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一边做生意,一边交朋友?
“顾客就是上帝”这一观念时至今日已成为许多企业的信条和经营法宝。日本日立公司广告课长和田可一曾说过:“在现代社会里,消费者就是至高无上的王,没有一个企业胆敢蔑视消费者的意志。蔑视消费者,一切产品就会卖不出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顾客的确是企业命运的主宰。
然而从公共关系的角度来讲,仅把顾客看成是上帝还是不够的。
这是因为一方面,它只是把企业与顾客的关系确定在单向经济利益的基础上,只考虑到了企业通过顾客才能获得利润,而没有充分体现出企业应以消费者利益为导向的原则;另一方面,顾客既是“上帝”,企业就只能被动地满足上帝的需求,而无须主动地关心、体贴顾客,甚至引导顾客的消费,也就没有体现出企业顾客双向沟通、互利互惠的原则。
我们提倡的是,在现代公共关系中,顾客既是企业的“上帝”,也应当是企业的朋友。
与顾客交朋友,首先应当考虑到顾客的利益,以诚恳的态度征求顾客的意见,了解顾客的需求,取得顾客的信任。
如美国福牛和黑貂两种品牌的汽车在设计过程中,公司都是在征询了许多顾客的意见后改进了原设计,结果,新产品连续5年取得加州汽车销量第一名的好业绩。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汽车引擎制造厂连续亏损几年,新总裁要求所有的部门经理和推销员每天亲自登门拜访至少4家客户。根据客户的建议,公司作出了多项改进服务的措施,结果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加1倍,不仅扭亏为盈,利润还达到2100万美元。
任何企业在与顾客接触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误,也难免会遇到一些不测之事,这时更应当把顾客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让顾客因为自己的失误而遭受损失。这种维护企业形象的关键时刻,公共关系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
美国《亚洲华尔街日报》曾有过这样一篇报道:一名美国顾客在东京一家百货公司购买了1台索尼电唱机,回家后,却发现漏装了内件。第二天一早,她本打算前往公司交涉,没想到该公司先行一步,打来道歉电话。50分钟后,公司的经理和一位年轻职员又亲自登门表示歉意,并送来一台新的电唱机,同时赠送1盒蛋糕,1条毛巾和l张著名的唱片。他们还向这位顾客讲了发现这一错误之后,公司所做的各种努力,这其中包括他们为查找这位顾客,曾打了35次国内国际的紧急电话的情形。
可见,与顾客交朋友,还要表现在对顾客的关心、爱护和体贴方面,使买卖双方不局限于一种商业关系,还要富有“人情味”,使顾客产生一种亲切感,在购物的同时,得到一种精神情感上的满足。
美国有位叫玛丽·凯的顾客,曾讲述过她的一次购买经历与感受。她当时想买1辆黑白相间的轿车,然而在第一家店里,由于推销员没把她当回事,她觉得受到了冷遇,转身就走了。进了第二家汽车店,推销员十分热情,向她仔细介绍各种型号汽车的性能和价格,使她感到十分满意。当她偶然谈到那天是她的生日时,这位推销员马上请她稍候一会儿,15分钟后,一位公司职员送来一束鲜花,这位推销员将鲜花送给她,并祝她生日快乐。当时,这一举动真使她感动万分!于是,她毫不犹豫地购买了那位推销员向她推荐的1辆**轿车,而放弃了先前的打算。
这位推销员是个成功者,一束鲜花沟通了买卖双方心灵的桥梁,使商店里充满温馨的气息,使顾客产生了深深的信任感。买卖自然能够成功。
碰到顾客过生日当然很偶然,但这种公关意识值得我们深思。美国一位创年推销汽车1500辆世界纪录的推销员华斯勒说,应当对每一位顾客都尽心尽责,与他们成为朋友。因为每一位顾客都有许多亲朋好友,而这些亲朋好友又有同样数目的亲友,失去一名顾客就会相应失去几十乃至上百名顾客;而得到一名顾客情况恰恰相反。
人们会用自己的亲身感受去影响周围的亲友。如果在推销时能记住这个原则,就一定能不断扩大自己的销售业绩,不断地取得成功。
美国肯德基能够在中国风靡一时,在于它独特的经营手段。肯德基只卖炸好不久又热乎又酥脆的鸡,不合要求的鸡宁肯倒掉,也绝不卖给顾客。有一次,一位女士要了一份鸡腿,她并没有在意这是凉的,然而服务**主动给她换了一份热的,并向她道歉。这位女士事后说:“只吃这服务也上算。”
