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黄果怎么养
蛋黄果喜温暖多湿气候,年均温24-27.5℃适宜。能耐短期高温及寒冷,40℃或1-2℃短时间植株不致受害。花期阴雨高温严重落花,果熟期忌低温,冬季低温果实变硬,颇能耐旱,对土壤适应性强,以沙壤土生长最好。
蛋黄果的栽培技术
园地选择
大桃形、小桃形蛋黄果可在阳光充足,土层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排灌方便,较平坦的地方种植。而土层厚但土壤贫瘠,水源不足的地方,宜种球形,纺锤形蛋黄果。
建园定植
植穴准备
平缓地种植的株行距3m×4m,植穴100cm× 80cm×60cm;坡地种植的株行距4m×4m,植穴100cm ×100cm×60cm。植穴用绿肥,土杂肥分层压绿,定 植时再混入厩肥50-l00kg,过磷酸钙0.5kg/穴。
定植
一般在种苗新梢老熟后或抽新梢前3-6月定植。 种苗宜带土移栽,避免损伤根系。如不能带土,起苗 后应剪平较粗的受伤根,用ABT生根粉配制药液浸 根,再蘸黄泥浆,然后用湿稻草和薄膜搁扎,运至大 田。带土或不带土移栽,起苗前都应剪去部分嫩枝, 嫩叶。定植前将植穴泡水后,带水栽培,覆土盖草。定植后要防止摇动伤根,保持土壤湿润。
肥水管理
幼树
定植后一个月按薄施勤施的原则进行施肥,每月 施肥一次,每次株施尿素20g,磷酸二氢钾10g;9 月 至次年2 月,每2个月施肥一次,每次株施尿素20g,磷酸二氢钾10g。第2 年3-8 月每月施尿素30g,磷 酸二氢钾15g;9 月至次年2月,每2 个月施肥一次,每次株施尿素30g,磷酸二氢钾20g。第3 年多数幼树 开始开花挂果,此时要摘花,加大氮肥施用量,促使 幼树营养生长。第3 年每月株施尿素50g,钾肥15g;9 月至次年2 月,每2 个月施肥一次,株施尿素50g, 钾肥20g。蛋黄果第4 年开始投产。整个幼树期注意 灌溉,以保证正常的生长。
成年树
蛋黄果定植4-5 年后进入丰产期。第一次花前 及3 月底施促花肥,株施尿素100g,硫酸钾100g,过 磷酸钙50g,硼砂5 清粪水50kg,以及少量微量元 素,按环状浅沟施入,施肥量占全年的25%。7 月初 施牡果肥,株施尿素100g,硫酸钾150g 过磷酸钙 150g,油枯5kg,清粪水50kg,按放射状浅沟施入,施 肥量占全年的50%。蛋黄果周年结果,但l0 月中旬 和2 月中旬是两次采果高峰期。2 月中旬成熟果占全 年的85%,果实品质最好,因此施采果肥要在2 月中, 下旬进行,在冠幅垂线下挖沟,株施厩肥50kg,生石 灰0。5kg,同时结合喷施叶面肥。在壮果期要保证水分 的供给,花前适当控水以促进花芽分化,果实成熟后 应控水以防止裂果。
土壤管理
用生草覆盖法可防止杂草生长,同时增加土壤湿度,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覆盖材料以铺地木兰最 好。同时要根据幼树的生长状况有计划的扩穴改土。 树盘内采用轻耕法去除杂草,树盘外用生草法覆 盖以减少杂草生长。
整形修剪及保花保果
幼树
为使幼树提早结果,幼树前3 年应以营养生长为主,培养良好的树体结构。树冠采用自然的半圆头形,进入丰产期,耍少疏多留,轻截多放。植后第3 年,蛋 黄果出现花芽分化,要抹去全部花芽,保证营养生长。4 年生树,在夏季短截树冠中上部枝梢,控制树冠的 结果产量在5kg/株以内。每次修剪后立即全面喷施 l-2度石硫合剂,冠内,冠外,树干喷布均匀。之后产量逐渐增加,8 年正式进入盛产期。
