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养殖问题
我国主要的养殖海参对象北方(山东,辽宁等)为刺参,南方有白底靴参,糙参,黑乳参,石参,梅花参等。
顾名思义,海参主要为海水养殖对象,要求接近海水的盐度(不同品种有差别),养殖池塘如果进入较多的雨水(淡水),盐度骤降会引起海参的应激性化皮,肿嘴等疾病,超过耐盐范围会体质变弱甚至大批死亡。湛江地区为南方地区,水温常年较高,个人听说的海参池塘养殖的比较少。但福建一带有北参南运越冬出售 的习惯。
海参没有什么好坏品种,只是不同的海参在蛋白质,氨基酸,胆固醇,多糖等不同 的营养元素方面各有不同。市场上销售的多为北方的刺参。
海参的生长周期根据投苗的大小和养殖养成方式不同而另议。少则半年左右就可养至成参规格,多则三年左右。温度高了则会有“眠”的行为(不进行摄食,只进行呼吸)。
海参苗价则更是不能准确定论,个头大小,养成方式,养殖区域,苗种质量,年景行情等等都会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北方几十块钱到二百多都有价,这个真不好说。
注:仅仅是个人见解,水平有限,仅供参考
海上人工养直海参吃什么长大的
海参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有这样的记载:“海参体色黑褐,肉糯多刺,不仅其品质最佳而药性甘温无毒,具有补肾阴、生脉血、治下痢及溃疡等功效。因其药性温补,足敌人参,故名海参。”
由于海参一般需要3-5年时间的生长期,并且大多生长在水深5、6米至20米的深海中,生长周期长,采捕不方便,每年的收获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的海参人工育苗业得到迅猛发展,为海参的大面积增养殖提供了成熟的技术和充足的苗种,各地渔民根据当地不同的海岸滩涂、岛屿港湾的地理优势,总结摸索出多种形式不同、方法各异的海参人工养殖新技术。
海上筏养法
筏式养殖就是使用类似养鱼的网箱在海上进行海参的人工养殖。筏式养殖的海区最好要选择三面环山、背风流缓、水深5-9米的优良港湾。网箱用板材或是粗细适中的原木制成边长4米或是6米,高度可根据海水的深度和潮差大小定在3-4米。
每年的春秋两季,当海水温度达到8-12摄氏度,是投放海参幼苗的最佳时节。这时,养殖车间里的海参幼苗每公斤约为200-400头,因为个体较大,身体强健,这时投苗,成活率可达95%以上。像这样6米见方的网箱,可投放每公斤200头左右的海参苗种20-25公斤左右。
在饵料和浮泥比较多的海区,网箱上的食物基本能够满足海参的需求。如果发现食物不够,就要进行喂食。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选择流水通畅的海区,拖一些微生物含量丰富的泥沙进行补充,也可以用藻类自制一些人工合成饵料进行喂养。平时要经常检查网箱是否破损,及时清除网箱内的鱼苗、螃蟹、海星等天敌以及牡蛎、海绵体等杂物。
筏式养殖海参最大的优点就是管理方便,收获率高,一般需要经过2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收获成品海参了。
海滩圈养法
凡有虾池、盐池,略加改造就可以进行养殖。还可以在海边滩涂挖土建池。通常选择不易风浪潮破坏的滩涂建池。池的大小、形状依地理环境而定,一般要求长不少于50米,宽不少于30米,水深最低潮时在0.8-1.3米之间。“圈养池”设进出水闸门各一个或多个,闸门处要安装过滤网,防止鱼类和各种敌害进入。
池底模拟海底自然形状,用石块、空心砖堆积成长条垄状,并留有空间作为海参栖息安家的地方。池底要尽可能地保持海参的原生态环境,应移植各种海藻如海带、裙带菜、海草和附着性硅藻类等。投苗前,要对养殖地进行消毒、曝晒。消毒一般采用石灰水等泼洒。
池中苗种投放密度一般为每平方10-15个。海滩圈养的换水主要利用海水涨落潮差来进行水体交换,也可以利用人工交换水。一般要求每天的换水量在1/3-1/4左右。圈养海参的饵料以天然饵料为主,根据季节水温、海参个体、放养密度适当添加人工合成饵料。
圈养海参具有投资小、易管理、接近自然环境、海参回收率高、生长快的特点。圈养海参的生长周期一般为两年左右。
海底播养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弥补海参天然繁殖的不足,通过人工投放海参苗来增加海区海参密度,从而增加海参的产量。在水温适宜的春秋季节,自然水温达到8-10度时,选择天气晴朗、风平浪静的日子,将2-3公分以上的海参苗装入网袋或竹筐内,由潜水员潜入海底放入礁石间,让其自然爬行、疏散,自由选择安家的地方。底播的密度一般在每平方米6-7个。底播时应注意池中温度与海区温度的温差,一般不能超过2度。海区要选择流水平缓,饵料丰富,敌害较少。砾石与泥沙相间地海区。
