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剂技术的目录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概述1
一、中药制剂相关术语1
二、中药现代化与现代中药制剂1
第二节药品标准及药品法律规范3
一、药品标准3
二、药品法律规范4
第三节中药剂型的分类7
第四节中药剂型选择的依据8
第二章药剂卫生9
第一节概述9
一、药剂卫生的概念9
二、药剂卫生的基本要求9
三、药剂可能被微生物污染的主要途径10
第二节制药卫生管理10
一、制药卫生10
二、空气洁净技术与应用11
三、洁净室的卫生与管理13
第三节灭菌方法与无菌操作14
一、F与F0值在灭菌中的意义与应用15
二、物理灭菌法16
三、化学灭菌法21
四、无菌操作法23
第四节防腐与防虫24
一、液体药剂的防腐与防腐剂25
二、中药固体类药剂的防腐与防虫27
第三章微粉学与制粉技术28
第一节微粉28
一、微粉的概念28
二、粒子大小及形态28
三、微粉的比表面积30
四、微粉的密度与孔隙率30
五、微粉的流动性31
六、微粉的吸湿32
七、微粉的润湿性33
八、微粉学在药剂学中的应用34
第二节粉碎35
一、概述35
二、粉碎的方法35
三、粉碎设备39
第三节筛析51
一、筛析的目的51
二、药筛和药粉的分等51
三、过筛设备52
四、过筛注意事项53
第四章散剂55
第一节概述55
一、散剂的含义与特点55
二、散剂的分类55
第二节散剂的制备55
一、备料56
二、粉碎、过筛与混合56
三、分剂量58
四、包装与储存58
五、举例60
六、特殊散剂的制备60
第三节散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64
一、散剂的质量要求64
二、散剂的质量检查64
第五章浸提技术及浸提后处理66
第一节概述66
一、中药各类化学成分及溶解性66
二、中药制剂原料成分68
三、浸提溶剂及辅助剂68
第二节浸提过程及影响因素69
一、浸提过程69
二、影响浸提的因素69
第三节浸提方法与设备71
一、煎煮法71
二、浸渍法72
三、渗漉法73
四、回流法74
五、水蒸气蒸馏法75
六、超声波提取法76
七、纤维素酶法77
八、半仿生提取法77
九、微波辅助提取技术77
十、超临界流体提取法78
第四节纯化79
一、常用的分离方法与设备79
二、精制方法与设备82
第五节浓缩与干燥88
一、蒸发89
二、干燥92
第六章浸出制剂99
第一节概述99
一、浸出制剂的含义和特点99
二、浸出制剂的分类99
第二节汤剂、合剂与口服液99
一、汤剂99
二、合剂101
三、口服液102
第三节酒剂与酊剂103
一、酒剂103
二、酊剂104
第四节油浸出剂106
一、概述106
二、制备106
三、质量要求106
四、举例106
第五节流浸膏剂与浸膏剂106
一、流浸膏106
二、浸膏剂107
第六节煎膏剂与糖浆剂108
一、煎膏剂108
二、糖浆剂109
第七节颗粒剂111
一、概述111
二、分类111
三、制备112
四、质量要求及检查113
五、举例114
第七章液体制剂115
第一节概述115
一、液体制剂的特点115
二、液体制剂的分类115
第二节表面活性剂116
第三节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121
一、改变溶剂或选用复合溶剂121
二、增溶和助溶121
三、制成盐类122
四、改变部分分子结构122
五、采用固体分散法122
六、利用包合作用122
第四节常用液体制剂122
第五节按给药途径与应用方法分类的液体药剂130
第六节液体药剂的矫臭、矫味与着色132
第八章胶囊剂133
第一节概述133
一、胶囊剂的含义与分类133
二、胶囊剂的特点133
第二节胶囊剂的制备134
第三节胶囊剂的质量要求、检查与包装141
一、胶囊剂的质量要求141
二、胶囊剂的质量检查141
三、胶囊的包装142
第四节胶囊剂举例143
一、硬胶囊剂143
二、软胶囊剂143
第九章丸剂与滴丸剂144
第一节丸剂概述144
一、丸剂的含义与特点144
二、丸剂的分类144
第二节水丸144
第三节蜜丸149
第四节浓缩丸155
第五节糊丸和蜡丸156
一、糊丸156
二、蜡丸157
第六节丸剂的包衣158
一、丸剂包衣的目的158
二、丸剂包衣的种类与包衣材料158
三、丸剂包衣的方法159
第七节丸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160
第八节滴丸剂162
第九节典型品种举例165
第十章片剂168
第一节概述168
第二节片剂的辅料170
第三节中药片剂的制备175
五、压片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解决
办法186
第四节片剂的包衣187
一、片剂包衣的目的、种类与要求187
二、片剂包衣的方法与设备188
三、片剂包衣物料与包衣操作190
第五节片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194
一、片剂的质量要求194
二、片剂的质量检查194
第六节片剂的包装与贮藏195
一、片剂的包装195
二、片剂的贮藏196
第七节片剂典型品种举例196
第十一章外用膏剂198
第一节概述198
第二节软膏剂199
第三节软膏剂的制备及举例202
第三节硬膏剂205
一、概述205
二、黑膏药205
三、白膏药207
四、橡胶膏剂207
五、其他209
第十二章栓剂210
第一节概述210
一、栓剂的含义与分类210
二、栓剂的应用及特点210
三、栓剂的吸收途径211
四、栓剂的剂量211
第二节栓剂的基质211
一、栓剂基质的要求及选用211
二、栓剂基质的分类212
第三节栓剂的制备及举例213
一、栓剂生产工艺流程及岗位设置213
二、栓剂的制备214
三、栓剂制备实例215
第四节栓剂的质量要求和检查216
