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水稻高产攻关技术]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对水稻品种龙粳21进行高产攻关,产量指标750kg/亩。这对提高水稻产量、改善品质、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实际产量为696.5kg/庙,未达到预期产量指标。

[水稻高产攻关技术]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设在二九0农场科技园区,草甸白浆土,土壤基本理化性状为:有机质50.7g/kg、pH值5.5、速效K 163mg/kg、有效P 21.1mg/kg、碱解N 246mg/kg。

1.2试验材料

龙粳21,主茎叶数12片。

1.3田间管理及主要技术措施

1.3.1移栽前管理

1.3.1.1盐水选种:比重选种100%,盐水比重为1.13,即50kg水加大粒盐12-12.5kg,充分溶解,用新鲜鸡蛋测试,鸡蛋倾斜在水面上露出5分硬币大小,保证盐水比重保持在1.13范围以内,经常检查、更换盐水。

1.3.1.2药剂浸种:25%施保克25ml+0.15%天然芸苔素20ml,浸种100kg。浸好的种子用恒温催芽泵集中催芽。芽长不超过2mm,呈双山型。

1.3.1.3置床:通过施用腐熟有机肥和酵素肥改良置床床土,达到置床平整、压实、床土肥力均匀,摆盘前一天对置床进行调酸,使DH值达到4.5-5.5之间,同时对土壤进行消毒,抑制土传病菌的繁殖。

1.3.1.4育苗与播种:4月7日播种,单播、稀播,人工插秧播种量为80g/盘.插前做好三带工作(带磷:磷酸二铵150g/m2;带药:70%艾美乐8g/m2;带生物肥:天然芸苔等)。5月17日移栽,采用人工插秧,株行距为30cm×10cm。取秧量均匀一致,提高保苗率。每穴苗6-7株。插秧秧苗标准:旱育中苗3.1-3.5叶。质量技术要求早、密、浅、正、直、扶。

1.3.2施肥时间及施肥量

亩施腐熟有机鸡粪16m3,化肥(商品量)35kg,即尿素12kg,磷酸二铵7kg,硫酸钾11kg,硅肥5kg。

1.3.2.1基肥:鸡粪100%,氮肥总量的20%,磷肥100%,钾肥40%,硅肥100%,最后一遍水整地前全层施人,随整地耙入土中8-10cm。

1.3.2.2蘖肥:氮肥总量的30%,在水稻返青后(4叶期)立即施入,分二次使用,第一次蘖肥总量的80%全田施入,余20%看田找施,哪黄哪弱施哪。

1.3.2.3调解肥(接力肥):氮肥总量10%,水稻倒4叶(即第八叶),功能叶明显褪淡2/3时,哪黄施哪。

1.3.2.4穗肥:在水稻倒二叶露尖到长出一半时,氮肥总量的20%,钾肥总量的60%,施肥时观察田问是否出现拔节黄,底叶有无枯萎,有无稻瘟病害,如未褪淡、底叶有枯萎、有稻瘟病发生应晚施,先晒田壮根或先防病后施肥。

1.3.2.5粒肥:氮肥总量的20%,在水稻抽穗后第4天全田施入。

1.3.3其它管理

结合氮素调控施肥技术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667m2施(商品量)N 13.5kg,P2O5 8.4kg,K2O 11.2kg,1、基肥:氮肥总量的30%,磷肥100%,钾肥40%,硅肥100%。最后一遍水整地前全层施入随整地耙入土中8-10cm。2、蘖肥:氮肥总量的30%,在水稻返青后(4叶期)立即施入,分二次使用,第一次蘖肥总量的80%全层施入,余20%看田找施,哪黄哪弱施哪。3、调解肥(接力肥):氮肥总量10%,水稻倒4叶(即第八叶),功能叶明显褪淡2/3时,哪黄施哪。4、穗肥:在水稻倒二叶露尖到长出一半时,氮肥总量的30%,钾肥总量的60%,施肥时观察田间是否出现拔节黄,底叶有无枯萎,有无稻瘟病害,如未褪淡、底叶有枯萎、有稻瘟病发生应晚施,先晒田壮根或先防病后施肥。

