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茶字姓氏怎么读?

茶在作为姓氏的时候读什么?

茶字姓氏怎么读?

茶chá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部首笔画

部首:艹 部外笔画:6 总笔画:9

五笔86:AWSU 五笔98:AWSU 仓颉:TOD

笔顺编号:122341234 四角号码:44904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8336

基本字义

1.

常绿灌木,叶长椭圆形,有锯齿,经加工制为饮料,就是茶叶;秋末开花,白色;种子可榨油;木质致密,供雕刻用:~树。~农。

2.

特指“茶叶”:绿~。红~。花~。沱~。龙井~。乌龙~。

3.

用茶叶沏成的饮料:~水。~饭。~点(茶水、点心)。~话会。~博士(善于烹茶的人,亦指卖茶的人或茶馆侍者)。~余饭后。

4.

泛指某些饮料:~汤。面~。果~。

5.

特指“茶点”:早~。晚~。

详细字义

〈名〉

1.

茶树 [tea tree]。山茶科(Theaceae)的一种灌木,有披针形的叶和芳香的白花。如:茶圃(种植茶树的园圃);茶户(栽茶的农户。也指茶商)

2.

茶叶。由茶树的嫩叶加工制成,供泡取饮料用 [tea;tea-leaf]

前月浮梁买茶去。——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

又如:茶市(茶叶市场)

4.

用茶叶泡制、烹制或煎制而成的饮料 [tea]

唐人煎茶,用姜用盐。—— 苏轼《东坡志林》

日高人渴漫思茶。——宋· 苏轼《浣溪沙》

5.

又如:茶座(茶馆为卖茶而设的座位);茶坊(茶局子、茶局。指茶馆)

6.

某些由蒸发或研磨所制的调匀的食用品 [paste]。如:杏仁茶;面茶

7.

某些饮料的名称 [certain kinds of soft drink]。如:奶茶

8.

旧时订婚聘礼的代称 [bretrothal presents]。如:三茶六礼;受茶;茶红(订婚时送的礼品,也叫“下茶”或“茶定”)

〈动〉

1.

饮茶;喝水 [drink tea]。如:茶话(饮茶谈话)

常用词组

1.

茶博士 chábóshì

[waiters in an old-time teahouse] 早期白话中指茶馆的伙计

那茶博士送来一壶茶

2.

茶场 cháchǎng

[tea plantation] 种植大片茶树的地方

3.

茶匙 cháchí

[teaspoon] 调饮料用的小勺

4.

茶道 chádào

[tea ceremony] 烹茶饮茶的艺术

5.

茶点 chádiǎn

[refreshment;tea-cake] 清茶与糕点

6.

茶饭 cháfàn

[ordinary food and drink] 茶、酒、饭、菜、汤的总称。泛指饮食

这里的茶饭都还可人意

7.

茶房 cháfáng

(1)

[room in which the boiled water are placed]∶放茶食、烧开水的地方

(2)

[waiter;boy;bellboy;bellhop;hotel page]∶旧称茶馆、旅店、火车、剧场等处的供应茶水及做杂务的工人

8.

茶缸,茶缸子 chágāng,chágāngzi

[mug] 一种通常用金属制或陶制饮杯,一般不带沿,但有把手,呈圆筒状

9.

茶馆 cháguǎn

[teahouse] 卖茶和点心的地方,一般设有座位

10.

茶褐色 cháhèsè

[dark brown] 像浓茶水那样的深褐色

11.

茶壶 cháhú

[teapot] 一种供泡茶和斟茶用的带嘴器皿

12.

茶花,茶花儿 cháhuā,cháhuār

[camellia] 各种茶叶树的花蕾

13.

茶话会 cháhuàhuì

[tea party] 备有茶点的招待会

......

茶姓的由来?

