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人口多吗

人口:约45万人

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人口多吗

人口密度:127人/km2

旬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巴山区东段,汉江横贯其中,县境地貌以中山为主,兼有低山、丘陵、河谷地形,海拔185-2358米,属北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区,年均降雨量851毫米,年平均气温15.4℃。县城位于汉江、旬河交汇处,曲水环流,形似太极,被誉为“天然太极城”。全县总面积3554平方公里,辖28个乡镇319个村(社区),总人口45万人,是省政府批准的革命老区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国文明村镇建设示范县,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省级治安模范县。历史悠久,人文景观独特。

旬阳秦时设旬关,西汉置县,受秦、楚、蜀文化和明清移民的影响,形成南北兼容的地域特色文化和民风民俗。境内出土文物不乏稀世国宝,高山草甸、田园风光、溶洞瀑布、蜀河古镇、红军老祖等自然人文景观众多。近代史上,红25军、红3军在旬阳创建革命根据地,贺龙、徐海东、李先念、程子华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旬阳浴血战斗,播下革命的火种。承东启西,区位优势明显。

旬阳地处关中、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区交汇地带,具有承东启西、连通南北的区位优势。襄渝、西康铁路及316、210国道在旬阳交汇,境内铁路128公里,设站14个。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3000公里,已基本实现乡乡村村“通路、通电、通电话”的“三通”目标。随着西康高速公路、西康铁路复线及襄渝铁路复线的建设、汉江四级航线的开通,旬阳将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资源富集,开发前景广阔。

行政区划

2004年,旬阳县辖14个镇、14个乡:城关镇、棕溪镇、关口镇、蜀河镇、双河镇、小河镇、赵湾镇、麻坪镇、甘溪镇、白柳镇、吕河镇、神河镇、赤岩镇、段家河镇、构元乡、兰滩乡、仙河乡、庙坪乡、红军乡、公馆乡、仁河口乡、桐木乡、张坪乡、桂花乡、石门乡、金寨乡、铜钱关乡、沙阳乡。

自然资源

旬阳生物、水能、矿产资源丰富。县内农作物29类385个品种,中药材达496种。大宗特色农副产品有狮头柑、樱桃、核桃、柿子、拐枣、花椒、油桐等。境内水能资源丰富,主要河流196条,水能蕴藏量80余万千瓦。汉江流经县境84公里,旬阳、蜀河两座中型电站列入汉江梯级开发规划,蜀河电站建设已经进点,旬河5级梯级开发中钟家坪电站已建成运营,坝河桂花电站正在建设。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汞、锑、铅、锌、金、铜、锰、镁、铁、石灰石、重晶石、白云石等39种,其中汞锑矿为全国特大型矿床,保有储量近15万吨,居全国之首,被誉为“中国汞都”;铅锌矿床绵延百余里,远景储量200万吨以上。多元并举,县域经济独具特色。

多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紧紧依托生物、水能、矿产、旅游四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烤烟、黄姜、蚕桑、畜牧、青竹主导产业,壮大烟草、水电、矿产、医药、建材工业支柱,大力实施工业强县、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一个依靠主导产业支撑、工业项目拉动、具有旬阳特色的县域国民经济体系初步形成,并彰显出广阔的发展前景。200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0.48亿元,同比增长14.6%。工业总产值49.35亿元,同比增长26.7%;农业总产值15.12亿元,同比增长35%;完成财政总收入6.39亿元,同比增长2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1亿元,同比增长40.4%。

历史沿革

旬阳因旬水得名。秦时设旬关,汉以旬关置旬阳县,西魏改旬阳为洵阳,因“洵”字生僻难认,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复改为旬阳县。1981年,甘溪镇红花坪出土的古剑齿象牙化石表明,在数十万年前的远古时代,旬阳就具有气候温和、林木茂盛、水源充足的自然条件,适宜于古人类生活。

经过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的几次文物普查,仅县城及城关附近,就发现了龚家梁、陈家坎、李家那三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各个遗址出土了内容比较丰富的遗物。这些遗物基本上属于仰韶文化的范畴,其中个别器物具有江汉流域的屈家岭和大溪文化的特征。这表明,远在六七千年之前,就有先民在旬阳地区生息。旬阳属于新石器时代南北文化接触地带之一。

商朝末年,武王伐纣之时,其联军中的“庸”人,就活动在今湖北省郧阳西部的堵水盆地及包括今旬阳在内的陕西省安康市。

春秋时期,庸人一度为大巴山区先进的族落之一。之后,随着熊绎受封,楚国日益强盛,庸人逐渐衰弱。公元前611年(楚庄王三年)楚国大饥,庸人叛逃,楚人依葛贾之计,联合秦人、巴人,攻灭了庸国。从此,旬阳地区归属楚国。

公元前312年(周赧王三年),秦楚战于丹阳,楚败,秦乘机夺楚汉水上游之地,新置汉中郡(治今安康市),旬阳地区遂归于秦。公元前305年(秦昭襄王二年)秦楚和好,第二年,楚怀王与秦昭王结盟,秦归还了原属于楚国的上庸六县,旬阳地区又重归于楚。公元前280年(楚顷襄王十九年),秦伐楚,楚败,割上庸及汉水以北之地子秦,此后,旬阳地区复归于秦。

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旬阳地区属汉中郡(治今安康市)有秦一代,在今旬阳县城设有旬关,以关尹守之。

公元前209年,刘邦部下郦商遣将攻克旬关,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始置旬阳县。公元8年,新都侯王莽代汉立新,曾改汉中郡为新成郡,旬阳属之。

公元25年,东汉建立,其时,今安康地区为公孙述势力范围。30年,光武帝刘秀遣李通攻克西城县(今安康市),旬阳地区归于东汉。东汉时期,废旬阳县,以其地并入西城县,隶于汉中郡(治今汉中市)。191年,张鲁攻取汉中郡,旬阳地区归属张鲁。211年,曹操打败张鲁,于西城县治置西城郡,旬阳地区属之。219年,旬阳地区为益州牧刘备所有。

220年(东汉延康元年),随着关羽兵败身死和孟达投降曹魏,西城郡归属曹魏。三国时期,旬阳地区一直属于曹魏。魏文帝曹丕即位初,并西城、上庸诸郡置上庸郡(治今湖北省竹山县上庸故城),由孟达任郡太守。不久复于原西城郡地设魏兴郡,移治洵口(今旬阳县城)。魏兴郡在三国时,隶属于魏之荆州(治今河南省新野县)。

265年,晋王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280年(太康元年),复置洵阳县,并于洧溪口(今蜀河镇)置兴晋县(一作“晋兴”),洧溪(蜀河)以西属旬阳县,清溪以东属兴晋县。旬阳、兴晋二县,在西晋时,先属荆州(治今湖北省江陵县),继属凉州(治今陕西省汉中市),一直隶于魏兴郡(治今湖北省郧西县上津)。西晋末年,巴氐族豪强李特率领蜀地流民起义,占据益、凉二州,旬阳地区一度归属李特及其子李雄的成国(十六国之一)。

