,无花瓣,子房圆形,3室,密被短粗的星状毛,花柱3枚,细长,每枚再2深裂。蒴果长圆形至倒卵形,有3钝角。种子长卵形,3枚,淡黄褐色。花期3~5月。果期6~7月。

多为栽培植物;野生于山谷、溪边、旷野,有时亦见于密林中。分布四川、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浙江、江苏。

本植物的根(巴豆树根)、叶(巴豆叶)、种皮(巴豆壳)以及种仁之脂肪油(巴豆油)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8~9月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后,除去果壳,收集种子,晒干。

药材干燥种子呈椭圆形或卵形,略扁,长约1~1.5厦米,直径约6~9毫米,厚约4~7毫米,表面灰棕色至棕色,平滑而少光泽。种阜在种脐的-端,为一细小突起,易脱落。合点在另一端,合点与种阜间有种脊,为一略隆起的纵棱线。横断面略呈方形,种皮薄而坚脆,剥去后,可见种仁,外包膜状银白色的外胚乳。内胚乳肥厚,淡**,油质。中央有菲薄的子叶2枚。胚根细小,朝向种阜的一端。气无,味微涩,而后有持久辛辣感。以个大、饱满、种仁色白者佳。粒较空、种仁泛油变色者质次。

主产四川、广西、云南、贵州。以四川产量最大,质量较佳。此外,广东、福建等地亦产。

化学成分含巴豆油,其中有油酸、亚油酸、巴豆油酸、顺芷酸等的甘油酯;尚含巴豆甙。

炮制巴豆仁:拣净杂质,用粘稠的米汤或面汤浸拌,置日光下曝晒或烘裂,搓去皮,簸取净仁。巴豆霜:取净巴豆仁,碾碎,用多层吸油纸包裹,加热微炕,压榨去油,每隔2天取出复研和换纸1次,如上法压榨六、七次至油尽为度,取出,碾细,过筛。

《霍公炮炙论》:"凡修事巴豆,敲碎,以麻油并酒等煮巴豆了,研膏后用。每修事一两,以酒、麻油各七合,尽为度。"

性味辛,热,有毒。

①《本经》:"味辛,温。"

②《吴普本草》:"神农、歧伯、桐君:辛,有毒。黄帝:甘,有毒。"

③《医学启源》:"性热,味苦。"

④《医林纂要》:"辛咸,热,毒。"

归经入胃、大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大肠三经。"

②《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功用主治泻寒积,通关窍,逐痰,行水,杀虫。治冷积凝滞,胸腹胀满急痛,血瘕,痰癖,泻痢,水肿,外用治喉风,喉痹,恶疮疥癣。

①《本经》:"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肿。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

②《别录》:"疗女子月闭,烂胎,金疮脓血不利,丈夫阴颓,杀斑螫毒。"

③《药性论》:"主破心腹积聚结气,治十种水肿,痿痹,大腹。"

④《本草拾遗》:"主症癖,痃气,痞满,腹内积聚,冷气血块,宿食不消,痰饮吐水。"

⑤《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病,泄壅滞,除风补劳,健脾开胃,消痰破血,排脓消肿毒,杀腹藏虫。治恶疮息肉及疥癞疔肿。"

⑥《医学启源》:"导气消积,去脏腑停寒,消化寒凉及生冷硬物所伤,去胃中寒湿。"

⑦《汤液本草》:"可以通肠,可以止泄。"

⑧《纲目》:"治泻痢,惊痫,心腹痛,疝气,风歪,耳聋,喉痹,牙痛,通利关窍。"

用法与用量内服:入丸、散,0.5~1分(用巴豆霜)。外用:绵裹塞耳鼻,捣膏涂或以绢包擦患处。

宜忌无寒实积滞、孕妇及体弱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芫花为之使。恶蘘草。畏大黄、黄连、藜芦。"

②《药对》:"畏芦笋、菰笋、酱鼓、冷水。得火良。与牵牛相反。"

③《药性论》:"能落胎。"

④《本草衍义补遗》:"无寒积者忌之。"

选方①治寒实结胸,无热症者: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心皮,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三味为散,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伤寒论》白散)

