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中蜂养殖中锋怎样养殖

1 、中蜂蜂箱的准备 。 中蜂蜂箱的制作要讲究密封;不要开底窗;转地的蜂箱可用钢丝锯挖前后窗,挖出的木板补回原处,并用活页连接。巢门要开5mm左右,最好做成活动巢门,能随时调节大小,防止老鼠、蟑螂、蜡蛾(蜡螟的成虫)。中蜂抗巢虫(蜡螟的幼虫)能力较弱,箱底和四周缝隙要用牛粪、石灰加桐油补牢,以便清扫和防止巢虫滋生,箱身四周要钉上木条。2、 选择培育优良品种 要养好中蜂,首先要在选育蜂种上下功夫。中蜂种性复杂,要选择采集力、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蜂种进行育种,。以最快的速度淘汰差的品种,实行优化。根据我多年的观察,中蜂从蜂王和工蜂的体色上可粗略分成4大类:(1)、 红色种:蜂王腹节有明显暗红色环或或桔红色环,俗称:马鞭王。工蜂体色**,幼蜂浅**并显得苍白。红色种王产子率极强,能维持大群;分蜂性弱,性情温和;缺点是抗病、抗螨的能力较差,可择优作为亲本杂交的素材。(2)、 褐色种:蜂王和工蜂褐色或褐**,蜂王产子玄高,蜂群采集力、抗病虫害力都很强。优良的褐色种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腹节层次明显、举止安祥,工蜂护脾能力强,受轻微振动能很快安静下来,是中蜂首选的育种素材。(3)、 麻色种:蜂王和工蜂体形较大,腹节有明显宽黑色环与浅区映照成麻色,蜂王产子率高,工蜂采集力较强。(4)、 黑色种:蜂王和工蜂均较黑,腹部有乌色斑黑色种群大都畏光,爱分群,对外界反应强烈,属野生习性最强的一个品种,我把它淘汰不用。 中蜂选育良种是一项细致、长期的工作,可多项选择、重点培育、不断筛选和优化,发现特别优秀的蜂群,要保留老王。采用杂交的方式,尽快获得大批优质蜂王,同时,也可采用在非分蜂季节培育交替王,削弱蜂群的分蜂性,从而培育较大群势的蜂群。3、 中蜂蜂场的选择和放置 中蜂蜂场要选择安静、背风向阳、干燥的地方,而且要临近清洁的水源;蜂箱下打木桩支撑,高度不低于0.5m,蜂箱上面常年盖杉树皮等覆盖物防晒,尽量避免外界气温对蜂巢的影响;夏季更要做好防晒工作,将蜂箱放在有树荫的地方搭棚遮荫。4 、蜂群的管理 中蜂的管理要根据群势、蜜源、气候等条件作相应调整,只要抓住关键,就能达到轻松愉快的管理效果。 我把管理中蜂归纳为6个字:两紧、两面三刀松、两少。 "两紧"是从晚秋到早春紧缩蜂巢,使蜂多天脾,加强蜂群的保温护子能力;越夏期间,抽出多作巢脾使蜂略多于脾,这样蜂群能更好地护脾,防止巢虫侵害。 "两松"是从油菜到板栗花期,适时造脾、扩大蜂巢,使蜂脾相称,并适时培育新生王和分群。在乌桕花期要利用花戎长、流蜜涌的特点,前期限抓紧造脾、加快繁殖,抓紧培育交替王,换下老王和旧劣巢脾,为蜂场安全越夏,迎接秋季山桂花蜜源作准备。 "两少"是平时无事烽开箱,越夏和越冬期也尽量少开箱,只作箱外观察和贴听箱内动静,以此来判断蜂群是否正常。 我曾试用过横卧式、高窄式蜂箱和标准箱加继箱,在流蜜期饲养强群取蜜,但按单脾产量不如5~6脾群的产量高。中蜂保持6脾左右的群势较容易控制分蜂热,采集效果好,也好管理。5、 中蜂取蜜的技巧 中蜂取蜜要考虑3个方面:一是保证蜂王和蜂群的安全,二是尽量不影响蜂群采集工作,三是保持蜂群的发展势头,切忌杀鸡取卵。我在取蜜时,一般情况下,有蜂王的脾和幼虫脾坚决不取。 取蜜的时间也要根据蜜源在1d(天)之中的流蜜时间及其它条件来决定.如在油菜、紫云英和秋桂等蜜源,我都尽量选择在傍晚取蜜,这样不仅可以少影响蜂群的采集工作,而且蜂群在晚上有充足的时间整理蜂巢,第2天出勤会更积极;在乌桕花期,我则选择清晨和中午蜂性较温和的时候取蜜,以防冻伤子脾,另外,每年要留足一批优质巢脾,在流蜜盛期插入子脾中,能显著提高每群的产量。 在流蜜开始时,适当拉宽框距,让蜂群加厚巢脾,以增加每脾的载蜜月量,这是提高警惕产量的手段之一。 中蜂取蜜要慎防盗蜂,发现有盗蜂时,取蜜要移到室内或帐篷内进行,抖蜂后,巢箱和装取密脾的蜂箱都要用覆布和大盖盖好,防止因起盗造成损失。 取蜜要做到轻、快、稳,在蜜源的早中期勤取,后期少取或不取,以留足饲料;饲料不足的要在蜜源结束前补足。 蜜的浓度与取蜜时空气湿度有关,切不可为了取全封盖蜜而错过了花期。一般当两上角封花盖时即可取蜜,如蜜汁太稀可留在阴雨天或蜜源较少时的晚上饲喂给蜂群作再加工。 蜜源结束前,要及时抽出多余的巢脾,留下好的用硫磺熏蒸保存,旧劣脾坚决化蜡。6、 中蜂的病虫害防治 中蜂最常见的疾病有欧洲幼虫病、囊状幼虫病和爬蜂病。6.1、欧洲幼虫病与气温有很大关系,因此防治欧洲幼虫病要飞翔量减少外界对蜂巢的影响,使蜂巢有一个较恒定的温湿度,平时做到蜂脾相称或蜂略多于脾,早春可用青霉素糖浆喂蜂1-2次,每群20万单位,以预防该病的发生。一旦发现欧洲幼虫病,要结合紧脾、饲喂链霉素糖浆,每脾用量2~4万单位,一般3次即可痊愈。6.2、中蜂囊状幼虫病在1974年曾给

