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疣梭子蟹的养殖技术
三疣梭子蟹具有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产量高、成本低以及管理方便、经济效益好等优点,长期以来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是养殖户喜爱养殖的畅销品种,现将其养殖过程中的技术要点介绍一下: 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池塘的整理:池塘整理主要是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翻松曝晒池底,另外还要维修塘堤、闸门、水渠等配套设施。
第二步设置障碍物:为了便于蟹苗休息和隐藏,当整修好池塘后,还要在池底放上水泥管、瓦片、竹筒等障碍物。第三步:进水并繁殖饵料生物:清塘半个月以后,就可以开闸进水,为了防止一些有害生物进入池子,可以用60目的筛绢网过滤海水,池水深度一般保持在80公分左右,池塘进水后,要施用化肥来培育饵料生物,一般N肥在1.5㎏/亩,P肥为0.3㎏/亩,并且要保持池水的透明度在30公分左右。
第三步:、池塘的清整主要包括池塘的整修和药物清理。 池塘的整修在秋末收蟹之后进行,将池水排出,清淤曝晒。清淤前期用泥浆泵抽净,后期用推土机整平,沿池四周留出环沟,沟宽 2~4m,低出滩面 30~40cm。曝晒半个月以上,将池底充分氧化,同时维修塘堤、闸、渠等配套设施。为防止和减少梭子蟹互相残杀,在池内设置水泥管、陶管、瓦片、竹筒等隐蔽物。 ? 药物清塘选择睛天进行。放苗前15~25d 用 80~100kg/亩生石灰或 8~12kg/亩漂白粉清塘,杀死害鱼、杂虾及微生物,并改良底质。清池药物最好选择生石灰,因为用生石灰清池能够使池塘淤泥成疏松结构,改善池底的通气条件,加速细菌分解有机质作用,而且碳化钙与水中的二氧化碳、碳酸等形成缓冲作用,保持水中 pH 值稳定,有利于梭子蟹的生活。另外,生石灰中含有钙能够增加水质中钙质,这对饵料生物的繁殖和梭子蟹的正常脱壳起到重要作用。养殖池先进水 20~30cm,滩面存水达 5cm 以上即可进行药物消毒。消毒时,选择晴天上午 9~10 时进行,兑水化浆,全池遍洒,淤泥厚处、边角处、环沟处适当多洒。 1.来源及选择:蟹苗的来源主要有捕捞天然海区和人工培育两种,苗种的规格一般选择80只/㎏较好,要求蟹苗规格整齐,体质健壮,附肢齐全,活力强,软壳率小于10%。
2.放养时间:我们一般在5月下旬—6月中旬放养。3.水质要求:水温要在18℃以上,日温差要小于8℃,盐度为18—32,酸碱度为7.8~8.6,氨氮含量要小于1毫克/L水体,溶解氧大于5毫克/L水体,透明度保持在30~40公分。
4.放养密度:一般80-100只/㎏的蟹苗,放养密度应控制在1000~1500只/亩。 1.水质管理:在7月份,要每隔2—3天换水1次;8—9月份,要每隔1—2天换水1次,10月份,要每隔4—5天换水1次,具体换水量和换水间隔时间应该就天气、水温等环境因素而具体变化。
2.投喂:三疣梭子蟹为杂食性贝类,它以新鲜的低值鱼、虾、贝、蟹等为主要饵料。每天的投喂饵料量要根据蟹子的大小而有所不同,养殖前期一般按蟹子总体重的8%左右投喂,中期为12%,后期为5%;当秋季水温降到10~15℃的时候,每天的投饵量应为总体重的3%,要按照早晚各投喂1次、早上少投、傍晚多投的原则投喂,当日平均水温在10℃以下时,不用投喂饵料。
3.巡池管理:要早晚各巡视塘1次,巡塘期间要仔细观察梭子蟹的摄食和活动情况,注意池水的变化,检查池子中的残渣饵料情况,及时的调整投喂量和换水量。随时注意天气变化,做好防洪、防台风的准备工作。要经常查看闸门的拦网和堤坝是否有破损和漏洞,若发现问题要尽快修复。 一、水质调控
1.换水量
