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湿地保护法规定禁止湿地生态功能哪几种行为?

湿地保护法规定禁止破坏湿地及其生态功能的行为包括以下几种。

湿地保护法规定禁止湿地生态功能哪几种行为?

(一)开(围)垦、排干自然湿地,永久性截断自然湿地水源;

(二)擅自填埋自然湿地,擅自采砂、采矿、取土;

(三)排放不符合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其他污染湿地的废水、污水,倾倒、堆放、丢弃、遗撒固体废物;

(四)过度放牧或者滥采野生植物,过度捕捞或者灭绝式捕捞,过度施肥、投药、投放饵料等污染湿地的种植养殖行为;

(五)其他破坏湿地及其生态功能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第二十三条国家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完善湿地保护制度,健全湿地保护政策支持和科技支撑机制,保障湿地生态功能和永续利用,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

在湿地范围内从事旅游、种植、畜牧、水产养殖、航运等利用活动,应当避免改变湿地的自然状况,并采取措施减轻对湿地生态功能的不利影响。

湿地生态修复与生态景观美化工程

问题一:湿地有什么作用 、“地球之肾”――湿地的作用:

产生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资源的宝库”

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生命的摇篮”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天然空调机”

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天然水库”

净化水中污染物质――“地球之肾”

众多鸟类的栖息地――“鸟类的乐园”

湿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还能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它能以有机质的形式储存碳元素,减少温室效应,保护海岸不受风浪侵蚀,提供清洁方便的运输方式……它因有如此众多而有益的功能而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湿地还是众多植物、动物特别是水禽生长的乐园,同时又向人类提供食物(水产品、禽畜产品、谷物)、能源(水能、泥炭、薪柴)、原材料(芦苇、木材、药用植物)和旅游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物质生产功能

湿地具有强大的物质生产功能,它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七里海沼泽湿地是天津沿海地区的重要饵料基地和初级生产力来源.

大气组分调节功能

湿地内丰富的植物群落,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并放出氧气,湿地中的一些植物还具有吸收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功能,能有效调节大气组分.但同时也必须注意到,湿地生境也会排放出甲烷、氨气等温室气体.沼泽有很大的生物生产效能,植物在有机质形成过程中,不断吸收CO2和其他气体,特别是一些有害的气体.沼泽地上的氧气则很少消耗于死亡植物残体的分解.沼泽还能吸收空气中粉尘及携带的各种菌,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另外,沼泽堆积物具有很大的吸附能力,污水或含重金属的工业废水,通过沼泽能吸附金属离子和有害成分.

水分调节功能

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在时空上可分配不均的降水,通过湿地的吞吐调节,避免水旱灾害.七里海湿地是天津滨海平原重要的蓄滞洪区,安全蓄洪深度3.5-4m.

沼泽湿地具有湿润气候、净化环境的功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部分发育在负地貌类型中,长期积水,生长了茂密的植物,其下根茎交织,残体堆积.潜育沼泽一般也有几十厘米的草根层.草根层疏松多孔,具有很强的持水能力,它能保持大于本身绝对干重3~15 倍的水量.不仅能储蓄大量水分,还能通过植物蒸腾和水分蒸发,把水分源源不断地送回大气中,从而增加了空气湿度,调节降水,在水的自然循环中起着良好的作用.据实验研究,一公顷的沼泽在生长季节可蒸发掉7415吨水分,可见其调节气候的巨大功能.

净化功能

沼泽湿地象天然的过滤器,它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当含有毒物和杂质(农药、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流速减慢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一些湿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质,净化水质.

沼泽湿地能够分解、净化环境物,起到“排毒”、“解毒”的功能,因此被人们喻为“地球之肾”.假如没有了湿地,好比一个人被割去了肾脏.

如氮、磷、钾及其他一些有机物质,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被生物体贮存起来,或者通过生物的转移(如收割植物、捕鱼等)等途径,永久的脱离湿地,参与更大范围的循环.