中蜂养殖中锋怎样养殖

中蜂养殖新手注意什么 中蜂养殖的方法

中华蜂

详情请见:辽宁蜜蜂原种场

中华蜜蜂原产于中国。中国境内绝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和华南各省山区。辽宁省主要分布于辽东各山区,以丹东、本溪两省居多,辽西有少量分布。

工蜂体长10~13mm,前翅长7.5~9.0mm,喙长4.5~5.6mm。体色变化较大:工蜂触角的柄节均**,但小盾片有黄、棕、黑3种颜色。处于高山区的中蜂腹部的背、腹板偏黑,低纬度和低山、平原区偏黄,全身披灰**短绒毛。蜂王体长14~19mm,前翅长9.5mm。体色有黑色和棕色两种,全身覆盖黑色和深**混合短绒毛。雄蜂体长11~14mm,前翅长10~12mm,喙长2.31mm,体色黑色或黑棕色,全身披灰色短绒毛。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人们对中蜂的认识,并不是一致的。早在14世纪,从明代刘基所著《郁离子》灵丘丈人养蜂一节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先辈通过生产实践,就对中蜂的经济价值作了肯定。但是由于长期局限于老法饲养,生产力未能获得解放。

20世纪初,我国相继引起西方蜂种。由于采用了新法饲养,优越性很多,而且意大利蜂(简称意蜂)个体大、群势强、体色鲜艳、性情温驯、产量较高,加之贩卖蜂种的商人蓄意夸大宣扬意蜂、贬低中蜂,以至在旧中国的养蜂业中普遍流传着中蜂的缺点,对其应有的价值却被歪曲了。

