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养殖对环境有什么影响,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呢?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各类生活资料的需求也被激发出来。与之相应的畜禽养殖产业也由散户小规模养殖的方式转变为规模化的集约养殖模式。规模化养殖能够明显提高养殖效率,并且可以在相同时间内为养殖户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而与此同时,畜禽大规模养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越来越严重。
基于此,广大养殖户朋友在改变养殖模式的同时,应当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进行预防和治理。以此,保证经济效益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健康相互平衡。
畜禽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1、位置迁移破坏生态环境
受供需关系的影响,养殖过程中改变养殖地区以及缩减养殖面积,造成污染扩大和养殖粪污无法有效处理,继而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2、使用各种饲料添加剂和生长促进剂
为了避免畜禽发病,造成养殖损失;为了缩短养殖周期、降低养殖成本等,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等增强畜禽免疫力的做法相当常见。而过量的抗生素类物质残留在肉蛋类产品中,直接导致人类的身体免疫力降低、各种致病性细菌病毒的耐药性提高。
有统计显示,全球每年消耗的抗生素总量90%用在了食源性动物身上,致使细菌耐药性和药物残留等问题日益突出。
改善这一状况我们能做什么?(预防和治理途径)一、国家在行动
1、我国已制订《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要提高抗菌药物科学应用与管理水平,遏制细菌耐药发展与蔓延。同时,国家农业农村部正式出台全面“禁抗”决定。
2、2019年12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第194号,停止生产、进口、经营、使用部分药物饲料添加剂。
3、我国也在加大科研力度组织实施重点攻关,应用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维护食品安全。
二、治理畜禽养殖----我们能做什么?
“饲料中全面禁止添加抗生素,这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动物营养与保健,调整饲料营养设计,选用新型绿色添加剂产品。”刘宗平说。
而提高养殖管理水平和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改善养殖环境、建设“替抗”方案等,是降低饲料“禁抗”后对养殖业的影响,为人们提供质量好又安全的绿色食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最有效途径。
1、发展科学的养殖技术
不得不说,畜禽养殖是一门技术活!例如:养羊需要抓好秋膘及时配种;养鸡需要强制换羽并进行整群;养猪需要紧抓疫病防控等等。
科学养殖及关键在于(可能不全面,希望您的补充和指导!):
(1)科学选址
适合养殖的场址,能让养殖事半功倍!既不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又便于养殖粪污处理、养殖产成品销售!
(2)改进饲料配方及加工方法
畜禽只有吃的好、吃的健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育肥效益、降低畜禽发病率等。
现阶段,国内主推的秸秆饲料广受追捧。究其原因,大家看看本号以往的文章便可得到答案!(微生物发酵秸秆饲料)
(3)优化养殖环境
许多的畜禽常见病都是因为养殖过程中的温度、湿度、风、光照、空气质量等因素导致的。例如:低温过低导致的雏鸡拉稀;
(4)科学管理养殖密度和周期
养殖密度是一定养殖空间内所能容纳的生物量的红线范围。超过这个限度,则养殖效益和投资成本成负相关!
(5)运用有效的生物调控技术
养殖环境绿化、物种多样化等,是近些年逐渐发展起来的有效的生物调控技术,是基于生态系统的调控机理应用和发展的。我们在常规的养殖和种植过程中可以多多关注这些方面的研究和发现,及时更新自己的养殖技术体系。只有这样,广大养殖户朋友的养殖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2、科学合理规范用药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健康发展关乎国人身体健康,更加关乎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合理、规范、有效使用抗生素类制剂,是畜禽养殖现状改善和养殖效益稳定的最有力保障!
