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维摩诘经》

1. 虽然示现贪欲之相,而远离种种爱染执着;虽然示现瞋恚之相,而对一切众生毫无怨怼之意、侵害之心;虽然示现愚痴之相,而能以智慧调伏其心。2. 善宿菩萨曰:“是动、是念为二①。不动则无念,无念即无分别;通达此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维摩诘经》

注释:

①动、念:心意初起为动,思惟运作为念。罗什注曰:“惑心微起名为动,取相深著名为念。”僧肇注曰:“情发为动,想我为念也。”奘译为:“散动、思惟为二。”

译文:

善宿菩萨说:“心动与思考分别对待为二。如果心不动,就没有思维运作,没有思维运作便无分别取舍;通达这样的道理,就是悟入不二法门。”3. 喜见菩萨说:“色与色空分别对待为二。色的本性即是空,并非色灭以后才是空,色的本性是自性空;受、想、行、识也都是这样,识与识空分别对待为二,识的本性即是空,并非识灭以后才是空,识的本性是自性空;能够通达其中的真谛,就是悟入不二法门。”4.妙意菩萨曰:“眼、色为二①。若知眼性,于色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若知意性,于法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安住其中,是为入不二法门。”

注释:

①眼、色为二:眼为内根,色为外境,根境相合,而后识生。此二者也是二而不二的关系。

译文:妙意菩萨说:“眼与色分别对待为二。如果能认识到眼的本性为空,对于尘不贪染、不瞋恚、不痴迷,这就称为寂灭;正如这样,耳与声、鼻与香、舌与味、身与触、意与法分别对待为二;如果认识到意的本性为空,对于法不贪染、不瞋恚、不痴迷,这就称为寂灭;安住于寂灭之中,这就是悟入不二法门。”5.文殊师利言:“居士,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

维摩诘言:“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于我不应生著。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众生想,当起法想。应作是念: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灭唯法灭;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彼有疾菩萨,为灭法想,当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颠倒;颠倒者,即是大患,我应离之6. 如何以平等心观照一切呢?就是应该把自我与涅槃同等看待。为什么呢?自我与涅槃,这二者本性皆空。为什么说二者本性皆空呢?因为二者本来都只是一种假名而非实有,所以为空7. 三万二千求声闻乘解脱的诸天及人众,由此了悟到一切有生灭的有为法都是缘起生灭、变化无常的,当下都断除了一切烦恼惑障,证得了清净法眼8. 摩诘居士又说:‘一切诸法,都是幻化的假相,你根本不应该感到恐惧。为什么呢?一切言说,都不过说幻化的假相,因此,有智慧的人,不会执着于语言文字,所以也就对语言文字无所畏惧。为什么呢?因为,一切语言文字,都不过是虚妄假名,无法表达诸法的本质,不着语言文字,直接契入诸法实相,这才是真正的解脱。解脱的本质就是一切诸法之实相啊!’9. 因为这世界刚强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所以用若干种法门来制约他们的心意,然后才能调伏他们。譬如猛象与烈马,桀骜难驯,就要加以各种苦楚毒打,乃至痛彻骨髓,然后才能将其驯服。正如这样,对于刚强难化的众生,就要用一切痛苦哀切的语言来教化他们,才能使他们的身心合乎清净律行。”10. 所谓“不尽有为”是不离开世俗世界、世俗众生;所谓“不住无为”是不住于空,不以证空为归趣。“不尽有为,不住无为”展示了大乘菩萨应当不住涅槃、不离世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慈悲济世精神。11. 这香饭也是如此,只有等到灭尽一切烦恼病患以后,这饭的势力才会消失。”12. 虽然常乐习行少欲知足的法门,而又不舍弃世间法;不毁坏自己的威仪,而又能随顺世俗的作为13. 依从于佛法真义,而不依从于语言文字;依从于菩提智慧,而不依从于分别诸识;依从于了义经,而不依从于不了义经;依从于法性,而不依从于人我;随顺诸法实相,悟解诸法毕竟寂灭,无所从来,无所归处;由于无明毕竟寂灭的缘故,其他一切诸行也毕竟寂灭,乃至由于生毕竟寂灭的缘故,老死也毕竟寂灭。能够如此观照,十二因缘,无生无灭,从而不再生起种种妄想执着,这就叫做最上法的供养。’14.

年初最值得兴奋的事情,除了欢欢喜喜过大年以外,就属北京冬奥会的举办了。

拼搏在赛场上的运动员,让人热血沸腾;那些散布于赛场内外的传统文化元素,也令人倍感自豪。

比如敦煌元素,本届冬奥会唯一新建的大型永久性室内场馆——“冰丝带”,它的设计灵感便有一部分来自于敦煌壁画——“飞天”。

不过,作为震惊世界的艺术宝库,说起敦煌壁画的“故事素材”,可远远不止飞天。之前,我们就出过一篇文章,针对佛教题材中的常见佛教故事做了一些阐述。

由于经变不属于纯粹的佛教故事,上次总结并未多做提及。因此,这一次,我们来填坑啦!今日话题——经变画!