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中央农业部、农垦部于1957年联合召开了史无前例的首届全国养蜂座谈会。会上根据各地养蜂者的反映,重新肯定了中蜂的应有地位,并提出中蜂和外来蜂并重的发展方针。在农业主管部门的组织推动下,又相继召开了多次中蜂新法饲养现场会,推广新法饲养技术。实践证明,凡采用新法饲养的中蜂,其群数和产蜜量都会迅速成倍地增长。例如广东省从化县,1956年约有2000多群老法饲养的中蜂,每年产蜜 10000kg左右,平均每群不到5kg ;1957年推广新法饲养技术以后,蜂群数和产蜜量逐年上升。至1963年,蜂群发展到6000多群,产蜜量达300000kg,平均每群产蜜接近 50kg。其他省份,一个花期群产蜜15~20kg,年产50kg以上的事例也很多。

1956年前后,大蜂螨、小蜂螨首先在江、淅意蜂上发生危害,继而蔓延全国,爆发成灾,损失十分严重;而中蜂则不受其害。于是闽、粤很多蜂场纷纷放弃意蜂,改养中蜂。特别是福州、从化等地,中蜂几乎完全取代了意蜂。

1972年,中蜂囊状幼虫病由广东省首先爆发,猖獗成灾。仅两三年时间就蔓延在大半国境,损失中蜂不下百万群。当时不少人担心,中蜂是否从此绝种。经主管部门和中国养蜂研究所组织南方重点省份,成立中囊病防治协作组,群策群力,选育抗病种群,筛选有效中草药,采用相应的管理措施,终于取得了显著成效。广东省的许多县份,中蜂群又大幅度增长,并取得丰收。云南、福建、四川、湖北许多地区,也出现不少群数惊人增长和高产的实例。这也再度说明生物界的一项普遍现象,即任何一个物种因病虫害而绝灭,尚无先例。

1957年冬,在全国蜜蜂育种会议上,华南各省代表,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以饲养中蜂为主的意见,并倡议成立中蜂主产区协作组。协作组每隔一二年易地集会交流技术经验一次,要求参加的省份逐年增多,并终于成立了全国中蜂协作委员会。中蜂在我国南北广大地区,土生土长,历经千百万年的自然选择,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本世纪以来,它面临西方蜜蜂的激烈竞争和病虫害的严重考验,而仍能恢复发展,不失其存在的价值。历史足以说明,中蜂仍是中国蜂业的一大瑰宝。

在生产性能上,中蜂有如下几个突出的优点:

一、中蜂有利专业或副业经营。全国各省份山区、林区,蕴藏着丰富的野生蜂种资源,可以诱捕利用。我国广大山区,分别有"养蜂不用种,只要勤做桶"及"卖蜂不用箱,有箱就有蜂"的说法。好多地区的农民,都有诱引猎捕野生蜂的经验,并将其当做一项季节性的副业生产。同时,各地群众也有饲养中蜂的传统习惯,累积了一定的生产经验。这些,都有利于专业建场和副业经营,收益多、见效快。

二、中蜂特别适应于广大山林地区。

中蜂飞行灵活敏捷,能避过胡蜂捕杀;在炎夏季节,有在清晨和黄昏进行采集的特殊习性。因此,可以大大减少胡蜂、晴蜓以及害鸟的捕杀。

在冬季,中蜂个体耐寒性强于意蜂、卡蜂和东北黑蜂。阴天,在气温9℃条件下,中蜂就能安全采集;晴天,荫处的气温还不及7℃,中蜂就能大量出勤。但意蜂、卡蜂和东北黑蜂的个体安全飞行的临界温度,都要求在13℃以上。南方冬季或早春,野外常有蜜源吸引蜜蜂出勤,而这时期的气温常在13℃以下。西方蜂种在这种情况下出巢,常遭冻害。春季蚕豆、油菜开花期间,也常遇到寒潮低温,使西方蜜蜂大批冻僵巢外。然而,中蜂却比较适应,采集繁殖欣欣向荣,并可发生自然分蜂。