317年,东晋建立。东晋时期,旬阳、兴晋二县,仍属晋魏兴郡(移治西城县)。379年,前秦(十六国之一)帝苻坚大将韦锺攻陷魏兴郡,旬阳地区归属前秦汉中郡。384年,东晋车骑将军桓冲部将郭宝北伐,收复了魏兴郡。旬阳地区重归于晋。

420年,刘裕代晋称帝,改国号为宋。不久,北魏统一北方,中国出现了南北两个政权对峙的局面,即所谓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旬阳地区归属多变,沿革纷繁。

420—479年(宋),旬阳的南区、中西区、北区为旬阳县,东区属兴晋县,均隶于魏兴郡(治西城县)。

479—502年(齐),旬阳境内的旬阳县和兴晋县仍隶于魏兴郡。

502年萧衍乘齐内乱,夺取帝位,改国号为梁。自宋至梁,旬阳地区一直归属南朝的梁州(治南郑县,即今汉中市)。

503年(梁天监二年)底,梁州刺吏翟远投降北魏,旬阳地区改归北朝,属北魏之东梁州(以安康郡治置,治今石泉县东南石泉嘴)。535年(梁大同元年)底,北魏东梁州刺史元罗降梁,旬阳地区又归于南朝。梁不久改东梁州为南梁州。552年(梁承圣元年),西魏大冢宰宇文泰遣大将王雄侵略山南1秦岭以南),攻陷魏兴郡(治西城县),以其地置东梁外卜旬阳地区复归北朝。

当时,由大巴山一带进入旬阳境内的巴族流民很多,其酋帅杜清和自称巴州刺史,统帅其众。朝廷因其所据之地授之,划归东梁州都督管辖。因东梁州都督刘孟良“在职贪婪”,而南洛州(治今郧西上津)刺史仲遵“出自巴夷”,且“善于抚御”,杜清和遂请求改隶于南洛州。朝廷因“山川不便”,没有准许,杜清和便与安康(今石泉、汉阴一带)夷族酋帅黄众宝等举兵,共围东梁州。朝廷虽然复遣王雄讨平了叛乱,但还是作出妥协,“改巴州为洵州,隶于仲遵”。(《周书·企泉传》)。

552年,西魏于洧溪口置洧阳县,又以洧阳县置洧阳郡,并于涫阳县西16公里之汉江南岸黄土山西置黄土县。同时,以洵州为洵阳县,并以洵阳县治置洵阳郡。554年(西魏废帝三年)改东梁州为金州(州治及西城县治由今安康市汉江北岸移至南岸今址)。洵阳郡及洧阳郡均属之。

556年(西魏恭帝三年),宇文氏代西魏称天王,建国号为周,史称北周。北周初,改洧阳郡为长冈郡,并改洧阳县为长冈县,翌年废长冈郡及长冈县,将赤石县、甲县、临江县(均在今湖北省郧西县及陕西省白河县之间)并入黄土县,移黄土县治于原长冈郡地,隶于甲郡(治今郧西县甲河关)。北周时期,洵阳郡所辖之洵阳县及甲郡所辖之黄土县,均隶于新置之金州总管府(治金州)。

南北朝后期,史称当时洵阳境内“俗杂责、渝”(“责”、“渝”均为巴族),“夏夷”并居(《周书·阳雄传》)。黄土县境,是巴人“白虎蛮”(即白虎部落,属巴族的一支)聚居之地。

581年隋朝建立,583年,罢天下郡,洵阳郡和甲郡俱废。607年,以郡统县,洵阳、黄土二县分隶于西城郡、上津郡。

617年底,唐王李渊遣李孝恭为山南道招慰使,占领西城郡。618年,李渊逼恭帝杨侑让位,建立唐朝,当年(武德元年)改西城郡为金州,洵阳县属之,改上津郡为上州,黄土县属之。其年,分洵阳县为三县:一曰洵城(辖境相当于今旬阳县北区旬河流域),一日洵阳(辖境相当于今旬阳县县城周围),一日驴川(一作“闾川”,辖境相当于今旬阳县南区吕河流域),并于洵阳县治置洵州,以洵阳、洵城、驴川三县属之。624年,废洵州,其地隶属金州。627年省驴川县,并入洵阳县。634年省洵城县入洵阳县。同年,以已废上州之黄土县隶属金州。

742年,改金州为安康郡,黄土县为洧阳县。757年,肃宗李亨憎恶安禄山,厌见“安”字,改安康郡为汉南郡(又称汉阴郡)。758年,复改汉南郡(汉阴郡)为金州。771年省涫阳县。821年复置清阳县。有唐一代,金州先后隶属山南道、山南西道(治兴元府,即今汉中市)、京畿道(治长安,即今西安市)及昭信军防御使。

唐朝末年,朱温篡唐后,王建于成都称帝,建立前蜀(十国之一),洵阳县、洧阳县为前蜀所有,隶属金州雄武军节度使。925年,后唐中宗灭蜀,洵阳、洧阳二县归于后唐,隶属金州戎昭军节度使。936年,石敬瑭灭后唐,建号为晋,洵阳、洧阳二县改属后晋。947年,刘知远代后晋称帝,建号为汉,洵阳、洧阳二县归于后汉。951年,刘知远部将郭威代汉,建号为周,洵阳、洧阳二县又归于后周。后晋、后汉、后周时,洵阳、洧阳 二县均隶属金州怀德军节度使。

960年(后周显德七年),掌握兵权的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策动“陈桥兵变”,代周称帝,建立宋朝,是为北宋。966年,省洧阳县入洵阳县,今旬阳县境域盖从此略定。北宋时期,洵阳县一直隶于金州,属京西南路,改昭化军节度。

南宋时,洵阳县仍一直隶于金州,先后属利州路金均房州镇抚使、京西南路、西川宣抚司、金房开达宣抚使及利州路。其间,虽处于宋金两国分界线边缘,但自1146年(即绍兴十六年)以后,以县东北鹘岭关之卓驮坪(今山阳县南)和县北乾佑河之清风关(今镇安县青铜关)为界,一直为宋所有,未陷入金人之手。(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

南宋末年,洵阳县为蒙古所有。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是为元朝。1279年,南宋灭亡。元朝灭宋之后,因洵阳县境民居寥落,遂废县,设洵阳巡检司,隶于金州,属陕西行中书省兴元路总管府。 1368年,明朝建国之后,派邓愈率军由均州、房州一路西进,攻下洵阳县东部牛心石诸山寨,在蜀河迫使陈友谅“汉''政权平章张子贵投降,占领洵阳。1370年(洪武三年),复置洵阳县。县治设今旬阳县城,辖今旬阳、白河二县全境及湖北省郧西县西部金钱河流域。

