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海蜇是动物还是植物

海蜇是动物。

海蜇是动物还是植物

海蜇为水生无脊椎动物,俗称水木、石镜、哺鱼等,是钵水母纲、根水母科、海蜇属动物的统称,属于水生环境中重要的浮游生物之一,而且海蜇广泛分布在我国南北各海域内。

海蜇的成体伞部隆起呈半球状,伞表光滑细腻,颜色比较丰富,中胶层厚实,其伞径可达二十五到六十厘米,最长可达一米,而且伞部边缘有八个缺刻,但无触手,口腕呈三翼型。

海蜇主要以营浮游生活,栖息在水质清澈的近岸水域,尤其是喜欢生活在河口附近,而且海蜇的生长适温为二十到二十四度,此外海蜇主要内伞的环状基进行舒张和收缩。

海蜇的养殖技术

1、养殖环境

养殖海蜇要在靠近海边、排灌水方便的场地建造池塘,池塘面积维持在20亩以上,然后向池中注入海水,深度保持在1.5米到3米的范围内,而且池塘四周要加装60目的防护网,避免有天敌入侵,影响海蜇生长。

2、池塘放苗

投放海蜇苗要选择天气晴朗、无风、无光照直射的早上或傍晚进行,而且放养前要将海蜇苗放入装有池水的容器中,适应20分钟后再投放在池塘中,投放密度保持在每亩300只,以免密度过大出现缺氧死亡的现象。

3、养殖管理

放苗后一周内不用为海蜇换水,一周后可以每隔5-6天更换一次水分,每次的换水量保持在池水总量的20%,而且池塘中水分的盐度最好保持在千分之二十到三十之前,浓度过大时引入淡水调节。

利用沿海池塘养殖海蜇,在渤海湾滨州沿海,已成为继海水池塘养殖南美白对虾后的又一大亮点。我们经过二三年的反复试验养殖,发现五种外界因素对海蜇生长至关重要。

一、饵料生物的丰欠

海蜇的生长离不开饵料。因海蜇只摄食活的浮游生物,如:桡足类、枝角类、小型甲壳类及部分有机碎屑,尤其喜爱轮虫和卤虫。在平时的养殖中,人们主要是通过换水和人工施肥来维持水中饵料生物的量,以促进海蜇的快速生长。养殖前期,池塘内浮游生物充足,基础饵料较好,稚蜇摄食量低,海蜇的饵料不成问题。但当伞径长到10厘米左右,因其贪食性强,昼夜摄食,摄食量大,池塘内浮游生物的数量已不能满足生长需要。此时,我们一方面在养成池塘内一角专门用筛绢网围成桡足类培养池,对其施肥、人工管理,及时把桡足类捕捞到养成池,发现海蜇又开始生长。另一方面我们收购或采捕天然轮虫、卤虫或枝角类,进行活体投喂,效果也非常明显,海蜇迅速恢复生长。可见池塘内饵料生物的存池量,对海蜇的快速生长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二、池塘的进排水

养蜇先养水,水体要保持“肥、活、嫩、爽”,就必须经常进排水,为海蜇的生长提供理想的生活环境。一方面,通过进排水,可以补充水体中的浮游生物量,保证有充足的饵料生物。另一方面,我们通过试验发现,经常性的缓进、缓排,在保证水体肥活嫩爽的基础上,对海蜇的生长还会起到刺激、促进作用。2003年,我们把试验池塘选在无棣县东风港沿海一带,当时由于潮位较高,小潮汛难以进水,最长的一次10天没有进水。在这段时间内,我们通过人工方法投喂新鲜轮虫、卤虫,但海蜇进食未曾增加,几乎看不出生长,可最后一经换水,换水量并不是很大,温度、盐度、透明度等各项指标也几乎都未改变,但海蜇却快速恢复生长,可见适当的缓进、缓排对海蜇的生长可能会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三、水体的理化因子

任何生物的生存、生长都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海蜇也不例外,对温度、盐度、pH值、溶氧、氨氮等都有要求,在适应的条件下可以存活,但适宜的环境里却能快速生长,只有当水温在18~28℃、盐度18‰~28‰、pH值7.5~8.5、溶氧≥1.5毫克/升时,海蜇活跃,摄食量增大,生长迅猛。

四、水体盐度的高低

在盐度12‰~35‰的范围内,海蜇均能正常生长,而在18‰~25‰的盐度内却生长迅速。我们通过多组对比试验发现,在外界环境条件不变时,盐度与生长速度大体成反比,也就是说当在适宜的范围内,随着盐度的降低,海蜇生长速度会加大,因此养殖海蜇时,应经常性的通过注入淡水,以降低池水盐度,来提高海蜇的生长速度。

五、初级生产力

专家多次论证的结果,海蜇生长全过程中有直接关系的因素,有六项指标,它们是初级生产力、光照强度、盐度、透明度和浮游生物,其中初级生产力是影响海蜇生长的重要因素。在海蜇的生长过程中极易发生溃烂病,特别是我们渤海湾地区,其重要因素便是初级生产力的不足。 。?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1898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