01

什么是经变?

经变,又叫做变、变相。是一种将佛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艺术手法。它与唐朝的变文类似,都是供一般群众理解和欣赏佛经的通俗化表现形式。

不过,变文是将深奥的佛经内容以通俗浅显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而经变几乎是绘画类型的专属,一般以纸、绢和墙壁作为主要的载体。

但受限于漫长的时间,我们所知道的经变画,大部分都是壁画。

不可否认的是,自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文字,一直是佛教教义得以传承的重要形式。但不客气地说,在佛教流传的初期,中国的平民百姓基本上都是“大字不识一个”,根本看不懂佛经。

再加上佛教的经文都是由梵文翻译而来,如果没有高僧讲解,更加难以看懂。因此,为了传播教义,佛教徒们可是挠破了头。

于是,为了让更多的善男信女信奉神佛,佛教徒们不得不转用更加容易被普通民众理解的方式传教。从翻译佛经到讲经说法,再到建立寺庙、雕琢石窟造像,都是为了更加浅显地宣扬出佛陀的伟大。

而经变,正是这一思想下的产物。佛教徒们用大师级的绘画技巧,把纯文字的佛经转化成无与伦比的图典,让不言而喻的禅理转化为直观而强烈的视觉震撼。

不过,虽然经变也是用绘画的形式阐述,它与我们写过的佛教故事画还是有所区别的。

那些常见的佛教故事,往往是以结合佛陀的“亲身”经历或者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虽然也是为了彰显佛陀的法力高深,从而吸引信徒,不过,大部分都是更加偏向于对佛陀形象的刻画,重点不在于阐述佛教的义理。

而经变画,则是以佛教义理为主,基本上专指将某一部佛经的几个品、或几部相关佛经组成的首尾完整、主次分明的大画。它既刻画佛教经文结合更深的故事情节,也有根据佛经描述绘制而成的净土景象。

总体说来,佛教经变的范围更加广泛,是佛教壁画里不可或缺的一类素材来源。

02

经变画发展极简史

目前可考的,具有最早记载的经变,是源自东晋时的《法显传》,讲的是法显到印度取经时,见到了由真人扮演的睒子,以诠释佛经中的内涵。

不过,这不过是文字的记载而已。目前有关汉传佛教经变的最早实物遗存,是在成都万佛寺地区发现的一块南朝梁时期的双菩萨立像碑。

据考证,它的正面雕有须弥山的山坡、宫殿、动物、树木等,背后就是《弥勒下生经》的内容。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弥勒下生经》经变,而同期的一块石碑上也有《法华经》的经变内容。

到了隋唐时期,经变画的种类得到了空前发展,单《历代名画记》就记载了19种。

唐代的洛阳敬爱寺壁画就包含了法华太子变、十六观、阎罗王变、华严变、弥勒变等好几种经变画。如今,我们在莫高窟等地所看到的经变壁画,就有很多是绘制于隋唐时期。

与隋唐相比,宋元时期的经变画呈现出很多新的面貌。传统的石窟造像渐趋式微,原本兴盛的佛教壁画也逐渐减少。

与此相对的,是纸本、绢本的经变画开始逐步流行。

明清时期,经变画彻底成为佛教经卷的附录,少有精品,也就不值一提了。

03

常见经变画

如今,经变画已经延伸出几十种类别,不过总体来看,经变画大体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叙事类经变,是以经中所记主要人物活动来展开故事,主要包括涅槃经变、维摩诘经变、劳度叉斗圣变等。这一类经变画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北朝以来故事画的传统,按照一定的发展顺序表现经变主题。

删除

还有一类是净土类经变,则以佛国净土世界为中心,如弥勒经变、法华经变、观无量寿经变、药师经变等,都属于这个类型。

作为中国佛教艺术的最大宝库,光是敦煌壁画中,就有三十多种经变图。为此,我们从中选取比较重要的几个类别,稍作阐述。

福田经变

福田经变是敦煌第一种经变画。

由于是初创,福田经变画在形式上与当时的本生故事画、因缘故事画几乎没有区别,但这并不影响它在敦煌经变画中的代表性。

福田经变的经文依据是西晋沙门法立、法矩共译的《佛说诸德福田经》。经文不长,大意为帝释天问佛:有人想“种德求福”,有没有种下“头发丝”那么一点“德本”而获无量“福田”的?