第十三章中药注射剂218
第一节注射剂概述218
第二节热原220
第三节注射剂的溶剂222
第四节注射剂的附加剂231
第五节溶液型注射剂的制备237
第六节粉针剂与其他注射剂257
第七节注射剂制备举例261
第八节中药注射剂存在的问题266
第九节输液剂268
第十节液体型眼用制剂274
第十四章气雾剂277
第一节概述277
一、气雾剂的含义277
二、气雾剂的分类277
三、气雾剂的特点279
第二节气雾剂的组成279
一、药物与附加剂279
二、抛射剂279
三、耐压容器280
四、阀门系统280
第三节中药气雾剂的制备281
一、工艺流程与生产岗位281
二、生产过程及质量控制要点281
第四节中药气雾剂应用实例284
第十五章其他剂型289
第一节膜剂289
一、膜剂的含义与特点289
二、膜剂的分类289
三、膜剂常用的成膜材料与附加剂290
四、膜剂的制备290
五、膜剂的质量评定291
六、膜剂举例291
第二节海绵剂292
一、海绵剂的特点与应用292
二、海绵剂的质量要求292
三、海绵剂的制法292
第三节茶剂293
第十六章中药制剂的稳定性294
第一节概述294
第二节影响药物化学反应速度的主要
因素294
一、浓度与反应级数295
二、温度297
三、pH297
四、水分299
五、光线299
第三节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因素与稳定
化措施300
一、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因素300
二、稳定化措施303
第四节中药制剂稳定性的考核方法308
一、中药制剂稳定性考核的项目与
要求308
二、中药制剂稳定性考核的方法309
第五节中药固体制剂的稳定性318
一、湿度加速试验318
二、光照加速试验320
第十七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323
第一节生物药剂学概述323
一、生物药剂学的定义与内容323
二、生物药剂学的研究目的324
第二节药物的吸收324
一、胃肠道的吸收324
二、影响胃肠道吸收的因素327
三、非胃肠道给药的吸收及影响因素334
第三节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335
一、药物的分布335
二、药物的代谢337
三、药物的排泄337
第四节药物动力学337
一、基本概念337
二、隔室模型的概念338
三、单室模型静脉给药339
四、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343
五、重复给药344
六、两室模型347
第五节生物利用度351
第十八章中药微囊、微球与脂质体359
第一节微囊359
一、概述359
二、囊心物与囊材359
三、微囊的制备方法361
四、微囊的性质364
五、微囊质量的评定365
第二节微球剂366
一、概述366
二、微球的制备方法367
三、磁性微球368
第三节脂质体368
一、概述368
二、脂质体的组成与结构368
三、脂质体的制备方法370
四、脂质体在药剂中的应用370
第十九章固体分散技术与包合技术372
第一节固体分散体372
第二节包合物377
第二十章缓释与控释制剂384
第一节缓释制剂384
一、概述384
二、缓释制剂的设计385
三、缓释制剂的制法386
第二节控释制剂387
一、概述387
二、制法388
第三节缓释与控释制剂实例390
离心机的实际应用
药剂学专业知识是执业药师必备的药学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执业药师的职责与执业活动的需要,药剂学部分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药剂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常用剂型的特点、处方设计与制备、质量要求与检查。
3.常用辅料的分类及常用品种的性质、特点与应用。
4.药物新技术与新剂型的特点和应用。
5.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及常用稳定化措施。
6.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主要内容。
7.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和生物技术药物制剂。
大单元 小单元 细目 要点
一、绪论 基本要求 1.常用术语 剂型、制剂及药剂学
2.剂型的重要性与分类 (1)剂型的重要性
(2)剂型的分类方法及其特点
(3)不同分类方法所涉及到的剂型
3.药剂学的研究 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二、散剂和颗粒剂 (一)粉体学简介 粉体的性质与应用 (1)粉体粒子大小、粒度分布及测定方法
(2)粉体的比表面积、孔隙率、密度、流动性、吸湿性、润湿性
(3)粉体学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二)散剂 1.散剂的特点与分类 (1)特点
(2)分类
2.散剂的制备 (1)物料前处理
(2)粉碎的目的、意义、方法
(3)筛分的目的、意义、影响筛分的因素及粉末分等
(4)混合的目的、方法
3.散剂的质量检查与散剂的吸湿性及实例 (1)质量检查项目及限度要求
(2)散剂的吸湿性及防范措施
(3)散剂的处方分析、制备工艺及操作要点
(三)颗粒剂 1.颗粒剂的特点与分类 (1)特点
(2)分类
2.颗粒剂的制备 制备工艺
3.颗粒剂质量检查 质量检查项目及限度要求
三、片剂 (一)基本要求 片剂的特点、种类及质量要求 (1)特点
(2)种类
(3)质量要求
(二)片剂的常用辅料 填充剂、黏合剂、润湿剂、
崩解剂、润滑剂 (1)作用