茶姓字源

1、茶字历史演变

茶[茶、荼、槚、苦、荈、蔎、茗,读音作chá(ㄔㄚˊ)] “茶”之一字,古有荼(chá、tú)、槚(jiǎ)、苦(kǔ)、荈(chá、chuǎn)、蔎(shè)、茗(míng)等诸多写法,除“荼”为多音多义外,余皆指茶。 秦朝以前,茶无统一名称。至汉代时开始借用荼字,其音出自四川方言。古时四川对茶有两种叫法,蜀地方言为“苦荼”,巴地方言为“葭”。 西汉名家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前118年),是汉武帝时的西南夷通,他在公元前130年撰写的《凡将篇》是一本启蒙字书。司马相如在书中提到当时一些药名:“……蜚廉、藿菌、荈诧、白敛、白芷、菖蒲、芒硝、莞椒、茱萸”,共二十味药材。《凡将篇》重要之处在于其最早将茶名“荈诧”列出,并以药用的性能与其它药材并列在一种启蒙读物中。“荈”字,正是他根据巴人对茶称呼的土音,以官方正音近似的荈字加上草头创造出来的称“茶“的专用字;为了使大家知道正确的读音,以“诧”字注音,这就是现在的茶音由来。 唐朝以前用“荈”表示茶字的资料很多,如“姜、桂、茶荈出巴蜀”,吴孙皓“密赐茶荈以代酒”,《荈赋》,“……晚取为茗或一日荈”,“出御荈”,还有左思的《娇女》诗中有“心为茶荈剧”等词句。到唐玄宗御撰《开元文字音义》将茶字确定下来,并经陆羽《茶经》普及和影响,有字有音的茶就统一了,但其音仍是巴南巴人称茶的古音“荈”。 荼:是古代用得最多的表示茶的字,古时“荼”字是多音多义字,不专门表示茶。“荼”字,最早见于《诗经》。《诗经·邺风·谷风》中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之句,“荼”是否指“茶”,后人推考说法不一。最早明确“荼”字包含有茶的意义的是《尔雅》,晋朝学者郭璞在注释《尔雅·释木》中“贾,苦荼”时注明:“树小如栀子,冬生(常绿的意思),叶可煮作羹饮。”这段注释说的就是茶树的特征。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说:“茶,苦茶也。”“荼”即今之“茶”字。 茗:是云南地区的“茶”之土音,约在东汉时期始用于茶,为茶的雅称。 槚:是从木的古“茶”字,指茶树。 荈:从草,是专指晚采的茶叶。 蔎:是古时四川西部对茶的俗语。 “茶”字,首见于唐朝典籍《本草》一书。是由“荼”字演化而来,唐玄宗时期的《开元文字音义》一书,将“荼”字减去一笔,定为单一的“茶”字。初“茶”字与“茶”字通用,但茶圣陆羽在撰写《茶经》之时,已一律用“茶”字。茶树本为木本植物,将原来表示茶的“荼”字,减去一画,改“禾”为木,使之更名副其实。这一笔之改,可谓改得恰到好处。因此在中唐以后即公元九世纪中叶,人们普遍采用“茶”字。现代除统一用“茶”字之外,间有用“茗”字言茶,但与历史上所谓“晚采为茗”的含义完全不同,在用到“茗”字的场合,皆带文雅别致之意。

2、茶的别名

很多,有荈诧、葭萌、消毒臣、清风使、余甘氏、清友、不夜侯、涤烦子等 消毒臣:据唐朝《中朝故事》记载,唐武宗时期李德裕说天柱峰茶可以消酒肉毒,曾命人煮该茶一瓯,浇于肉食内,用银盒密封,过了一些时候打开,其肉已化为水,因而人们称茶为消毒臣。唐朝诗人曹邺饮茶诗云:“消毒岂称臣,德真功亦真。” 清风使:据史籍《清异录》记载,五代时期,有人称茶为清风使。唐朝诗人卢全的茶歌中也有饮到七碗茶后,“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之句。 余甘氏:宋朝学者李郛在《纬文琐语》中说:“世称橄榄为余甘子,亦称茶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余甘氏,免含混故也。”五代诗人胡峤在饮茶诗中,也说:“沾牙旧姓余甘氏。” 清友:宋朝文学家苏易简在......