佛经中,佛陀给了两种回答,一是出家,另一种是做七种善事,包括建佛塔、种树、治病、摆渡、架桥、挖井、建厕所。福田经变画的就是人们在做这七种善事, 因而生活气息极为浓厚。

涅槃经变

涅槃经变主要依据《大般涅槃经》的内容构画,是对佛陀涅槃前三个月的游行教化故事的总结。

不过,涅槃经变主要是对佛陀涅槃前画面进行描绘,与本生故事的最后一部分是同一题材,因此在呈现形式上有些难以分辨。

维摩诘经变

《维摩诘经》即《维摩诘所说经》,旨在阐说维摩诘所证之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故又称《不可思议解脱经》。

本经的中心人物维摩诘为毗耶离国的大乘居士,他称病在家,欲令佛派遣诸比丘、菩萨来看望他。他借此机会与佛派来问病的文殊师利等菩萨和比丘反复论说佛法,因成此经。

敦煌的维摩诘经变多数画于佛龛的两边,画面较小,内容也只有《不思议品》《文殊师利问疾品》《香积佛品》等少数几品。

其中,《文殊师利问疾品》基本上是整幅经变的中心,描绘文殊、维摩诘 “坐而论道”的图景。

弥勒经变

弥勒经有包含《上生经》和《下生经》两个部分,都有各自的经变图景。

弥勒上生经的内容比较简单,说的是天上五百亿天子在兜率天为弥勒菩萨建造宫殿的事迹。这个题材的经变画中,大多是对弥勒仙境的描绘。最有代表性的是莫高窟第423窟。

而《弥勒下生经》则是通过问答的形式,全面展现了弥勒的功德、神力和他统治下“时时安乐”“一种七收”的国土,以及众生如何才能见弥勒佛。

以此为题材的经变画则大多是对这种安乐国土的构画。

药师经变

药师经全名《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是赞叹药师佛行愿的佛经,主要描绘了药师琉璃光修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要使一切众生“所求皆得”,是大乘经典之一。

因此,药师经变所描绘的内容大多以药师佛讲经说法为主,主要展现的是药师佛管理下的琉璃净土的美好场面。不过,偶尔也有对《药师经》中,九横死画面的展现。

常出现的元素包括日光、月光二大菩萨胁侍以及十二药叉。

西方净土变

西方净土变是敦煌壁画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经变,包括无量寿经变、阿弥陀经变、观无量寿经变等。因为这几种经变所表现的都是阿弥陀佛的“功德庄严”,而阿弥陀佛在西方,故有学者将它们统称为西方净土变。

其中,《无量寿经》是净土群经之首,主要讲的是阿弥陀佛(又名无量寿佛)成佛前,由一个国王开始,弃国出家,发48大愿,最终修成西方净土而成佛的故事。

无量寿经变基本都是对阿弥陀佛说法时呈现的佛国净土的描绘。画面重点往往是阿弥陀佛与他的左右胁侍观音菩萨、 势至菩萨,以及一座七宝池。

而《阿弥陀经》是对西方净土以及佛陀、菩萨庄严形象的描绘。因此,在整体上比无量寿经变更加华丽丰富。

《观无量寿经》简称《观经》,主要讲的是一个王子听从教唆,把自己的父王关在七重室内。他的母亲偷偷为父王输送食物,借此,他的父王不仅存活,还在佛陀的点化下修成正果。

王子见父亲没死,知道是因为母亲偷偷输送食物的原因,就要把母亲也杀了。后来在大臣的劝阻下,只是把她关了起来。他的母亲便向佛祷告,想要去“西方琉璃净土”,佛陀便告诉她怎样看到——即我们所说的十六观。

由于观无量寿经中有完整的故事,又不乏对西方净土的描述。因此,画面内容基本上要么是对这个故事的描绘,比较完整的还会在后面加上《如何看到西方琉璃净土》的“说明书”(十六观),要么是西方琉璃净土的描绘。

不过好玩的是,由于王子囚禁父母的行为不太被中国信徒接受,因此,在部分经变中会把这一部分省去。还有的为了将这一部分合理化,又延伸出一类因缘故事。此处就不多赘述了。

把这几种经变放在一起,学者们也表示有点无奈。毕竟,在现存大乘经论中,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之事的佛经实在是有点多,约占大乘经论的三分之一。他们在经变画的呈现上也有些相似,主角都是阿弥陀佛,放在一起也是方便辨认。

法华经变

《法华经》,又称《妙法莲华经》,是佛典中的“经中之王”,卷帙浩繁、内容丰富。

其中,最出名当属《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即《观音经》,使观音菩萨成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有求必应、家喻户晓的“大救星”。

不过,正因为法华经内容浩瀚,反而导致它难以辨认。如果没有题记,有些画面就可以有多种解释。在这里就不多讲了。

04

结 语

相比于早已根植于我们的文化当中的佛教故事,经变画未免显得有些难懂。它们来源于一卷卷佛经,如果对佛教经典不甚了解,甚至会看不懂画面所表达的意思。

但是,作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口中“中国化佛教思想”成熟的标志,经变画的重点,其实并不是那一幅幅大师水准的精美画面,而是其中蕴含的、独属于中国人民的对佛教教义的理解。

这些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的图像,无不为我们展示着美妙精彩的佛国世界的一隅,作为佛经文献某处篇章的具体呈现,经变画本身,就是浩瀚深邃的佛教哲学思想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END-

编辑|艺旅文化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38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