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南方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什么?是种大豆多还是水稻多?
从我国农业历史的发展规律来看,情况应大致相同。南方地区雨量丰沛,气温较高,自然条件非常适宜于水稻的生长,所以,“东南以水田为业”,“徐、豫(按:指南徐、南豫)土多稻田”,可知南方的粮食作物主要是稻米。自然生态环境和生产性质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为粮食的种类所限,长期以来,人们只能是“饭稻羹鱼”。但是,江南各处并非都适宜稻作,在一些丘陵岗阜,灌溉不便之处,亦有很多旱地。这些不宜种稻地区,开发程度上很可能更落后些。东汉末年迄于东晋南朝时期,大批北方流民过淮渡江,他们带来了北方传统旱作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以及农作物品种。
魏蜀吴三国鼎立,从经济史的角度看,就是立足于当时的三个经济发展中心地区——中原的洛阳、西南的成都和东南的建康(今江苏南京),尤其是长江中下游的开发已经能够维系吴国政权达半个世纪以上,这是此前所没有的情况。
?南北朝以前江南地区的变迁
三国以前,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课本中未有?江南地区?一词,直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江南地区?一词,还专门讲述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江南?是一个地域名称,广义是指长江以南的地区。狭义是指长江下游南岸,以太湖为中心,包括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安徽东南部。这里气候湿润,土壤肥沃,是魏晋以来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最快的地区。历史教材中的?江南地区?是广义上的江南。
远古时期
据考古发现,距今170万年左右,我国云南省元谋县生活着一支远古人类,我们把他们称为 ?元谋人?。这是迄今所知中国境内年代最早的直立人。
大约距今七千年,长江下游的浙江省余姚市生活着河姆渡人,已经进入到氏族公社时期,他们已经会种植水稻,建造房屋,开凿水井,过着比较稳定的生活。
黄帝尧舜禹时期,华夏族活动中心在黄河中下游,对江南地区控制较弱。《史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苍梧之野?就是指称湖南的九嶷山,九嶷山也叫苍梧山。 *** 诗云:?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那时,江南地区荆莽未开,居住着少数民族,是落后的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蜂起,江南地区有楚国、吴国、越国,虽然有?吴越争霸?、?晋楚争霸?,楚庄王也一度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可是那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原地带,是黄河两岸。争霸的目标是北扩争夺中原霸主。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可是势力范围始终在长江沿岸,没有进一步向南拓展,那时南方仍被称为蛮夷之地。
秦朝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五十万大军继续南下,开疆拓土,一直打到南海,统一了东南、岭南等地区。秦始皇对这些地区进行了开发,兴修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特设立象郡、桂林郡、南海郡三郡管理江南事务。秦朝灭亡后,由南海郡尉赵佗于公元前203年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后建立南越国。南越国疆域包括今天中国的广东、广西两省区的大部分,福建、湖南、贵州、云南的部分地区和越南的北部,南越国统治时期,江南政治、经济均有所发展。
两汉时期
西汉建立后,南越国王向刘邦称?外臣?,关系几经反复,汉武帝时,出兵10万,灭亡南越国。两汉时期,黄河中下游是政治统治的中心,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落后,手工业、商业发展水平较低,很多地区尚未开发。《史记?货值列传》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n?u),果隋赢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也无千金之家。司马迁时期的江南地区还是人烟稀少,刀耕火种,商品经济水平比较低,因此没有富裕人家。
东汉后期政局动荡,军阀割据,战乱纷纷,很多北方人为了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拉开了江南开发的序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时期,蜀国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中,吴国招抚山越,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东晋建立前后的数十年间,中原地区以百万计的人口涌进南方,其中有大量的劳动力,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也随之南来,这对南方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影响。?永嘉南渡?不仅是北方百姓的南移,北方的士族大姓,甚至是晋朝 *** 的南移,也为江南的发展带去了大批人才。北方的流民为了重建家园,求得安定的生活,他们有着强烈的经济开发愿望。这对于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到了南朝刘宋时期,江南已经成了鱼米富足之乡,《宋书》载: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北朝以前,江南地区几经变迁,几经开发,农业、手工业、商业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终于从荒芜之地成为鱼米之乡。从江南地区的变迁可以看出,经济的发展有自然因素,更重要的是人的因素,劳动力、技术是必不可少的,更重要的是统治者的政策导向。南方政权的一些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相对于北方的战乱,南方相对安定,老百姓安居乐业,老百姓也维护这样的政权。
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创造了有利条件。
?
作者简介:徐杰,女,中学高级教师,临淄区教学能手,临淄区优秀教师、淄博市优秀教师,淄博市作家协会会员。热爱教育事业,致力于历史教学研究和课堂教学改革,在各级报刊发表作品多篇。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986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