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代表性动物是什么
一,长江江豚
江豚俗称江猪,是我国长江独有的鲸豚类动物,在长江主干道中曾经非常常见,如今,江豚属于国家准一级保护动物,栖息于长江干流以及鄱阳湖、洞庭湖中。江豚喜欢追逐波浪,所以经常有江猪逐浪的描述,但是,这也对江豚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因为航运船只在行进中会掀起波浪,引起江豚的追逐,很容易被螺旋桨伤害。和白鱀豚一样,江豚也主要依靠声呐回声定位,轮船螺旋桨的声音会误导江豚,最终导致被螺旋桨绞死或者绞伤。
二、扬子鳄
扬子鳄有着2.3亿年左右的历史,也是长江中仅次于白鲟的古老生物,是地球上生活在最北边的鳄鱼,有冬眠的习惯来避开寒冷的季节。是我国长江中特有的爬行动物,因为长江也被叫做扬子江,所以被命名为扬子鳄。是世界上现存的23种鳄类中最濒危的物种之一,也是我国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目前国内已经建立了多个扬子鳄保护和繁育基地,人工饲养环境下的扬子鳄数量已经达到了两万多只,目前已经成功野化的扬子鳄数量大约在两百多只,与华南虎一样,缺乏合适的野生环境是扬子鳄野化的最大困难。
三、中国大鲵
也叫娃娃鱼,是我国特有的物种,是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曾经广泛分布在长江、黄河、珠江等流域的省份,1988年,中国大鲵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95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1998年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列为极危(CR)物种;2016年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
由于长期的捕捉,野生的娃娃鱼已经很少见,大多是人工养殖的,娃娃鱼主要生活在水质比较清澈的河流中,在浅滩区域捕食,以螃蟹、鱼虾为食物,是淡水中凶猛的捕食者,最大可以长到2米多,叫声奇特,如同小孩子的哭声。
四、胭脂鱼
有着亚洲美人鱼之称,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生活在长江水系中,又名黄排、血排、粉排、火烧鳊、木叶盘、红鱼、紫鳊、燕雀鱼、火排、中国帆鳍吸鱼等。胭脂鱼生长速度很缓慢,一般可以活25年左右,最大能长到一米多,重达30公斤。在浅滩处产卵孵化,在深水处越冬。
五、长薄鳅
俗名薄花鳅、红沙鳅钻等,生活于长江的中上游,在水流较急的河滩、溪涧中生活,以小型鱼虾为食物,是肉食性鱼类。
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和《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中均被列为易危等级。
六、长江鱼王--中华鲟
中华鲟,也叫做:鲟鱼、鳇鲟、黄鲟、潭龙、 鳇鱼、鲟鲨、腊子、大腊子等。是我国长江中最重要的鱼类之一,被称为长江鱼王。四川渔民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谚语,腊子即指中华鲟,中华鲟生长速度快,一般成熟雄鱼重80市斤以上,雌鱼重240市斤以上。
中华鲟捕食昆虫幼虫、软体动物,寡毛类和鱼类等食物,是典型的海河洄游性鱼类,每年夏秋,在大海里长大成年的中华鲟齐聚长江口,耗时一年时间,逆江而上3000多公里,在水流湍急的金沙江一带产卵繁育后代。
上世纪70年代,长江流域中华鲟数量超过1万条。上世纪80年代下降到2176条。2000年下降到363条。2010年下降到57条。
目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现在将中华鲟列为极度濒危物种,
七、长江鲟
长江鲟也叫做达氏鲟,俗称“沙腊子”。是我国长江流域特有的一种淡水定居性鱼类,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重要程度堪比水中大熊猫。长江鲟的生存年月超过1.5亿年,主要分布在金沙江下游和长江上游区域,个体比较大,有记录以来的最大个体长一米半,重达50公斤。
曾经渔长江鲟也作为一种经济型鱼类被捕捞,但在最近几十年产量大幅下降,目前已经濒危。