从6月中旬到7月中旬主要以添水为主,日换水量一般不超过15%,到7月中旬把池水加深到最深水位1.5米以上。7月中旬以后,每隔2天~3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0%左右,维持相对稳定的水色和透明度。8月中旬以后,利用大潮进行大排大换,保持水质清新,透明度在50厘米左右。总之,换水原则:好水多换,不好水少换,坏水不换;前期添水,中期小换水,后期大换水。
2.水质指标测定
梭子蟹在水质不良水域中生活时,很难达到预定的生长效果,为此须作好水质测定、调控工作。
水温的测定:每天上午5点~6点,下午2点~3点各测水温一次。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梭子蟹机体新陈代谢的速度,最适水温25℃~28℃。
透明度的测定:每天下午2点~3点测一次。根据梭子蟹各个生长时期的不同,为其创造不同的透明度,前期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中期35厘米左右,后期40厘米以上。一个适宜的透明度不仅为梭子蟹提供了暗光隐蔽的环境,减少自残,大量的浮游植物和浮屑为增殖的贝类提供充足的饵料,而大量的贝类正是梭子蟹喜食的饵料。
pH值的测定:每天上午5点~6点,下午2点~3点各测一次。海水的值一般在pH8.1左右,梭子蟹适宜值pH7.8~9.0。
盐度测定:在换水前后对盐度各测一次。最适盐度25~30。
溶解氧的测定:每日上午4点~6点,下午4点~6点各测一次,要求溶解氧始终大于5毫克/升。
氨氮及其他营养盐:有条件的可1天一测,没条件的一周一测。氨氮含量较多时,成为梭子蟹的毒害因子,养殖期应控制在0.5毫克/升以下。硫化氢和亚硝酸盐的测定:一周一测。硫化氢的浓度不得超过0.01毫克/升,亚硝酸盐的浓度不得超过0.5毫克/升。
二、投喂
梭子蟹对饲料蛋白要求较高。关于投饵量的确定,应根据梭子蟹放养密度,生长时期,个体大小,水温水质状况饵料质量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饵料一定要投在饵料台上,或沿池边投喂,千万不能投到环沟和深水区域,以免饵料剩余浪费污染池底。幼蟹进入养成区后,开始由于贝类饵料充足不需要大量投喂,一般只在夜间投喂少量的人工配合饲料做为补充。此时,需要观察梭子蟹对配合饲料的摄食情况,适当调节投喂量。10天后,开始增加人工配合饲料和廉价贝类的投喂量,实行少量多次的投喂方法,如早5点,晚18点、21点、24点各喂一次。综合各种影响因素总结出如下投喂方法:前期少投,高温期少投,阴雨天少投,脱壳时少投,水质差时少投,蟹多处多投,水质好时多投,适温时多投,脱壳后多投,8月中旬交尾后多投,收获前多投。
三、日常管理
1.观察梭子蟹的活动情况
梭子蟹一般白天很少活动,大都潜伏在池底,夜间出来活动频繁,沿池边觅食。因此,要密切注意阴雨天、雾天、高温闷热天气、低气压台风天气、夜间等容易缺氧时梭子蟹的活动情。一旦发现梭子蟹缺氧上岸,要立即换水,泼洒增氧粉。有增氧机的要及时开机。如果白天发现大量梭子蟹游池,应从两种情况分析,一种可能是饵料投喂不足,另外一种情况很可能是水质和底质有问题。
2.巡池及建池塘日记档案
凌晨及傍晚巡池是养殖人员的一项基本工作,每日及时收听当地的天气预报。经常检查梭子蟹的摄食情况,注意防逃、防盗。
每隔10天~15天测量一次梭子蟹的生长情况,包括背甲长/宽,体重,做好记录,分析长势,及时调整投喂量和调整饵料搭配。
四、病害防治
在养殖过程中,养蟹者往往由于追求经济效益放弃或轻视了梭子蟹养殖池塘的生态环境保护,放苗密度过大,营养跟不上;或过量投喂鲜活饵料,超出了蟹池负载力;有的甚至投喂变质的饲料,造成梭子蟹疾病发生,甚至疾病大流行。科学的水产养殖,以预防为主,注重对水生环境的保护。 三疣梭子蟹被细菌感染后,常表现两种症状:(l)甲壳和附肢等部位凹陷溃烂,如甲壳病;(2)引起局部组织器宫感染或转为全身性败血症,在整个生活史中都可能受细菌感染而发病,主要有弧菌病及细菌性甲壳病。
对细菌性疾病,日常应加强养殖管理,避免机械性损伤,发现病蟹害要及时清除,以防疾病蔓延。养成期要降低养殖密度,提高饵料质量和换水率。对于患病的蟹可全池泼1-2ppm的土霉素治疗,也可在饵料中加入1‰的恩诺沙星连续投喂。 常引起梭子蟹真菌病的病原一般有水霉菌、毛霉菌或链壶菌等。此病多由菌种侵入受伤的梭子蟹身体表面所致,病蟹行动迟缓,摄食减少,伤口不愈合,伤口部位组织溃烂并蔓延,最后死亡。