(2)常用的品种、缩写、性质、特点和应用
(三)片剂的制备工艺 1.湿法制粒压片 (1)制粒目的
(2)湿法制粒工艺过程
(3)湿颗粒的干燥
(4)整粒、总混与压片(含片重计算)
2.干法压片 (1)结晶直接压片的方法和适用对象
(2)干法制粒压片的方法和适用对象
(3)粉末直接压片的特点及对辅料的要求
3.片剂的成型及影响因素 (1)片剂的成型过程
(2)影响片剂成型的主要因素
4.片剂制备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裂片、松片、黏冲、片重差异超限、崩解迟缓、溶出超限、含量均匀度不合格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四)包衣 1.包衣的目的和种类 (1)目的
(2)种类
2.包衣方法 常用包衣方法及特点
3.包衣材料与工序 (1)常用包衣材料的品种、缩写、性质、特点和应用
(2)工艺流程与操作要点
(五)片剂的质量检查及处方设计 1.片剂的质量检查 质量检查项目及限度要求
2.片剂的处方设计举例 片剂的处方分析、制备工艺及操作要点
四、胶囊剂、滴丸剂和小丸 (一)胶囊剂 1.胶囊剂的特点与分类 (1)特点
(2)分类
2.硬胶囊剂的制备 (1)空胶囊的主要成囊材料与附加剂
(2)空胶囊的规格
(3)物料的处理与填充
3.软胶囊剂的制备 (1)影响软胶囊成型的因素
(2)软胶囊的制备方法
4.肠溶胶囊的制备 肠溶胶囊的制备方法
5.质量检查及举例 (1)质量检查项目及限度要求
(2)胶囊剂的处方分析、制备工艺及操作要点
(二)滴丸剂与小丸 1.滴丸剂 (1)特点
(2)常用基质、冷凝剂
(3)制备工艺
2.小丸 (1)特点
(2)制备方法
五、栓剂 (一)基本要求 栓剂的分类、特点与质量要求 (1)分类
(2)特点
(3)质量要求
(二)栓剂基质 1.基质的作用与要求 (1)基质的作用
(2)对理想基质的要求
2.常用基质与附加剂 (1)基质的分类
(2)常用基质的性质、特点与应用
(3)常用附加剂的作用
(三)栓剂的作用及影响栓剂中药物吸收的因素 1.栓剂的作用 (1)局部作用
(2)全身作用
2.影响栓剂中药物吸收的因素 (1)生理因素
(2)药物理化性质
(3)基质和附加剂
(四)栓剂的制备与质量评价 1.栓剂的制备 (1)处方设计应考虑的问题
(2)置换价
(3)栓剂的制备方法
(4)栓剂基质用量的计算
(5)栓剂的处方分析、制备工艺及操作要点
2.质量评价 质量检查项目及限度要求
六、软膏剂、眼膏剂和凝胶剂 (一)软膏剂 1.软膏剂的分类与质量要求 (1)分类
(2)质量要求
2.软膏剂的基质 (1)基质的作用
(2)对理想基质的要求
(3)基质的分类
(4)常用品种的性质、特点和应用
3.软膏剂的制备及举例 (1)制备方法及适用范围
(2)软膏剂的处方分析、制备工艺及操作要点
4.软膏剂的质量评价 质量检查项目及限度要求
(二)眼膏剂与凝胶剂 1.眼膏剂 (1)特点与质量要求
(2)常用基质的品种、用量比例与作用
(3)制备的注意事项
(4)质量检查项目
2.凝胶剂 (1)特点与分类
(2)常用基质的品种、特点与应用
(3)水凝胶剂的制备方法
(4)凝胶剂的处方分析、制备工艺及操作要点
(5)质量检查项目
七、气雾剂、膜剂和涂膜剂 (一)气雾剂 1.气雾剂的特点、分类与质量要求 (1)分类
(2)特点
(3)质量要求
2.吸入气雾剂中药物的吸收 (1)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吸收
(2)影响吸收的因素
3.气雾剂的组成 抛射剂、药物与附加剂、耐压容器与阀门系统
4.气雾剂的制备与举例 (1)处方设计与制备工艺
(2)气雾剂的处方分析、制备工艺及操作要点
5.气雾剂的质量评价 主要质量检查项目及限度要求
6.喷雾剂 (1)分类、特点及应用范围
(2)质量要求与质量检查项目
7.吸入粉雾剂 药物粒度要求及质量要求
(二)膜剂与涂膜剂 1.膜剂 (1)膜剂的特点
(2)常用成膜材料的性质、特点与应用
(3)制备方法
(4)膜剂的处方分析、制备工艺及操作要点
(5)质量检查项目及限度要求
2.涂膜剂 (1)特点及应用范围
(2)常用成膜材料及一般制备方法
八、注射剂与滴眼剂 (一)基本要求 1.注射剂的分类与特点 (1)类型及适用范围
(2)特点
2.注射剂的给药途径与质量要求 (1)给药途径及应用
(2)质量要求
(二)注射剂的溶剂与附加剂 1.注射用水 (1)纯化水、注射用水和灭菌注射用水的区别
(2)注射用水的质量要求
(3)原水的处理方法
(4)注射用水的制备
2.注射用油 (1)注射用大豆油的质量要求
(2)酸值、碘值、皂化值
3.其他注射用溶剂 常用品种的性质、特点及应用
4.注射剂的附加剂 种类、常用品种及应角
(三)热原 1.热原的组成及性质 (1)组成成分
(2)性质
2.污染途径与除去方法 (1)污染途径
(2)除去方法
(四)溶解度与溶解速度 1.溶解度 (1)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2)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2.溶解速度 (1)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2)增加溶解速度的办法
(五)滤过 1.滤过的影响因素及助滤剂 (1)影响因素
(2)助滤剂的特点、常用品种
2.过滤器 常用滤过器的种类、性能及应用
(六)注射剂的制备、质量检查 1.注射剂的制备 (1)注射剂制备工艺流程
(2)注射剂容器的种类与式样
(3)安瓿的质量要求与注射剂稳定性的关系
(4)注射剂的配制与滤过
(5)注射剂的灌封
(6)注射剂的灭菌和检漏
2.质量检查 质量检查项目及限度要求
3.制备举例 注射剂的处方分析、制备工艺及操作要点
(七)注射剂的灭菌及无菌技术 1.灭菌和灭菌法的分类 (1)灭菌与防腐、消毒的区别
(2)灭菌法的分类
