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古今研究:巴豆
一、典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 :“味辛,温。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胀,荡练五藏六府,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除鬼毒蛊疰邪物,杀虫鱼。”
2.《本草通玄》 :“巴豆禀阳刚雄猛之性,有斩关夺门之功,气血未衰,积邪坚固者,诚有神功,老羸衰弱之人,轻妄投之,祸不旋踵。巴豆、大黄,同为攻下之剂,但大黄性冷,腑病多热者宜之;巴豆性热,脏病多寒者宜之。故仲景治伤寒传里恶热者,多用大黄,东垣治五积属脏者,多用巴豆。”
3.《珍珠囊》: “导气消积,去脏胎停寒,治生冷硬物所伤。”
4.《汤液本草》: “巴豆,若急治为水谷道路剂,去皮心膜油.生用;若缓治为削坚磨积之剂,炒去烟,令紫黑,可以通肠,可以止泄,世所不知也”。
5.《本草图解》 :“巴豆大黄同为攻下之剂,但大黄性冷,府病多热者宜之,故仲景治伤寒传胃恶热者多用大黄;东垣治五积属脏寒者多用巴豆。 ”
6.《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味辛,温,生温熟寒,有大毒。主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坚积聚,留饮痰癖。大腹水胀,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寒,利水谷道,去恶肉,除鬼蛊毒疰邪物,杀虫鱼。治女子月闭,烂胎,金创,脓血,不利丈夫阴,杀斑蝥毒。可练饵之,益血脉,令人色好,变化与鬼神通。”
7.《雷公炮制药性解》 李中梓:“味辛,性生温熟寒,有大毒,入脾、胃、大肠三经。主消坚积,荡脏腑之沉寒,通闭塞,利水谷之道路,排脓消肿,破血通经,杀鬼毒蛊疰及腹脏诸蛊。去皮心膜油,水煮五度用。巴豆专主宣通,则脾胃大肠宜其入已。炒令紫黑,可以通肠,亦可止泻。盖通因通用之意也。仲景、东垣及诸名家,每每用之,今世俗畏其辛热之毒,荡涤之患,辄云劫剂,皆废不用。不知巴豆为斩关夺门之将,其性猛烈,投之不当,为害非轻,用之得宜,奏功甚捷。
8.《饮片新参》 王一仁:“巴豆性味辛辣热烈,微苦。攻逐寒结,在上即吐,在下即泻。”
9.《药性切用》 :“辛热,大毒,下脏腑沉寒,通经络堕胎,最为斩关夺门之将。”
10.《本草纲目》 :“巴豆气热味辛,生猛熟缓,能吐能下,能止能行,是可升可降药也。治泻痢惊痫,心腹痛疝气,耳聋,喉痹牙痛,通利关窍(时珍)。
11.《本草便读》 :“荡涤阴凝之物.锐利难当.攻消坚积之邪.直前无阻.沉寒痼冷.赖辛热以宣通.化腐伤肌.仗膏丹而施用.脾胃大肠皆可入.刚雄有毒勿轻尝.”
12.《本草崇原》 :“气味辛温,有毒。主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 ,大腹,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除鬼毒蛊疰邪物,杀虫鱼。”
13.《本草从新》 :“”通、大燥大泻。辛而大热大毒.开窍宣滞.去脏腑沉寒.最为斩关夺门之将.(大黄巴豆、同为峻下之剂、但大黄性寒、腑病多热者宜之、巴豆性热、腑病多寒者宜之、故仲景治伤寒传里多热者、多用大黄、东垣治五积属脏者、多用巴豆.)破痰癖血瘕.气痞食积.生冷硬物所伤.