成年树
采果后修剪
在保持良好的树体结构基础上,采果后进行一次大的修剪,对结果母枝进行轮换更新,在主枝和副主枝上培养健壮结果母枝群。副主枝的结果数占总结果数的80%。同时剪除枯枝,纤弱枝,病 虫枝,荫蔽枝,徒长枝,回缩交叉枝,落地枝等。地 势较平坦地区要疏通树冠行问,行问距保持在60- 90cm,确保果园通风透光。修剪后对树冠全面喷施 l-2度石硫合剂。
花蕾期管理
4-6月现蕾后至盛花期,根据新梢 数量,花量和树势等确定控梢,控花量,具体分为三 类:第一类,树势强壮,花多,新梢少,则以控花为主,剪除树冠内过多,过密,过弱的带花枝或枝组;第二类,树势中等,花量,结果枝数量适中,则以控 梢为主,剪除树冠外同果柄枝和树冠中上部50%的新 梢,抹除旺长夏梢;第三类,树势中等,花量少,新梢多,则完全以控梢为主,要反复剪除树冠内外夏梢, 直至盛花期,新叶不超过老叶的40%。
保果
及时喷施保果剂,2,4 一D5-10mg/L,赤 霉素5—10mg/L 或20-40mg/L 等植物生长调节剂。 疏果:在两次生理落果后的12 周(蛋黄果座果 第6 周第二次生理落果,落果率较低,为总落果的 0.3%),及时疏除病虫果,畸形果,过密过多的小果, 落地果以及顶果。依品种,树势决定疏果量,但每花序最多留2-3个果。
蛋黄果的病害防治
蛋黄果病虫害发生少。常见虫害有金龟子、白蚁以及少量的介壳虫。
套袋蛋黄果套袋可以防止日灼,减少病虫为害, 特别是防止鸟类啄食。用双层透气纸袋进行果实套袋,套袋前喷一次杀菌剂,选择晴天进行,效果较好。
金龟子
金龟子主要在春梢至夏梢期问危 害嫩叶、嫩梢,可用l500 倍乐果防治,或利用成虫趋光性,在果园边缘用黑光灯诱杀。
白蚁
白蚂蚁主要危害老树根茎,可用48%乐斯本1000-1500倍液防治。
介壳虫
对于少量的介壳虫可用40%速朴杀100-500倍液喷杀,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煤烟病
在花果上有煤烟病,初期用 0.1:1:100 波尔多液或灭菌丹400倍液喷雾,可抑制本病传播。
近年来,我国蛋鸭饲养业得到迅猛发展,养鸭规模不断扩大,从传统的一家一户饲养,逐渐过渡到养鸭专业村、养鸭生产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加养鸭户或者大型的养鸭企业集团。在养鸭数量和区域不断扩大的今天,蛋鸭科学饲养与主要疾病防治技术已成为养鸭场户关注的焦点。为此,特将生产实践中成功的经验总结如下:
1科学饲养管理
1.1小鸭的饲养管理
选择恰当的育雏期,一般在4月底5月初育成"早春鸭"最好,也可在6月间养"晚春鸭",或在8月间养"秋鸭"。
1.1.1适时开食小鸭出壳后的第2天,有1/3的小鸭表现觅食状态,这时可喂食。多用雏鸭全价配合饲料直接饲喂,也可用小米焖成硬饭,加10%的葡萄糖水,再加10%的青菜拌饭。
1.1.2注意放水先开水、后开食是养鸭的特点。喂食前先用鸭篮放水,晴天13℃~15℃,可直接在冷水中放水,约5分钟左右;如遇雨天或天气寒冷时,可在室内木盆内放水。1~2周龄内,每天放水在喂食后的15分钟左右进行。
1.1.3及时补喂动物性饲料小鸭饲养到第3天后,自配料者应按10%~20%的比例投喂动物性饲料(如螺、虾、蚯蚓、小鱼等,或用5%的鱼粉拌料投喂),以促进小鸭的生长发育。