1372年,洵阳还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汉中府金州。1376年t改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为陕西承宣布政使司。1476年,以洵阳县白河堡析置白河县,析洵阳县东部汉江以北金钱河流域入新置之郧西县。第二年,以金州兼属郧阳巡抚。1583年(万历十一年)以水毁州城,改金州为兴安州。1595年(万历二十三年),改兴安州为直隶州,直隶于陕西承宣布政使司,不再属汉中府。有明一代,曾于洵阳县东区龙家河与蜀河汇合处设阊关巡检司,于北区乾佑河与洵河汇合处设三岔巡检司。明代中期以后,洵阳县一直是农民起义军活动频繁的地区。

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建立。明清之际,洵阳地区抗清斗争彼伏此起,接连不断,直至1646年(顺治三年)前后,清军才占领了兴安州及所属的洵阳县。1662年,兴安州不再兼属郧阳巡抚。1673年(康熙十二年)吴三桂起兵反清。1675年,清兴安游击王可成起兵响应,洵阳县遂为吴三桂所有。1679年冬,清抚远大将军图海率兵由商州1B县关南下,在洵阳两河关出其不意,一举攻破吴三桂部将韩晋卿七营,乘胜收复了洵阳县及兴安州。兴安州于1782年升为兴安府,洵阳县属之。自乾隆末年以后,洵阳县境农民战争接连不断,川楚白莲教起义军、太平天国西路军、蓝二顺农民军等,均在这里进行过激烈斗争。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清朝的最后一位洵阳县知事白玉昆(满族)被逐。同年11月底,陕西军政府南路安抚招讨使张宝麟率部由白河县西上,派方斌为辛亥革命后首任洵阳县知事。民国初年,洵阳县隶属陕西省汉中道。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废道,直隶于省。1935年设陕西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改为陕西省安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洵阳县属之。

1934年底至1936年间,洵阳县东北部圣驾河、竹筒河一带,曾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开创的鄂豫陕革命游击根据地的一部分。1948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洵阳县 东区,中共上关县委、上关县政府迁至蜀河镇。至当年8月,洵阳县境以大棕溪、泥沟、 羊山、洛河一线为界,东部为上关县人民民主政府领导,西部仍属国民党洵阳县政府管 辖。1948年8月至1949年5月,东区蜀河、双河一带是***和国民党武装力量激烈争夺的地区。1949年5月,洵阳县民主政府在湖北省郧西县境成立。7月13日,中国人民 解放军由湖北西进,再次解放洵阳县东区,8月10日,洵阳县民主政府由郧西移治蜀河。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年11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五十七师解放洵阳县城。洵阳县民主政府随之迁至县城,隶于陕甘宁边区安康分区行政督 察专员公署。1950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洵阳县改隶于陕西省安康分区专员公署。1959年改属陕西省安康地区。“文化大革命”中,地、县行政机构改称革命委员会。1980年,旬阳县革委会改为旬阳县人民政府。

2021年1月,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县区排名发布,旬阳县位列第301名。

2020年11月25日,水利部公布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旬阳县上榜。

2020年7月29日,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旬阳县为2020年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20年6月,旬阳县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长征片区(红二十五军))。

2019年3月,旬阳县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川陕片区)。

2018年8月16日,旬阳县获得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夏季(气候学季节名)详细资料大全

泽 兰:为唇形科植物毛叶地瓜儿苗的地上部分。处方别名:水香、水泽、泽兰

蒲公英:为菊科植物蒲公英等的全草。处方别名:公英、卜公英、蒲公英、黄花地丁、通天草

佩 兰:为菊科植物佩兰的地上部分。处方别名:佩兰、香佩兰、兰草

荆 芥: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地上部分。处方别名:荆芥、姜芥、郑芥、荆芥炭

仙鹤草:为蔷薇科植物龙牙草的地上部分。处方别名:龙牙草、龙芽、鹤草芽、仙鹤草、仙合草、金顶龙芽

凤尾草:为凤尾蕨科植物凤尾草的全草或根。处方别名:井口草、井栏草、凤尾蕨、凤尾草、金鸡脚、七星草、金星草

薄 荷: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地上部分。处方别名:卜荷、卜可、香荷、薄苛、薄荷、番荷叶、金叶薄荷、龙脑薄荷