14.《得配本草》 :“辛,热,有毒。刚猛之性,走气溃坚。荡涤肠胃之积滞,驱除脏腑之阴霾,片刻间靡不奏效。得杏仁,治积滞泄痢。得硼砂、杏仁、牙皂,水丸服,治痰哮。”
15.《新修本草》 :“味辛,温、生温、熟寒,有大毒。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坚积聚,留饮痰 ,大腹水胀,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除鬼蛊毒疰、邪物,杀虫鱼。疗女子月闭,烂胎,金创,脓血,不利丈夫阴,杀斑蝥毒。”
16.《千金翼方》 :“味辛,温,生温;熟寒,有大毒。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胀,荡涤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除鬼毒蛊疰邪物,杀虫鱼。疗女子月闭烂胎,金疮脓血。不利丈夫阴。杀斑蝥毒。可炼饵之,益血脉,令人色好,变化,与鬼神通。”
17.《长沙药解》 黄元御:“味辛、苦,大热,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少阴肾经。驱寒邪而止痛,开冷滞而破结。”
二、现代研究
1.成分: 主含脂肪油、巴豆苷,尚含巴豆毒素、巴豆异鸟嘌呤、β-谷甾醇及酶等。《中国药典》规定:含脂肪油18.0%~20.0%,含巴豆苷不得少于0.80%。
2.作用: 本品有泻下、促进平滑肌运动、抗肿瘤、抗菌、抗炎等作用。
3.药理: 巴豆油对口腔、胃肠等粘膜及皮肤均有强烈刺激作用,产生严重口腔刺激症状及胃肠炎,呕吐,在1/2~3小时内多次大量水泻,伴有剧烈腹痛和里急后重。对皮肤可引起发红、起疱并可坏死。其毒性较大,报导有服用20滴巴豆油而致死者。巴豆含有致癌物质。
汉语拼音Badou
来源为大戟科巴豆属植物巴豆树的干燥成熟果实,其根及叶亦供药用。
药材性状 巴豆为常绿乔木,高6~10米。幼枝绿色,被稀疏星状柔毛或几无毛;二年生枝灰绿色,有不明显**细纵裂纹。叶互生;叶柄长2~6厘米;叶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5~13厘米,宽2.5~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近叶柄处有2腺体,叶缘有疏浅锯齿,两面均有稀疏星状毛,主脉3出;托叶早落。花单性,雌雄同株;总状花序顶生,上部着生雄花,下部着生雌花,亦有全为雄花者;花梗细而短,有星状毛;雄花绿色,较小,花萼5裂,疏生细微的星状毛,萼片卵形,花瓣5,反卷,内面密生细的绵状毛,雄蕊15~20,着生于花盘边缘上,花盘盘状;雌花花萼5裂,无花瓣,子房圆形,3室,密被短粗的星状毛,花柱3枚,细长,每枚再2深裂。蒴果长圆形至倒卵形,有3钝角。种子长卵形,3枚,淡黄褐色。花期3~5月。果期6~7月。
多为栽培植物;野生于山谷、溪边、旷野,有时亦见于密林中。分布四川、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浙江、江苏。
本植物的根(巴豆树根)、叶(巴豆叶)、种皮(巴豆壳)以及种仁之脂肪油(巴豆油)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干燥种子呈椭圆形或卵形,略扁,长约1~1.5厦米,直径约6~9毫米,厚约4~7毫米,表面灰棕色至棕色,平滑而少光泽。种阜在种脐的-端,为一细小突起,易脱落。合点在另一端,合点与种阜间有种脊,为一略隆起的纵棱线。横断面略呈方形,种皮薄而坚脆,剥去后,可见种仁,外包膜状银白色的外胚乳。内胚乳肥厚,淡**,油质。中央有菲薄的子叶2枚。胚根细小,朝向种阜的一端。气无,味微涩,而后有持久辛辣感。以个大、饱满、种仁色白者佳。粒较空、种仁泛油变色者质次。
卵圆形,一般具三棱。表面灰**或稍深,粗糙,有纵线6条,顶端平截,基部有果梗痕。破开果壳,可见3室,每室含种子1粒。种子呈略扁的椭圆形,表面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小点状的种脐及种阜的疤痕,另端有微凹的合点,其间有隆起的种脊;外种皮薄而脆,内种皮呈白色薄膜;种仁黄白色,油质。无臭,味辛辣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923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