1.1.4补喂青料从第3天起,自配料者在饲料中加入10%~20%切碎的青饲料,或投入水面让其自由采食,如青菜叶子、水草、浮萍等。
1.2青年鸭的管理
适当加强运动,促进骨骼和肌肉发育,以防止过肥。每天要定时赶鸭在舍内做转圈运动,每次5~10分钟,每天2~4次。饲养人员要多与鸭群接触,以增强鸭子的胆量,从而防止惊群。
1.3开产前后产蛋鸭的饲养
蛋鸭大都在150日龄开产,200日龄达到产蛋高峰。这个时期饲养管理的目标是尽快把产蛋率推向高峰。从营养方面应根据产蛋率上升的趋势不断提高饲料质量,增加日粮的营养浓度和适当增加饲喂餐数,增加采食量,以满足鸭产蛋的营养需要。日平均光照不能少于14小时,光照应从短到长逐渐增加,直至每昼夜达到16小时。本阶段饲养管理是否恰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观察:一看蛋重的增加趋势,若增重势头快,说明养得好;二看产蛋率上升的趋势,最迟到200日龄时,产蛋率应达到90%左右;三看体重变化,体重若维持在开产时的体重,说明饲养管理得当。
1.4产蛋后期的饲养管理
到产蛋后期产蛋高峰已难以继续保持,但对于高产品种来说,如果饲养管理得当,仍可维持80%左右的产蛋率。要达到这样的水平,后期饲养管理工作必须认真做好。其饲养管理要点是:①根据体重和产蛋率确定饲料的质量和喂料量,决不可盲目增减饲料。②保持光照。每天保持16小时光照,不能减少。③管理得当。要多放少关,促进运动。④观察蛋壳质量和蛋重的变化。若出现蛋壳质量下降、蛋重减轻,需要增补鱼肝油和无机盐添加剂。
1.5产蛋鸭夏季的饲养管理
一是增强屋顶的隔热效果,即在石棉瓦屋顶上铺草秸,可使屋顶内面温度降低2℃~4℃;二是运动场遮荫,即种植荫浓的阔叶速生乔木在夏天给鸭群提供良好的乘凉休息场所;三是降低鸭舍内相对湿度,即控制饮水器、水槽的漏洒现象,鸭洗浴后等羽毛晾干后再让回舍,及时排出运动场里的积水、更换潮湿垫料和加强通风等;四是加强垫料管理,春末或夏初将舍内积存的垫料彻底清理后,用刨花或锯末、细沙铺垫;五是搞好舍内通风,即加大通风量或提高舍内气流速度;六是准备温度较低的充足饮用水,及时洗涮水盆水槽,并定期对饮水进行消毒;七是搞好鸭的洗浴管理,注意更新池水和定期对池水进行消毒处理;八是当舍温超过33℃时,前半夜让鸭在有灯光的运动场休息纳凉,房舍供鸭出入的小门要畅开,让鸭群在夜间12点钟后回舍产蛋;九是每次拌料量不宜过多,喂饲后使鸭群能在30~40分钟内将饲料吃完为宜。每次加料前将料盆内的旧料清出,并用蘸有消毒液的抹布擦拭消聋料盆内壁;十是适当提高饲料营养浓度,尤其是磷及维生素的含量。为防治鸭群部分脱毛或折断羽毛,应在饲料中连续添加1周1%~2%炒熟的菜籽或芝麻,中午前后在运动场阴凉处放置一些青绿饲料让鸭自食;十一是在饲料中适当添加维生素C、碳酸氢钠等抗热应激添加剂。
1.6产蛋鸭秋冬季的饲养管理
9、10月份,是蛋鸭饲养的关键时期,此期既能保持80%以上的产蛋率,也有急剧下降的危险。要求补充人工光照,保持每天光照时间达到16小时。克服气候变化的影响,特别在冷空气到来前要做好准备,尽量使舍内的小气候变化幅度不要太大。适当增加营养,补充动物性蛋白质饲料。对鸭群要进行一次挑选,把已经停止产蛋的鸭分出来,或提前淘汰,或强制换羽。