2.物理灭菌法 (1)湿热灭菌法中热压灭菌法的特点与应用、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以及影响因素;其他方法的特点与应用
(2)干热灭菌法的特点与应用
(3)射线灭菌法的特点与应用
(4)滤过除菌法的特点与应用
3.F与F0值 (1)D值、Z值、F值与F0值
(2)F0值的影响因素
4.化学灭菌法 (1)化学灭菌法的特点与分类
(2)气体灭菌法的应用及常用杀菌气体
(3)药液法的应用及常用杀菌剂
5.无菌操作法和无菌检查方法 (1)无菌操作法的特点与应用
(2)无菌检查法的应用
(八)输液 1.输液制备与质量检查 (1)输液瓶、胶塞的质量要求和清洁处理
(2)一般制备过程
(3)输液质量检查项目及限度要求
(4)输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营养输液 (1)作用与种类
(2)静脉注射用脂肪乳剂的质量要求、原料及乳化剂的选择
3.血浆代用液 作用与质量要求
(九)注射用无菌粉末 1.注射用无菌粉末的质量要求与分类 (1)质量要求
(2)分类
2.注射用冻于制品 (1)冷冻干燥依据与工艺过程
(2)冷冻干燥过程中常出现的异常现象及处理方法
3.注射用无菌分装产品 (1)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项目及目的
(2)无菌分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十)注射剂的设计 1.注射剂类型与注射途径的确定 (1)固体药物注射剂类型和给药途径的确定
(2)油类药物注射剂类型和给药途径的确定
2.注射剂的安全性和渗透压的调节 (1)注射剂的安全性
(2)渗透压的调节方法及计算
(3)注射剂中常用止痛剂
(十一)滴眼剂 1.滴眼剂的质量要求与药物的吸收途径 (1)质量要求
(2)药物的吸收途径及影响因素
2.滴眼剂的附加剂 附加剂的种类、作用、常用品种与应用
3.滴眼剂的制备与举例 (1)生产工艺
(2)药液的配滤与灌装
(3)滴眼剂的处方分析、制备工艺及操作要点
九、液体制剂 (一)基本要求 1.液体制剂的特点与质量要求 (1)特点
(2)质量要求
2.液体制剂的分类 (1)按分散系统分类
(2)分散体系中微粒大小与特征
(二)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 1.液体制剂的常用溶剂 (1)常用溶剂的分类
(2)常用品种的性质、特点和应用
2.液体制剂的防腐 (1)防腐的重要性和措施
(2)常用防腐剂的性质、特点和应用
3.液体制剂的矫味与着色 (1)矫味剂和着色剂的分类
(2)常用矫味剂和着色剂性质、特点和应用
(三)溶液剂、糖浆剂和芳香水剂 1.溶液剂 制备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2.糖浆剂 特点及制备方法
3.芳香水剂 质量要求
4.甘油剂 特点
5.醑剂 特点
(四)溶胶剂和高分子溶液剂 1.溶胶剂 溶胶的构造、性质及制备方法
2.高分子溶液 高分子溶液的性质及制备方法
(五)表面活性剂 1.表面活性剂的特点、种类及生物学性质 (1)结构特点
(2)种类与特性
(3)生物学性质
2.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增溶、乳化、起泡与消泡、去污、消毒和杀菌
(六)乳剂 1.乳剂的特点与分类 (1)特点
(2)分类
2.乳化剂 (1)乳化剂的基本要求及选择原则
(2)乳化剂的种类
(3)常用品种的性质、特点和应用
3.乳剂的形成条件及制备 (1)形成条件
(2)制备方法
4.乳剂的变化 分层、絮凝、转相、合并与破裂
5.质量评价 质量检查项目
(七)混悬剂 1.混悬剂的质量要求及制成条件 (1)质量要求
(2)制成混悬剂的条件
2.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及混悬剂的制备 (1)物理稳定性
(2)制备方法
3.混悬剂的稳定剂 常用稳定剂的性质、特点和应用
4.质量评价 质量检查项目
(八)其他液体制剂 1.内服制剂 合剂
2.外用制剂 洗剂、搽剂、滴耳剂、滴鼻剂、含漱剂、滴牙剂、灌肠剂、灌洗剂、涂剂
十、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一)基本要求 1.稳定性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1)稳定性研究的意义
(2)化学稳定性和物理稳定性
2.制剂中药物的化学降解途径 水解、氧化、异构化、聚合、脱羧等
(二)影响药物制剂降解的因素及稳定化方法 1.处方因素及稳定化方法 pH值、广义酸碱催化、溶剂、离子强度、表面活性剂、处方中辅料等影响因素及对策
2.环境因素及稳定化方法 温度、光线、空气(氧)、金属离子、湿度和水分、包装材料等影响因素及对策
3.药物制剂稳定化的其他方法 (1)改进剂型与生产工艺
(2)制成稳定的衍生物
(3)加入干燥剂及改善包装
(三)固体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固体药剂稳定性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特点
(2)影响因素
(四)药物稳定性的试验方法 1.影响因素试验 高温试验、高湿度试验及强光照射试验
2.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 温度、湿度、时间的要求
3.经典恒温法 半衰期t1/2、有效期t0.9的计算
十一、微型胶囊、包合物和固体分散物 (一)微型胶囊 1.微囊技术 特点
2.常用囊材 分类及常用品种的特点、性质及应用
3.微囊化方法 (1)微囊化方法分类
(2)单凝聚法、复凝聚法制备微囊的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4.微囊中药物的释放 (1)释放机制
