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养河豚
河豚,是一种生长于海水中鱼类少数生活与长江之中,因捕获出水时会发出唧唧唧的猪叫声,因而得名河豚。河豚是一种十分有趣的鱼种,有着两种形态,平时生活时和普通鱼类无异,身体呈长条形,但是一旦受到攻击和生气时,就会将身体撑成一个小球,表面布满了小刺,用来保护自己和吓退敌人,是不是感觉有点像绿巨人,不过很多人都觉得膨胀起来的河豚反而更添加了几分萌感,你这是要萌死敌人吗?
河豚在我国分布广泛,我国沿海,以及长江,珠江等地都有分布,河豚是一种具有回溯习惯的鱼类,所以每年都会从海中回到沿海的咸淡水交汇处产卵,在我国分布着30多种河豚,其中暗色东方豚常年生活在长江的中下游地区,而因其肉质鲜美,被誉为“长江三鲜”之一。
河豚是一种杂食性的鱼种,一般,以鱼、虾、蟹、贝壳类为食,亦食昆虫幼虫、枝角类、桡足类以及高等植物的叶片和丝状藻类。在生殖洄游期间一般很少摄食。
上文中我们就提到过,河豚有毒,所以一般在古籍记载中都是不建议使用,但是因为河豚的肉质实在是太过于鲜美,所以很多人愿意拼死尝试,在日本和中国从古至今都有食用河豚的记录,被河豚毒素致死的人也不在少数。所以一般没有个几十年的功夫,想要烹制好一道河豚可以说是天方夜谭。
河豚主要的毒素分布在生殖腺和内脏中,必须要刀工了得的厨师,在清除这些部位的同时,不弄破任何一处。不过近几年在人工养殖技术的干预下,河豚的毒素也是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控制,不至于发生致命危险,那么人工养殖河豚又是如何操作的呢?
河豚饲养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温度,一般河豚鱼适宜生长的温度在15度以上,12度左右,河豚摄食能力下降,10度以下基本不在进食,所以要做好河豚的越冬处理,尤其是保持水质清澈,和水体的含氧量,适当的给水中增氧。
池塘中要有增温系统当气温低于12度时应人工干预,将温度提升到14度左右。其次是注意鱼种的密度,过于密集可能会导致河豚自相残杀,导致成活率降低。最后就是病害的防治,可以适当加入药物进行消毒。
弓斑河豚淡水能不能养活
1、饵料投喂
河鲀入池后,水温在15~17℃时仍有摄食能力,应定时投喂。进池初期先诱食,使河鲀形成定点摄食的习惯。投喂湿的颗粒饵料,现做现喂,日投喂量为河鲀体重的0.5%~3%,每天投喂1~2次。水温在12℃以下时,河鲀食量明显下降。
2、水质管理
在高密度越冬时,必须保持良好的水质,最好是用消毒处理过的水。水温适宜,河鲀尚能摄食,需要投饵,池塘一般应全部换水,且要连续充气;水温较低,河鲀停止摄食,换水量可减少到池水的10%~30%,间断性充气,每次充气30分钟,停气30分钟。
3、鱼病防治
河鲀室内越冬密度大,容易发生疾病。鱼种入池前要进行药浴,清除体表寄生虫,防止受伤个体感染细菌或水霉菌。在越冬期间应以预防为主,一般每隔10~15天,用抗菌素类药物进行体表消毒;亦可每隔15~20天连续投喂含抗菌素的药饵3天,对其进行体内消毒。
4、水温控制
在河鲀越冬过程中,应经常注意水温的变化和天气预报,在寒潮来临前应做好充分准备,保证升温设备能及时运转。当室内水温低于12℃时,要采取升温措施,提高水温至14℃左右,并控制恒定。
扩展资料:
河豚的形态特征:
河鲀体呈圆筒形,有气囊,遇到危险时会吸气膨胀,一般体长在25—35厘米!上下颌骨与牙愈合成4个大牙板,背鳍1个,无腹鳍。无鳞或有小刺。全体椭圆形,前部钝圆,尾部渐细。吻短,圆钝;口小,端位,横裂。
上下颌各具有2个板状门齿,中缝明显。唇发达,下唇两端向上弯曲在上唇的外侧。眼小,鳃孔小,为一弧形裂缝,位于胸鳍的前方,体表密生小刺。背鳍位置很后,与臀鳍相对;无腹鳍;尾鳍后端平截。
百度百科—河豚
弓斑河豚是一种海水鱼类,它们需要适应咸水环境才能生存。在淡水环境中养弓斑河豚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它们的身体和生理机能适应了海水的高盐度和特殊环境。将弓斑河豚放入淡水中可能导致它们的体液失衡,肾脏和其他器官受损,最终导致死亡。因此,一般来说,弓斑河豚不能在淡水中存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52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