芥 穗: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果穗。处方别名:芥穗、芥禾、荆芥穗、芥穗炭

中药规范名别名

A

艾叶:医草、艾蒿、灸草、五月艾

B

巴豆:巴米、江子、刚子

八月札:腊瓜、拿子

白果:银杏

白矾:明矾、矾石、攀石、生矾

白及:白鸡儿、地螺丝、连及草

白花蛇:银环蛇

白头翁:白头公

白术:烘术、冬术、生晒术、于术

白芷:香草

百部:百奶根、野天门冬、婆妇草、虱药

斑蝥:斑毛、斑猫、班蚝

板蓝根:大青叶

半边莲:佛甲草、半边花、莲花草

半枝莲:并头草、韩信草、半向花、半面花

毕澄茄:山鸡椒、山苍子、木姜子

鳖甲:上甲、团甲鱼、鳖盖

槟榔:玉片、大腹子、海南子、大片白

冰片:龙脑、片脑、梅片

荸荠:鼻荠

薄荷:鸡苏

补骨脂:破故纸、破故脂、婆固脂、黑故纸、黑固脂

C

蝉蜕:蝉衣、蝉壳、虫退

蚕砂:蚕矢

蟾酥:癞蛤蟆、蛤蟆酥

苍术:茅术、赤术

苍耳子:老苍子、毛苍子、苍耳仁

常山:恒山

陈皮:橘皮、新会皮、广皮、陈柑皮

沉香:沉水香、落水沉

柽柳:观音柳、山川柳、红荆条、红柳

刺五加:五加参

赤小豆:红饭豆、红小豆

赤石脂:高岭十

茺蔚子:益母实、小胡麻、充玉子

重楼:拳参、紫参、虾参、山虾、蚤休、倒根草、七叶一枝花、刀剪草、草河车

川贝母:平贝、京贝、尖贝、松贝、青贝、炉贝

川楝子:金铃子

川牛膝:牛夕、牛七

川芎:川雄、香果、西抚芎、胡劳

穿山甲:绫鲤甲、鲮鲤甲、炮甲珠

穿山龙:爬山虎、穿地龙、穿龙骨、山常山

穿心连:斩蛇剑、一见喜、甲方草、苦胆草

D

大腹皮:槟榔皮、大腹绒、大腹毛

大黄:将军、川军、酒军、锦纹、黄良、西庄黄、西中吉

大蓟:虎蓟、大刺儿菜、刺蓟菜、千针草、野红花、鸡刺根

玳瑁:毒瑁、毒瑁

代赭石:赤石

丹参:赤参、血参根

胆南星:虎掌

淡竹叶:竹叶麦冬、野麦冬、淡竹米

党参:文元参、台参、防党

地骨皮:枸杞根皮

地锦草:铺地锦、血见愁、麻蓑衣

地龙:曲鳝、蛐鳝、蚯蚓

地肤子:扫帚菜子

丁香:支解香、丁子香、鸡舌香、公子香

冬葵子:苘麻子、苘实

冬瓜子:瓜瓣、冬瓜仁

独活:独摇草、大活

杜仲:思仙、木绵、丝连皮

E

阿胶:驴皮胶

鹅不食草:石胡荽、疟疾草

莪术:蓬术、文术

儿茶:孩儿茶、方儿茶、棕儿茶

F

番泻叶:洋泻叶

翻白草:老鸹爪

蜂房:蜂巢

蜂蜡:黄蜡

蜂蜜:百花精、白蜜、石蜜、蜜糖

凤仙草:指甲桃、透骨草

茯苓:云苓、安苓、茯神、松苓、松薯

浮萍:水萍

G

蛤蚧:革蚧、仙蟾、石牙、舸蚧、何蚧、蛤蟹、蛤蛇

蛤壳:蛤蜊壳、白蜊壳、文蛤、青蛤

甘草:粉草、甜草、美草、蜜甘、国老

干姜:均姜、白姜、泡姜

杠柳:羊奶子、香加皮、香五加、羊角叶

高良姜:蛮姜

葛根:革根、甘葛、干葛、粉葛、柴葛

钩藤:双钩、勾葩、勾仝

枸杞子:贡果、津血杞、地仙、却老子

狗脊:金毛狗、狗脊骨

狗尾草:谷莠子、莠子草、光明草

谷芽:稻芽、谷粟

谷精草:谷精珠、珍珠草、移星草

骨碎补:申姜、元姜、猴姜、毛姜

瓜蒂:苦丁香、甜瓜巴、瓜丁

瓜蒌:栝楼

龟板:下甲、元武版

桂枝:桂段、桂尖

H

海狗肾:腽肭脐

海龙:龙头鱼

海马:马头鱼

海螵蛸:鱼古、乌铡骨、乌贼骨、墨鱼骨

寒水石:凝水石

含羞草:知羞草、怕丑草、感应草

旱莲草:乌心草、金陵草、墨水草、鳢肠草

藁本:稿本

核桃仁:羌桃、核桃肉、胡桃仁、胡桃肉

合欢花:绒线花、绒花树、马缨花、合欢米

鹤草芽:龙牙草

黑芝麻:胡麻、乌麻、油麻

红藤:血藤、红苇、大活血、大血通、活血藤、血灌肠、血木通、血苞

红花:红蓝花

胡椒:古月、玉椒

胡荽:香菜、芫荽、园荽、胡随

虎杖:斑庄根、活血龙、川筋龙、舒筋龙

虎耳草:石荷叶、金丝荷叶

花椒:蜀椒、红椒、川椒

花蕊石:花乳石

华山参:热参

槐花:槐米

槐角:槐实、槐豆、天豆、槐子、槐连灯、九连灯

黄柏:黄檗、川柏、柏皮

黄精:太阳草、黄芝、鸡头参、野仙姜、笔管菜

黄连:鸡爪连、鹰爪连、味连、雅连、川连、云连、凤尾连、古勇连

黄芪:黄耆、绵芪、箭芪

黄芩:腐肠、片芩、子芩、宿芩、枯芩、条芩

黄药子:黄独、红药子

火麻仁:麻种、麻子仁、大麻仁、大麻子

J

鸡骨草:黄头草、相思子、红母鸡草

鸡冠花:鸡公花

鸡内金:鸡肫皮、鸡黄皮、鸡舭胚

鸡血藤:鸡血葩、红藤、鸡血仝

积雪草:落得打、崩大碗

急性子:金凤子、凤仙花子

夹竹桃:柳叶桃

僵蚕:天虫、僵虫

椒目:花椒子

绞股蓝:青叶胆、青鱼胆

接骨木:顺筋枝、续骨木

桔梗:包袱花、炮仗花、明叶菜、三叶菜

金沸草:旋覆梗、黄花草

金钱草:过路黄、对座草

金银花:双花、二花、二宝花、银花、禹花、忍冬花

金樱子:刺梨子

金果榄:青牛胆

锦灯笼:酸浆、红姑娘

荆芥:假苏

橘络:橘丝、橘筋

菊花:黄华、金蕊、延寿客

九香虫:臭屁虫

K

诃子:诃黎勒、嗬子

苦楝皮:楝根皮

款冬花:艾冬花、九九花

L

老鹳草:五叶草

莱菔子:萝卜子

连钱草:金钱草、遍地香

莲子心:莲蕊

灵芝:瑞草、仙草、长寿草、紫芝、赤芝

凌霄花:紫葳

刘寄奴:阴行草、铃茵陈

龙齿:龙牙

龙葵:苦葵、天茄子

龙眼肉:桂圆、益智果、元肉

芦根:苇根

芦荟:奴会、纳会

炉甘石:飞甘石

鹿茸:九女春、血茸、黄茸、青茸、关茸、南茸

鹿衔草:破血丹、金牛草、鹿安茶、鹿蹄草

路路通:九孔子、枫果、枫树球、枫香果

罗汉果:拉汗果

络石藤:爬山山虎、石盘藤

M

蔓荆子:万金子、京子、荆子、蔓荆实

马勃:灰菇

马鞭草:铁马鞭

马齿苋:马踏菜、五行草、马齿菜、马齿草

马钱子:番木鳖、方八

虻虫:蜚虻、牛虻

芒硝:皮硝、盐硝、盆硝、朴硝、马牙硝

麦冬:箭门冬、寸冬、大寸冬

麦芽:大麦粟

满山红:映山红、迎山红、红杜鹃、杜鹃叶、靠山红、头安杜鹃

猫爪草:小毛莨

木贼:节节草、节骨草、锉草、笔头草

木蝴蝶:玉蝴蝶、千张纸、云胡纸

木通:通草、野木瓜、活血藤、羊开口

N

牛蒡子:鼠粘子、鼠见愁、蝙蝠刺、夜叉头、牛菜、大力子、牛子、恶实

牛 黄:西黄、犀黄、家黄、野黄、丑宝

女贞子:冬青子、蜡树

P

胖大海:通大海

炮姜:黑姜

佩兰:醒头草、水香、女兰、香草、香水兰、兰草

硼砂:月石

婆罗子:苏罗子、开心果

蒲公英:婆婆丁、蒲公草、黄花地丁

蒲黄:蒲花粉

Q

蕲蛇:五步蛇、褰鼻蛇、白花蛇

茜草:血见愁、活血草、拉拉秧、挂拉豆、粘草、西草、小活血

铅丹:黄丹、广丹、东丹

牵牛子:丑牛子、喇叭花子、黑丑、白丑、黑白丑、二丑

前胡:白前

芡实:鸡头米

青果:橄榄

青黛:蓝靛、靛花