保证水稻生长所需养分,改变植株受光态势,提高光能利用率,实现增产增效的目的。

1.3.3.1 4月23日泡田,4月30日耙地,花达水泡田、花达水整地。5月17日插秧,第一次封闭除草5月10日,亩用30%阿罗津70mI+10%吡嘧磺隆20g,6月2日,第二次封闭除草,亩用30%阿罗津50ml+20%耕夫20g。用背负式喷雾器甩施,亩喷液量15L,其它管理措施按《三化栽培》。秧田除草选安全性好的除草剂10%千金。池埂化学除草选用41%农达250ml/亩+99%乙草胺100ml/亩,兑水喷雾。

1.3.3.2防虫技术:水稻潜叶蝇:水稻插后一周,用40%乐果100ml/亩预防。水稻负泥虫:农业防治:32月末六月初人工消除田间四周及池埂上的杂草。化学防治:2.5%敌杀死25ml/亩,兑水10L喷雾。

1.3.3.3本田水分管理:采用散水槽、叠水板等综合增温措施,保证井水入田温度18℃。整个生育期采用浅水灌溉,采用干湿交替的灌溉方式。分蘖末期,在有效分蘖达到标准时晒田控蘖,采用间歇灌溉。出穗后保持浅水层3-5cm,齐穗后转入间歇灌溉,在黄熟期将水排干。

3结论

3.1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有:平方米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所以应选择适宜的品种并保证其基本苗数,以提高穗数来提高水稻的产量。

3.2适时早插秧能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延长水稻营养生长期。积累充足的干物质。使出穗期相应提前,灌浆期相对延长,增加千粒重的同时,确保水稻安全成熟。

3.3结果表明,实际产量为696.5kg/亩,未能达到预期产量指标。总结原因:9月5-7日出现刮风下雨的天气,使水稻出现倒伏现象,导致通风透光性较弱:养分输送能力减弱,后期干物质积累量降低;据分析,品种自身产量性状也是未能达到预期产量指标的原因之一。

(作业单位:156202黑龙江省绥滨县二九〇农场)

如何提高水稻产量

第一是底肥,也叫基肥,包括有机肥和各种化肥。有机肥用量为每667平方米2000~3000千克,化肥用量为硫酸铵30千克或碳酸氢铵50千克,过磷酸钙30~50千克,硫酸钾10~15千克。

以上这些肥料均在耙田前一次施入,耙田后可使肥、土、水相融,以减少肥料流失。第二是追肥,追肥以氮素化肥为主,如果总的追肥量每667平方米不超过30千克硫酸铵。

其大致的肥料分配如下:面肥。插秧前耙田时施入,每667平方米施硫酸铵3~5千克。分蘖肥。插秧后10~15天施入,每667平方米施硫酸铵5~10千克。

穗肥。在拔节初期施入,每667平方米施硫酸铵8~10千克。粒肥。抽穗前7天施入,每667平方米施硫酸铵3~5千克。

扩展资料:

生长习性

水稻喜高温、多湿、短日照,对土壤要求不严,水稻土最好。幼苗发芽最低温度10~12℃,最适28~32℃。分蘖期日均20℃以上,穗分化适温30℃左右;低温使枝梗和颖花分化延长。抽穗适温25~35℃。开花最适温30℃左右,低于20℃或高于40℃,受精受严重影响。

相对湿度50~90%为宜。穗分化至灌浆盛期是结实关键期;营养状况平衡和高光效的群体,对提高结实率和粒重意义重大。

抽穗结实期需大量水分和矿质营养;同时需增强根系活力和延长茎叶功能期。每形成1千克稻谷约需水500~800千克。

百度百科--水稻

百度百科--水稻“三系”

问题一:如何提高北方水稻的种植产量 根据水稻群体发育养分吸收规律、土壤基础供氮能力等确定氮肥计划总量和分期施用量,并根据后期长势诊断调整追肥用量。基肥:亩施尿素3.2~3.5 kg,磷酸二铵6.5~7kg,33%钾肥7.5kg。微肥根据各地号土测值来决定施用与否,因缺补微。