这种方法主要特点是简单易操作、费用低,海参生长在自然环境,生长速度较快,一般2年时间即可收获。
一般情况下,筏式养殖与海滩圈养、筏式养殖与海底播养结合为比较科学的养殖方法。
海参的人工养殖是近年来新兴的海产养殖项目。由于养殖技术日臻成熟和养殖面积的迅猛发展,目前已膨胀为一项重要的支柱产业,我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会为海参的人工养殖和海参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产生重要的影响,为我们的生活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海参属于比较原始的动物,深海养殖海参(底播海参)一般吃泥土藻类长大,所以肠子里面充满沙子。海参的食性很杂,主要以海底表层的沉积物为食,沉积物主要包括贝壳,硅藻,细菌,原生动物,小的螺类,双壳类的幼贝,挠足类,海藻,虾蟹类及大叶藻类的碎屑等。海洋学家解释说,平日里,海参靠捕食小生物为生,而这些小生物对海水温度很敏感,海面水暖,它们则往上游,水冷则潜回海底。入夏之后,海面暖和,这时生活在海里的小生物,纷纷到上层水域进行一年一度的繁殖,而栖身海底的海参没本事追随。迫于食物中断,只好藏匿石下休息保养。
中国通称的海参,包括所谓“海黄瓜”的全部动物或指干海参。狭义的仅指海参属。海参属是海参纲最大的属,包括120多种。本品属棘皮动物门,海参纲,海参属。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海参纲(Holothuroidea或Holothurioidea)1,100种无脊椎动物的统称。
形态特征
体呈圆筒状(圆柱形),柔软。色暗。多肉刺。内骨骼退化为微小骨片。长10~20厘米,特大的可达30厘米。触手轮形,17~30个,一般为20个。触手坛囊发达。口在前端,多偏于腹面。肛门在后端,多偏于背面。背面一般有疣足,腹面有管足。、许多种有从口到肛门的5行管足。肛孔兼司呼吸和排出废物。口周围有10根或更多能伸缩的触手,用於捕食或掘穴。许多种能从肛门放出内部器官,然后再生新的,可能是为逃避敌害。泄殖腔内常有Carapus属的隐鱼共生。有许多海参能放出对小动物致命的毒素,但对人无生命危险。
生活习性
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当海参遇到敌害进攻无法脱身时,通过身体的急剧收缩,将内脏器官迅速地从肛门抛向敌害。失去内脏后的海参,经过几个星期的生长,体内会重新长出内脏。海参移动极为缓慢,每小时仅能移动3米,比蜗牛还慢,所以善于伪装,肤色和环境类似;同时依靠排出内脏迷惑天敌与强大的再生能力来维持生存。只要水温和水质适宜,即使海参被切除一半或被天敌吃掉一半,海参可以在几个月后重新长出全部身体,但前提是剩下的一半必须有头部或肛门,因为生长细胞集中于这两个部位。海参的天敌是螃蟹。
产地与分布
海参常见于热带、亚热带海洋,在印度——西太平洋区的珊瑚礁内栖息的种类特别多。各地海洋中均有海参,多在浅水中,但有时也在深水中。主要产於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海参属100种多分布在珊瑚礁。中国仅南海就有30多种海参,西沙群岛居多,温带海区以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为主。有的裸露,有的隐藏,有的钻在沙内,有的种仅见于珊瑚礁内。摄食常有节律性。生活在2~40m深的海底;适应水温为0℃~28℃,盐度为28‰~31‰;水温高于20℃时夏眠;饵料以泥砂中的动植物碎屑和底栖硅藻为主;繁殖期在6~7月;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
用途
南海岛屿居民把海参汁放入水中杀鱼或麻痹鱼。海参可供食用,如海参属(Holothuria)、刺参属(Stichopus)和梅花参属(Thelonota)的种类。
人工养殖
目前海参已可以人工养殖,但尚未研制出饲料,仍必须依靠自然养分。山东荣成有大型养殖基地。活海参不易保存,因为海参还有某种酶,容易溶化成水,特别注意活海参不能沾上头发和油
海参养殖技术
海参属棘皮动物,名列海味八珍之首,营养丰富。而刺参是我国北方一种最主要的食用海参,适于生长在辽宁、河北、山东及江苏的北部沿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然生长刺参资源的不断减少,野生海参产量已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
