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扇贝养殖产量的主要措施(扇贝的养殖方式)
当前,栉孔扇贝的养殖主要的技术措施如下:
1、选择适宜的养殖海区
养殖海区流大、水深、浮泥少、饵料丰富,并能避开台风的内湾,扇贝生长快,成活率高,海湾扇贝养殖海区要求水温高(最高水温28-30℃),虾夷扇贝水温低(最高水温?23℃)。而水浅、软泥底质、风浪大的海区不适宜养殖扇贝。
2及时分苗与倒笼
扇贝一年有两个适温生长期,栉孔扇贝苗养副成贝要经过三个适温生长期,所以生产上要抓紧时间,在当年8月底以前分苗,这样到年底贝苗壳高可达到2-3cm,翌年4月倒笼养成时要将大小苗分开,大苗到年底10 -11月就可收获;小苗要到第三年春季4-5月才能收获。海湾扇贝快速生长期是7-9月,所以要求7月中旬以前必须进养成笼.11月中、下旬可收获。
另外,倒笼时间早晚对扇贝生长也有很大影响,一般翌年春季水温回升至5℃左右时,应及时倒笼。如果能在4月中旬前后完成倒笼工作,则能使扇贝充分利用当年两个适温生长期,长成壳高6 - 7cm的规格。山东省长岛县用相同规格的贝苗(壳高3cm)进行不同时问倒笼养成的试验。结果证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倒笼越早越好。
3、及时调节养殖水层
冬季(水温低于5℃)和夏季(水温高于25℃)将扇贝沉到中下层海水中养殖,使其安全越冬与度夏;春季和秋季(水温10-23℃)将扇贝上升到2-3m水层进行养殖,这两个季节由于上层水温适宜、饵料丰富,有利于扇贝的生长。海湾扇贝在架子安全的情况下,水层可提得高些,一一般1m左右;虾夷扇贝7-9月度夏时应将水层下降到5-6m以下。
4、合理密养与横流下架
笼养栉孔扇贝、海湾扇贝每层40个左右,虾夷扇贝每层8-10个,后期4-6个,每10层为一笼;穿耳吊养把养成绳延长至2-3m,串距为0.5rn左右,合理密养可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过去扇贝采用顺流下架挂养,笼内水环境不好,采用横流下架,增加了笼内的流水量,有利于改善水质,增加饵料,加快生长速度。
5、及时清除附着生物
扇贝养殖中附着生物大量附着,造成水流不畅,饵料减少,严重地影响了扇巩的生长与存活。清除附着生物的方法有:夏季7、8月附着生物繁殖高峰时要沉筏,避开附着水层;及时刷笼、倒笼,每1-2个月要洗刷网笼一次,每年的4月、8月各倒笼一次,倒笼能够彻底清除附着生物;用火烧网笼外壁的附着生物(对海鞘类效果明显),或用高压水枪冲掉附着生物。
6、实行贝藻间养、轮养和贝贝套养
生产中可以采用顺流下筏,筏下3-5m垂养扇贝,筏间平养海带。它们的代谢产物互为有利,所以能提高它们的产量和质量。生产中也可采用上层养贻贝或牡蛎,中层养扇贝,实行贝贝套养,立体利用水面,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海湾扇贝可与海带轮养(图1 -34),海带6月收割后,海湾扇贝可暂养贝苗,7月贝苗分笼养成,10月海带下海养苗(只占用10%的养殖海区),11月海湾扇贝可以收获,收获后海带可分苗养成,这样可使养殖海区利用率倍增。
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隶属于软体动物(Mollusca),瓣鳃纲(Lamellibranchia),异柱目(Anisomyaria),扇贝科(Pectinidae),扇贝属(Pecten)。是一种冷水性贝类,原产于日本北海道及本洲北部、俄罗斯千岛群岛的南部水域及朝鲜附近。自 1982 年由辽宁海洋水产研究所引进中国以来,虾夷扇贝已在山东、辽宁等北方沿海进行大范围的人工养殖。
由于其个体较大、营养丰富、有较高的市场价值,经过近 20 年的养殖推广,目前已在渤海及黄海北部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养殖,近 10 年来创造了数十亿元的产值,已成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海水养殖贝类之一。
贝壳大型,是扇贝中个体最大的,壳高可达20cm,体重可达900g。左右较突,黄白色;左壳稍平,较右壳稍小,呈紫褐色。壳近圆形。中顶,壳顶位于北侧中央,前后两侧壳耳大小相等。
右壳的前耳有浅的足丝孔。壳表有15-20条放射肋,右壳肋宽而低矮,肋间狭;左壳肋较细,扇贝
肋间较宽。壳顶下方有三角形的内韧带,单柱类,闭壳肌大,位于壳的中后部。
是扇贝属的双壳类软体动物的代称,约有400余种。该科的60余种是世界各地重要的海洋渔业资源之一。壳、肉、珍珠层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
很多扇贝作为美食食用。颜色鲜艳呈辐射状花纹的扇贝受收藏者喜爱,花纹被采纳为艺术品的图案。扇贝为双壳纲翼形亚纲珍珠贝目中的一科。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海域,以热带海的种类最为丰富。
中国已发现约45种,其中北方的栉孔扇贝和南方的华贵栉孔扇贝及长肋日月贝是重要的经济种。扇贝又名海扇,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它的闭壳肌干制后即是"干贝",被列入八珍之一。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1889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