青木香:马兜铃根

瞿麦:石竹花、石竹草、野麦、巨麦

全蝎:全虫、蝎子、春蝎、伏蝎

R

人参:吉林参、移山参、石柱参、白干参、大力参、边条参、野山参、新开河参、生晒参、神草、地精、土精

忍冬藤:金银花藤

肉苁蓉:金笋、大云、寸云

肉豆蔻:肉果、玉果

肉桂:官桂、玉桂、薄桂、上油桂、安桂、黄瑶桂

乳香:熏陆香、乳头香

S

砂仁:缩砂密、土密砂

沙苑子:潼蒺藜、沙苑蒺藜

三棱:三楞、三凌、荆三

三七:山漆、田七、血参、金不换

山慈菇:金灯、鹿蹄草、土贝母、假贝母、毛姑、冰球子

山药:怀药、淮毛条、淮光条、山芋、野白薯、白药子、薯蓣、署豫、薯药

山楂:山铃果、红果、山里红

山茱萸:山萸肉、枣皮

蛇蜕:蛇皮、龙子衣、天龙衣

射干:剪刀草、山蒲扇、蝴蝶花、乌扇、扁竹

麝香:当门子、元寸、脐香、寸香

伸筋草:过山龙、穿山龙、

狮子香、蜈蚣藤、舒筋草、宽筋苴

石菖蒲:水剑草、菖阳、钱蒲

石斛:霍斗、枫斗

石决明:九孔石明、九孔贝、千里光

使君子:留求子、病柑子、建君子

松香:松脂、沥青

守宫:壁虎、天龙

苏合香:苏合油、帝油流

秫米:术米、熟米

蜀漆:常山叶

水蛭:蚂蟥

T

太子参:童参、孩儿参

天花粉:瓜蒌根、栝楼根、栝楼

天麻:定风草、神草、赤箭、春麻、冬麻

天南星:虎掌、掌叶半夏

天仙藤:马兜铃藤、青木香藤

天竺黄:竹膏

铁苋菜:血见愁、海蚌含珠

通草:通脱木

透骨草:毒蛆草、毒绳草、药蛆、接生草

土鳖虫:簸箕虫、地鳖虫、土元

土茯苓:山地粟、仙余粮、冷饭头

土贝母:地苦胆、草贝

土荆皮:土金皮、土槿皮

W

瓦楞子:瓦弄子、瓦垄子、甘子壳

威灵仙:百条根、铁扫帚

乌梅:梅实、酸梅、梅子

乌梢蛇:黑花蛇、乌风蛇、剑脊蛇

蜈蚣:天龙、百足

五倍子:肚倍、角倍、百虫仓

X

稀莶草:粘苍子、粘糊菜、粘不扎、肥猪菜

西河柳:山川柳

西洋参:花旗参

细辛:小辛

仙鹤草:龙芽草、脱力草、黄龙尾

仙茅:独茅根

香薷:山苏子、野苏麻、臭荆芥、蜜蜂草

小蓟:猫刺、枪刀菜、青刺蓟、刺儿菜

薤白:野白头

辛夷:木笔花、毛辛花、春花

雄黄:腰黄、雄精

徐长卿:淋疾草

玄参:重台、元参、黑参

玄明粉:风化硝、元明粉

旋覆花:全福花、金复花、金佛花、金沸花

血竭:麒麟竭

血余炭:发炭

寻骨风:猫耳草、马蹄香、行骨风、白毛藤

Y

鸦胆子:苦参子、鸭胆油

鸭跖草:鸭舌草、鸭石草

延胡索:玄胡索、元胡

洋金花:曼陀罗花、山茄花、风茄花

阳起石:起阳石

夜交藤:何首乌藤

饴糖:胶饴、麦芽糖、米饴、米糖

益母草:坤草、茺蔚、贞蔚

薏苡仁:六谷米、箨珠、珍珠米、薏珠子、胶念珠、草珠儿、老雅珠、菩提珠

茵陈蒿:婆婆蒿

*羊藿:仙灵脾

**壳:米壳、大烟壳

鱼腥草:蕺菜、摘耳草、侧耳根、岑草

禹余粮:禹粮石、余粮石

玉竹:葳蕤

郁金:玉京、玉金、益金

月季花:月月红

Z

樟脑:潮脑、脑子

皂矾:青矾、黑矾、绿矾、绛矾

皂角刺:天丁、皂角针

皂荚:皂角、皂牙

灶心土:伏龙肝

泽兰:山兰、不老草、孩儿菊

泽漆:灯台草、肿手棵、泽七

珍珠:蚌珠、濂珠

紫河车:混沌衣、人胞、胎盘、胞衣

紫苏子:玉苏子、家苏子、黑苏子、杜苏子

紫菀:夹板菜、小辫儿菜、驴耳朵菜

紫石英:萤石、氟石

紫珠:止血草、杜红花

栀子:山枝仁、枝子、山栀仁、越栀

棕榈:棕皮、棕毛

棕榈炭:陈棕炭、棕炭

钟乳石:滴乳石、殷孽、孔公孽、石钟乳

猪毛菜:扎蓬棵、山叉明棵

猪牙皂:眉皂、牙皂

朱砂:丹砂、片砂、辰砂、光明砂、劈砂、镜面砂

竹沥:竹油

竹茹:竹皮、竹二青

夏季是一年的第二个季节,是四季之一。在大多数地区夏季是气候炎热、有可能缺水的季节,此外,由于夏季时北半球大部份学生都放暑假,因此也是相当旺盛的旅游季节。在北温带,气象意义的夏季为5月21日(小满)~8月22日(处暑);在南温带,气象意义的夏季为11月21日(北半球的小雪)~次年2月18日(北半球的雨水)。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夏季 外文名 :summer 属性 :四季之一 天文定义 :立夏到立秋的三个月 适合活动 :旅游 月份 :农历四月至六月公历小满到处暑 气候 :炎热、有可能缺水 适宜饮食 :绿灯食品 ?红灯食品? 时间划分,物候,节气,气候,天文,诗词,中医解读,适合食物介,少吃食物,消暑降温误区,夏日时令菜,翡翠苦瓜盅薄,薄荷叶茯苓粥,奶油冬瓜片,鸽子肉健脾汤,除热养生,注意事项, 时间划分 在中国夏季从立夏(每年5月5日至7日之间)开始,到立秋结束;西方人则普遍称夏至至秋分为夏季。在南半球,一般12月、1月和2月被定为夏季。气候学意义上讲:连续五天平均温度超过22度算作夏季,直到五天平均温度低于22度算作秋季。 夏季 物候 在北半球的夏季,各类生物已经恢复生机,大都开始旺盛的生命活动。很多生物会在夏季繁殖后代,各种动物选择夏季交配,生育;植物竞相开花结果。这主要是由于在夏季气候最热,各类食物丰富,而且对于卵生动物,卵更易于孵化。 每年从6月22日到9月23日 节气 立夏太阳位于黄经45度,5月5-7日交节 小满太阳位于黄经60度,5月20-22日交节 芒种太阳位于黄经75度,6月5-7日交节 夏至太阳位于黄经90度,6月21-22日交节 小暑太阳位于黄经105度,7月6-8日交节 大暑太阳位于黄经120度,7月22-24日交节 气候 北半球的夏季气温高是最显著的气候特征,因地域、干湿环境的不同,会产生炎热干燥或者湿热多雨的气候。在中国,沿岸地方在5月份因为内陆受热,西南地区形成低气压引起西南季风,西南季风在约5月到达中国沿海等地,此时东北季风会受到西南季风的阻挡,夏天很少被影响到。直到8月末到9月中旬,才会受到其影响。中国以第一批西南季风到达为标志,进入夏季。 夏季风光 5月夏天的北方天气依旧十分冷,北方的冷空气与南方的西南季风相遇,在南海地区形成低压槽,也就是广州一带雨季的开始,6月,副热带高压脊线移到华南地区,长江流域进入梅雨季,而到7月,副热带高气压随着时间而推移而到达中国长江流域附近,长江流域一带出现伏旱天气。 夏季是许多农作物旺盛生长的最好季节,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给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条件。大多地区会受到低气压影响,气候相对稳定。但是在赤道附近的海洋上会形成台风,容易对周围地区造成破坏影响。 天文 夏季太阳直射点一直处在北半球。起初向北移动,夏至时到达北回归线,之后向南“回归”。夏季是北半球日照最长的季节,在北极圈会出现极昼,太阳终日不落。