⑤治心腹诸卒暴百病,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大黄一两,干姜一两,巴豆一两(去皮心,熬,外研如脂)。上药各须精新,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纳中,合治一千杵,用为散,蜜和丸亦佳。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许三、四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瘥;如未瘥,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瘗;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金匮要略)三物备急丸)

⑥治寒癖宿食,久饮不消,大便秘: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煮三日三夜,研,令大热,合酒微火煎之,丸如胡豆大,每服一丸,水下,欲吐者服二丸。(《千金方》)

④治痞结症瘕:巴豆肉五粒(纸裹打去油),红曲三两(炒),小麦麸皮一两(炒)。俱研为细末,总和为丸,如黍米大,每空心服十丸,白汤下。(《海上方》)

⑤治阴毒伤寒心结,按之极痛,大小便秘,但出气稍暖者:巴豆十粒,研,入面一钱,捻作饼,安脐内,以小艾炷灸五壮。气达即通。(《仁斋直指方》)

⑥治小儿L痰喘:巴豆一粒,杵烂,绵裹塞鼻,痰即自下。(《古今医鉴》)

⑦治寒痰气喘:青橘皮一片,展开,入刚子一个,麻扎定,火上烧存性,研末,姜汁和酒一钟,呷服。(《医说》)

⑧治夏月水泻不止:大巴豆一粒(去壳)。上以针刺定,灯上烧存性,研细,化蜡和作一丸,水下,食前服。(《世医得效方,针头丸)

⑨治气痢: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细研,取热猪肝和丸,空心米饮下,量力加减服之。牛肝尤佳。或以蒸饼丸服。(《经偏方》)

⑩治小儿下痢赤白:巴豆(煨熟,去油)一钱,百草霜二钱(研末),飞罗面煮糊丸,黍米大,量人用之。赤用甘草汤,白用米汤,赤白用姜汤下。(《全幼心鉴》)

⑴治伏暑伤冷,冷热不调,霍乱吐利,口干烦渴:巴豆大者二十五枚(去皮膜,研取油尽,如粉),黄丹(炒,研,罗过)取一两一分。上同研匀,用黄蜡熔作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以水浸少顷,别以新汲水吞下,不拘时候。(《局方》水浸丹)

⑿治腹大动摇水声,皮肤黑,名曰水臌:巴豆九十枚(去皮心),杏仁六十枚(去皮尖)。并熬令黄,捣和之,服如小豆大一枚,以水下为度,勿饮酒。(《补缺肘后方》)

⒀治肝硬化腹水:巴豆霜一钱;轻粉五分。放于四、五层纱布上,贴在肚脐上,表面再盖二层纱布。经一至二小时后感到刺痒时即可取下,待水泻。若不泻则再敷。(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⒁治喉痹:白矾二两(捣碎),巴豆半两(略捶破)。同于铫器内炒,侯矾枯,去巴豆不用,碾矾为细末,遇病以水调灌,或干吹入咽喉中。(《百一选方》)

⒂治白喉:巴豆仁、朱砂等分,各研成细末,混和,每用3~5分,置膏药上,贴于眉间的上方(勿使药末掉入眼中)。约经8~12小时,局部皮肤发生大小不等的水泡时,便可揭去膏药,擦掉药末,涂上1%龙胆紫液,以防感染。(《江苏中医》(11):23,1959巴豆朱砂膏)

⒃治耳卒聋:巴豆一粒,蜡裹,针刺令通透,用塞耳中。(《经偏方》)

⒄治风虫牙痛:一巴豆一粒,研,绵裹咬之。二针刺巴豆,灯上烧令烟出,熏痛处。(《经偏方》)

⒅治一切恶疮:巴豆三十粒,麻油煎黑,去豆,以油调雄黄、轻粉末,频涂取效。(《普济方》)

⒆治一切疮毒及腐化瘀肉:巴豆去壳,炒焦,研膏,点肿处则解毒,涂瘀肉则自腐化。(《痈疽神秘偏方》乌金膏)

⒇治荷钱癣疮:巴豆仁三个,连油杵泥,以生绢包擦,日一、二次。(《秘传经偏方》)