施用时间和方法:打浆前施入,或边撒边打浆。

返青肥:通常亩施硫酸铵3kg,如无硫酸铵,则每亩施尿素1.5kg。

返青肥施用时间和方法:在水稻返青后(插秧后5-7天,出现白根,早晚叶尖吐水)立即施用,促早发。施肥前3天稻田无明显水层,先灌水,后施肥,以水带氮。

穗肥施用量与方法:

按照叶龄进程适时追施。施肥量:此期施肥需要根据田间长势判断穗肥施用量,如水稻叶片黄绿色,挺立,则亩施尿素4.3kg;如果叶片颜色以绿为主,叶片挺立则亩施尿素2.8kg;如果叶片颜色深绿,叶片披垂则不施氮肥。

施用时间和方法:水稻拔节始期(11叶品种叶龄9.1-9.5,一般在7月2日左右;12叶品种叶龄10.1-10.5,一般在7月9号左右)施用,施肥前1个星期开始晒田,无水层状态2~3天,然后先灌水,后施肥,以水带氮提高肥料利用率。

问题二:如何提高稻谷种植产量 决定产量因素很多,种子是关键,科学施肥是基础,田间管理是措施,关键还要搞科学,到时什么适合你们地区!

问题三:怎么提高水稻产量?水稻可以用中微肥吗? 提高水稻产量必须注重中微肥的使用,苗生财产品在水稻苗床使用方法是每100平方米的苗床盘(大约500盘左右)的苗床土用一桶苗生财,搅拌均匀使用即可。

问题四:如何更好的种植水稻? 优质水稻的栽培技术 水稻属于禾本科一年生草本,稻属。它是由普通野生稻经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共同作用下演变而来的。我国是世界栽培稻的发源地之一,并且栽培历史悠久(约有5-6千年的栽培历史)。稻分为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在籼稻和粳稻中按其对光照长短的反映和生育期长短分为晚稻和早、中稻,在晚稻和早、中稻类型中按耐湿性和耐旱性分为水稻和陆稻。稻米营养价值较高,与其它谷物相较,它含粗纤维最少,各种营养成分容易消化和吸收,适宜人体需要。尤其是优质稻米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市场上供不应求。

一、优质水稻应具备的条件

优质水稻品种,除了具有一般水稻品种的优良特性(产量高、抗性强和适应范围广)外。还必须具有好看、好吃、营养好、卫生好等四个特征。

1、好看。即碾米质量、外观品质和市场好。加工精度高、整精米率高、米粒较大、整齐均匀、富有光泽、充实饱满、垩白小、胚乳半透明(糯米乳白)、没有杂质和黄米粒,外观整洁漂亮。

2、好吃。即米饭好吃(适口性好),具有蒸煮时有清香,饭粒完整,洁白有光泽,软而有弹性不粘结,冷后不硬不回生,有令人吃了还想吃等特点。

3、营养好。稻米的营养品质主要取决于蛋白质的含量,稻米的蛋白质是营养最好的谷物蛋白之一,易被人所消化吸收,所以稻米蛋白质含量越高其营养价值也就越高。

4、卫生好。优质米的农药残留量和其他有毒物质含量,全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卫生标准》的各项指标。

二、目前制约我市优质水稻生产的因素

1、气候条件差:水稻是喜温和感光作物,生长期要求高温、阳光充足,而我市常出现两头低温,中间光照不足,对水稻的产量及品质影响较大。即3月的倒春寒,水稻播种后易引起烂种、死苗;7月雨水天气多,光照不足;8月中、下旬出现的低温影响水稻抽穗扬花。

2、品种老化、退化:我市前几年引进过比较优质的水稻品种,如“045138”、“滇系4号”、“滇系5号”、“合系39号”、“95-512”,现已明显退化和老化,抗病性和产量大不如从前。加之传统栽培的“红嘴子”、“羊毛谷”等本地优质品种,由于没有采取保护措施,现几乎已经绝迹。目前引进的“滇粳优5号”、“曲三”、“楚粳24号”等高产优质品种,种源有限,种植面积小。