沼泽湿地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性、浮水性和沉水性的植物,具有很强的清除毒物的能力,是毒物的克星.据测定,在湿地植物组织内富集的重金属浓度比周围水中的浓度高出10万倍以上.正因为如此,人们常常利用湿地植物的这一生态功能来净化污染物中的病 毒,有效的清除了污水中的“毒素”,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问题二: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什么功能 广阔众多的湿地具有多种生态功能,蕴育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物种贮存库、气候调节器,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以及发展经济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湿地是蓄水调洪的巨大贮库。每年汛期洪水到来,众多的湿地以其自身的庞大容积、深厚疏松的底层土壤(沉积物)蓄存洪水,从而起到分洪削峰,调节水位,缓解堤坝压力的重要作用。全国天然湖泊和各类水库调洪能力不下2000亿立方米。长江22个通江湖泊尽管面积锐减,目前容水量仍达600多亿立方米,洞庭、鄱阳两湖蓄洪能力不少于200亿立方米,对于调节长江洪水、消减洪灾依然起着关键作用。同时,湿地汛期蓄存的洪水,汛后又缓慢排出多余水量,可以调节河川径流,有利于保持流域水量平衡。

湿地是重要的水源地

湿地之水,除了江河、溪沟的水流外,湖泊、水库、池塘的蓄水,都是生产、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据估算,我国仅湖泊淡水贮量即达225亿立方米,占淡水总贮量的8%。某些湿地通过渗透还可以补充地下蓄水层的水源,对维持周围地下水的水位,保证持续供水具有重要作用。

湿地是生态环境的优化器

大面积的湿地,通过蒸腾作用能够产生大量水蒸气,不仅可以提高周围地区空气湿度,减少土壤水分丧失,还可诱发降雨,增加地表和地下水资源。据一些地方的调查,湿地周围的空气湿度比远离湿地地区的空气湿度要高5%至20%以上,降水量相对也多。因此,湿地有助于调节区域小气候,优化自然环境,对减少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十分有利。湿地还可以通过水生植物的作用,以及化学、生物过程,吸收、固定、转化土壤和水中营养物质含量,降解有毒和污染物质,净化水体,消减环境污染的重要作用。

湿地是重要的物种资源库

我国湿地分布于高原平川、丘陵、海涂多种地域,跨越寒、温、热多种气候带,生境类型多样,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据初步调查统计,全国内陆湿地已知的高等植物有1548种,高等动物有1500种;海岸湿地生物物种约有8200种,其中植物5000种、动物3200种。在湿地物种中,淡水鱼类有770多种,鸟类300余种。特别是鸟类在我国和世界都占有重要地位。据资料反映,湿地鸟的种类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其中有不少珍稀种。世界166种雁鸭中,我国有50种,占30%;世界15种鹤类,我国有9种,占60%,在鄱阳湖越冬的白鹤,占世界总数的95%。亚洲57种濒危鸟类中,我国湿地内就有31种,占54%。这些物种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湿地是重要的物产和能源基地

广阔多样的湿地,蓄藏有丰富的淡水、动植物、矿产及能源等自然资源,可以为社会生产提供水产、禽蛋、莲藕等多种食品,以及工业原材料、矿产品等。湿地水能资源丰富,厂以发展水电、水运,增加电力和交能运输能力。许多湿地自然环境独特,风光秀丽,也不乏人文景观,是人们旅游、度假、疗养的理想佳地,发展旅游业大有可为。此外,湿地还是进行科学研究、教学实习、科普宣传的重要场所

问题三:湿地对于地球生态环境具有什么作用 作为界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的客体,湿地兼有水、陆特征,是自然界中最富生物多样性生态景观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之一,具有特殊的生态功能和宝贵的自然资源价值:

首先可以蓄水调洪,补充地下水。在多雨或涨水的季节,过量的水被湿地(象海绵)储存起来,直接减少了下游的洪水压力。然后,在数天、数周甚至数月里,再慢慢地释放出来,补充给河流或下渗补充地下水,有效地缓解枯水期河流缺水或断流的问题。

其次是调节气候。通过蒸发,湿地可持续不断地向大气输送大量的水气,调节区域的气候,降低旱灾发生的频率和危害。 *** 气候干燥,有那么一大片湖泊和湿地,水分蒸发,可使城市的空气湿润,没有这片湿地, *** 的气候条件就更加干燥。专家们呼吁,高原都市 *** 旁有一大片湖泊和沼泽地,千万要保护好,不仅有利于城市市民的生活,而且也有利旅游者的身体健康。

第三起到净化天然水体的作用。水流经过湿地,流速减缓,有助于污染物的沉淀,特别是一些湿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有毒、有害和矿化物质,对水体起净化作用。因此,利用人工湿地净化污水成为一种简便、节省、实用的初级污水处理技术。

第四,控制土壤侵蚀、保护海岸线。湿地及其植被,可稳固基地和削减海浪和海水的冲击力,有效防止海岸线、河口湾和江河堤岸的侵蚀。

第五,保护生物多样性。湿地的特殊环境,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营造避敌的良好条件,是大量珍稀濒危鸟类、两栖类、爬行类、鱼类、哺乳类和高、低等植物生长和栖息的好场所。湿地保护成为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四大领域之一。

如果把森林比作“大地之肺”,那么湿地则常常被誉为“大地的肾脏”、“天然水库”和“天然的物种库”。保护湿地成为国际环境保护的热点和各国防洪的一项重要生态措施。而湿地也开始成为一些旅游者进行生态旅游的目标。

