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苏州大学院校代码

苏州大学的院校代码是10271。

苏州大学院校代码

1.院校代码定义

院校代码是在国家教育部门下,标记和管理高等教育各类学校的独立数字代码。每个院校都有唯一的一个代码,用于识别不同院校,避免混淆。

2.苏州大学简介

苏州大学始建于1900年,前身为东吴大学,是一所省属公立综合性大学,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新区。学校占地面积2780亩,拥有28个学院和1个科研院所,开设了82个本科专业和1个本科领域,涵盖了文、史、哲、理、工、农、医、管、法、教育等10个学科门类。

3.院校代码的作用

院校代码是对高等教育机构管理的一个重要参考值,它是国家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数据管理的基础。在教育管理中,院校代码常被用来标识学校信息,如录取结果、证书签发、学历认证等方面。

4.常见的院校代码规则

院校代码一般由8位数字组成,其中前两位表示学校所在省市,第三位表示学校类别,第四位到第六位代表学校,剩下的两位用于区分不同校区或分支。如苏州大学的代码10271,其中10为江苏省代码,27为高等教育学校代码,1代表本科层次。

5.院校代码的命名规则

除了常见的8位数字代码外,还有一些学校将自己的简称或英文名称缩写作为院校代码,并在中括号内加上全称译名。比如北京大学的院校代码为[10044]PKU,其中10044为北京市代码。

6.如何查询院校代码

如果需要查询某一高校的院校代码,可以到教育部官网、教育部考试中心官网、高校招生信息网等网站进行查询。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搜索“高校名称+院校代码”,很快就能找到相关信息。

7.院校代码的重要性

院校代码对于高校在国内外的各种评优、国际化交流、国内外合作办学和学术研究等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对于个人申请留学、工作等方面,正确识别和填写院校代码也非常关键,否则会影响到申请结果。

8.结语

以上就是有关“苏州大学院校代码”的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对于高校相关的标识码信息,我们应该认真了解和掌握,以便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使用。总结:院校代码是国家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数据管理的基础,苏州大学的院校代码为10271。

苏州大学的学校简介

坐落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并以城市之名命名的苏州大学,是家喻户晓的一所院校。

办学传统

论起苏州大学的办学传统,可谓是历史悠久。东吴大学其名谁人不知,这所院校建立于1900年,是我国第一所以现代大学学科体制办学的院校,可谓开了现代高等教育的先河。

有很多名人都是出自该校,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谈家桢、武侠小说家金庸、我国著名作家杨绛等等,都曾在东吴大学求学。而东吴大学,就是苏州大学的前身。

学校实力

苏州大学有着如此优良的传承底蕴,其实力自然是不会差。这所院校是教育部与江苏省政府合建的院校,位居“211工程”、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之列。该校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涉及之广令人惊叹。

师资力量

这所院校的师资力量十分强劲,教师团队之中共有8位两院院士,7位发达国家院士。能够成为两院院士必然是其所专领域之凤毛麟角,放眼全国也只有一千多人。能够拥有这么多的院士作为教师,这样的阵容谁看了不说一声强?

科研水平

该校的科研水平也是十分值得一提。全年授权知识产权1390项,全年授权知识产权1390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681项、国际专利授权29项,实现知识产权转让和许可使用210件,这样的累累硕果,都是苏州大学科研实力的证明。

优势专业

学校确实强,但是要进入学校学习,具体还是得看专业。这样优秀的院校,有什么样的优势专业呢?

软件工程专业就很不错。该专业有着学科优势,其所依托的软件工程学科在第四次一级学科评估之中被评为A类学科。苏州大学的软件工程专业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及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该专业本身就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再辅以学校如此强的专业实力,未来大好。

法学专业亦是可圈可点。苏州大学的法学专业源自东吴大学法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国内近代法学大师之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物或在此执教,或在此求学。该专业颇具实力,在全国位居前列。其所在学院教室设备一流,并设有中式、西式模拟法庭、国际学术会议厅等,有着极佳的教学环境。

纺织工程专业也是很好的选择。苏州大学纺织工程专业所在的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3年著名民主人士史量才先生在上海创建的“私立女子蚕业学堂”,办学底蕴深厚,驰名海内外。该专业就业前景相当可观,可在中外企业、科研单位等从事相关领域工作。

苏州大学是一所十分值得就读的院校,其优势专业还有很多。如果你对这所院校有兴趣的话,不妨考虑报考哦!