1.7冬季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提高饲料中代谢能的水平,达到每千克2900千卡~3000千卡,粗蛋白质为20%~22%。青饲料或蛋用多维要保证正常供给。鸭舍周围用防寒草帘围严,防止贼风。冬季期间,垫料只加不换,并保持干燥,以有利于提高舍温。早上迟放鸭,傍晚早关鸭,平常少下水,上午、下午气温高时各下水一次,每次10分钟。人工补充光照,每日光照时间保持16小时。
提高单位面积的饲养密度,每平方米8~9羽为宜。鸭群最好饮喂温水。
1.8蛋鸭群应搭养适量公鸭
母鸭体内的左侧有一个发达的卵巢,其功能是排卵造蛋,右侧还有一个很不发达的雄性腺。如果鸭群中有适量公鸭,则公鸭分泌的雄性荷尔蒙会抑制母鸭体内右侧雄性腺的发育,从而诱导母鸭卵巢多排卵、多产蛋。一般根据养鸭月的和群体的大小来决定搭养公鸭的比例。如果是种鸭群,为了保证种蛋有较高的受精率,公母鸭的比例应以5%~10%为宜。如果是以生产商品蛋为目的的鸭群,则公母鸭的比例可适当小些,如30~50只的蛋鸭群搭养一只公鸭即可;如果是300~500只的蛋鸭群,其公母鸭的比例也可以1%~2%为宜。在蛋鸭品种、日龄、数量、饲料及其他饲养管理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搭养公鸭的蛋鸭群比没有搭养公鸭的蛋鸭群产蛋率高5%左右。
2疾病综合防治
鸭病的防治,首先应从提高鸭的机体抗病力着手,其次,应采取可行的综合措施来避免或切断致病病原侵害机体,如消除或切断造成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的相互联系。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养、防、检、治"4个基本内容,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综合性防疫措施又可分为平时的预防措施和发生疫病时的扑灭措施两个方面。
2.1加强饲养管理,切断传染病流行环节
2.1.1选好雏鸭,精心育雏,适时开食和饮水养鸭的关键是选择优质健壮的鸭苗。精心育雏要做到:第1天饮5%糖水及3%维生素B水和0.1%氯霉素水,第2天饮0.02%高锰酸钾水,3~6日龄再饮5%糖水和3%维生素B水及0.2%四环素和红霉素水。适时饮水和开食时间应在出壳后24小时。开食过早,雏鸭身体软弱,采食能力差,收不到开食的效果;开食过迟,不能及时补充所需的养分,使雏鸭体内养分消耗过多,过分疲劳,降低了胃肠的消化吸收能力,即成为"老口"雏鸭,比较难养。
2.1.2执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不同日龄的鸭有不同易感或易发的疾病,如果一栋鸭舍内饲养着不同日龄的鸭,则日龄较大的患病鸭或已病愈的鸭可能带菌或带病毒,易传染给易感的小鸭,使疾病长期传播,造成经济损失。采用"全进全出"制则可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提高鸭的成活率。
2.1.3搞好卫生消毒、灭鼠和粪便处理工作这是防止传播疾病的重要措施。平时鸭舍进口处设消毒池,鸭舍或鸭棚内可用百毒杀或二氧化氯进行消毒,杀灭空气、鸭体表、网具、地面、墙壁等处的病原体。鼠类是多种疾病的宿主和传播者,养鸭场的鼠类已成为公害,因此应将消毒、灭鼠作为养鸭场或养鸭户的经常性工作。粪便要经发酵或做其他无害化处理。