姓茶的是什么族人啊?

茶姓:读chá,也有读作tǘ的。

来源有七。

①炎帝葬于茶陵(今湖南茶陵东50里),因氏,见《姓源》;

②茶氏系殷时旧姓,出自子姓,茶即屠阝,即郃阳屠阝城(今陕西合阳),居者以地方名为姓氏;

③齐太公之后有茶氏;

④唐时竟陵人陆羽,嗜茶,著《茶经》三篇,被奉为茶神,其后代有姓茶者;

⑤宋时三佛齐国有茶氏;

⑥明、清时云南大理府保山县鲁掌土千总有姓茶者,系彝族,因此现今彝族有此姓;一说为,原云南大姓蒙氏避难,子孙改姓茶、字、左等姓;

⑦白、羌、哈尼、僳僳等民族也有茶姓。

郡望江都

分布天津,山西太原,江西宜丰,云南泸水、陇川、邱北、马关,浙江义乌、上虞,台湾,广西都安,四川中江、米易、通江,云南畹町、双江等地有分布。

名人茶话:汉朝人。茶昱,明时武平人,洪武中任洛川训导;茶孟元,明代人,宝坻知县。

姓茶的叫什么名好!

茶叶,别笑,其实这个名字相当的好,你可以仔细体会下。

当然楼上其他名字也不错。

茶然,茶清云。

只想弱弱的问一句,有姓茶的吗

茶叶蛋 !

向七个不同的姓人要茶叶有什么寓意

这是江南立夏的旧俗。立夏也叫尝新节,七家茶是各家带了白己新烘焙好的茶叶,混合后烹煮或泡成一大壶茶,再由大家欢聚一堂共饮。农历四月初,春去夏来,天气日渐暖和,万物欣欣向荣。三麦油菜已经成熟,樱桃、青梅、枇杷等鲜果陆续上市,各种菜蔬也应时而生。这时,人们自然需要换换口味,俗语说立夏尝三新,也叫尝三鲜。地三鲜是苋菜、蚕豆和杏仁,树三鲜是樱桃、梅子和香椿,水三鲜是海丝、鲫鱼和咸鸭蛋.

我姓茶,要取3个字的名字,中间配什么字好啊

茶姓字派是亦,取什么名字好听

茶叶,就这个,现在取名字就看谁的响亮,茶叶也代表为人处世如茶叶班,也如人生

女孩.姓茶带万字的三个字名字,

茶万娜 茶万梅 茶万菲 茶万涵 茶万菡

茶万书 茶万贞 茶万莹 茶万薰 茶万琼

爸姓茶,字派亦,求一个男孩女孩的名字,谢谢 5分

根据宝宝出生时间,排出八字,确定喜用五行用字,根据姓氏搭配吉利组合,再确定名字。符合宝宝命理的名字才是好名字。

起名步骤:

1、分析生辰八字命主五行、格局,找出用神喜忌。

2、选出命局所喜用所需要的五行汉字。

3、根据姓氏、时代特征、性别、八字数理合理搭配将要用的字,去其忌讳用字,避开凶数.取其字的意、形、象、音、综合搭配。

4、还要避开不冲克八字,五格、笔画、合理搭配才是适合八字的吉祥吉利的好名字。

供参考。

南郑县位于汉中盆地西南部,南依巴山,北临汉江。总面积2849平方公里,辖18镇12乡,人口53.8万。

南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县境内发掘的龙岗寺遗址证实,10多万年前人类已在此繁衍生息。南郑其名,始见于《史记·秦本纪·六国年表》,秦厉共公“二十六(年),左庶长城南郑”,从此南郑名著史籍。殷商、西周时为褒国所有,春秋时为蜀地,东汉以后南郑历为汉中郡(道、府)附郭首县。南郑还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先念、徐向前、程子华、徐海东、汪峰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南郑留下了光辉足迹,南郑儿女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英雄浩歌。境内有川陕革命历史博物馆、何挺颖烈士纪念碑等极为珍贵的革命遗迹。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交相辉映,为南郑这块古老而年青的土地注入了无限灵性和生机。

