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大平二号蚯蚓一个月繁殖多少

大平二号蚯蚓每个月的繁殖数量与养殖技术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在适宜的养殖条件下,一条蚯蚓平均每月可产蛋**0.8个**。每个蛋孵化出的小蚯蚓数量大约为**5至7条**,经过两个月的饲养后,它们又可以产蛋繁殖。

大平二号蚯蚓一个月繁殖多少

因此,如果养殖技术得当,大平二号蚯蚓每个月的繁殖数量可以非常高。但是,具体的繁殖数量还需要考虑养殖环境、饲料质量、气候条件等因素。如果您正在考虑养殖大平二号蚯蚓,建议您在当地寻求专业的养殖指导和经验。

仅供参考~~~~~

目前已知地球上有蚯蚓2500余种,在我国分布的有160余种。但适合人工养殖较有经济价值的蚯蚓品种不多。我们要根据自己养蚯蚓的目的来选择蚯蚓品种。如环毛类蚯蚓,是人工养殖较普遍的一类,在我国分布的有十几种。适合人工养殖的有如下几种。

1、威廉环毛蚓。一般长90-250毫米,宽5-10毫米,背面青黄、灰绿或灰青色,背中线青灰色,环带14-16节。目前在江苏、上海一带养殖较多,在自然界中常栖于树林草地较深土层和村庄周围肥土中。

2、湖北环毛蚓。体细长,有70-220毫米长,宽3-6毫米,体节110-1338节,全身草绿色,背中线紫绿或深绿色,常见一红色的背血管。腹面灰色,尾部体腔液中常有宝蓝色莹光。环带3节,乳黄或棕**,是繁殖率较高和适应性较广的品种,常栖于湿度较大的沟渠近水处和山沟阴湿处,较耐低温,秋后可在落水的绿肥田中放养。

3、参环毛蚓。个体较大,长120-400毫米,宽6-12毫米,背面紫灰,后部颜色较深,刚毛圈稍白,为中药材常用蚯蚓,分布于湖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较难定居,在优质土壤的草地和灌溉条件较好的果园和苗圃中养较好。

4、白颈环毛蚓。长80-150毫米,宽2.5-5毫米,背色中灰色或栗色,后部淡绿色。环带3节(位于第14-16节),腹面无刚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一带,具有分布较广、定居性较好的特点,宜在菜地、红薯等作物地里养殖。

5、爱胜属蚯蚓。本属近20种,在欧洲、北美分布较广,在我国各省区都有发现。目前世界上养殖最普遍的就是本属的赤子爱胜蚓和红色爱胜蚓。

6、赤子爱胜蚓。长60-130毫米,宽3-5毫米,成熟体重0.4-1.2克,全身80-110个环节,环节带位于第25-33节。背孔自4、5节开始,背面及侧面橙红或栗红色,节间沟无色,外观有明显条纹,尾部两侧姜**,愈老愈深,体扁而尾略成鹰嘴钩,喜在厩肥、烂草堆、污泥、垃圾场生活,具有趋肥性强、繁殖率高、定居性好、肉质肥厚及营养价值高等优点。天津市宁河县土产公司仓库后院的天津市宁河县蚯蚓购销养殖总场贾立明养殖的是从日本引进的“太平二号”赤子爱胜蚓蚯,在一般的养殖条件下年繁殖率可达1000倍,以重量计也可达100倍以上。

人工养殖蚯蚓产量除受品种、饲料、 养殖方式影响外, 与管理技术也有密切的关系。据研究发现, 同等养殖条件下,不同管理方式可使产量相差一倍之多。 蚯蚓养殖的管理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分期饲养

按蚯蚓个体的发育阶段而给予不同的养殖管理是人工养殖能否取得高产的关键。 传统的“几世同堂”混养法由于在采收利用上无法分别大小采收, 超过最佳收获期的成蚓来不及采收,则白白浪费饲料和养殖设备; 未到最佳收获期的幼蚓又因采收了降低产量, 人工分拣又徒然增加劳动强度。所以人工养殖时, 须建立专门的种蚓池与生产蚓池。

2、薄饲勤除

成蚓每月投料两次,除蚓粪、取蚓茧或倒翻饲育床3~4次, 每次给料厚度为15~20厘米,始终保持饲料新鲜透气,创造蚯蚓最佳生态环境。

3、适时采收

以往的资料推荐年收获3~5次, 但在生产中发现在饲料充足情况下,利用蚯蚓生长繁殖的优势期(性成熟前后,以蚓体出现环带为标志)实行短期(一般以一月为宜)高密度养殖,而又增加采收次数, 及时调节和降低种群密度, 保持生长量和采收量的动态平衡, 是夺取蚯蚓高产的关键。

4、轮换更新

通过种蚓的不断更新和养殖床的周期轮换, 不仅保证了种群的旺盛, 而且也避免了在同一床位长期养殖同一蚓群而造成的种群自然衰退。种蚓宜每3~4 月更新一次。

5、养殖管理

蚯蚓养殖分种蚓、蚓茧孵化,前期幼蚓、 后期幼蚓和成蚓等几个时期。不同时期的管理要求如下:

种蚓的管理:养殖密度宜控制在2~2.5公斤/平方米或1~1.5万条/平方米,每隔6~7天清除蚓粪一次,采收的蚓茧投入孵化床保湿孵化,同时翻倒种蚓床,用侧投法补料,以改善饲育床生态条件,以利繁殖。

孵化床的管理:孵化基厚度以10~15厘米为宜, 孵化基要保持碎细和湿润,每平方米可孵蚓茧5~6 万个,孵化基每日用铁叉松动1~2次,以利通气与幼蚓成活率。

前期幼蚓管理:待孵化基大部分粪化时, 要及时除粪,用下投法补料,并及时扩床以降低幼蚓密度。 饲料中可适量添加一些腐烂水果,由少到多,逐渐加大用量,最高不可超过3公斤/平方米。

后期幼蚓和成蚓管理:后期幼蚓生长迅速, 要增加除粪补料次数,用下投法补料并及时扩床养殖。 当性成熟和进入繁殖期后,要发挥蚯蚓生产和产茧优势, 不失时机地降低养殖密度或采收利用,或取代旧的蚓种。

6、养殖密度的控制

蚯蚓养殖最佳密度以2.8~3.1公斤/平方米或2~2.1万条/平方米, 在此范围内,投种少,产量高。前期幼蚓养殖密度可在2.5公斤/平方米或3万条/ 平方米; 后期幼蚓至成蚓可逐渐降至2万条/平方米左右。 进行密度控制的核心是轮换更新和扩床养殖,将种蚓床、孵化床、 前期幼蚓床、后期幼蚓床按1∶1∶2∶4的面积比建造, 则很容易达到对密度的控制。

实践证明,人为调节和控制种群密度, 充分利用幼蚓生长优势和养殖床位,实行适当的高密度养殖与适时扩床;采用薄饲, 勤除与增采收利用次数是蚯蚓人工养殖中夺取稳产的一条有效途径。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190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