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技术:提高养猪经济效益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经济效益是指生产成果与劳动消耗之间的差额,即产出(收入)和投入(支出)之间的差额。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主要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加产品数量,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开支,降低成本。具体来说,主要有如下几项:
(1)采用综合技术,改善经营管理,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降低养猪成本的重要内容 养猪生产的综合技术,主要包括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疫病防治技术等。从目前情况看,使猪产仔多、生长快、肉质好,减少疫病损失是提高养猪收益的主要方面。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较上规模的商品生产,不采用先进技术,不改善经营管理,几乎无法生存。因此,须大力推行养猪生产和疾病防治等方面的先进技术,运用综合技术,以便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2)增加产品数量,提高产品质量 产品的数量、质量和减少消耗三者相互联系,须综合考虑。为此就要:①饲养良种猪,提高母猪的窝产仔数;②缩短仔猪的哺乳期;③恰当地安排猪群周转,充分利用猪舍和设备;④控制肥育猪的饲养期,猪维持需要通常与体重有关,体重60千克的生长猪每日需摄取26.75兆焦的代谢能,而其中60%以上消耗于合成,只有40%转化为产品。因此,饲养期越短,经济效益越高。而且,体重超过100千克的肥猪,由于脂肪多,不受欢迎,价格亦低;⑤提高肉的品质;⑥科学的饲养管理,有效发挥良种猪的生产潜力。
(3)开源节流、减少支出 主要措施:①实行人工授精,购买精液的费用只有饲养种公猪费用的10%左右;②尽量减少饲料费,这不等于少给猪只喂料,而是指科学饲喂。为此就要使用全价配合饲料,设法采用价廉物美的饲料代用品,尽量自配饲料或采用本地的饲料,保管好饲料;精心调配饲料;饲槽设计合理,防止浪费饲料等;③提高工效,尽量减少人工开支;④提高房舍及养猪设备的利用率;⑤尽量减少防疫医疗卫生费用;⑥减少水电费、运输费、企业管理费等。
(4)其他措施 如改善猪舍小气候环境;猪粪、沼气的综合利用;实行生态畜牧业等,所有这些都可提高养猪场的经济效益。
养一头猪大概能赚多少钱?
养殖规模一般在50头基础母猪以下为小规模养殖户。小规模养殖户一般基础设施较差,设备简陋、资金较少、技术依赖性强。在现今猪病复杂、市场多变的情况下,要想取得好的经济效益,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品种选择,品种要选择本地繁殖性能比较好的母猪做母本,长白或大约克做父本,所培育出的母猪做基础母猪,这样的母猪适应性强、抗病、繁殖性能好、耐粗饲。选择杜洛克作为父本,所繁殖出来的仔猪作为商品猪育肥,生长速度快、料肉比低、瘦肉率高、体型好、售价高。二:自繁自养、自繁自养能减少病源的传入,能系统预防猪病。并可以把握市场行情,降低市场风险。做法是所产仔猪在价位高时出售,在低价位时饲养育肥。三:重点防疫、防疫能有效预防疾病但也能增加应激,增加投入和劳动量,所以只预防难治愈传染病,即猪瘟、口蹄疫、细小病毒、蓝耳病,伪狂犬,乙脑。四:适时保健、根据猪的日龄,季节、当地猪病流行情况进行保健,目的是提高肌体抵抗力,预防季节性流行病和细菌性疾病,如母猪产前产后防乳房炎及子宫内膜炎,初生仔猪黄白痢,春季呼吸道及细菌病,夏秋季弓形体和付红细胞体,冬季流行性腹泻和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保健药要以中草药为主,少用抗生素,中草药可少量长用,抗生素要量足短用,注射疫苗前后不能用抗生素。五:温馨饲养、猪和人一样生长需要一个舒适的环境,好的环境能降低发病率,提高生产性能,并可提高猪肉品质。具体是保持适宜的温度,清洁的卫生环境,降低饲养密度,最好能用发酵床养殖。六:应用科技、关注信息,要时常关注养猪高新技术的发展,包括新药、新病、各类猪用新产品、新技术的出现,要尽早应用。可以提高养殖质量,增加养殖效益。
养一头猪的收益与成本因地域、市场需求、猪的品种、养殖方式等因素而异。一般来说,猪的收益主要来自于肉品、内脏和皮毛。下面以平均数据为例,简单分析一下养一头猪的收益情况。
成本方面:
猪苗:一头猪的成本从苗猪开始,根据品种不同价格也不同,平均价格为1000元左右。
饲料:一头育肥猪喂养上市期为公120-150天,预计喂养量300-400kg左右,饲料价格偏高,一头猪的喂养成本大约在800-1000元。
疫苗等防疫药品费用约在100元/头。
收益方面:
一头猪养到育肥100kg左右,可出售肉品60-70kg,皮20kg,内脏约5kg。据当地市场价格,一头猪的平均收益在1200元左右。
因此,对于普通养殖户,养一头猪大概能赚到200元左右的收益。但是这还需要根据当地市场需求情况、友好的养殖技术、管理模式等进行具体分析。对于规模较大的养殖场来说,能够采用现代化的养殖模式,提高投入产出效益,实现更高层次的利润回报。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78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