南郑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地处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过渡带,气候湿润,生态环境良好,素有“小江南”的美誉。生物、矿产、水能、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水稻、小麦、油菜、生猪等种养业较为发达,是陕西省粮油基地县和畜牧先进县;拥有乔灌木57科158种,中草药661种, 野生动物5纲56科1000余种,森林覆盖率61.18%, 是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百佳县”和首批退耕还林示范县;富产茶叶、杜仲、五倍子、生漆、木耳、蚕茧等农副土特产品,其中名茶“汉水银梭”、藤编、竹帘、硬木地板条远销欧美、东南亚20多个国家和地区。矿产资源富集,已勘明矿藏27种193处, 其中可供大规模开采的花岗岩、白云岩、石灰石的储量在陕西省位居前列,潜在经济价值408亿元。水资源总量24.3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地表水4509立方米, 高出陕西省人均量的2倍和全国人均量的0.7倍,且地下水质优良, 年均水能蕴藏量24.2万千瓦。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景观、宗教文化和民俗文物三大旅游资源久负盛名,是陕南特色旅游线的重点县。风光旖旎的南郑自然风景区,山水环抱,松竹掩映,闻名遐迩;“天然国画长卷”──红寺湖,是陕西省首批省级水利旅游景点;黎坪原始森林,松涛阵阵,溪流潺潺,是自然天成的避署山庄。陕南名寺小南海集佛事与溶洞旅游为一体,素有“四海千山”、“九幽十频”之美誉。

南郑区位优势明显,投资环境良好。随着汉中市“明星”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县大河坎、梁山、圣水镇已成为汉中“一江两岸”规划的组成部分。加之西汉高速公路汉中市区出入口在南郑的建设,其区位优势更加凸显,使南郑在承接城市辐射和产业转移中更具有利条件。同时, 南郑的交通、城建、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完备。全县拥有公路58条759公里,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东与城固相通,西与勉县相接,北与汉台相连,南与四川省南江、通江、旺苍县贯通,辐射全县、连接内外的公路交通网络。程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4200门,移动电话、无线寻呼覆盖城乡。 “一城三区”组团式县城初具规模,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建制镇达到18个。全县实现了大电网覆盖,电力调度实现了自动控制。金融机构、商业网点遍布城乡。基础条件的逐步改善,使南郑开放开发的环境与日俱佳。1992年,乘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的强劲东风,率先建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1995年3月, 经陕西省政府批准,成为省级开发区。并着力改善投资软环境,按照特事特办、急事快办的原则,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切手续从简的一条龙服务,相继出台完善了《南郑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关于加强利用外资工作的意见》和《奖励及引资工作目标责任制》等一系列政策。我县先后与12个国家和地区、29个省市的138个单位建立了友好协作关系, 开展了横向经济技术联合。

南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在省市的正确领导下,南郑人民励精图治,艰苦创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使南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农业结构逐步优化,以优质粮油、茶叶、烤烟、中药材、畜牧业等为骨干的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工业经济稳步发展,形成了烟草、化工、建材、印刷装潢和农副产品加工五大工业体系。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以旅游、商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繁荣兴旺。与此同时,教育、科技、民政、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等工作先后跨入全国先进县行列。2003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7.8亿元,增长9.1%; 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501万元,增长31.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84元,增长6.38%。

按照我县十二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强县目标,加速实施结构调整、对外开放、项目带动三大战略,推进产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绿色农业、优势工业、特色旅游和新兴第三产业及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工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经济由自我发展向借助外力加快发展转变、由以公有制经济为主求发展向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求发展转变、由单一风险型财政体系向多元抗风险综合财政体系转变。主要奋斗目标是:到2007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6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1740万元。到201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的基础上实现翻一番的目标,达到5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5620万元,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994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