(2)影响释放的因素
5.质量评价 主要评价内容
(二)包合物 1.包合技术 特点
2.包合材料 (1)环糊精的分类、结构特点、性质及应用
(2)环糊精衍生物的分类、结构特点、性质、常用品种及应用
3.包合方法 常用方法及操作要点
4.包合物的验证 验证方法
(三)固体分散物 1.固体分散物的分类、特点及释药 (1)分类
(2)特点
(3)固体分散物的速释与缓释
2.载体材料 分类及常用品种的性质、特点与应用
3.制备方法 常用方法及适用范围
4.固体分散物的验证 验证方法
十二、缓释、控释制剂 (一)基本要求 1.缓释、控释制剂的特点 (1)缓释制剂的特点
(2)控释制剂的特点
2.口服缓释、控释制剂的处方设计 (1)影响口服缓释、控释制剂设计的因素
(2)缓释、控释制剂设计应考虑的问题
(二)缓释、控释制剂的释药 1.溶出 减小药物溶出速度的方法
2.扩散 减慢药物扩散速度的方法
3.其他 (1)溶蚀与扩散、溶出相结合
(2)渗透泵、离子交换作用
(三)缓释、控释制剂的处方和制备工艺 1.骨架型缓释、控释制剂 (1)骨架片的分类、特点与骨架材料
(2)缓释、控释颗粒(微囊)压制片的特点及制备方法
(3)胃内滞留片的特点、骨架材料与应用
(4)生物黏附片的特点、应用范围
(5)骨架型小丸的分类
2.膜控型缓释、控释制剂 (1)微孔膜包衣片的衣膜材料和致孔剂
(2)膜控释小片、肠溶膜控释片和膜控释小丸的特点
3.渗透泵型控释制剂 组成、分类、常用材料
(四)缓释、控释制剂的体内外评价方法 1.体外释放度试验 (1)释放试验的介质
(2)取样时间点的设计与释放标准
(3)药物释放曲线的拟合
2.体内外相关性 相关性意义及相关情况
十三、经皮给药制剂 (一)基本要求 1.TDDS的特点与基本组成 (1)特点
(2)基本组成及其作用
2.TDDS的类型 充填封闭型、复合膜型、黏胶分散型、微储库型、聚合物骨架型TDDS的特点
(二)药物的经皮吸收 1.药物的经皮吸收过程与途径 (1)药物的经皮吸收过程
(2)药物经皮吸收的途径
2.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1)药物性质
(2)基质性质
(3)经皮吸收促进剂
(4)皮肤因素
3.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新方法 (1)前体药物法
(2)离子导入法
(三)经皮给药制剂的常用材料 1.控释膜材料 (1)均质膜材料的常用品种、性质与特点
(2)微孔膜材料的品种
2.骨架材料 (1)聚合物骨架材料的常用品种
(2)微孔材料的常用品种、性质与应用
3.压敏胶 (1)作用、应具备的特性及黏合性能
(2)常用品种及应用
4.其他材料 背村材料、保护膜材料、药库材料的作用及常用品种
(四)经皮给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和质量评价 1.制备 主要制备方法
2.质量评价 质量检查项目及限度要求
十四、靶向制剂 (一)基本要求 1.靶向制剂的特点与分类 (1)特点
(2)分类
2.靶向性评价 衡量药物制剂靶向性的参数
(二)被动靶向制剂 1.脂质体 (1)组成与特点
(2)脂质体的重要理化性质
(3)制备脂质体的材料与制备方法
(4)脂质体的作用机制和给药途径
(5)脂质体的质量检查项目
2.靶向乳剂 (1)药物的淋巴转运特点与途径
(2)影响乳剂释药特性与靶向性的因素
3.微球 分类、特性及制备方法
4.纳米粒 制备方法及体内分布与消除
(三)主动靶向制剂 1.修饰的药物载体 修饰的脂质体、修饰的微乳、修饰的微球和修饰的纳米球的应用
2.前体靶向药物 抗癌药前体药物、脑部靶向前体药物与其他前体药物的应用
(四)其他靶向制剂 1.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磁性靶向制剂、栓塞靶向制剂、热敏感靶向制剂与pH敏感靶向制剂的应用
2.结肠靶向制剂 特点
十五、生物药剂学 (一)基本要求 1.生物药剂学的研究 (1)生物药剂学的研究范畴
(2)生物药剂学中的剂型因素
(3)生物药剂学中的生物因素
2.药物的跨膜转运 (1)生物膜的结构
(2)被动扩散
(3)主动转运、促进扩散、膜动转运
(二)药物的胃肠道吸收 1.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1)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
(2)胃排空与胃肠道蠕动
(3)循环系统的循环途径与血流量
(4)食物
2.影响药物吸收的广义剂型因素 (1)解离度、脂溶性
(2)溶出速度
(3)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4)剂型及给药途径
(三)药物的非胃肠道吸收 1.注射部位吸收 (1)注射途径与吸收的关系
(2)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2.肺部吸收 (1)肺部吸收的特点
(2)影响药物肺部吸收的因素
3.黏膜吸收 鼻黏膜吸收、口腔黏膜吸收及阴道黏膜吸收的特点
(四)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 1.分布 表观分布容积、影响分布的因素、淋巴系统转运、血脑屏障与胎盘屏障
2.代谢 药物代谢的部位、代谢过程及影响因素
3.排泄 肾排泄、胆汁排泄和肠肝循环
十六、药物动力学 (一)基本要求 常用术语 隔室模型、消除速度常数、生物半衰期、清除率
(二)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 1.血药浓度法 (1)药动学方程
(2)消除速度常数、半衰期的求算
2.尿药数据法 (1)尿药排泄速度法、总量减量法的药动学方程
(2)消除速度常数和肾排泄速度常数的求算
(3)尿药排泄速度法、总量减量法的特点
