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养蜈蚣∴一
1)箱养法
纤维板加1.5厘米厚的木板条钉成木箱,一般箱宽50厘米、长100厘米、高40厘米,箱口上配置一个铁纱或塑料纱箱盖,箱内贴上一层装食品用的塑料薄膜,保持内壁光滑。箱底放上5~15厘米厚的饲养土,每个木箱配20块瓦片,5片为叠放置箱内,瓦片要洗净并吸足水分。中间保留2厘米左右的空隙,供蜈蚣栖息,箱中间不放瓦片,这里既是蜈蚣的食堂又是它晚上活动的场所。这样的木箱每平方米可养200~300条中蜈蚣,或100~150条大蜈蚣。四周的纤维板也可用乙纶平织网片取代,围成一个形似蚊帐的笼子,这种笼子比较轻便,可以重叠起来成为立体笼,节省地方。
(2)缸养法
用玻璃缸或瓦缸,一般底面积为50厘米×40厘米,高约30~40厘米。太小的缸养不多,缸太大则不易搬动。缸底放层碎沙石,面上盖一层5~15厘米饲养土,土表堆叠瓦片,瓦片高度应低于缸口10~15厘米,缸口盖上铁纱网。少量饲养时可采用缸养,但缸养通风透气差,底部易于积水,蜈蚣容易得绿僵病,所以饲养时应控制饲养密度。另外应注意控制饲养土的湿度,当湿度超过20%时则应更换干的饲养土。
(3)池养法
①地点的选择养殖池的地点应选在向阳的坡地,要求既可以避免雨季积水,又可以避免冬季北风直吹,以保证有较温暖的小气候。
②养殖池为长方形,池面积的大小可根据情况。底部用砖砌,用水泥砂浆抹缝,砖底渗水能力强,要比水泥铺地好。围墙用砖砌成后,池内底填充一层“生土”。在土层表面的围墙内壁,用水泥抹平后镶嵌玻璃或张贴塑料薄膜。附加表面光滑的材料,防止蜈蚣逃散。养殖池内的“生土”,不含大量农家肥。防止老鼠侵入。有的养殖池,池内围墙四周设有一个宽15~20厘米的投食圈,并在投食圈的外围开设条宽12厘米、深1.5厘米的浅水沟,给蜈蚣提供取食饮水的地方。同时,设浅水沟也能防止蜈蚣逃跑。
③栖息床的构筑过去的办法只是在围墙内堆些土块,后来改用残砖碎瓦堆积在池内,作为蜈蚣的栖息床。最近才有用整砖砌成较正规的蜈蚣巢(栖息床),这是一个较大的改进。在个养池内构筑立式巢,可同时采用两种构造形式,一种是全卧砖式,一种是卧-立砖式,但据试验观察,蜈蚣夜间离巢外出活动的个体数量,两者总是有明显的差别,即从全卧砖巢出来的显然很多,而从卧-立砖巢出来的很少。据推测,这可能与两种巢的结构形式的利用面积不同有关。因为全卧砖巢的有效利用面积大,且平卧省力、安全,故居住者多,而卧立砖巢有效利用面积要小得多,纵向空间只可爬行,不宜居住,是居住者少的缘故。因此,构筑立式巢时,以采用全卧砖式为宜。因旧式巢要求的成本较高,为遮阳、挡雨和防鼠等需要一些附加设施。因此,又设计了一种成本较低、不用附加其他设施的新式巢。这种新式巢的横切面呈塔形,以砖和坯为材料,在结构上采用平卧砖式,外面用砖块(24厘米×12厘米×5厘米),内部用同等大小的土坯,可砌成不同大小和多层的立体巢。用砖砌成的外层不怕雨淋,狭窄的缝隙约1厘米,可供蜈蚣出入,又可防止鼠类侵入内部用土坯不仅成本低,而且隔热性好。在降温季节,蜈蚣可以由外向内,或由上向下移动,聚集在巢的底部。冬季来临时,还可以用稻草等铺盖在外面。越冬时,可在外面铺盖保温物。这种塔形巢可大可小,在户外大批养殖大一些为好。
1、蜈蚣主要生活在多石少土的低山地带,在气温回升后,冬眠苏醒,开始外出活动,喜欢居于阴湿的杂草丛中或乱石沟里,白天在阴凉的地带躲避炎热,在晚上出来活动,喜欢在阴暗潮湿的洞穴内生活。所以我们在人工养殖时,要根据它的生活习性,搭建一个类似的环境,可以在在养殖池栽树种草或放置一些瓦片,让其攀爬隐蔽。
2、蜈蚣是典型的肉食动物,它喜欢吃活体昆虫,如蝗虫、蟋蟀、蜻蜓等常见的昆虫,还喜欢吃蜂类、蝇类的卵,也吃蜘蛛、蚯蚓以及爬虫类的蛇、蛙、鸟类,食物极其广泛,在饥饿可已植物嫩叶嫩芽为食。在人工饲养时,一定要准备足够的食物,时期快速生长,一般在人工饲养选择用黄粉虫喂食,黄粉虫的繁殖极为快速,在养殖蜈蚣时可自行繁殖,降低养殖成本。
3、在做种时可选择捕捉野生的蜈蚣,选择选择健壮、无伤病的放养入池,不过要注意饲养密度,若是饲养密度过大,会造成其相互撕咬,造成自相残杀的现象。另外在它们在惊吓过度、饲料和饮水缺少的时候,也会发生互相残杀的现象。所以在饲养时一定要加强巡视,一旦发现饲料和饮水不足时要及时添喂,一般饲养没毒在每平米200-300条之间,随着蜈蚣的生长还要不断减少饲养密度。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182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