问题四:湿地的类型有哪些 天然湿地

(一)海洋/海岸湿地

A --- 永久性浅海水域:多数情况下低潮时水位低于6m,包括海湾和海峡。

B --- 海草层:包括潮下藻类、海草、热带海草植物生长区。

C --- 珊瑚礁:珊瑚礁及其邻近水域。

D --- 岩石性海岸:包括近海岩石性岛屿、海边峭壁。

E --- 沙滩、砾石与卵石滩:包括滨海沙洲、海岬以及沙岛;沙丘及丘间沼泽。

F --- 河口水域:河口水域和河口三角洲水域。

G --- 滩涂:潮间带泥滩、沙滩和海岸其他咸水沼泽。

H --- 盐沼:包括滨海盐沼、盐化草甸。

I --- 潮间带森林湿地:包括红树林沼泽和海岸淡水沼泽森林。

J --- 咸水、碱水泻湖:有通道与海水相连的咸水、碱水泻湖。

K --- 海岸淡水湖:包括淡水三角洲泻湖。

ZK(a)-- 海滨岩溶洞穴水系:滨海岩洞穴。

(二)内陆湿地

L --- 永久性内陆三角洲:内陆河流三角洲。

M --- 永久性的河流:包括河流及其支流、溪流、瀑布。

N --- 时令河:季节性、间歇性、定期性的河流、溪流、瀑布。

O --- 湖泊:面积大于8hm2永久性淡水湖,包括大的牛轭湖。

P --- 时令湖:大于8hm2的季节性、间歇性的淡水湖;包括漫滩湖泊。

Q --- 盐湖:永久性的咸水、半咸水、碱水湖及其浅滩。

R --- 内陆盐沼:永久性的咸水、半咸水、碱水沼泽与泡沼。

Sp --- 时令碱、咸水盐沼:季节性、间歇性的咸水、半咸水、碱性沼泽、泡沼。

Ss --- 永久性的淡水草本沼泽、泡沼:草本沼泽及面积小于8hm2泡沼,无泥炭积累,大部分生长季节伴生浮水植物。

Tp --- 泛滥地:季节性、间歇性洪泛地,湿草甸和面积小于8hm2泡沼。

Ts --- 草本泥炭地:无林泥炭地、包括藓类泥炭地和草本泥炭地。

U --- 高山湿地:包括高山草甸、融雪形成的暂时性水域。

Va --- 苔原湿地:包括高山苔原、融雪形成的暂时性水域。

Vt --- 灌丛湿地:灌丛沼泽、灌丛为主的淡水沼泽,无泥炭积累。

W --- 淡水森林沼泽:包括淡水森林沼泽、季节泛滥森林沼泽、无泥炭积累的森林沼泽。

Xf --- 森林泥炭地:泥炭森林沼泽。

Xp --- 淡水泉及绿洲。

Y --- 地热湿地:温泉。

Zg --- 内陆岩溶洞穴水系:地下溶洞水系。

注:“漫滩”是一个宽泛的术语指一种或多种湿地类型,可能包括R、Ss、Ts、W、Xf、Xp或其他湿地类型的范例。漫滩的一些范例为季节性淹没草地(包括天然湿草地)、灌丛林地、林地和森林。漫滩湿地在此作为一种具体的湿地类型。

人工湿地

1 --- 水产池塘:例如鱼、虾养殖池塘。

2 --- 水塘:包括农用池塘、储水池塘,一般面积小于8hm2。

3 --- 灌溉地:包括灌溉渠系和稻田。

4 --- 农用泛洪湿地:季节性泛滥的农用地,包括集约管理或放牧的草地。

5 --- 盐田:晒盐池、采盐场等。

6 --- 蓄水区:水库、拦河坝、堤坝形成的一般大于8hm2得储水区。

7 --- 采掘区:积水取土坑、采矿地。

8 --- 废水处理场所:污水场、处理池、氧化池等。

9 --- 运河、排水渠:输水渠系。

Zk(c)-- 地下输水系统:人工管护的岩溶洞穴水系等。

湿地定义

由于湿地和水域、陆地之间没有明显边界,加上不同学科对湿地的研究重点不同,造成湿地的定义一直存在分歧。

国际湿地公约采用广义的湿地定义,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

一、总体目标及原则

在水系统修复的基础上,通过改善湿地植物生存环境,恢复原有湿地植被及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优先保护和恢复对湿地具有重要价值和国家濒危、稀有的植物,提升湿地科学价值;优化湿地植被群落结构,合理规划旅游景点,实现湿地生物群落的优生、共生和三维生态景观的美化,促进生态景观、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的融合与协调,将会仙岩溶湿地建设成为以湿地生态景观、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为依托,以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为主体,水域面积广大、湿地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优良、景观优美、层次感丰富和具有较高历史文化蕴涵的综合性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国家及国际重要的湿地保护区、桂林市的后花园。

为实现上述目标,生态修复应遵循以下原则:

1)保护先行、生态优先原则。按照先保护、后修复,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和绿色生态可持续开发的原则,在保护的基础上,优先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和功能。

2)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由政府有关部门的统一领导,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生态系统修复的规划和论证,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生态修复的系统性和可持续性。

3)在保证生态系统得到良好恢复的前提下,兼顾经济效益开发。按照以对湿地最小破坏获取最大经济价值的原则,优化产业结构,优先绿色生态产业,包括发展生态旅游和水生经济作物种植、养殖业。

4)坚持生态与景观相结合,合理布局。在恢复湿地原有植物种类、水生与湿生植被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种植试验,引进或改良湿地植物品种,并通过优化植被群落结构和实施植被功能分区,同时综合考虑与湿地周边农业生态布局、景观的协调,增加湿地植被层次感和观赏性,美化生态景观。

5)科学性原则,即湿地的修复要遵循湿地生态系统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为原则。湿地生态系统修复要综合考虑地质、地形、水文、土壤地球化学背景条件与湿地植物的适应性,即在充分调查和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湿地水文、地质、土壤和生态特征差异,对水生、沼生、石生植物和经济作物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保证生态修复的成功实施。

