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海水稻发展前景怎么样?

海水稻非常有发展前途

海水稻发展前景怎么样?

中国资源丰富,为海水稻提供了发展基础。目前,海水稻处于半野生状态,单产仅100公斤,要提高到300公斤,农民就会有效益、有动力。发展海水稻的关键是要把抗盐能力提高,同时主要解决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海水稻为耐盐碱水稻,即在现有的自然存活的高耐盐碱性野生稻基础上,利用遗传工程技术,选育可供产业化推广的高产水稻品种。目前,我国多地正在开展海水稻科研育种。

未来将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我国粮食安全将多一层保障。同时,全球盐碱地面积庞大,占到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中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大。现阶段,全球多个国家存在粮食不足问题,海水稻研究的成功也将帮助全球多个国家解决粮食问题,国内海水稻育种企业可以向海外市场出口种子。总的来看,我国海水稻市场前景广阔。

在央视把海水稻86的研究成果都归功袁隆平后,陈日胜为什么不去撕逼?

走进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实验基地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道路南侧10余亩试验田,被整齐分成了12块,总共种植了1000多份不同的水稻材料——技术人员解释说,通过品种审定前,这些不同的水稻不能称之为品种,只能称之为材料。

网络配图

其中,7号和8号试验田中种植了312份具有较强耐盐碱性的“海水稻”材料,平时用3‰至6‰不同盐度的咸水浇灌。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最西侧是一个海水调节池,周边海水被引入调节池中,再加入一定比例淡水,配制出不同浓度的咸水,专门用于灌溉7号和8号试验田,从而模拟自然界中不同的盐碱地情况,测试不同材料的耐盐碱性,选育优秀品种。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育种工程师邹丹丹说,“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俗称,传统水稻在较高盐碱浓度的水田里无法正常生长结实。目前,这里的“海水稻”已能在6‰盐度的咸水灌溉条件下正常生长结实,未来随着相关研究进一步推进,期待新的海水稻材料能用更咸更碱的水进行灌溉。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由袁隆平担任主任和首席科学家。眼下,这些“海水稻”进入成熟期,稻穗已经金黄。随手捏开一粒稻谷,籽粒十分饱满。

网络配图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育种工程师杨红燕最近一直“泡”在试验田中。“无论刮风下雨,我每天都会来这里看苗情、测盐分,记录它们成长的点点滴滴。看着这些珍贵的‘海水稻’长势良好,我很有成就感。”杨红燕说。

28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水稻研究所、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等权威科研机构在青岛举行了“耐盐碱水稻材料评测会”和“盐碱地改良技术评测会”,对“海水稻”产量等相关技术成果进行评测。

“最高亩产为620.95公斤,原来的预期目标为300公斤,大大超过了我们的预期!”扬州大学教授、“耐盐碱水稻材料评测会”测产组组长刘世平在经过“确定测产水稻材料”“收割”“数据测量”等多个步骤后,宣布了“海水稻”实地测产结果,现场嘉宾和工作人员欢呼雀跃,“我们成功啦!”

此外,还有三个材料亩产测产突破了400公斤,分别为547.72公斤、490.47公斤、438.14公斤,都远远超过了原先预计的300公斤数值。

年近九十的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通过视频连线观看了实测结果后,高兴地对现场工作人员说:“这个成绩非常好,如果用优良中差来评判,可以达到优了。”

央视并没有把该研究成果归袁隆平院士,袁隆平是中国水稻行业尤其是杂交水稻行业的****,自从去年在青岛成立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以来,不断有人拿海稻86与海水稻做比较,海水稻是包含海稻86的,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俗称,耐盐碱性的少数水稻分布于江河入海口,由于之前没有系统的专业化的研究一直处于没有产业化推广的阶段,目前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实验田中有大约234个类似的水稻材料,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目标是通过盐碱地改造+种植耐盐碱水稻的方式在中国改造1亿亩盐碱地,这不是仅仅一个材料品种能做的,需要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品种产业化推广才能做到,也不是一家研究机构能完成,需要联合各行业的专家及有实力的企业一起才能把这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做好。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998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