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包括哪些方面?
一,大学生应当具备哪些法律素养
1,首先,应培养自身依法办事的思想观念,不仅要遵纪守法,而且要监督社会主义法律的遵守和执行,坚决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使社会主义法治得以真正实现。
2,其次,培养宪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权威的观念。任何个人、机关和组织都不具有超越于法律之上的权力,都必须依法办事,坚决反对“权大于法”,“人情大于法”的法律虚无主义观念。我们应当认识到自己在国家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无条件地服从和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
3,再次,应有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也要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我们要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以法律为武器,捍卫自己的正当权利,在享有个人拥有的权利时,不忘记尊重和承认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忘履行对国家、社会、他人的义务。
4,另外,还应培养法律与自由相统一的观念。
(1)在行使自己权利时要慎重考虑自己的言论、行为的社会效果,不得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2)同时,应杜绝一切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培养只有付出才有收获的良好观念。
(3)最后,应培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平等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律的精髓。不管是什么人,只要犯了法,都要依法受到追究。公民在运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享有特权。
5,法律素养的前提是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公民的遵纪守法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的,具备了正确的法律意识,就会做到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的尊严。
大学生应通过对这些观念的内化和融合,上升为我们个人必备的法律素养。
什么是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大学生应掌握的法律知识如下:
1、员工告公司,诉讼费只要10块。
2、7天试工期没有工资?有的就算是主动辞职也是有工资的,只要不是违反公司相关规定,恶意旷工,不打卡这种。
3、给我背下这个电话!全国统一的劳动行政部门咨询投诉电话12333,任何劳动相关的问题,都可电话咨询劳动维权。
4、试用期公司不买社保,很多公司都不给试用期的员工交社保,这其实是不符合规定的。根据我国的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当月,就应该缴纳社保,这跟试用期无关。
5、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算工伤。这一条还要加个条件,主要责任方不能是你,快拿小本本记下这个知识点呀。
6、入职只上一天班,也要给工资。
7、记住最重要的一点,劳动仲裁很有用,别听一帮人瞎说让你不要劳动仲裁,你的合理诉求劳动局都会帮你搞定。而且被公司坑了直接劳动仲裁,不要选调解,仲裁和调解是两个部门,调解会扯皮。
8、试用期员工离职只需要提前3天通知公司就可以,不需要申请,也不需要审批。
9、离职后,可以要求原公司出具离职证明,这是公司的法定义务。
10、试用期的时长:3个月≦劳动合同期限﹤1年,试用期≦1个月;1年≦劳动合同期限﹤3年,试用期≦2个月;劳动合同期限≧3年、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试用期≦6个月。
大学生;法治素养;法治教育;路径方法
“法治素养”的全称应为“公民的法治素养”,而其核心应为“法治”。“法治”一词在我国古代就已出现,先秦时期的政治学家就已经主张以法治国。到如今“法治”就是指在民主的前提下,尊崇法律至上,以法治国的一种理念和手段。“法治素养”则为公民通过学习、训练和实践后,对法治含义的理解、对国家法律价值的取向、法律制度的认识以及对国家法律制度所持有的态度和信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了总部署以来,法治教育更广泛地进入课堂。目前,我国对学生的法治教育主要来自课堂的授课,从中学开始就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包括法治教育,但并没有重点突出法治教育。大学里虽然有单独开设有关法治教育的课程,但缺少实践性,仅仅局限于课堂的理论,很难运用于实践中。
一、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必要性
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较高的要求,综合素质的发展不仅包括对文化程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发展,还包括大学生法治素质的发展。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把遵守法律规范作为自己行为的首要标准,这是新时代对当代大学生素质结构的新要求,因此,提高大学生法治素养就成了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我国现在注重培养“四有新人”,四有新人的要求就是要求人们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因此大学生只有提升了自身的法治素养,才能为成为“四有新人”打下良好的基础,发挥自身的优势,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是依法治校的关键基础。依法治校是为了呼应依法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努力实现好依法治校才能更好地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校就必须要加强校园法治的普及,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让校园的管理体系、教育体系有法有据。对于大学生而言,提升他们的法治素养就意味着对他们的法治意识、法律意识、法治实践进行提升,让他们更能参与到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中。依法治校与依法治国、法治建设相关联,因此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也就更加能保证依法治校的实现。同样,只有将依法治校进行好,才能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给他们对法治素养的提升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只有将法治意识灌输到人民群众中去,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信仰,让人民群众投身于法治实践,参与法治建设,才能保障依法治国的实施与实现。而大学生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群体,他们拥有独立的思维方式,能够很好地分辨对错,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作为国家法治建设的建设者。大学生的自身法治素质基本就体现了未来我国公民的法律素质的层次。所以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得以提升,才能保障依法治国的战略更好地实施。
二、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与方法的现状
我国现有的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路径主要有两种:一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的法治化,二是开设与法律有关的专业课程。虽然这两条路径能给大学生的法治素养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帮助,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和开设法律专业课程这两者都不是专门为法治教育而建立的课程,只能算是法治教育中的一小部分。例如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也仅仅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与之相联系,较为浅显的教授学生一些与法治相关的基础概念等。而开设法律专业课程看似是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但也仅仅提升了法治素养中的法律素养。大学开设的法律专业课是传授学生一定的法律知识,使大学生拥有法律意识,能够灵活的知法、懂法、用法,主要是为大学生未来成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打基础,其根本目的并不在于培养大学生投身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依法治国实践的思想觉悟中。其次,这两种路径过于偏向理论化,在实践环节的设计上相对薄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两种路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但容易与我国社会实际相脱节。再者法治素养的形成和提升更多时候还是体现在参与法治实践和投身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过程中。目前我国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方法与路径并不能很好地融合。从我国的国情来看,我国目前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主要通过对课本的学习以及老师的授业解惑来进行,对其他的路径并未十分重视。虽然也有实践活动,但并不能对其进行很好的指导,而且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有些并不能体现法治素质,而提升方法中主要强调的就是实践活动本身。因此虽然提升的方法可以有参与社会实践,但我国目前的教育大环境并不能保证其有效实施。其次,依法治校的环境也是在学生拥有一定的法治素质的前提下形成,虽然依法治校可以给学生提供提升其法治素质的优良环境,也可以起示范作用,但是依法治校的环境和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相辅相成,并不能单独的起到示范、熏陶作用。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32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