3、栽培措施落后:有的地方和部分农民,有了优质水稻品种而没有采取与之配套的栽培技术,加之偏施N肥和防病意识淡薄,耕作管理粗放,结果不能充分发挥优质品种特性,造成单产低、效益差。

三、按照新形势的要求,必须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一)加大优质水稻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

在引进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的同时,通过株选、穗选等方式,对原有的“045138”、“95-512”、“滇系4、5号”、“合系39号”进行提纯复壮,解决品种混杂、退化问题,扩大生产规模。对目前通过试验、示范,获得成功的“滇粳优5号”、“曲三”、“楚粳24号”应扩大种植,形成规模化,满足市场的需求。

(二)推广薄膜育秧和塑料盘育秧技术

育秧是水稻栽培中第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高产的基础工作。它是以培育壮秧为目的,达到成秧率高、苗齐、苗壮,保证有足够的秧苗适时栽插。栽后返青成活快,分蘖早,生长良好。“秧好一半谷”、“秧壮产量高”,要实现上述目的,必须因地制宜,继续巩固薄膜育秧这一技术成果,并大力推广塑盘旱育秧技术,能有效地避开倒春寒和八月低温的危害,从而提高优质稻的产量和品质。

1、薄膜育秧 。在湿润育秧......>>

问题五:水稻怎样管理才获高产? 水稻优质高产科学施肥管理方法 水稻施肥与品种、土壤、气候、栽秧方式等条件有密切联系。不同的品种、土壤和栽培条件:,每斤氮素所生产的稻谷产量也不等,水稻对氮、磷、钾的吸收总量计算,亩产千斤稻谷需吸收纯氮16~25斤、磷8~15斤、钾8.3~38.2斤,而实际施肥量一般要比养份的总量要多。施肥时期对产量构成因素有一定影响。一般地讲,基肥对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有促进作用,对每亩穗数影响较小,分裂期追肥对增加每亩穗数起主要作用,穗轴分化期限施肥有利于第二枝梗的分化和生长,颖花数越多,颖花分化期和减数分裂期施肥则能防止颖花退化,提高每亩穗粒数。抽穗前后施肥则能提高结实率和粒重。尽管施肥方法有多种,但必需根据具体条什采用。

“前促、中控、后补”法。对于基肥不十分充足,基本苗不多,而分裂期较短的早稻田,可在分裂前期重施追肥,使之在较短时间内尽快搭起丰产的架子是十分必要的。到了生育中期,看苗采取适当的措施,若苗势生长弱,可适当补肥,若苗势生长正常或过旺,则应采取适当的方式控制无效分裂的增长,促进有效分裂生长健壮。这类稻田因无充足的底肥接力,中期容易控住,不会因为前期重施肥而造成后期疯长。到生育后期,适当补施穗肥、粒肥。

“前稳、中攻”施肥法。在前稳的基础上,中期增加追肥用量攻大穗,后期看苗补“保花”、“增粒”肥。这种施肥方法是在分裂期已建立起足够数量总苗数的基础上,把肥重点用在幼穗分化初期(也就是第一苞分化和穗轴分化期),促进第二枝梗分化和颖花分化,以增加每穗粒数来夺取高产。

“平稳”促进施肥法。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在水稻生育期中平稳施肥。它对于早、中稻较为适宜。早、中稻在秧壮、苗足的基础上,分裂期不宜施肥太多,而应该早施、稳施,在分裂盛期之后不要用肥过多,使分裂稳健生长,后期要注意施穗肥,提高结实粒和粒重。

“平稳”施肥法的目的,是使水稻在一生中不致于处于一时吸肥过多和一时又营养不足的状态,而使其一生都处在并不过分不足,又不过分旺长的营养状态下生长发育。

在水稻施肥上,除配合适宜的水浆管理等措施外,还必需注意各种肥料的配合使用,首先必需注意氮、磷、钾的配合使用。增施氮肥一般可以提高水稻产量,但对于高产田,常固氮过多使各种元素失去平衡,其增产效率大减,因此必需配合一定量的磷、钾肥使用,才能达到预期的增产效果。同时还必须注意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的配合使用。无机肥一般具有含有效成份高,肥效快,但供肥时间短;而有机肥的优点是含水量有多种肥料元素,供肥时间长,供肥慢。两者配合使用,则能取长补短。