二、湿地生态修复与生态景观美化工程方案

会仙生物生态系统修复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周边石山生态治理、濒危湿地植物保护与培育、湿生与水生植物修复、植物布局与群落结构优化、生态景观构建、湿地植物的经济开发等多个方面。

1.岩溶石漠化治理

作为一种特殊的湿地类型,桂林会仙岩溶湿地具有强烈的岩溶地质背景。岩溶湿地内和湿地周边的补给区为典型的岩溶地区,岩溶地貌发育。与我国其他岩溶地区类似,岩溶石漠化现象比较典型。石漠化对湿地生态环境有着较大的影响,尤其是水源涵养和水资源调节能力减弱,也影响了湿地生态景观,因此,对湿地石漠化治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于目前湿地汇水区内石漠化与水土流失较严重的生态环境现状,拟实施以封山育林和以特色植物培育、推广种植为主体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具体办法是在湿地流域范围内,通过人工诱导下的植被恢复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对湿地区(含湿地外围水源补给区)实施封山育林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等措施,提高湿地周边水源地的森林覆盖率,恢复湿地及周边植被,增加森林保水、蓄水和涵养水源能力,形成“绿色生态水库”,调节水资源的季节径流过程,增加湿地枯水季节水资源量,改善生态系统环境和生物栖息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对湿地景点周边石山的治理,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植物种类的选择、群落结构布局,还应考虑与湿地景观、景点布局的协调和景观美学价值的开发。

鉴于会仙岩溶湿地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岩溶石漠化的治理要采取先研究、试验,后推广的方式,以提高石漠化治理的成功率。其中,岩溶湿地及湿地周边的岩溶石山,包括狮子山(生态研究基地)、马面、督龙、九头山、凤凰山、全洞等地的岩溶石山,为石漠化生态修复的重点地区,拟在以人工诱导为主的封山育林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石山富钙、偏碱性、少水(干旱)和少土环境的特色植物(含石山名特优植物),辅以景观树种的种植和培育,恢复植被,改善生态景观。

2.湿地生态与景观的保护与修复

湿地植物群落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湿地生态景观和生态功能的主体。会仙岩溶湿地水生植物与生态景观的保护与修复必须与水系统修复相衔接,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优先的原则,以自然修复为主,突出本地植物资源优势,综合考虑湿地植被的生态功能、景观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统一规划,在湿地原有水生植物分布现状和湿地植物恢复技术研究与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在湿地内建立湿地保护区,对水生植物进行保护性培育、结构优化,改善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景观,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1)湿地水生植物保护与修复

初步规划在会仙岩溶湿地建立以睦洞湖、分水塘、督龙湖和清水江沿岸沼泽为核心、面积15000亩的岩溶湿地生态保护区。通过退耕还湿、退塘还湿,以及政府部门与科研机构的协力合作,对野生水稻等国家保护植物、濒危水生植物进行有效保护和培育;同时,对不同水生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开展系统的研究,依据湿地类型及其水土循环机制,按照湿地植物群落类型和生态功能进行分区(如设置湿地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区、湿地经济植物开发区、湿地植被景观区、特色生态功能试验与示范区等),合理规划湿地植物布局,实现湿地生物群落的优生、共生和三维景观的美化,恢复水生植被群落景观和湿地水生态系统,促进生态功能与生态景观美化的结合。

根据会仙岩溶湿地不同地区原有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功能特征,以及湿地保护和修复的功能定位,将湿地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不同功能区的水生植物保护与恢复的种类各有侧重(表6-1)。

