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甲鱼怎么养殖
1、首先我们可以从甲鱼的背壳上看,区别是很明显的,一般来说野生的甲背比较光洁平整,甲背的比较薄,分布也比较均匀,表面看起来比较有蜡质的光感,能够模模糊糊的看到壳边缘的轮廓部分。相比于家养的来说它甲背上的皮比较厚一点,而且轮廓也不是很明显。
2、除了看甲背的壳质地之外还可以看野生甲鱼的甲背颜色,一般呈现灰黑色和土**的壳大部分都是野生的甲鱼,像家养或者专业养殖出来的都是黑色中会带有一点绿色,或偏青苔色的那种颜色,很好区分。
3、从它的身体形状和外形来看的话家养和饲养出来的甲鱼体型看起来会比较臃肿的感觉,而且肌肉比较松软,看上去就给人一种很懒的感觉,另外不会经常动,但是是野生的甲鱼的话它的体型就会很健壮,看起来肌肉很紧实,比家养的看起来要好很多,因为野生的会长期在野外自己觅食,所以身体更加得到了锻炼,机体更灵活。
4、可以用手去低压它的腹甲,如果你能够感觉到压下去之后手指因为压力又被反弹回来,腹部比较软而且弹性足的话那就是野生的可能性大,如果抵压后感到它的腹部软骨弹性不强,很软塌没有弹性的话就说明是家养的或饲养的了。
野生甲鱼如何饲养
注意水质,有河水是最好的,如果没有的话就眼用自来水困上两天三天,再把甲鱼放进去饲养。
甲鱼对水质的要求有点高,不能太脏了,每次喂食的时候吃不完的食物最好是马上清走不然容易污染水质。
喂食,可以喂甲鱼是河鱼河虾,小肉块之类的,一天喂两次就可以了。
甲鱼(AmydaSincnsis),是鳖的俗称,也叫团鱼、水鱼、是卵生两栖爬行动物,是龟鳖目鳖科软壳水生龟的统称。共有20多种。中国现存主要有中华鳖、山瑞鳖、斑鳖、鼋,其中以中华鳖最为常见。甲鱼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上等筵席的优质材料,还可作为中药材料入药。其具有诸多滋补药用功效,有清热养阴,平肝熄风,软坚散结,对肝硬化,肝脾肿大,小儿惊痫等作用。
甲鱼是变温动物,为水陆两栖,用肺呼吸,所以在养鳖池的周围或中心要有足够面积的陆地沙滩以便它进行陆上活动。甲鱼的生活习性可归纳为“三喜三怕”,即喜静怕惊,喜阳怕风,喜洁怕脏。甲鱼对周围环境的声响反应灵敏,只要周围稍有动静,甲鱼即可迅速潜入水底淤泥中,所以养鳖场或养鳖池的环境一定要保持安静。
甲鱼,又称为团鱼或者鳖。它的肉具有鸡、鹿、牛、羊、猪5种肉的美味,故素有“美食五味肉”的美称。在它的身上,找不到丝毫的致癌因素。甲鱼也因此而身价大增。甲鱼富含动物胶、角蛋白、铜、维生素D等营养素,能够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及调节人体的内分泌功能,也是提高母乳质量、增强婴儿的免疫力及智力的滋补佳品。
甲鱼是主要生活于淡水中的两栖类爬行动物。那么我们知道野生甲鱼应该如何饲养?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野生甲鱼饲养方法,一起来看看。
野生甲鱼饲养方法
1,池塘建设
淡水甲鱼喜栖息于水质清新、溶氧丰富的水域环境。因此,建设池塘应选择通风向阳、水源充足、无污染源、注排水方便的地方。每口池塘以2~8亩、水深1~1.5米为宜,池底为泥沙且平坦,整个池塘要求不漏水。池塘的进、排水口要安装过滤网,防止野杂鱼等有害生物进入。池塘埂四周要有50厘米高的防逃设施。池内四周要放养水草或水葫芦、水浮莲等水生植物,其覆盖面一般为池塘水面的1/3,池内应投放一定数量的石块、瓦片等遮荫物,以供甲鱼隐蔽栖息。
2.池塘消毒一般新建甲鱼池可用生石灰带水清塘,每亩用量100公斤。若利用旧池塘养甲鱼,一定要干塘消毒,除泼洒生石灰外,还要彻底清除塘中的鲶、鳅、黑鱼和蛇、鼠等敌害。
3.甲鱼苗放养甲鱼苗放养前10~15天,每亩池塘追施200公斤左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培肥水质。放养甲鱼苗的时间宜在3~5月,选择晴天的早晨或傍晚进行,并注意温差。若温差大,要先用少量池水徐徐加入运苗容器内调节水温,容器内的水温与池水温度接近时,再将甲鱼苗轻轻放入池中,以防甲鱼苗?感冒?。甲鱼苗的放养规格一般为3~5厘米,放养密度每亩3500~4000尾;如甲鱼苗较小,可适当增加放养量,同一池塘放养的甲鱼苗规格要求整齐一致。
4.精心投饵放苗后3天内,投以绞碎的小杂鱼和碎肉为主,在以后的1月内投放小杂鱼、下脚肉或人工配合饵料;待甲鱼苗长至6~7厘米时,可全部投喂轧碎的螺蛳、河蚌及适量的植物性饵料。日投喂量以吃饱、吃完、不留残饵为准,一般中、甲鱼按体重的15%~20%投喂,成甲鱼按体重的5%~10%投喂。每天早、晚各投喂一次,晚上投全日量的70%~80%,饵料应投在池塘四周浅水处,甲鱼集中的地方可适当多投,以利其摄食和饲养者检查吃食情况。