临床应用①防治白喉

对白喉密切接触者,病人家属、白喉恢复期患者、健康带菌者,以及轻症白喉病例,均可采用巴豆泥局部贴敷的方法加以防治。方法:将除去内外壳的生巴豆仁0.5克在消毒乳钵中研成泥状(或加朱砂0.5克共研),挑取绿豆大的膏点,置于约1.5厘米平方的胶布上。贴于两眉间印堂穴,或颈部扶突穴,经6~8小时(最长12小时)揭去,可见局部出现一小水泡,即用消毒针尖刺破,以消毒棉球拭干渗液,再涂龙胆紫液。对白喉密切接触者及病人家属,贴巴豆朱砂膏后,经对照观察,能降低发病率;对白喉恢复期患者或健康带菌者,用巴豆泥外敷后,可使90%以上病例于8~24小时内带菌现象消失;对轻症白喉可配合青霉素及其他对症治疗。

②治疗喉梗阻

因白喉及麻疹后喉炎引起的喉梗阻,可用生熟巴豆散约0.5~O.7分,用喷粉器吹入咽部,观察2~3小时,如无呕吐、腹泻或呕吐腹泻次数不多,而梗阻症状尚未明显好转的,可再行第2、3次喷咽,1天内喷咽不超过3次,必要时可连续喷2~3天。如呕吐腹泻较着者,应立即停止。对体质虚弱、心力衰竭及并发心肌炎病变者慎用。多敷病例在喷咽后半小时至3~4小时,可见吸气性陷没、呼吸促迫及喘鸣等症状明显好转,数小时至1~2天内梗阻解除。治疗过程中应同时使用白喉抗毒素及磺胺类、抗菌素。对气管下位梗阻无效。呕吐泄泻为常见反应,但梗阻症状多在腹泻咸呕吐后得到明显改善。生熟巴豆散系用3粒生、4粒熟的巴豆研末去油制成。制法:取七倍数的巴豆若干粒去壳去衣,将其中4/7炒至**,与其余3/7的生巴豆共研成粉末。把它夹在数层能吸收油分的纸内,用力挤压去油,再换纸用温热熨斗在纸上熨压,去净残留油分,然后再研成细末备用。

③治疗支气管哮喘及哮喘性支气管炎

取苹果1只洗净,用小刀挖1个三角形小洞,另用巴豆仁1粒放入小洞,仍将苹果盖严,隔汤蒸30~60分钟。放凉,取出巴豆仁,吃苹果,喝苹果汤。成人每日吃1个,重症早晚各吃1个,夜间喘息者临睡前吃。8岁以下小儿酌减。可连续服用数周。服后具有止喘、祛痰作用;个别病例可能出现轻微腹泻。

④治疗急、慢性肠炎及慢性痢疾

取巴豆适量去内外壳,取仁,不去油,放入铜(或铁)勺中置炭火上炒焦,至巴豆内外黑透为度,待冷,秤准2钱,研成泥状备用。另将蜂蜡2钱溶化,与巴豆泥搅拌均匀,候稍冷,搓条制丸,约制成80丸,每丸重0.15克,内含巴豆O.075克。成人每次0.6克(4丸),日服3次,空腹时服用;8~15岁,每服2丸;5~7岁,每服1丸;1~4岁,每服半丸;6个月以上,每服1/3丸;6个月以下,每服1/4丸;未满1月婴儿忌服。服后未见腹痛、腹泻、呕吐等副作用。凡兼有发热及其他合并症者忌服。经治疗急性腹胃13例,慢性腹泻4例,慢性下痢4例,均治愈。本药对体虚老人的慢性泄泻亦有效。

⑤治疗急性阑尾炎

将巴豆、朱砂各0.5~1.5克研细混匀,置6x6厘米大小的膏药或胶布上,贴于阑尾穴,外用绷带固定。24~36小时检查所贴部位,皮肤应发红或起小水泡,若无此现象,可重新更换新药。共治疗99例,其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7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者82例。最少的贴1次,最多的贴3次。效果:治愈85例,无效14例(仍用手术治疗)。