三、中蜂比较稳产。中蜂比较勤劳,早出工、晚收工,而且嗅觉灵敏,飞行敏捷,善于利用分散起伏的小蜜源。另一方面,中蜂的产卵育虫习性较灵活,能适应蜜粉源的变化。因此,中蜂的消耗食料较省,一般不需喂糖。即使蜜源条件略差,管理粗放,也能生产,具有"大年丰收、平年有利、歉年不赔"的稳产性能。

四、中蜂抗螨性强。大蜂螨寄生中蜂已有长久的历史,但受害并不明显,在自然情况下,感螨群仍可照常繁殖、生产。

五、中蜂能充分利用叶茶蜜粉源。叶茶( Camellia sinensis)原产我国云贵高原。栽培或野生的叶茶遍布我国南方。其花期流蜜,常导致西方蜜蜂幼虫严重死亡,断子垮群。土生土长的中蜂,久经自然选择,能充分利用之。冬季叶茶花期长达2个月,中蜂不但可以繁殖,尚可采蜜采粉。

六、中蜂适宜定地饲养。在深山密林里,蜜源丰富,但交通闭塞,转地蜂场无法利用;而饲养中蜂,可以就地取蜂,就地取材,就地选点建场。在蜂闲季节,人力可以充分利用来兼营果、林,以及玉米、高粱,发展乌桕、漆、桐、茶等特产,既可以增加收入,又能为蜂群提供四季不断的蜜粉源,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中蜂的主要缺点:分蜂性强,抗巢虫力弱,春秋易感染囊状幼虫病和欧洲幼虫病,好咬毁旧脾,盗性强,性情暴燥,产卵力弱,失王后易出现工蜂产卵。

实践证明,中蜂的上述缺点,在正确饲养管理下,是完全可以得到改善和避免的。

此外,中蜂分布辽阔,品种资源丰富,其中有的群势强大,有的格外耐寒,有的蜂王善产。只要精细发掘和选育,各地都有希望获得出色的好品系。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及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中蜂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价格数倍于西蜂蜜,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中蜂作为东方蜜蜂的一个亚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将为我国蜂业发展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1、不乱取蜜。取蜜是养蜂的目的,但是乱取蜜却是毁灭中蜂最大的一个诱因。因为每取一次蜜都是在伤一次蜂;如果蜂群不强蜜源不足,那就无法经受得住这种伤。胡乱取蜜增加了蜜蜂负担,也会导致蜜蜂更容易衍生出各种疾病。

2、不乱换脾、加脾。不乱换脾,中蜂最喜欢的脾就是自己造的,如果给中蜂换上石蜡成分过高的巢脾,只会延误蜜蜂的发展时机,轻则不接受巢脾,重则出现咬脾的情况。不乱加脾,给中蜂加脾必须掌握加脾时机,蜂量不够不加脾,食物不够不加脾,适龄蜂少不加脾,等等。胡乱地加脾换脾轻则导致蜜蜂病怏怏的,无蜜少子;重则导致蜜蜂疾病缠身最终覆没,或者是逃之夭夭。

3、不换脾。中蜂喜欢新脾,讨厌旧脾。如果不及时更换巢脾容易导致蜜蜂花大量精力去咬旧巢脾,耽误采蜜育子。

4、不换蜂王。听蜂之语发现很多养中蜂的朋友恨不得一只蜂王用个十年八年的,因为换王他们觉得麻烦。殊不知中蜂蜂王是需要勤换的,一般一年是肯定要换一次的,因为中蜂蜂王不同于意蜂蜂王,产卵能力弱,老化快。不换蜂王只会加剧蜜蜂分蜂,很难培育出采集能力强的中蜂群。

5、不人工分蜂。养中蜂必须掌握人工分蜂的技术,很多朋友人为中蜂分蜂太繁琐了,回蜂严重,所以干脆不做。这样只会把自己至于不断蜂损的境地。中蜂快速人工分蜂的技巧听蜂之语在前面的文章中有过多次介绍,欢迎大家翻阅。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65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