白暨豚、长江白鲟、中华鲟、长江鲟和江豚等等,这些长江中的著名野生动物,只有我们更加了解它们,才会意识到保护它们的重要性,维护长江生态,保护水生鱼类,是所有长江流域居民共同的责任。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 气体(N、DO)在水中溶解数量超过该气体在中溶解度的现象, 称为气体过饱和。
在养殖场, 人们发现一种奇怪的病鱼, 这种鱼外观健康, 但鱼体失去平衡, 时而在水面狂游, 时而停止不动,眼球突出, 鳍部和侧线都有气泡, 头部, 眼周围结缔组织和皮下肌肉组织气肿, 鳃和血管都有气泡(气栓), 气栓阻塞血液循环,导致鱼死亡。 因当时查不出病因, 只好以这种病特殊症状为名, 称“ 气泡病”或“ 气栓病” ,后来许多研究者证实, 这种病起因于水中溶解气体过饱和。
血液气体亦呈过饱和态
1、当鱼生活在气体过饱和水中时, 高浓度气体经鳃扩散进人血液, 直至体内外气体达到平衡, 此时血液气体亦呈过饱和态;
2、当鱼从深水游至浅水, 由于静水压力解除, 鱼体内气体亦过饱和。
鱼对内环境气体过饱和极其敏感, 受刺激后兴奋不已, 不停地游动, 运动使呼吸频率加快、循环加速, 体温上升或血压下降, 血液过饱和度加重与此同时, 一部分溶解气体游离出来形成气泡, 这样才能降低血液过饱和度, 才能维持体内外气体平衡。
气泡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
是水或血液中总气体压力必须高于环境大气压所谓总气体压力是指水或血液中各单项气体分压之和扣除静水压力补偿之后的剩余压力。水深每增加1米, 水溶解气体能力增加10%, 鱼也相应获得10%静水压力补偿, 只有当总气体压力大于1.10大气压或者说总气体压力扣除1米静水压力的剩余压力仍大于周围大气压, 气体才呈过饱和态, 才有可能形成气泡。
气泡形成必要条件之二
是水或血液中必须存在气核。 实验证实, 缺乏气核, 即使总气体压力再高也不能形成气泡。
气体过饱和对鱼类等水生生物的危害
1、急性致死
血管中的气泡阻碍血液流动, 鱼因此缺氧窒息死亡, 故气泡又名气栓。组织和器官中的气泡使其肿大, 挤压变形, 损伤出血, 甚至坏死。
在某大坝河道中张网捕捞鱼苗, 对捕集鱼苗,按鱼苗气泡病判断标准检验:
1、 肠管有气泡
?2、膘膨大呈球状
3、运动状态失常
从表中可知, 气泡病发病率与气体过饱和度密切相关, 着饱和度升高, 发病率上升。
设置网箱, 投放幼链鱼, 进行小时活水笼养试验 有关试验条件及结果列在表。
发现鱼体丰满无伤痕, 头部和皮下气肿, 眼球突出、 充血, 内有气泡, 鳍有气抱, 气泡发生率顺序是:腹鳍和胸鳍>尾鳍>臀鳍和背鳍,尾鳍基部鳍条间密集气泡、呈放射状排列, 肠道气泡连绵不断,约5-10毫米大小, 心脏和静脉血窦有时完全为气泡占据、不见血液, 鳃动脉气泡使鳃丝受挤压而变形。
试验表明在高于 130% 的 TDG 过饱和水体中,长薄鳅有剧烈的不良反应;在 TDG 低饱和度水体对长薄鳅有慢性伤害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虾在早上最容易出现缺氧死亡 ,而患气泡病的对虾则是在下午和傍晚出现游塘和死亡 。
2、慢性中毒
鱼类等水生生物长时间停留在非致死性气体过饱和水中(总气体饱和度<110%)亦能患气泡病, 但病变过程长, 受害更为严重,鱼的感觉器官, 如眼球突出、气肿、 出血、 因而失明, 侧线鳞片被无数小气泡覆盖, 使鱼对外界刺激反应能力降低或完全丧失、 不能避开天敌和障碍物, 易为捕食者捕食, 同时亦难觅食。鱼体因气泡和气肿, 浮 力增大、 漂浮 水面, 而表面恰恰是过饱和度最高的水层。 受害更加严重,组织和器官因气肿损伤出血、甚至坏死,体表出血和坏死部位易感染细菌和霉菌, 使鱼大量死亡。有人估计, 非致死性气体过饱和使鱼发生慢性中毒, 死亡率常常高于急性死亡率, 经济损失更 大。
处理方法
1、用食盐
气泡病是一种由 TDG 过饱和水体在环境( 如压强,温度等) 的改变下发生的鱼类栓塞疾病。食盐( NaCl) 经常在水产养殖中使用,有消毒、辅助药物治疗等作用。
在 NaCl 浓度为 10 g /m3 的水体中,小鲫鱼鱼苗的半致死时间较清水中的半致死时间延长,在 NaCl 浓度为50 g /m3 的水体中,大鲫鱼鱼苗的半致死时间较清水中的半致死时间延长,非常明显。
所以当有气体过饱和时,10-50g /m3NaCl可以缓解死亡率。实际养殖过程中20-30斤盐效果显著。
2、处理过多的藻类
养殖水体中多数情况是过多的藻类引发的溶解氧过饱和,通过换水、杀藻、遮光等措施降低植物光合作用。
3、曝气
开增氧机使水体中过饱和气体逸散到空气中。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98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