在7月1-3日,地球会运动到公转轨道的最远点。从黄道平面看来,太阳位于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的背景上。 诗词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徂:开始。 《诗经·小雅·四月》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孟夏,农历四月。歇:盛及而衰。 南朝宋·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 春余:春末。夏首:夏初。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写夏季傍晚日落、月上、乘凉之景。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 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轩:窗。 唐·杜甫《夏夜叹》 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 孤花:一枝花。春余:春天剩余之景,时已至初夏。 唐·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岚:雾气。 唐·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 夏半:夏季过半,农历五月半后。淅:风吹拂的样子。 唐·韩愈《送刘师服》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唐·白居易《宴散》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孟夏:初夏,指农历四月。慈竹:竹名,亦称子母竹。如编:象编排起来一样。蜃气:古人以为蜃(大蛤)吹气可成楼阁虚景,实际是光线穿过不同密度的空气,经过折射,把远景显现在空中的一种幻影,也称为海市蜃楼。管弦:形容蛙的鸣叫象奏乐一样。 唐·贾弇《孟夏》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岩溜句:岩上的泉水瀑布,凌空进发,一片云烟,象是晴天挂起一幅雨帘。林萝句:林间藤萝缠绕,浓荫蔽日,使人在盛夏感到凉意。 唐·方干《题报恩寺上方》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 水晶帘:形容映入水中的楼台倒影象水晶的帘子一样晶莹明澈。 唐·高骈《山亭夏日》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唐·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麦气:麦收时的气息。花时:花开之时。 宋·王安石《初夏即事》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芳菲:芳香的花草。可人:合人心意。 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嘉树:树的美称。意谓雏莺在和风中长大了,充足的雨水催肥了梅子,正午,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 宋·周邦彦《满庭芳·夏景》 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 沈李浮瓜:瓜果浸于寒水之中。 宋·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困人天气日初长 宋·朱淑真《即景》:“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清风破暑连三日 元·王挥《过沙沟店》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红紫:泛指各色花朵。 宋·陆游《初夏绝句》:“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宋·杨万里《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清.甘州长一蝶恋花:昨夜秋棠初放地,云影星明,深巷无人嗅。把盏红楼舞水袖,闲愁抛却无香伴。原是青梅竹马弄,黛玉无眠,廊下鹦哥唤。欲雨塘荷惊锦鲤,鸳鸯宿醉伊人梦。 中医解读 解暑不当反倒中暑 中医会把中暑问题分为“阳暑”和“阴暑”,阳暑问题,通常是见于长时间在太阳暴晒下出现的中暑现象,而阴暑问题,则是引致大部分中暑现象的原因,是指“暑热在内、寒湿在外”,通常是都市人以错误的方式解暑引起。 中医会把中暑问题分为“阳暑”和“阴暑”,其中阳暑问题,通常是见于长时间在太阳暴晒下的劳动者、运动人士,症状是头晕倦怠、口渴身热等,如不及时补充水分兼休息,甚至会出现热衰竭和休克,危及生命安全。而阴暑问题,则是引致大部分中暑现象的原因。 所谓“阴暑”,是指“暑热在内、寒湿在外”,通常是都市人以错误的方式解暑引起,例如在户外将身体晒得很热,然后突然进入冷气大开的室内;或是在大汗的状态下,进行冷水浴或喝冰冷饮品。这会引致皮肤毛孔收缩、身体难以散热而中暑。在当下的大暑天,解暑需要适度防晒,避免出入温差太大的环境,并在因闷热而感到不适时,尽快往阴凉通风处让身体散热,并要适当补充水分。如能利用清早、黄昏或夜间做适量运动,不但可健康地排汗,而且更可促进新陈代谢,帮助增加能量消耗和减肥。 宜吃消暑瓜类 对于夏日季节消暑最佳食材,当数瓜类最适宜了,例如冬瓜、笋瓜等,配合中药材如白扁豆 、扁豆花,不但能袪湿解暑,更能补脾开胃以消暑热。其中味甘性寒的冬瓜,有清热利水、消肿解毒、生津除烦之效。如在暑热或感冒期间进食冬瓜,可带来解热治疗的作用。由于冬瓜性偏凉,属虚寒人士者,应尽量避免进食。 瓜类消暑 不宜吃燥热食物 在夏天一定不能吃太多太热的食物,例如羊肉。现代医学认为,夏季炎热的刺激,令神经中枢处于紧张状态,内分泌腺的活动水平亦会有改变,引致消化能力不佳,胃口变差,不想进食。所以夏天最好多吃一些清淡少油的食物, 这样会较易消化,而太过油腻的食物则不适宜,会令胃液分泌减少,胃部排空减慢。身处暑湿季节,多进食清热除湿的食物,有助预防体内受湿热困扰,对解暑生津颇有帮助。相对而言,煎炸燥热的食物,则应少吃为妙。 体质弱少吃寒凉食物 绿豆性凉、味甘,有清热解毒、消暑除烦、止渴健胃的功效。