2.1.4坚持自繁自养原则,防止由外场或外地引入病鸭许多鸭场都有过此类经验教训,如购入雏鸭而将鸭病毒性肝炎传入,购入种鸭而将鸭霍乱带人场内。因此,如果必须从外地或外场购入鸭时,一定要经兽医人员检疫,千万不要从发病场或发病群或刚刚病愈的鸭群引入。引入后应先隔离观察饲养,不要混群。隔离观察至少20天,经检查确认无任何传染病或寄生虫病时,方可入群。严禁将参加过展览及送往集市或屠宰场不合格的鸭子运回本场混入鸭群。鸭场应及时处理病鸭和死鸭,即深埋或焚烧或煮沸处理,严禁食用,尤其是要严禁饲养员或场内工作人员食用,以免扩散传染。
2.1.5定期预防接种对已有市售疫苗或本地区已有的鸭传染病要定期预防接种,如鸭瘟、鸭流感、鸭肝炎和鸭霍乱等,不要存在侥幸心理。
2.1.6防止与野生水禽直接或间接接触野生水禽也是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如鸭瘟、鸭球虫病、禽流感等)的宿主和传播者。由于户外饲养家鸭,残留的饲料和户外饲槽常可招引野生水禽光顾,而与家鸭发生密切的接触,污染饲料与水源,导致疾病传播。
2.1.7防止蛋媒疾病所谓蛋媒疾病是指感染母鸭通过受精蛋传给新孵出后代的疾病。有两种情况:一是病原体在蛋壳和壳膜形成前感染卵巢滤泡(卵巢传递),在蛋的形成过程中进入鸭蛋,而由鸭蛋内部携带,如沙门氏杆菌等;二是鸭蛋在产出时或产下后因环境卫生差,病原体污染蛋壳进入蛋内,如一般肠道菌,特别是沙门氏杆菌和大肠杆菌,在孵化过程中可能造成死胚,但多数污染的蛋经孵化后,形成弱雏或带菌雏。因此,预防蛋媒疾病是提高雏鸭成活率的重要措施。
2.2发生疾病时的扑灭措施
2.2.1及时发现疫情,并尽快确诊鸭群中出现传染病的早期症状多为精神沉郁,缩颈,喜卧,眼鼻有分泌物,减食或不食,产蛋量急剧下降。此时应迅速将可疑病鸭隔离观察,并将死亡鸭送往兽医部门检验,以便及早做出诊断,采取防治措施。早期诊断,能及时采取针对性强的有效治疗措施,把鸭场的损失降到最低。
2.2.2消除病原或切断传播途径①隔离病鸭,污染的场地和鸭舍进行紧急消毒。严禁无关人员串圈,以免传播扩散。②停止向病群引进或出售活鸭,确诊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处理。③病死鸭深埋或焚烧,粪便要发酵处理,垫草要焚烧或集中堆肥发酵。④根据确诊的疾病,选用专用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对病鸭进行合理的治疗。对慢性传染病鸭宜早淘汰。
2.3鸭场的消毒
消毒剂主要用于畜禽体表、排泄物、饲养设备、用具、手术器械等的消毒。养鸭场(户)只有搞好消毒,才能减少或消灭场内的病原微生物,才能有效地防止传染病的发生或流行。因此,养鸭场要重视消毒,制定实施一整套严密的消毒方案。
2.3.1消毒的方法一是物理学消毒,利用阳光照射、干燥、火焰焚烧、煮沸、紫外线照射等杀死病原微生物。二是生物学消毒,将粪便、垃圾、垫草等污物堆积,使其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热,杀死无芽孢的细菌、寄生虫卵等。三是化学消毒,这是目前使用较广泛、效果较好的消毒方法。具体方法是将消毒剂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液体后,针对不同对象采用诸如喷洒、熏蒸、浸泡、洗刷等手段进行消毒。