5,池塘管理
淡水甲鱼生长快,新陈代谢旺盛,耗氧量大。因此,池塘水质要经常保持清新,一般每周需加水15~20厘米深,确保水质活爽,并有足够的溶氧,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5厘米左右。在日常管理中要勤检查、勤巡塘、及时清除池中青苔;经常检查进、排水口的过滤网,防止由于过滤网破损而使甲鱼外逃或野杂鱼等有害生物进入,当遇到雷雨闷热天、连阴雨天等恶劣天气时,要减少或停止投饵;当天气过热过冷时,应适当加深池水,以稳定池底水温。同时,还要经常观察淡水甲鱼的摄食和活动、生长、脱壳等情况,以便及时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如发现甲鱼反应迟钝、游集到岸边、浮头并向岸上攀爬时,说明严重缺氧,要及时注水或开增氧机增氧。
6.病害防治淡水甲鱼放养密度较大,病害较多,要注意防治。一是甲鱼壳病。该病是由于甲鱼受到甲壳质分解细菌侵袭,引起真菌感染所致。通常甲鱼壳边缘或顶部最易受到侵袭,细菌能迅速通过表皮进入体内,引起内部受伤。可用0.9ppm孔雀石绿和2ppm福尔马林液混合给甲鱼浸洗,药浴20~30分钟。二是黑穗病。主要由水质污染、霉菌感染所引起。其症状是鳃由红色变为褐色或淡褐色,直至完全变黑,引起鳃萎缩。防治方法是:把病甲鱼放在2~3ppm咔喃唑酮中浸洗2~3次,每次8~10分钟,或用10ppm亚甲基蓝全池泼洒。三是纤毛虫病。主要为聚缩虫、钟形虫等,附生在甲鱼的体表、附肢、眼和鳃上,感染严重时,可使甲鱼烦躁不安,在池边频频游动,妨碍摄食、蜕壳和生长。如在鳃上大量附生,可引起甲鱼缺氧窒息死亡。一般可采取灌注新水、保持池水清洁卫生来进行预防。治疗可用0.4ppm硫酸铜溶液浸洗病甲鱼5~6小时,每个疗程连续3~5天。
7.适时收获淡水甲鱼生长快,一般3~4月放养,10~11月即可收获。收获时,可采取干塘或围网的方法于傍晚进行一次性捕捞。若要分期分批上市,可采取撒网捕捞甲鱼为变温动物,其生活规律和外界季节气温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甲鱼有冬眠的习性。冬眠一般从农历寒露节(公历10月8?9日)开始,至翌年清明节(公历4月4?5日)才逐渐苏醒,冬眠结束。甲鱼对水温特别敏感,其摄食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33℃,当水温在24℃以上时,显得非常活跃,25?30℃是其摄食生长最适宜的温度,在此温度范围内,摄食旺盛、生长迅速。温度超过33℃时,甲鱼的摄食能力减弱,并有伏暑现象。而当水温在20℃以下时,食欲减退;在15℃以下时,基本停止摄食;水温降至10?12℃时,即潜伏到向阳背风的深潭、洞穴中,或河溪水底的泥沙中越冬。至第二年清明节以后,水温上升到10?12℃时才苏醒,15℃时才出洞游出水面活动,开始觅食。甲鱼在整个冬眠期间,不吃不动。处于假死状态,头部靠近泥面,嘴尖与水相通,利用咽喉部的辅助呼吸器官--鳃状组织,吸收水中的溶氧,维持冬眠低微的生命活动,在冬眠期内几乎不进行肺呼吸,即使有也很微弱。甲鱼经半年左右的冬眠,体重减轻10%?15%。 甲鱼的活动时间多在夜晚,夜间经常爬到河溪水边附近的田间、菜园中,有时也到远离河溪几十米以外的山地寻找食物,黎明前再回到栖息洞穴中潜伏起来、甲鱼的活动所到之处,都有明显的足迹可寻,同时甲鱼在爬行过程中会分泌一种粘液,除受到突然的惊吓外。一般总是顺原路返回原栖息地。
甲鱼与野生甲鱼的辨别方法1、养殖甲鱼背上粗糙,不光滑,裙边(也叫飞边,位于甲鱼周围,是甲鱼身上滋味最鲜美的部分)较薄,而野生甲鱼背上光洁平滑,裙边厚实;
2、养殖的甲鱼爪子不硬不尖,颜色发白,而野生甲鱼爪子又硬又尖,颜色发黄。
3、养殖甲鱼肚底发白发红,较嫩,而野生甲鱼肚皮发黑,条纹清楚,颜色发暗。
4、野生甲鱼油脂发黄,感觉富胶质,黏性很好;而养殖甲鱼油脂比较多呈淡白,黏性较差。
5、辨雌雄要看甲鱼的生殖器,超出裙边又大又粗的即为雄性,反之为雌性。雄甲鱼体薄肉厚;而雌甲鱼虽然体厚,但体内往往有许多甲鱼蛋,看似肥壮,一经剖开,则显得肉薄而空。
?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1939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