从食疗的角度来说,食物的温热、寒凉等天然属性要与摄食者的体质状态保持一致,才能起到保健作用。绿豆汤虽具有消暑益气、润喉止渴的功效,但属于寒凉体质的人(如四肢冰凉乏力、腰腿冷痛、腹泻便稀等),吃了绿豆反而会加重症状,甚至引发其他疾病。 寒底人少喝凉茶 不少人在夏天都爱喝一杯冰冻凉茶解暑,但原来饮凉茶都要因应个人体质,如寒底人士,饮得太多凉茶随时会头晕眼花,即使热底人多饮亦不适宜,所以一定要留意自己的体质并适当饮用。因为凉茶的药性偏寒凉,具清热解毒、滋阴降火之效,但易患感冒的寒底人饮用太多,反而会加重感冒的病情,所以寒底人应选择以祛湿寒为主的凉茶,如紫苏叶、生姜及大枣等。 适合食物介 最佳调味品——醋 醋在烹调中必不可少,夏季菜中放醋更是有益。其一,醋能杀菌。夏天细菌繁殖活跃、肠道传染病增加,此时,醋能对各种病菌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其二,醋能调节胃肠功能。醋味酸、微甜,带有香味,当你闻到醋香、尝到醋味时,消化液会自然分泌出来,让你保证有旺盛的食欲。 最佳蔬菜——苦味菜 俗话说:天热食“苦”,胜似进补。苦味食物中含有胺基酸、苦味素、生物碱等,具有抗菌消炎、解热祛暑、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等多种功效。 中医学认为,夏季暑盛湿重,既伤肾气又困脾胃,而苦味食物可通过其补气固肾、健脾燥湿的作用,达到机体功能平衡。常见的“苦”味食物有苦瓜、苦菜、芥蓝等。需注意的是,苦味食品一次别吃太多,否则容易引起恶心、呕吐等不适反应。 苦瓜 最佳肉食——鸭肉 鸭肉味甘、咸、性凉,从中医“热者寒之”的治病原则看,特别适合体内有热的人食用,如低烧、虚弱、食少、大便干燥等病症。此外,鸭肉与火腿、海参共炖,善补五脏之阴;鸭肉同糯米煮粥,有养胃、补血、生津之功;鸭同海带炖食,能软化血管、降低血压,可防治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脏病。 最佳饮料——热茶 夏日离不开饮料,首选不是各种冷饮制品,也不是啤酒或咖啡,而是极普通的热茶。茶叶中富含钾元素(每100克茶水中钾的平均含量分别为绿茶10.7毫克,红茶24.1毫克),既解渴又解乏。美国的一项研究指出,喝绿茶还可以减少1/3因日晒导致的皮肤晒伤、松弛和粗糙。据英国专家的试验表明,热茶的降温能力大大超过冷饮制品,乃是消暑饮品中的佼佼者。 最佳水果——西瓜 西瓜味甘甜、性寒,民间又叫“寒瓜”,是瓜类中清暑解渴的首选。西瓜营养十分丰富,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因其含有96.6%的水分,能补充夏天人体散失的大量水分。因此民间有“每天半个瓜,酷暑能算啥”的说法。夏天出现中暑、发热、心烦、口渴或其他急性热病时,均宜用西瓜进行辅助治疗。西瓜皮也可用来凉拌、炒菜吃。 最佳粥——绿豆粥 夏天多吃粥类食品,是我国传统的保健方法,对身体大有好处。喝粥最好喝绿豆粥,绿豆性凉,有清热解暑的功效。用于防暑的粥还有荷叶粥、鲜藕粥、生芦根粥等。 最佳抗疲劳食物——果蔬汁 夏天四肢倦怠时,多喝些果蔬汁是不错的选择。因为新鲜果蔬汁能有效为人体补充维生素以及钙、磷、钾、镁等矿物质,可以增强细胞活力及肠胃功能,促进消化液分泌、消除疲劳。需要注意的是,制作果蔬汁时最好选用两三种不同的水果、蔬菜,每天变化搭配,可以使不同营养物质均衡吸收。果蔬渣也不可错过,搅拌均匀后配上蜂蜜一起吃下去最好。 最佳水果——西瓜 最佳防晒食物——西红柿 德国和荷兰两国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多吃西红柿可防晒。如果每天食用40克西红柿酱,被太阳晒伤的风险将减少40%。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番茄红素在起著主要的作用。 最佳去热设施 ——扇子 虽然扇子看起来比较古来,可是适当的风力与凉快正是人们所需的。在折扇的同时,也是一种运动,可锻炼我们的手臂,活化我们的右脑,有着健身的作用 。 最佳保健措施 ——定时起睡 夏天的正午时分,周围环境的温度十分高,人体的体表血管常常会扩张,大量血液集中于皮肤,造成了体内血液分配不平衡现象。特别是脑子的血液减少,加上经过一个上午的学习、工作和劳动,于是人便感到精神不振,昏昏欲睡。其次,夏天昼长夜短,天气闷热,夜睡不安,常常睡得晚、起得早,以至睡眠不足,所以人一到中午就感到精神困顿。午睡好经比运动过程中的一次缓冲,经过午睡以后,人们的疲劳消除了,这对下午工作时保持充沛精力是有利的。因此晚睡早起再加上午睡能够保证我们一天的足够的精力。各种生理状况也可以有序进行。 少吃食物 1.少吃温热性水果 但在选择水果的时候要注意,千万不要选择一些温热性水果,比如荔枝、桂圆、樱桃、番石榴等,这些水果都属于温热性水果,如果过量食用的话除了不利于人体健康之外,同时还会导致出现上火的情况。 2.少吃坚果 无论是在家休息还是外出旅游,大部分人总喜欢备一些坚果,边吃边聊天看电视,看起来的确十分惬意。但你可能不知道,坚果吃多了也会出现上火的现象,比如腰果、松子、瓜子、杏仁、开心果等。因为在坚果中含有较高的热量,如果不注意过量食用的话,就会使体内产生过量的内热,从而导致上火。所以夏天吃坚果时一定要保持适当的量,在50克瓜子仁中所含的热量相当于一大碗米饭,所以坚果也是非常容易导致上火的食物之一,夏季要尽量少食用。 3.少喝鸡汤 夏季要以清补为主,如果某些菜馆还推荐乌鸡、老母鸡汤这样温补的汤,就适得其反了,而应选择鸭汤或鸽子汤。 4.少吃冰冷食物 夏季天气炎热,冰冷食物虽可暂时缓解燥热,但食用冰冷食物会使口腔受冰冷刺激,容易造成唾液腺及舌部味觉神经、牙周神经迅速降温,有时甚至出现麻痹状态;会刺激咽喉,引起咽炎或牙痛等不良反应,同时还会刺激脾胃,影响胃液分泌而使食欲减退,造成消化不良、厌食、腹部胀痛、腹泻等胃肠道疾病。 消暑降温误区 喝啤酒能解暑 夏天气温高,人体出汗较多,消耗也大,易疲乏。不断地喝啤酒,由酒精造成的“热乎乎”的感觉会不断持续,口渴出汗现象将更加厉害。这不仅达不到解暑的目的,反而会降低人的思维能力和工作效率。 正确做法:饮啤酒也要适量,不能把啤酒当饮料喝。 暴食冷饮 炎热夏季,冷冻饮品特别受市民的喜爱,一些儿童往往为图一时之快过量食用冷饮来消暑降温。 专家提示:过量食用冷饮会引起咽喉部抵抗力降低,引起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还可能因为损伤脾胃功能而导致腹痛、腹泻甚至便血消化道疾病。 正确做法:不要在剧烈运动后饮大量的冰冻饮料。建议从冰柜里面拿出来的饮料在室温下放置片刻后再喝。某些慢性病患者,吃冷饮更要有所选择。