2.3.2常用的消毒剂来苏儿:5%的溶液可用于地面、墙壁、用具、粪便等消毒,2%的溶液可用于洗手或消毒皮肤,可杀灭一般细菌及病毒。生石灰:常配成10%~20%的生石灰水,趁热刷洗、喷洒,用于地面、墙壁、粪便等的消毒。百毒杀:可用于喷雾、浸泡和饮水消毒。喷雾消毒,常用于禽舍、周围环境、饲养用具、手术器械、孵化工具、畜禽体表。平时消毒,每10升水加50%的百毒杀3毫升;发病消毒,每10升水加百毒杀5~10毫升;洗刷浸泡消毒,每10升水加百毒杀3~5毫升;饮水消毒,每吨水中加百毒杀50~100毫升。
2.4鸭群的免疫和药物的使用在现代化集约化养鸭场,饲养数量大,相对密度较大,髓时都有可能受到传染病的威胁,为了防患于未然,在平时就要有计划地对健康鸭群进行免疫接种。搞好免疫接种是养鸭场兽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2.4.1主要传染病的免疫程序对鸭群来讲,目前需要接种疫苗的传染病主要有鸭瘟、鸭流感、鸭病毒性肝炎、鸭大肠杆菌病、鸭霍乱、鸭传染性浆膜炎。
鸭瘟的免疫程序:蛋鸭在20日龄进行首免,每只鸭经肌肉注射鸭瘟鸡胚化弱毒苗0.5毫升,2个月后加强免疫1次,60日龄以上鸭每只肌肉注射1毫升,免疫期为6个月。
鸭流感的免疫程序:1周龄以前,颈部皮下注射H5亚型禽流感油佐剂疫苗0.5ml,在育雏和育成阶段需进行多次免疫,鸭群经免疫后,每隔30天左右采集一定量血清样品检测其血凝效价,根据抗体效价决定再次免疫的时间和次数,蛋鸭和种鸭开产前要进行加强免疫,在产蛋高峰之后,可再行加强免疫。
鸭病毒性肝炎的免疫程序:①成年种鸭开产前皮下注射鸭肝炎鸡胚化弱毒苗2次,每次1毫升,间隔2周。利用这种免疫蛋孵出的雏鸭,一般可以度过易感期,免遭鸭肝炎的危害。②用鸭病毒性肝炎弱毒苗直接免疫雏鸭。对无母源抗体的雏鸭,应在1日龄做颈背部皮下免疫接种。
鸭传染性浆膜炎免疫程序:用鸭传染性浆膜炎油乳剂灭活苗经颈背部皮下接种8日龄雏鸭1毫升。
鸭霍乱免疫程序:禽霍乱731弱毒苗,接种2月龄以上的鸭群,免疫期可达3.5个月;禽霍乱氢氧化铝胶苗,用于2月龄以上的鸭群,每只鸭肌肉注射2毫升,间隔10天再注射1次,免疫期为3个月;禽霍乱油乳剂灭活苗,用于2月龄以上的鸭群,每只鸭皮下注射1毫升,免疫期为2个月。
鸭大肠杆菌病免疫程序:选用常见的大肠杆菌血清型菌株,制成多价大肠杆菌油乳剂灭活苗,接种1周龄雏鸭1毫升,或根据本场的发病史,在发病前2周接种疫苗1毫升,可较好地预防该病的发生。
2.4.2鸭群药物防治的注意事项①根据鸭群的不同疾病,选择药物的种类和使用方法。最好使用经药敏试验测定的敏感药物。②混饲和混水给药时,必须将药物和饲料充分混匀,或使药物完全溶于水中,以防引起药物中毒和药量不足。③要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要掌握抗生素和化学药物的适应症、剂量、疗程,还可将几种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交替使用。④注意预防残毒。鸭只在屠宰前15~20天不宜使用药物,以免肉中残留。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155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