(三)单室模型静脉滴注给药 1.血药浓度法 (1)药动学方程
(2)消除速度常数、半衰期、表观分布容积的求算
2.稳态血药浓度 (1)稳态血药浓度Css
(2)达稳态血药浓度的分数fss。
3.静滴停止后药动学参数的求算 (1)稳态后停滴,其消除速度常数和表观分布容积的求算
(2)稳态前停滴,其消除速度常数和表观分布容积的求算
4.静脉滴注和静脉注射联合用药 (1)负荷剂量
(2)药动学方程
(四)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1.血药浓度法 药动学方程
2.药动学参数的求算 (1)消除速度常数
(2)残数法求算吸收速度常数
(3)达峰时间和血药浓度
(4)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5)清除率
(6)滞后时间
(五)双室模型给药 1.双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 (1)中央室药物量与时间的关系式
(2)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式
(3)中央室表观分布容积的求算
2.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式
(六)多剂量给药 1.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 (1)多剂量函数
(2)第n次给药后血药浓度-时间关系式
(3)达稳态后血药浓度-时间关系式
2.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1)第n次给药后血药浓度-时间关系式
(2)达稳态后血药浓度-时间关系式
3.双室模型给药 (1)第n次给药后血药浓度-时间关系式
(2)达稳态后血药浓度-时间关系式
4.平均稳态血药浓度的求算 (1)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2)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
(3)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4)双室模型静脉注射和血管外给药
5.首剂量和维持剂量 (1)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时首剂量的求算
(2)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时首剂量的求算
(七)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非线性过程的特征 (1)米氏方程及米氏过程的药动学特征
(2)血药浓度-时间关系式
(3)生物半衰期与血药浓度的关系
(4)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与剂量的关系
(八)统计矩 1.药动学中的各种矩 零阶矩、一阶矩、二阶矩
2.用统计矩估算药动学参数 (1)半衰期、清除率和稳态时的分布容积
(2)生物利用度和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九)生物利用度和药物动力学模型识别 1.生物利用度 (1)研究生物利用度的意义
(2)衡量吸收速度快慢的药动学参数
(3)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计算
(4)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设计
2.药物动力学模型识别 常用识别方法
十七、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一)基本要求 药物配伍与配伍变化 (1)药物配伍使用的目的
(2)研究药物配伍变化的目的
(二)配伍变化的类型 1.常见物理配伍变化及引发原因 (1)溶解度改变
(2)潮解、液化和结块
(3)分散状态或粒径变化
2.常见化学配伍变化及引发原因 (1)变色
(2)混浊或沉淀
(3)产气
(4)分解破坏
(5)发生爆炸
(三)注射剂的配伍变化 注射剂配伍变化的主要原因 (1)溶剂组成改变、pH值改变
(2)缓冲容景、离子作用
(3)直接反应、盐析作用
(4)配合量、混合的顺序
(5)反应时间、氧与二氧化碳的影响
(6)光敏感性、成分的纯度
(四)配伍变化的研究与处理方法 1.配伍变化的实验方法 (1)直接实验法
(2)间接实验法
2.常用的具体方法 (1)可见的配伍变化的实验方法
(2)测定变化点的pH值
(3)稳定性实验
(4)紫外光谱、薄层层析及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
3.配伍变化的处理原则 一般处理原则
4.配伍变化的处理方法 (1)改变贮存条件
(2)改变调配次序
(3)改变溶剂或添加助溶剂
(4)调整溶液的pH值
(5)改变有效成分或改变剂型
十八、生物技术药物制剂 (一)基本要求 1.生物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生物技术的区别
2.生物技术药物 (1)生物技术药物的特点
(2)生物技术药物的结构特点与理化性质
(二)蛋白多肽类药物的注射给药 1.普通注射剂 (1)稳定化
(2)制备工艺及影响因素
2.缓释、控释注射剂 (1)微球注射剂的特点、制备方法以及影响释药的因素
(2)疫苗微球注射剂的特点
(3)缓释、控释植入剂的特点
(三)蛋白多肽类药物的非注射制剂 1.黏膜制剂 增加药物经黏膜吸收的方法