如冠心病、哮喘、慢性气管炎,不宜吃冰冻食品;胃溃疡、胃酸过多的,不宜多用含酸味的冷饮。 太阳镜 颜色越深越保护眼睛 夏季烈日炎炎,不少人都会戴上太阳镜。许多人认为太阳镜颜色越深越能保护眼睛,其实,镜片颜色过深会严重影响能见度,眼睛因看东西吃力容易受到损伤。 专家建议,夏季选择太阳镜的标准是:镜片应能穿过30%的可见光线,以灰色和绿色为最佳,这样,不但可抵御紫外线照射,而且视物清晰度最佳,透视外界物体颜色变化也最小。 天热打赤膊能凉快些 暴晒之下,总能看见一些人打赤膊,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研究表明,赤膊只能在皮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才能通过增加皮肤的辐射、传导散热起到降温的作用。而盛夏酷暑之日,最高气温一般都接近或超过37℃,皮肤不但不能散热,反而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因而夏季赤膊会感觉更热。 正确做法:越是暑热难熬之时,越不应赤膊,女性也不要穿过短的裙子。 空调应保持恒温状态 许多人在夏季使用空调时,都尽可能地使居室保持恒温或准恒温状态。但医疗气象学家通过试验发现,不断调节居室温度,可以使人的生理体温调节机制处于“紧张状态”,从而逐渐适应温度的较大变化,提高人的自我保护能力。 正确做法:整个居室的温度应不断变换,但幅度应控制在3℃~5℃之间。 夏日时令菜 夏日饮食宜清淡不宜过于油腻,要多吃杂粮,以寒其体,如小米、燕麦、地瓜等为身体排毒,不可过多食用热性食物,以免加重体内的火热,激发疔疮之疾。下面为大家介绍四款清热去火时令菜。 翡翠苦瓜盅薄 食材: 苦瓜、香菇、虾仁、榨菜少许。 做法: 在苦瓜切开后,掏空苦瓜里籽瓤,过水煮熟捞起备用;将水发香菇、虾仁、榨菜加香葱、精盐一起拌和后入锅,放少量食油煸炒煮熟后加糖,起锅,将备用的苦瓜加入拌开即可。苦瓜晶莹翠绿,口味鲜美清爽。 功效: 解火气。 薄荷叶茯苓粥 食材: 薄荷叶若干(鲜、干均可),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100克,白砂糖适量。 做法: 先将薄荷叶煎汤去渣,把茯苓、洗净的粳米或小米加入药汤中,同煮为粥,出锅前将白糖入锅。 功效: 清热解暑,宁心安神以及止泻止痢(对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者亦有疗效)。 奶油冬瓜片 食材: 冬瓜500克,炼乳20克,熟火腿10克,精盐、鲜汤、香油、水淀粉、味素各适量。 做法: 冬瓜去皮,洗净切片,入沸水略煮后,倒入冷水使之冷却。将冬瓜片排放在大碗内,加盐、味素、鲜汤上笼用武火蒸30分钟取出。把冬瓜片覆入盆中,汤倒入锅中加炼乳煮沸后,用水淀粉勾芡,冬瓜入锅内,淋上香油搅拌均匀,最后撒上火腿末出锅即成。 功效: 清热解毒,生津除烦,补虚损,益脾胃。 鸽子肉健脾汤 食材: 鸽子肉200克,淮山30克,枸杞15克,党参15克,黄芪15克,大枣30克。 做法: 鸽肉洗净与其他配料武火同煮,煮沸后改文火继续煎煮2小时,汤、肉同食。 功效: 健脾益气。 除热养生 夏季除热:热毛巾擦身 夏季,人的脸面和躯干难免多汗,及时擦汗可促使皮肤透气,但必须用热毛巾,才能适应人体降温节律。 夏季除热:洗热水澡 夏季洗冷水澡会使皮肤收缩,洗后反觉更热,而热水洗澡虽会多出汗,但能使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机体排热。夏天该出汗时出汗,这才是符合自然规律和人体节律的方式。 夏季除热:热水洗脚: 人的脚上分布有全身的代表区和五脏六腑的反射点。泡脚当时虽然感觉有点热,但事后反而会带来凉意和舒适。 夏季除热:喝热茶 冷饮只能暂时解暑,不能持久解热、解渴,而喝热茶却可刺激毛细血管普遍舒张,体温反而明显降低,这是简便易行的绝妙良方。 注意事项 1)虽然气温较高,但仍要顾护人体的阳气。亦即常说的“春夏养阳”。阳气是人的动力,随季节和日月的交替变化而产生一定的波动,夏季阳气旺盛且常浮跃于外,反易被外邪折伤,如大汗则亡阳。换言之,在炎热的夏季,一般不宜进行大量运动, 运动之后应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物质。 夏季养生 2)立夏之后,北半球阳光照射充足,日照时间延长,加之气温升高,人的睡眠会减少。有睡眠障碍的人则更易加重,辗转难眠,或夜卧不安。中医讲夏季宜“早卧早起”,顺应节气。若夜晚不能早睡,中午适当的午休仍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调整。夏季早起进行适度的晨练,是最佳的安排。 3)当进入盛夏时节,气温高且湿度大,给人以闷热难耐的感觉,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长夏。长夏在五行中属土,与中医五脏之脾脏相应,而脾最恶湿喜燥,所以长夏多患脾胃病,出现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脾胃虚弱的人,应及时调理好饮食,营养充足又不增加脾胃负担,可以少食多餐。夏季动辄出汗,使人口渴,但要注意不可在饭前大量饮水,更不能喝大量冷饮,反之,极易损伤脾胃,导致慢性脾胃疾病。 4)夏季瓜果丰富,可以多吃一些,但应注意水果的性味,了解自身体质,以免造成损伤。如脾胃虚寒的人,不宜大量吃西瓜、梨、猕猴桃、柚子等凉性水果;内火大、痰湿盛者,少吃桂圆、荔枝等;过敏体质,慎吃芒果、凤梨等。又常言:“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抬死人”,李子多吃使人生痰、助湿,甚至令人发虚热、头昏”;尿路结石的人不能多吃草莓;胃酸多、易腹泻的人,少吃香蕉;苹果、桃、葡萄、哈密瓜、桑椹、西瓜等水果含糖量高,故糖尿病人慎食。 5)夏季人体阳气浮跃于体表,随出汗而外泄,使卫气不足,抵抗力减低,若此时感受外风,同样可引起风寒、风热、暑湿等证。因而夏季感冒也分多种类型:风寒感冒,发热不甚而明显恶寒,同时鼻流清涕,喷嚏连连,此时应立即服感冒清热冲剂2袋,一定热服,或喝葱白姜片红糖水,每2-3小时再饮一次,大多症状会明显缓解。 6)潮湿闷热的气候,使人皮肤容易感染,夏季也是皮肤病多发的时节。注意皮肤护理,同时适当采用一些天然的草药洗浴,则会令人度过健康、愉快的夏季。。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998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