对于真菌性疾病,日常管理时应彻底消灭敌害生物,减少河蟹在捕捞、运输、放养等过程中的机械损伤。病蟹可用5%食盐水溶液浸洗5-10min,并用5%碘酒涂抹患处。 1.才女虫对三疣梭子蟹育苗的影响
笔者1986~2005年的海水育苗生产实践中,分别在1991年、2000年和2004年遭遇到3次才女虫的危害。其中1991年在中国对虾育苗生产中发生才女虫,造成明显减产,2000年和2004年在三疣梭子蟹苗种生产中发生才女虫,均造成90%的减产。经过调查,其他育苗生产中大量发生才女虫的育苗场,也造成苗种的明显减产。
据作者观察,虾蟹类幼体不摄食才女虫幼虫。即使才女虫幼虫密度较小,如250ml有10个,虽然育苗前期未发现对虾蟹类幼体有何影响,但育苗后期会造成较大的危害。一般在三疣梭子蟹发育至大眼幼体期,才女虫即长成成体,发育成熟,并开始繁殖,水体中才女虫幼虫数量迅速增加,密度可达100个/ml,即使大量换水,也难以减少其密度。此时,水质迅速恶化,继而大眼幼体开始死亡,从而造成育苗的失败。
莱州湾沿岸才女虫幼虫最早出现于3月底,一般于4月上旬开始出现,至11月份仍能观察到幼虫的存在。幼虫通过育苗场引水进入育苗池,200目以下的筛绢网难以完全阻止幼虫的进入。育苗池中常见2~14刚节的才女虫幼虫。幼虫在比自然水温高、饵料丰富的育苗池水中迅速发育,并沉降池底,利用池底的少量泥沙、残饵、粪便等筑管,营管栖生活。用烧杯观察梭子蟹幼体时可见海水中趋光性极强的较轮虫稍大的白点,多为才女虫幼虫,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可作进一步分辨。
实践证明,有时才女虫尚未开始繁殖,底栖大量的才女虫,仍会造成三疣梭子蟹大眼幼体和一期幼蟹数量减少、难以变态。常见幼蟹匐于池底,数量逐渐减少。才女虫是否摄食大眼幼体和一期幼蟹,尚无直接证据,大眼幼体期采取倒池等方法也见效甚微。才女虫是否分泌有毒物质,有待进一步研究。
2.才女虫的防治
应该采取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法。
2.1提前倒池 育苗早期,经常观察水体中是否有才女虫幼虫,三疣梭子蟹蚤状幼体4期,要取样观察育苗池底是否有
才女虫底栖,发现有底栖的才女虫时要及时倒池,否则,将产生较严重的不利影响。大眼幼体和一期幼蟹期倒池,也能
降低损失。
2.2把好注水关,提前注水 在当地天然海区中的才女虫幼虫尚未出现之前向贮水池注水,幼虫出现之后进水要严格过
滤。育苗池进水要经过砂滤或300目的砂滤袋。
2.3药物控制 贮水池进水后,发现水中有才女虫浮游幼虫,可以用茶籽饼杀灭。因为茶籽饼对多毛类的才女虫毒性较
强,而对甲壳类毒性较弱。使用浓度15~20mg/L。
梭子蟹的养殖过程要多久
三疣梭子蟹养殖技术 一、清池进水池塘要求池底无污染、通透性好。在养殖前,将池水排干,用机<br>械将池底污染物清除,曝晒半个月以上,将池底充分氧化。进水前,用0.5%漂白粉液全池泼<br>洒,或用100㎏/亩生石灰对池底进行消毒。药液消失后即可进水,进水时用40~60目筛绢网<br>过滤,避免敌害生物进入池塘。进水时间要比放苗时间提前15天以上,使池水充分沉淀,降<br>低混浊度,以利于幼体成活。二、蟹苗放养健康标准:(1)要放养幼蟹二期第二至三天的蟹苗,这时苗体体质强健、大小合适,1.7~2.2万只/㎏左右。(2)蟹苗大小均匀,体色正常,附肢完整,无病无伤,游泳能力强,无黏附,无缠绕。(3)软壳率低于10%。放苗:放苗前要进行试水,即先用少许池水进行蟹苗试养,确无问题后再放苗。放养蟹<br>苗应选择风和日丽的天气,放在上风浅滩处,离池边10厘米以外,防止风浪将蟹苗冲到池边死亡。为利于前期管理,可选择池底较平坦的地方集中放苗,一般每15亩水面选择1个放养点。放苗量可根据下面的公式推算:放苗量(只/亩)=计划亩产量(㎏)×计划每㎏只数/经验成活率(%)三、水质调节养成期水质控制指标为:溶养4ml/L,PH值7.8~9.0,氨氮小于0.6mg/L,透明度30~40cm。