2.经皮制剂 增加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药品生产行业在积极贯彻 GMP 的同时,为医药工业生产服务的制药装备行业相应提出了《制药装备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通则》等指导性标准,以配合规范的实施。这里制药装备所提出的“符合”与制药行业的“贯彻”表达出制造方和使用方两者有着不“符合”就不能很好的“贯彻”,要“贯彻”就必须“符合”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讨论分离机械产品符合 GMP 问题前,先了解一下制药行业 GMP 的实施情况,再从制药装备产品符合 GMP 角度来探讨分离机械符合 GMP 的问题。
制药行业实施GMP的概况
GMP源自 1962 年美国 FDA 为保证药品生产质量的管理需要应运而生的,1969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 GMP 推向了世界,我国在 1988 年公布 GMP 后又先后进行了两次修订,GMP 真正得到广泛重视和强化实施是在 1998 年修订以后。GMP 在制药行业里有着很强的权威性和约束性,其强制贯彻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国家和企业都投入了相当巨大的精力、财力、物力和人力,国内未取得药品 GMP 认证的企业被叫停;通过GMP 认证的药品生产企业,其设施、设备、工艺技术等被大幅更新,生产环境、生产条件得到了比较彻底的改变,药品生产安全和药品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对药品生产企业可以说经过的是脱胎换骨的变化。从 GMP 的贯彻情况来看,我国实行的 GMP 是以世界卫生组织 WHO 推荐给各国指导实施的“国际化”范本为基础制而定的,与美欧等发达国家实行的 cGMP 又称动态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还有着较大差距,关键是静态过程管理和动态过程管理的区别。就我国 GMP 的实施水平而言,只能说明我国药品的生产管理与国际接上了轨,在国际贸易中我国的“GMP 认证”还尚缺乏发达国家的认可,所以 cGMP 就成为我国药品生产管理转向全过程质量控制与更为有效的实施目标。2006 年国内出现的“欣弗”事件,是某药企不严格贯彻灭菌规程的一个典型事例,因此迫切需要 GMP 朝着“治本”方向深化,国家也正在加大整治力度,2006 年国家药品监督专项行动收回 86 张 GMP 证书,有些企业受利益驱使,取证中出现借用设备或仪器应付,过后又停用,其危及公众用药的安全。国内中药、兽药、食品行业也都在采用 GMP的管理方法,据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有组织制定 cGMP 的考虑。因此,“十一五”期间制药行业还将面临质量管理的再次上台阶。
符合GMP是制药装备发展的基本原则
药品的生产和生产质量与制药设备的因素息息相关,GMP 的意义是把影响药品生产质量的人为差错减到最低,防止一切对药物的污染、交叉污染和使药品质量下降的发生,确保药品安全和生产质量的万无一失,因此决定了制药装备的发展也必须符合这个原则。
制药设备在作为药品生产手段的同时,又是不可忽视的污染因素之一。美 FDA 曾针对污染输液所至触目惊心的药难事件(即发生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一度频频爆发的败血症案)展开调查,得出的结论出乎意料,并非是 企业没做无菌检查或违反药事法规,而是在于无菌检查本身的局限性、设备或系统设计的缺陷以及生产过程的偏差,导致如:(1)设备上的压力表及温度显示与实际部位的需要并不一致而未达到灭菌要求;(2)设备密封缺陷导致药品再次受污染等。另外出现问题还涉及制造设备的材料、所使用的介质、设备的结构(防静电、防爆、密封、润滑、清洗结构)、操作方法以至设备排放(散尘、散热、废气、废水)等。由于制药加工设备的设计、制造、使用等环节都可能存在引发污染和交叉污染的潜在危险,FDA 将其原因归结为“过程失控”,故提出对药品生产环节进行管理和对生产设备进行验证的规定,诞生了GMP,使制药用设备区别于一般用途机械而处在受监控的状态,这是 GMP 对制药生产设备的明确观点。鉴于GMP 有对制药设备的专门要求,以及制药设备所涉及的各种药物性状(热敏性、黏附性、吸湿性、挥发性、反应等)、剂型(膜剂、膏剂、栓剂、气雾剂、输液剂、片剂、胶囊微丸剂等)、制药工艺方法或过程(反应、结晶、发酵、蒸馏、萃取、分离、浓缩、真空及微波干燥、筛分、湿热及干热灭菌、粉碎、切制、选别、洗烘、润炒、药用纯水及纯蒸汽制取)等,使得制药装备成为一个跨学科、融合多领域技术、多元化产品的特殊性行业。在制药企业中都设有 GMP 验证的专门组织或机构,设备验证已成为制药企业在设备购置或投用前进行的例行工作,并正在成为对质量更具说服力的一种市场认可方式,无形中成了使用方选择、评价制药机械产品的一种手段。验证驱使装备制造企业间的产品竞争更加激烈,使制造方不得不关注自己产品的性能和水平,设备的验证让企业感受到了产品生产与市场的接轨和 ISO 所提出的社会责任标准的内涵。
为引导制药装备行业内 GMP 的开展,行业相继制定了《制药装备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通则》、《制药机械(设备)验证导则》等指导性标准。随着 GMP 的发生,产生了 URS(用户需求标准)、CIP(在位清洗)、SIP(在位灭菌)、TTW(穿墙隔离技术)、无尘对接传递系统、不见阳光的结构等许多新的设计方法和新的行业术语。GMP 对制药设备的要求基本可归纳有以下方面:
(1)净化、清洗和灭菌方面:净化,对设备来讲包含两层意思,即设备自身不对生产环境形成污染及不对药物安全构成威胁;清洗和灭菌,设备的在位清洗和在位灭菌技术(指系统或机构在原安装位置不作任何移动和改变条件下进行清洗或灭菌的功能)是有效控制交叉污染的方法,但需设备结构上与控制上的技术支持。