表6-1 会仙岩溶湿地水生态修复功能分区及水生植物规划

湿地植物的修复以科学为依据。首先在会仙岩溶生态研究基地内建立水生生物保护与培育试验示范园,对湿地现有水生、湿生主要植物种类,如长苞香蒲(Typha angustata)、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nus)、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密刺苦草(Vallisneria denseserrulata)、铺地黍(Panicum repen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菰(Zizania caduciflora)、华克拉莎(Cladium chinense)进行保护,尤其是对珍稀、濒危湿地植物,如中华水韭、桂林普通野稻、水蕨、莼菜(移植)等,在进行重点保护的基础上,加以人工培育和栽培。

湿地植物修复应尽量培育或恢复适应性强的本地湿地优势植物种类,突出湿地植物种群的本地特色,提高湿地植物的成活率;为丰富湿地生物多样性,增加湿地水生植被景观层次和丰富度,以及为满足特定的生态功能(如污水净化、景观美化)需求,在生态安全评价的基础上,可以有选择性地引进国内外其他具有良好生态功能或景观价值、科学价值的典型湿地植物进行适应性研究与培育,即研究其生态习性、生境,开展植物的培育与生态恢复的试验,以及生物生态功能的研究,为湿地全面生态与景观修复积累经验。对引进的物种实施严格的审核和评价,防止其过度繁殖挤压本地种类的生长空间,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安全不受外来物种的破坏和威胁。

(2)湿地植物群落优化与生态景观构建

根据湿地植物生态习性或生境条件趋同或植物群落共生性,综合考虑生态景观美化,合理规划湿生、挺水、沉水与浮水植物的种类构成与空间景观布局,形成湿地植物种类多样、空间分布错落有致(分异性强)的三维湿地生物群落景观。在旅游线路(尤其是水上线路)两旁或景观点附近的湿地植物的规划时坚持水上、水下协调,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协调搭配,突出景观层次感,尤其是种植或培育颜色鲜艳、观赏性强的植物;减少游客对单一植物景观的审美疲劳。

在湿地生态景观(包括码头、旅游道路、景点等)的构建中,工程建设要与生态景观相协调,尽量采用自然岸线或采用模仿自然河岸、保持河岸“可渗透性”和自然属性的生态驳岸,使河岸与河滨水体之间的水、气交换和调节功能良好,创建有利于以湿生、水体植物为主体的岸栖生物生长环境,从而为人工营造岸边水体中的湿地水生植物群落,进而培育较完善的水体生态系统建立良好的基础。鉴于会仙岩溶湿地内大部分地区地表水、地下水位高,落差小和流速较缓,建议以自然岸线和生物有机材料生态驳岸为主,这样既有利于降低工程造价,更能保持河岸的自然形态和有利于岸栖植物的生长。具体方案如下:

1)自然岸线:对湿地沿岸适当采用置石、叠石,以减少水流对土壤的冲蚀。保持坡度自然舒缓、水流平缓、岸栖生物丰富、景观自然的属性,保持水陆生态结构和生态边际效应,使生态功能健全稳定。

2)生态驳岸:采用生物有机材料,如树桩、树枝插条、竹篱、草袋等可降解或可再生的材料辅助护坡,再通过植物生长后根系固着成岸。通过人为措施,重建或修复水陆生态结构后,岸栖生物丰富,景观较自然,形成自然岸线的景观和生态功能。岸线坡度自然,略大于土壤自然安息角,水位落差较小,水流较平缓。

对于4m以下高差、坡度70°以下、无急流水体的岸线,其生态驳岸建设也可以适当结合工程材料,如采用石材干砌、混凝土预制构件、耐水木料、金属沉箱等构筑高强度、多孔性的驳岸,基本保持自然岸线的通透性及水陆之间的水文联系,营造岸栖生物良好的生长环境;通过水陆相结合的绿化种植,达到比较自然的景观和生态功能。

按照湿地的自然地形条件,对湿地植物种类的空间分布进行优化、培育、恢复,形成陆生—湿生—水生生境、水陆交融、自然优美的带状植物群落景观结构。典型的湿地植被景观结构为由乔灌木和地被植物组成的陆生生境植物群落,过渡到岸边的浅沼湿生植物群落,到湿地水体浅水挺水植物群落,再随着水渐深而变为浮叶、沉水植物群落,直至深水区的漂浮植物群落。