3、加强监管
现阶段,农业部每年制定食品残留监控计划,农产品检测中心具体落实监控。
未来,在监管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养殖户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使养殖数量符合生态环境健康发展规律。对养殖户周边环境进行严格监管,若出现污染则进行相应的治理及改进措施。
4、发展生物饲料
提高畜禽的饲料利用率,尤其是提高饲料中氮的利用率,降低畜禽粪便中氮的污染,是消除畜牧生产污染的"治本"之举,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除了采用培育优良品种、科学饲养、科学配料、应用对人体安全又能促进畜禽生长的添加剂等手段外,还应用生态营养原理来开发环保饲料。
5、提高环保意识
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只有提高养殖单位及个人的环保素养,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环境问题。通过政府或环保人士的义务宣传和环保技能培训,来加强养殖户的环保意识,让广大畜禽养殖从业人意识到养殖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联系,全面提升养殖户的环保素养。
同时,根据一定区域内的实际情况,适时适当的建立完整的养殖制度。让养殖效益提升和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促进。
2020年的一场疫情打乱了我们的步伐,但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创造更多可能的开始!
无抗饲料时代的到来,必定是绿色养殖、绿色农业发展的最好助力!
一、哪些区域会被划为畜禽“禁养区”
1、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及缓冲区;
2、城市和城镇中居民区、文教科研区、医疗区等人口集中地区;
3、县级人民政府依法划定的禁养区域;
4、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规定需特殊保护的其他区域。
本办法颁布前已建成的、地处上述区域内的畜禽养殖场应限期搬迁或关闭。
二、“禁养区”相关政策通知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015年1月1日施行,新《环保法》明确指出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在新法的威慑下,畜牧养殖行业进入了环保高压期,轻则被罚款整改,重则被停产拆迁。
2、《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
2014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国家第一部专门针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法规性文件,明确了以综合利用作为解决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为规模化养殖废弃物污染治理指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明确了禁养区划分标准、适用对象(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激励和处罚办法。
3、《水污染的防治行动计划》
2015年4月16日印发,又称“水十条”,计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
明确要求,要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2017年底前,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
4、《“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国务院近日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规划》提到要大力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划定禁止建设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区域,加强分区分类管理,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途径,整县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养殖密集区推行粪污集中处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2017年底前,各地区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大力支持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标准化改造和建设。
环保部释疑:“禁养区”不等于“无畜禽区”
有些地区在划定“禁养区”并进行清理整治的时候出现了对“禁养区”概念误读的情况,主要表现为划定的“禁养区”实行“全面禁养”,即划定区域内一头猪或其他畜禽也不能养,现有养殖活动一律限期清理。这是对有关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和表述的一种典型误解,是中国式简称导致信息和概念传导讹误的一种具体表现。
这里简单解释一下“禁养区”说法的来源。“禁养区”是相关法律和法规中所指的禁止建设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区域(即禁止建设达到省级人民政府设定养殖规模以上养殖场所的区域)的简称,而不是一头猪、一只鸡或其他畜禽都不让养的区域。相关表述最早见于《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环保总局令第9号)(2001年)第7条“禁止在下列区域内建设畜禽养殖场:……”;之后《畜牧法》(2005年)中引用了这一概念,第40条规定“禁止在下列区域内建设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条例》则引用了《畜牧法》的表述。
可以看出,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并未出现“禁养区”这三个字,所指区域也更不是一头猪都不让养的“无畜禽区”。
支招!
困难面前,留给我们的是机会。只要把握机会,致富与成功依然是存在。面对政府的禁养政策,我们要怎么办呢?
1、跳出禁养区
这是最好的出路!各地政府都划定了划为畜禽“禁养区”,养殖户一定不要跳过这个红线。否则就会被罚,更甚者直接导致被拆迁。
2、提升标准化畜禽养殖场
在原有的基础上,在养殖规模上、防疫、粪便处理、养殖日常管理上都要采用标准化的手段进行,并要达到一定要求。
3、转型
在国家相关禁养政策下达的同时,转型是最好的出路。跳出单纯的养殖,而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国家农业部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近日下发通知,明年起集中力量推进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建设,科学合理地选择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2017-2020年建设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约300个。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80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