(2)材质、外观和安全设计方面:制造设备的材料不得对药品性质、纯度、质量产生影响,应无毒、耐腐蚀且不与所接触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不产生吸附作用,不产生微粒;外观的简洁是达到完全清洗或清洁目的的前提条件;安全保护也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从药物安全讲,设备不得使药物性质和质量发生改变;二是设备操作和运行的安全及保护性能。
(3)结构设计方面:设备中机械动力构件与物料等接触的情况很多,常常又是结构设计上很难处理的(如粉体混合、动轴密封等与药物接触部分的不良结构极易形成污染)。此外,还涉及到简洁和光滑设计、润滑结构和润滑剂的选择、局部百级空气层流净化、设备使用中自身因素对环境和药物的影响与威胁等方面,都是结构设计须十分注意的。
(4)在线检测、控制和验证方面:在线检测、控制是满足安全和连续化生产的条件,需要数显、分析、记录、程控、报警等先进技术的应用。验证是对制药设备质量进行系统确认的有文件证明的活动,其包括设计确认、安装确认、运行确认和性能确认 4 个阶段,使用方对设备要经过以上验证,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制药装备制造方在研发阶段就必须注重产品设计要符合 GMP。
(5)相关公用工程方面:设备不是独立存在的,制药设备所用介质(水、气、汽等)和设备发散因素对药品生产的安全也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同样,也涉及到与制药设备配套设施、设备的接口(工艺口、验证口、取样口、 检修口等)。
面对 GMP,希望制药设备设计满足药品安全生产“零缺陷”的要求,有些要求对于机械结构设计来说近于苛刻。诸如:(1)容器内零部件结构应无滞留物料的死角; (2)动轴的密封不得向物料一侧渗漏;(3)如何实现 CIP与 SIP;(4)减少工序暴露;(5)避免工艺上、传递上或设备操作上所产生的交叉污染;(6)实现连续化、无菌化“不见阳光”的密闭生产系统;(7)防止人为差错。从 GMP 对制药设备的严格要求来讲,给了制药装备结构与功能上很大的研发和改进的空间,形成了制药装备“十一五”期间以技术创新和现代技术应用为主的竞争发展时期。
分离机械如何满足GMP的讨论
分离机械是药品生产领域中原料药生产过程的主要工序设备,制药生产上使用的最多分离机械为离心机,其设备有:三足式、螺旋式、管式、碟片式、旁滤式、吊袋式等型式的离心机等。由于使用环境、料液性质和工艺条件的特殊性,作为药用的离心机就需要在设计上有更多地考虑,如材料、结构、物料输入输出方式、安全性、劳动强度、控制、清洗或消毒灭菌等要适应和满足药品生产工艺的要求。在实施 GMP 过程中,制造企业为适应药品生产,曾为减少人工污染和减轻劳动强度研发了提袋式离心机;为解决药物的多种腐蚀性和黏附性研制了涂聚苯硫醚离心机;为适于细、粘性物料还研制出旁侧过滤、无滤饼阻力过滤的旁滤式离心机等产品。
药用离心机有对生产中换批、换品种时有清洗、灭菌要求,而一般用途离心机却不是主要的。尚具备能够真正意义上的 CIP、SIP 功能的离心机几乎没有,设计上缺少清洗、灭菌的装置和工艺接口、验证口等,转鼓内部不易被完全清洗也是主要问题。较多的离心机多考虑由人工清洗机器内部,当然不否认人工清洗的洗净效果,但作为药用设备应从防止各种污染源、避免再次受到污染的角度考虑,CIP、SIP 被证实是最有效的方案。在药品生产中离心机的清洗通常要每班或每批进行,灭菌一般是每几批确定为一个灭菌周期,每次灭菌要经清洗、吹净、通蒸汽并持续数小时完成。按照 GMP 思路,我们对药用离心机具有的清洗、灭菌功能和其实际清洗、灭菌的效果不能看作是一回事,其功能的效果必须要通过验证加以证实,离心机的清洗灭菌需要建立一个由生物指示剂和热电偶等组成的验证系统。
药用离心机的使用功能需求是制造者最为关注的问题,就制药行业使用的情况看,因药物的物质种类繁多、性状的差异很大,从药物制备来说,物料粉碎得细对药物有效成分析出有利,相应提取率会越好,但药渣黏度相对会越大,造成固液分离难度增大,成为困扰分离效率与卸料的难题,使得一部分离心机不适用。相对而言,刮刀式卸料是一种较有效的方法,但刮刀式离心机在进料的自动控制、有效清除残渣层和 CIP 功能上尚需优化。为防止污染可考虑对离心机传动部分与工作部分隔离安装不同洁净室区的“穿墙”结构的设计,国外已有全密闭离心干燥机将离心、洗涤、干燥过程和装料工艺集中设计在一个设备中,脉冲气体 100%下料,消除药物暴露的隐患,主要可用于无菌、高活性等产品,克服了离心机不能彻底干燥的问题,实现了密闭加高效的生产工艺。此外,在努力减轻劳动强度与减少周转上,提袋式、翻袋式和旁滤式离心机是一种效率较高、可保证晶粒完整的机型。在连续化生产的思路启发下,可考虑多工序或多工步合一的设计,固相沉淀和液相过滤功能合一的分离机械将有利于提高过滤分离效果,也规避了为提升离心机分离因数所受材料强度和转速的限制。另外,发酵是制药的重要工艺,全发酵液萃取在国外已进入工业化,我国仍是空白,实现全发酵液萃取高效破乳剂及三相分离机是关键。
企业在经历 GMP 实施过程后,开始设法解决离心机操作靠使用者经验为主、物料转移、清洗靠人工等问题,也着眼与相关系统接口上建立自动控制功能的开发。
结语
本文从制药行业实施 GMP 的概况入手,阐述了符合 GMP 是制药装备发展的基本原则,并以此讨论了药用离心机。对药用离心机的发展,笔者认为应从这些方面努力:(1)了解制药工艺需求是发展药用离心机的前提;(2)应着力在程序自动控制、人机隔离操作、易清洁、可消毒灭菌结构、在线分析和不同性状物料分离方式的研究与改进;(3)在向功能全、污染小、控制高水平、提高无菌化操作水平等方向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19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