问题六: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中国整个水稻的产量提高了20%,增产的粮食每年可以解决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杰出科学家为代表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是中国加快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②科学家们的成就启示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牢固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问题七:古代水稻亩产多少 1、战国前期的粮食亩产 有关战国前期粮食亩产的典型资料,主要有以下几条:(1)《汉书?食货志》载李悝这言:“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

亩,岁收一石半。”这是指亩产粟1.5石。(2)《管子?轻重甲》说:“一农之事,终岁耕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二十锺。”这是说亩产粟0.2

锺,1锺等于10釜,1釜也就是1石。因此,0.2锺也就是亩产粟2石。(3)《管子?轻重乙》河:“河淤诸侯,亩锺之国也”。这就是说,经过淤

灌的肥沃土壤,产量较高,亩产1锺,即亩产10石。五倍于《管子?轻重甲》之数。(4)《史记?河渠书》说:“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

河西。”漳水溉邺后,亩产多少?《论衡?率性篇》说:“魏之行田百亩,邺独二百,西门豹灌以漳水,则亩收一锺。”亩产1锺,也是10石。

(5)《史记?河渠书》说:秦开郑国渠,“灌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锺”。也是亩产10石。上述五条材料中的前两条,说的是一般情况

,所谓“百亩”,是方百步为亩的周亩。战国时1周亩折合今市亩为0.328市亩。班固所说的“石”,应当是汉大石,1石合0.333市石,折成今量

,1市亩产粟1.524市石,1市石粟重135市斤,即当时亩产粟205.8市斤。一家“百亩”,合今市亩32.8 亩,则一家总收获的原粮相当于今市斤6

750斤。五条材料中的后三条,指的都是灌溉或淤灌之田,其产量相当于一般田的五倍,这是特例,不能把它们视为常规产量。但是,它说明战

国时期已经有了亩产10石的高产田。2、战国后期的粮食亩产战国后期,随着小农经济的巩固和发展、铁犁牛耕的推广、耕作技术的提高和水利

事业的发展,粮食亩产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其主要依据是:(1)《孟子?万章下》说:“一夫百亩,百为之粪,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

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礼记?王制》说:“上农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农夫食五人。”两者的廉

洁一致。吴慧认为,如果按“中食七人”,除了两上劳动力食60石以外,还有210小石可供7人食用。也就是说,一个农户有两个劳动力,种田

100亩,共产粟270小石,平均亩产2.7小石,高于李悝的亩产2.5小石。(2)《管子?揆度》说:“上农挟五,中农挟四,下农挟三。”也就是

说,一个农夫生产的粮食,除了自己食用外,还可供应5人、4人或3人食用。吴慧认为,取其中数,按“中农挟四”计算,每人年食粟30石(《

管子?禁藏》中有“食民有率,率三十为而足于卒岁”之说),5人年食粟150石,一个劳动力耕田50 亩,亩产粟3石。从亩产2.5石至2.7石再到

3石,显然亩产逐步提高了。(3)《管子?山至数》中有“人家受食十亩”之说,也就是说,每人每年要吃10亩地产的粮食,每人年食粟30石,

仍然是亩产3石。(4)《吕氏春秋?上农》中有“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的说法。“一人”

指一家农户的家长,“治之”指家长率领全家经营100亩田,“十人食之”指可供10人食用。100亩田提供300石粮食,才够10人食用,由此可知

其亩产仍然是3石。战国后期亩产粟3小石,合今量亩产247市斤。一家100亩,合今市亩32.8市亩,共收粟8 100市斤。吴慧还指出:战国时代是

“菽粟”并提的时代,因此,在计算产量时,还必须注意到战国时代“菽”的比例。据《汜胜之书》说:古时(应指战国时期)“种大豆,率人

五亩”,五口之家种大豆25亩,占25%。假定大豆亩产为粟亩产的一半,即一石半,折合今市制为亩产123.5斤。与粟加权平均(75%×3小......>>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995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