由此可见,事情不在大小,一句问候,一次微笑,一个动作,都能体现出为顾客着想的公关意识,也就能获得顾客的理解与回报。
山东荣城市第一木具厂供销商场总经理林治德对此颇有感受。他的口头禅是“眼睛盯利利不来,心想顾客买卖欢”。在平时他不仅要求员工热情、周到地为顾客服务,而且要时常想着赢得顾客的心。有一次,他看见一位大娘买了家具后自己和司机往车上装,于是,马上就叫当班的售货员赔付这位大娘装卸费,并且立下规矩,以后凡发现顾客自己装卸家具,售货员每人罚款10元。老大娘逢人便讲这件“怪事”,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又有一次,一个年轻人买了套结婚家具,在装运途中摔坏了一张床,回来想换一张新床,林治德慷慨地答应了。有人不理解,认为这不是商店的责任,可林治德说:“换掉一张床,买来一张嘴,顾客是最好的扬声器,商场的声誉是要靠顾客捧起来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林治德上任1年,商场不仅扭亏为盈,而且实现利税70多万元,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与市场。
“朋友”在我的字典里是很珍贵的,一般的生意人无法成为真正的朋友。为做生意而交的朋友是利益朋友,因利益而存在也因利益消失。在我看来朋友的情义是要高于利益之上的,与有些人一相处你就能发现你们之间有很多的共同语言,心灵深处最真的那份情感能够很好的得到交汇,那么你们之间既使不能合作也会成为很好的朋友。这种才是真朋友。而你苦恼的是做生意到底是先交朋友还是先谈生意,这就是为达成交易的目的而言的,这就要因人而异了。在与形形色色的人的交往过程中,你应该能通过初步的接触了解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什么人样的人,是重利还是重义。如果是重利的人,你只要在价格战中,他认为自己占了优势,那么你们就能很好的合作;若遇到的是重义的人,那么你就得需要和他谈生活讲做人用心和这个人相处,你若成功了,不但能达成合作还能交到一个不错的朋友。我来补充:“世界上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这句话说起来冷酷,但在大多数时候却是真理。做企业的人,应该时刻铭记在心。人是讲感情的。当你创业的时候,往往需要这亲情、那友情的帮助;然而,一旦处理不好,这些亲情、友情也会成为你做企业的累赘。 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文化,在“情理法”上是“情”字当先,但中国传统文化带有很深的农耕文化的烙印,这和现代商业文化有很多地方不相容。现代商业文化是契约文化,看重的是平等、法制和信用。古人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真正的朋友能有几个?而且,朋友之间一旦掺杂很多的利益关系,也很难说是很纯的朋友了。朋友毕竟有限,如果只和朋友做生意能做多大?所以,在做生意的问题上,合作伙伴是不是朋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按照契约和双赢的原则共同发展。我们要考虑的不是我有几个朋友可以做生意,而是,我怎样和陌生人也做成生意。这样才能不断发展,才能做大。朋友固然重要,但现实中,往往朋友也最容易不讲规则。因为是朋友,碍于情面,很多规范也都简化了、省略了,人情代替了一切;一旦出问题,利益摆到桌面上的时候,说不清道不明,生意没做好,朋友也没得做了。所以,“亲兄弟,明算账”,“先小人,后君子”,越是朋友,越要将规则定在前面。当然,能和陌生人做好生意,也需要感情交流,但关键是不能以人情代替规则。能够和陌生人做好生意,还需要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法制体系的不断完善。这样才能使大家不依赖人情,更依赖规则;使不遵守规则的人得到应有的惩罚,就逼着大家更讲规则,商业环境才会越来越透明,交易成本才能越来越低,企业发展才能更加有序。看来,“先交朋友,后做生意”值得商榷,说说可以,但不能作为一条生意原则坚持。有时候明确提出“先做生意,后交朋友”也不见得没好处呀。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1907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