养殖期间,一般每10~15天用生石灰5~10㎏/亩改良水质、底质一次,要选择晴天时进行。养殖前期:主要是保持水质稳定,以利于梭子蟹的生长和基础饵料的繁殖。在生长至全甲宽7cm之前,一般不需要换水,以添水为主,在7月中旬前加满水,使水深达到1.5m以上。养殖中期:梭子蟹生长的主要季节。每天需大量投饵,加上水温、气温高,水质极易变坏,需大量换水。一般每旬换水不低于总水量的40%,如果梭子蟹密度大或水质不好,应加<br>大到总水量的100%。养殖后期:梭子蟹的生长明显减缓,转入育肥增重阶段,此时水温逐渐降低,池水不易变坏,一般在水温18℃左右时彻底换水一次,以后不再换水。四、饵料与投饵在全甲宽6cm以前,投喂蠕虫、糠虾等,生长快,成活率高。在全甲宽7cm以前,可投喂颗粒型配合饲料。养殖中期,水温高,食量大,生长最快,以投喂贝类为好,也可投喂鲜杂鱼类。养殖后期,水温下降,是增重育肥阶段,这时投喂鱼类及配合饲料较好。根据其昼伏夜出的活动规律,一般前期每日投喂两次,傍晚投日投饵量的70%,凌晨2~6时投30%。中后期每天投喂一次,在18~20时投喂。活饵也可在池中蓄养,保持饵料密度,贝类投喂前要进行冲洗,较大的要压碎后投喂。五、日常管理水环境:要经常对水温、盐度、溶养、PH值等水环境因子进行测量,特别是高温期和低温期,进水后和降雨后。生长情况:梭子蟹生长情况不仅反映养殖措施是否得当,也是确定投饵量的依据。一般每10天测一次,每次随机取30只,测其平均甲宽及体重。公式:雄甲宽=0.801×全甲宽-0.120(mm)雌甲宽=0.473×全甲宽-0.029(mm)活动情况:白天露出沙、沿池边爬行或摄食活动不活泼等现象均是出现异常的指标,可采取开动增氧机、<br>增加投饵量、进换水等办法进行处理。六、收获梭子蟹一般在规格达到150g以上、水温降至5℃左右时开始出池。方法主要有:(1)笼捕:将与闸门形状相吻合的竹笼放在闸门上,纳潮进水时利用其逆水而进的习性进行收捕。(2)网捕:利用流刺网、大拉网、小推网等捕捞。(3)耙捕:放水后用铁丝齿耙<br>捕取潜沙的梭子蟹。七、疾病防治养殖生产中要牢牢树立防重于治的观念,切实抓好防病工作的每一步。烂肢病:腹部及附肢腐烂,肛门红肿,摄食量下降甚至拒食,活动迟缓,最后无法脱壳死亡。防治方法:(1)用0.5~1ppm的土霉素或呋喃西林全池泼洒;(2)泼洒生石灰使池水<br>浓度为1~1.5ppm,每周一次,连续2~3次。纤毛虫病:体表长满棕色或黄绿色绒毛,行动迟缓,对外界刺激无明显反应,摄食减少,无力脱壳死亡,死蟹腹部常见有许多黏液块。防治方法:(1)向池中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2)全池泼洒硝酸亚汞使池水呈0.2ppm;(3)用0.3ppm的硫酸全池泼洒。烂腮病:腮丝变黄、变黑、变脆、萎缩,摄食减少或停止,沿池边寻食的个体大量减少,发病20天后大量死亡。防治方法:(1)选择池底优良的池塘进行养殖;(2)按要求彻底清<br>淤消毒;(3)经常更换新水,保持水质清新;(4)发病早期可用0.5~1ppm的漂白粉全池泼洒或生石灰50㎏/亩全池使用;(5)发病后期应及时出池。脱壳障碍症:蟹长时间不脱壳或脱出部分壳后死亡。防治方法:投入优质、足量的饲料。调整养殖用水达到标准。生石灰2~5ppm全池泼洒,每5~7天一次,连续3~4次。
梭子蟹一般在3到5米深海底生活及繁殖,冬天移居到10到30米的深海,喜在泥沙底部穴居。水质要求清新、高溶氧,当环境不适应或脱壳不遂时有自切步足现象,步足切断后能再生。养殖梭子蟹的管理同养虾基本相似,但还要根据梭子蟹的不同习性,采取相应的不同管理措施池塘的排水方便的中高潮区虾池均适于梭子蟹的养殖,池塘水过浅不利于梭子蟹的栖息和生长。池塘面积最好在5到10亩,这样既有利于按梭子蟹的大小规格分塘放养又便于管理。池塘底质为泥沙质,以细沙底为佳。沙质底的池中其它生物含量较少,病毒的寄生宿主少,可减少疾病的发生。泥底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93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