会仙岩溶湿地的陆生生境多为波状起伏的峰林平原与垄岗地貌,组成峰林的湿地外围岩溶石山是岩溶湿地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岩溶湿地的特色,因此,采用严格的封山育林措施,加以人工诱导,保护和培育包括名特优植(作)物在内、适合岩溶石山地区缺水少土、富钙、偏碱性环境,以灌木林为主的水源林和生态景观林;在湿地周边的丘陵垄岗,如冯家-陡门、督龙、睦洞、九头山一带,规划休闲度假观光型生态农业,即种植可自助采摘的水果、观赏性植物或花卉、农产品或经济作物,配合建设生态养殖场、垂钓区、修复历史文化古迹、建设科学文化教育基地等,为休闲度假、游客观光提供良好的服务;在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或洪漫区,则构建适合水、陆交错环境的湿地疏林植被群落,常见的乔木如香樟、女贞、小腊、竹、榆树、乌桕、河柳、垂柳、杨柳、银芽柳、枫杨、合欢、水杉、池杉、水松、落羽杉、伞房决明、蔷薇等,林下尽量保留已有的野生植物,培育由鸭趾草、黄花菜、蝴蝶花、石菖蒲、铺地黍、柳叶箬、五节芒、芦苇、水杨梅等湿生草本地被植物,形成滨水地带植被景观,突出季节色彩和林木倒映水面的景观效果。

在沼泽与水域环境,湿生、水生植物群落以保留、培育原有的自然植物群落为主,适当加以结构优化。高位沼泽的湿生林带,土壤常处于水饱和状态,保护或培育既喜湿、亦耐干旱的禾本、莎草科植物,如灯芯草、水葱、芦苇、芦竹、银芦、香蒲、稗草、水芹菜、美人蕉、千屈菜、菖蒲、蒲公英、二月兰等;浅水环境构建以挺水植物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包括芦苇、芦竹、华克拉莎、长苞香蒲、菖蒲、菰、水鳖、莼菜、三白草、千屈菜、水蓼、水木贼等;水较深的浅水区以挺水、浮叶及沉水植物混合植被为主,包括莲(荷花、睡莲)、萍蓬草、慈姑、泽泻、水芋、水龙、金鱼藻、狐尾藻、黑藻、苦草、眼子菜、沮草、金鱼草等,其中在主题园区的睦洞湖营造一个有一定规模的荷花观赏区;深水区以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群落为主,如金鱼藻、狐尾藻、黑藻、苦草、眼子菜、沮草、金鱼草、浮萍、槐叶萍、大漂、雨久花、凤眼蓝、满江红、菱等。

在水系生物生态系统重建恢复中,对作为污水净化生态功能定位的清水江-太平河沿岸河流沼泽湿地区、秦塘-芬塘河湖沼泽湿地区,在水生生物群落重建时,应选择抗污染和对水污染具有较强净化功能的植物群落,如茭白、芦苇、长苞香蒲、灯芯草、菖蒲、慈姑、凤眼蓝、满江红、喜旱莲子草、菱、水鳖、菹草、金鱼藻、黑藻等,但应以乡土植物为主,尽量避免盲目采用看似适应性强、生长繁茂且有很强水体净化功能的外来水生植物,如凤眼蓝等。另外,可适当构建生物浮岛(又称生态浮岛、生物浮床),强化对水体污染的有效净化,但因其成本高,应以试验为主。

(3)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性培育与开发

会仙岩溶湿地现有的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植物中华水韭、桂林普通野稻、水蕨等均濒临灭绝。这些濒危、重点保护植物在品种培育、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因工程等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在生物学研究乃至提升湿地科学价值方面意义重大。