⑥治疗神经性皮炎

取巴豆去壳1两,雄黄1钱,磨碎后用3~4层纱布包裹,每天擦患处3~4次,每次1~2分钟,直至痒感消失,皮损消退为止。

提醒您:巴豆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药材及成分〗 为大戟科乔木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成熟种子。多系栽培。产于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地。秋季种子成熟,果皮尚未开裂时采摘,晒干,破开果壳,取出种子,用仁或制霜。巴豆仁,是将巴豆,用粘稠米汤或面汤浸拌,置日光下曝晒或烘裂,去皮,取净仁,炒焦黑用;巴豆霜,是取净巴豆仁碾碎,用多层吸油纸包裹加热微烘,压榨去油后碾细,过筛。 含巴豆油34~57%,油中尚含巴豆树脂等,另含巴豆毒素、巴豆甙、生物碱等。 〖药性功效〗 辛、热,有大毒;归胃、大肠、肺经。 本品辛热大毒,温通峻泻,善除胃肠间陈寒痼冷,攻痰逐水,药力刚猛,故有刚子之称。主治冷积,腹水,痰壅实证。 1.泻下冷积 本品辛热,可泻寒实冷积、腹满胀痛,为治疗便结属寒证的药物。 2.逐水消肿 可用于治疗腹水肢肿。 〖临床应用〗 1.用于小儿鹅口疮:以巴豆1g,西瓜子仁0.5g,共研后加少许香油调匀,然后揉成小团状敷于印堂穴,15分钟后取下,日1次,一般连用2次。(《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9):548) 2.治疗肠梗阻:巴豆去壳,用草纸包好,打碎去净油质,用龙眼肉或荔枝肉包吞,每次0.5~1g(《湖南中医杂志》1986;(6):55) 3.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巴豆仁,蜂蜡各适量。将蜂蜡置砂锅内文火熔化,再以毫针扎住巴豆仁在溶蜡中蘸一下,待凉后再蘸,反复两次,拔出毫针,捏闭针孔即成。每次吞服1~7粒,每日3次,30天为1疗程,休息2周,再服第二个疗程。(《河北中医》1990;12(4):10) 4.治疗胆绞痛;巴豆仁切碎置胶囊内,每次服100mg,小儿酌减,每3~4小时用药1次,至畅泻为度,每24小时不超过400mg。(《河北中医》1990;12(4):10) 〖使用禁忌〗 1.用量过大 服用巴豆油1/4滴即可见剧烈腹泻,服0.5~1滴即有严重症状,内服20滴即可致死。内服巴豆应正确炮制,压油、加热成霜方可应用。巴豆用量过大,会发生严重的口腔炎、咽喉炎、剧烈腹泻、肠壁腐蚀糜烂、便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紫绀、血压下降、休克、甚至死亡。 2.接触不当 巴豆对皮肤、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如在加工中接触已去壳巴豆、巴豆霜、巴豆油,甚至蒸煮巴豆的蒸气,都可产生急性损害,出现皮肤水肿、水疱,眼鼻灼热感、流泪、发炎。巴豆霜入丸、散剂,不可细嚼,应舌服。 3.使用不当 巴豆有剧毒,临床使用宜慎重,一般可先用其它药物。如非用巴豆,应辨明确属寒实便结方可投用。中病即止,不可过量。临床上将巴豆当做一般泻药,泛用于大便秘结者,都可能造成损害。 4.服巴豆时,不宜食热粥、饮热开水等热物,以免加剧泻下。服巴豆后如泻下不止者,用黄连、黄柏煎汤冷服,或食冷粥以缓解。 5.体弱者及孕妇忌用。畏牵牛。 〖药理知识〗 1.对皮肤粘膜及消化道均有强烈刺激作用。对肠肌有兴奋作用。可产生剧烈腹泻,并有催吐作用。 2.有镇痛作用。还能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巴豆油中的活性成分PMA是一种有力的血小板凝集剂。 3.巴豆含有促癌成分,但也含有抗癌活性物质。 4.煎剂对金**葡萄球菌、白喉杆菌、流感杆菌等有一定抑制作用。 5.人服巴豆油20滴可致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977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