一、刺参的生活习性--海参养殖技术教程刺参适宜生活在水质澄清,潮流畅通、饵料丰富的海区,在暂时风浪较大、水质浑浊的海区亦能生存。对水温的要求,在-3℃和34℃都能生存,最适温度12℃--18℃,超过20℃时则进入夏眠状态,低于5℃则停止生长。对盐度的要求在18--33‰之间,对底质而言,较硬的泥沙底质适于刺参的生长,在有岩石、礁石、水草、海藻丰富的地区更佳。
(一)养殖环境潮流畅通、水质清新、无污染、无大量淡水注入、有大量海藻生长的岩礁地带。底质对海参的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底质为泥质或烂泥底质的,可进行如下改造:
1、在底质不太软烂的条件下,可采用如下改造方法:
(1)投石法:
一是条状投石,长度不限,宽0。5--1。0米,条与条间距2。0--3。0米;
二是采用堆状投石法,即每隔0。5--1。0米透石一堆,每堆高0。5米左右;
三是采用满天星投石法,即随意往虾池投放石块。
(2)人工参礁:一般用水泥制作,参礁制作原则是多孔、多层次,便于刺参藏匿和栖息,大小重量以便于搬运为宜。有空的参礁,孔径10厘米左右,便于刺参的栖息与采捕。(3)其它材料:亦可投掷一些树枝、树杈、树桩、筐篓等,不但有利于刺参的栖息,而且木质腐蚀后可作为刺参的饵料。
(二)稀软底质的虾池必须人为的创造悬空的底质以适宜于刺参的生长,方法有二:
①底质稀软,投物易淤陷,不利于刺参的存活,故必须采用水泥柱、石柱、竹筒等物,打立排桩,然后用铁丝和尼龙绳连接,再把筐篓、轮胎、瓦片、树枝、竹制品、人工礁等物吊于绳索上,吊物接近地面即可,要密集成片。
②用接近地面的矮桩,将绳索和旧网片架起一个层面,投放上面所提及的材料即可。
二、刺参的养殖技术
(一)参苗的运输方法(参苗的运输可采用湿法和干法两种)
1、湿法:把参苗放在帆布桶或其他容器中,加海水,充气泵充气;或将参苗放在塑料袋中,加海水,充氧气后将袋口扎紧,进行运输。
2、干法:将参苗放于塑料或其他箱子中,箱底铺放海带草、脱脂棉,上铺用海水湿透的纱布,参苗均匀平放,上盖纱布,装车时箱子一个个垛起来,用苫布盖上运输。
(二)参苗的来源和放养
1、刺参养殖苗种的来源有三种:第一为秋苗,即人工培育的当年苗种,体长2-4厘米,每亩投放0.5—1.0万头,成活率一般10--40%,1.5—2.0年可收获;第二种为春苗,即上年人工培育的苗种经人工越冬,个体大小在6厘米左右,亩放养量4000--8000头,成活率一般在70%以上,翌年夏眠前可全部收获;第三种为自然苗,规格50--60头/千克,亩放2000--3000头,早春投苗,成活率可达90%,入冬前可收获80%以上。
2、参苗的投放方法分两种:一为直接投放法,将参苗按一定的密度直接投放到人工海礁上去;二是网袋投放法,尤其对1厘米左右的参苗来说,其附着力和活动力都很差,如直接投放到人工海礁上,将造成大量死亡。可将参苗装在20目的网袋中,每袋100--200头,网袋中放进小石块,以防飘浮和移动,放在人工海礁上,网袋口敞开,让参苗慢慢从网袋中爬出。
3、养殖水体水越深越好,一般1.0—3.0米,尤其在夏天多雨季节和冬季结冰期要多纳水,以维持适宜的温度。要经常换水,以保持清新的水质,随个体增大加大换水量,每天换水量不少于10%。有条件的方可以用增氧机增氧,用水泵进行内循环,日增氧或内循环2--3次,每次2--3小时,以夜间为主。
4、投喂放养密度较大时,单靠天然饵料生长慢、周期长,要适量投喂一些酒糟、虾糠、海带、裙带、底栖硅藻、鼠尾藻、粗淀粉、小杂鱼粉等。投喂的原则是宁少勿多。日投饵量占参体重的5--10%,日投饵一次,时间在黄昏前后,快速生长的适温期多投,夏眠和5℃以下不投。
食性(杂食性)
微小生物(底栖硅藻、浮游植物、原生动物、小型桡足类、螺类及双壳贝类的幼体和幼贝)
2.有机质碎屑(大型海藻、大叶藻碎片、虾蟹类蜕皮壳碎片及各种动植物尸体碎屑)
3.细菌类细菌是沉淀物食性刺参的主要事物刺参能量需求的70%以上来自细菌刺参幼参附着基质的细菌数量往往较多,对幼参的营养价格更大
4.泥沙、沙砾、贝壳碎片
5.直接从周围海水中利用溶解有机物摄食
摄食深度
几毫米摄食选择:泥沙俱下,其摄食的泥沙与其栖息环境的底质基本一致,体壁重2.5克以下幼参,消化道内食物除少量泥沙外,多为底栖硅藻和有机碎屑随个体增大,消化道内食物泥沙的比例也随之增加
消化时间
摄食昼夜不停,消化道一昼夜可充满饵料1.14次,经常处于满腹状态夜间摄食量大于白天,约占日摄食量的79%消化量:对天然饵料的消耗量为每克体重每昼夜1.40克(估计是指去处水分后的净质量)
摄食量
蛋白质含量低,如藻类碎屑,刺参摄食量大,粪便粗而散蛋白质含量高,如小型螺类、蟹类的碎屑,摄食量变小,粪便细而粘摄食温度:水温适宜,摄食量大水温不适宜,摄食量减少夏眠时,不摄食个体越大对温度反应越明显,幼参不明显,成参特别明显摄食量随水温的变化,与消化管重量的变化是一致的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63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