对这些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保护重点是研究并恢复其生存环境,通过建立植物保护与修复试验区,实施保护—种植试验—推广的方式,优先保护和恢复对湿地具有重要价值的典型濒危、稀有植物,如野生稻、中华水韭。

目前,湿地植物的经济开发程度较低。已开发的湿地经济种植植物有莲、慈姑、荸荠等,但多处于无序、小规模开发阶段。需要在湿地规划与开发中建立专门的湿地经济植物种植区,推广种植,扩大规模。建议在秦塘—灌塘、莲塘、渣塘底和大马塘等地分类建立包括莲、荸荠和养殖等在内的专门的湿地经济开发区,形成规模化种植养殖。政府引导和帮助解决产品的加工、销售等环节的问题,形成种植(养殖)、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特色经济产业体系。此外,在进行科学评估、试验的基础上,适当引进包括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莼菜等在内的既有科学文化保护价值又有经济、观赏价值的湿地植物。

(4)生态与自然景观的保护与开发

会仙岩溶湿地范围广、面积大,景观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包括风景秀丽的田园风光,水天一色的湖泊景观,水中有山、山中有洞、洞洞奇观的岩溶山水景观,以及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蕴涵的古建筑等人为景观。其中湿地内及湿地周边景色秀丽的岩溶地貌和地下岩溶景观——岩溶地下河和洞穴景观是会仙岩溶湿地与我国其他湿地的重要区别,它们与湿地的湖泊水色和田园风光交相辉映,成为我国十分罕见的山水一色、地表与地下水融合一体的特色旅游资源。

会仙岩溶湿地的岩溶地貌和洞穴景观遍布湿地内部及湿地周边。除湿地内龙头山等孤峰外,具有较大保护与开发价值的自然景观主要有狮子岩岛状峰丛及其地下河与岩溶洞穴系统、九头山-福山岩溶地貌与洞穴系统和四塘全洞典型峰丛洼地与岩溶地下洞穴系统等。

狮子岩岛状岩溶峰丛,位于会仙镇冯家村附近,由龙岩山、梯岩山、庙头山等连座石峰组成,主要景点包括小象鼻山、狮子岩、麒麟山、神潭地下河和八仙岩等。其中,八仙岩规模最大、洞内景观最优美;梯岩山出水洞前池塘湖水清澈、因其湿地植物多样性保护良好,成为会仙岩溶湿地天然的物种库,其季节性变换形成丰富多彩的景色;此外,规划建设的狮子岩岩溶湿地生态科学研究试验示范基地通过封山育林和农业科学试验、湿地植物的保护与珍稀、濒危植物的培育,形成青山绿水、花果飘香的世界,也是旅游休闲的重要资源;而神潭地下河为一全年有水的廊道式地下管道,全长约1km以上,宽几米至几十米,忽明忽暗,就像一条彩练,将神潭、八仙岩、梯岩山天坑和出水岩池塘、狮子岩岩溶湿地生态科学研究试验示范园及分水塘湿地连接在一起。狮子岩岩溶地貌和洞穴景观开发规划就是要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将上述景点综合考虑,优先规划开发八仙岩洞穴旅游和神潭地下河水上探奇,并与下游分水塘湿地和古桂柳运河有机地结合,同时,通过在狮子岩农业科学示范园的建设,引导农民在周边建设观赏性花卉树木和果园,为游客提供自助休闲场所,从而在总体上形成一条集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科普示范、生态休闲于一体的旅游路线。

九头山—福山位于地下水集中排泄带,不仅有众多的岩溶泉、岩溶湖泊,还有众多规模宏大的岩溶地下河和洞穴系统,其中,福山地下河和洞穴系统最具代表性。此外,以九头山、凤凰山为代表的峰林平原地貌景观秀丽,与相思江、睦洞河、清水江、九头山水草地一起,构成了一幅山环水绕、青山倒映的典型南国山水景观,是一个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景点。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1822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