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国家“211 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列高校,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苏州大学前身是SoochowUniversity(东吴大学,1900 年办),开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融中西文化之善华,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东吴大学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最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也是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

1952年中国大陆院系调整,由东吴大学之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之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

1982年,学校更复名苏州大学(SoochowUniversity)。其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 年)、苏州丝工学院(1997 年)和苏州医学院(2000 年)等相继并入苏州大学。从民国时期的群星璀璨,到共和国时代的开拓创新:从师范教育的文脉坚守,到综合性大学的战略转型与回归:从多校合并的跨越发展,到争创流的重塑辉煌,苏州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苏大人始终秉承“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之校训,坚守学术至上、学以致用,倡导自由开放、包容并蓄、追求卓越,坚持博学笃行、止于至善,致力于培育兼具“自由之精神、卓越之能力、独立之人格、社会之责任”的模范公民,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为社会输送了 50 多万名各类专业人才,包括许德、周谷城、费孝通、雷洁琼、孙起孟、赵朴初、钱伟长、董寅初、李政道、倪征日奥(y)、郑辟疆、杨铁棵、查良铺(金庸)等一大批精英栋梁和社会名流:谈家桢、陈子元、郁铭芳、宋大祥、詹启敏、芮筱亭等近50 位两院院士,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苏州大学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

学校设有 30 个学院(部)拥有全日制本科生 27734 人,硕士生 13871 人,博士生 4202 人,留学生 3271 人。学校现设 132 个本科专业,50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4 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8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 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0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现有1个国家一流学科,4 个国家重点学科,20 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9个“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

截至目前,学校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工程学、药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免疫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共 14 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化学、材料科学 2个学科进入前 1%。

学校现有 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 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 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 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

1 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 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 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 个国家级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1 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 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

1 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 个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4 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3 个省部级哲社重点研究基地,30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0 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5 个省部级工程中心。

全校现有教职工 5531 人,专任教师 3241 人,其中包括1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 位两院院士,5 位发达国家院士,29 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8 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位“万人计划”杰出人才,10 位“万人计划”科技新领军人才,

3 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6位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等各类国家级人才230 多人次,一支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已初步形成。

苏州大学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具备责任感、创新性、应用性和国际性的卓越型人才为定位,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

积极深化人才培养系统化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纳米科学技术学院被列为全国首批 17 所国家试点学院之一,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特区。

学校设立了3 个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其中敬文书院定位于专业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唐文治书院在“第一课堂”开展博雅教育,紫卿书院致力于打造“新工科”拔尖创新人老身已试验场。2018 年,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5 项,获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10 门,位列全国高校第 11 位。

2019 年,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14 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4 个近年来,苏大学子每年获得国家级奖项 200 余人次,在全国“挑战杯”、奥运会等国内外各类大赛中屡屡折桂,2018 年一位硕士生作为第一作者在《Nature》上发表论文。

学校实施“顶天立地”科技创新战略,科研创新工作取得累累硕果。人文社科领域,2019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 47 项,其中重大项目 5 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重大研究专项项目立项数均位列全国首位;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数位列全省首位;

东吴智库入选“中国核心智库”和“中国高校百强智库”近 5 年在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位列全国第 23 位自然科学领域,2019 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 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5 项、青年科学奖 1项: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8 项,资助项目数连续八年保持全国前 20 位;

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 4 项、课题 10 项,获批国防重大项目1 项;全年发表三大检索论文 4400 篇,其中SCIE 收录 2684 篇,位列全国高校第 24 位;学校在自然指数(Nature Index)综合排名位列全球高校第49 位、全国高校第11 位;

19 人次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位列全国高校第 5 位;全年授权知识产权 1085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 508 项、国际专利授权 19 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1 项,实现知识产权转让和许可使用 176 项。截至 2020 年 2月,学校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登记生效的专利转让累计 702 项,位列全国高校第十位。

学校按照“以国际知名带动国内一流”的发展思路,全面深入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学校先后与 30 多个国家、地区的 200 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学校每年招收来自80 余个国家或地区的留学生 3000 多人次。

2007 年起学校与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合作建立波特兰州立大学孔子学院:2010 年,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 20+20 合作计划”,援建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2011 年,在老挝成功创办中国第一家境外高校一“老挝苏州大学”,

该校现已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上的重要驿站和文化名片:2018 年,学校发起成立中国一东盟医学教育大学联盟,打造中国-东盟健康命运共同体,助推“一带一路”建设:2019年,苏州大学红十字国际学院挂牌成立,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苏州大学现有天赐庄校区、独墅湖校区、阳澄湖校区、未来校区四大校区,占地面积4586 亩,建筑面积 159 万余平方米。学校图书资料丰富,藏书超 500 万册,中外文期刊40余万册,中外文电子书刊 110 余万册,中外文数据库 82 个。

学校主办有《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科学版和法学版三本学报及《代数集刊》、《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中国血液流变学》和《语言与符号学研究》等专业学术期刊。

其中,《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近五年来,刊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二次文献转载摘编,其转载量一直位居综合性大学学报排名前十。根据 2018 年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 AMI 综合评价报告 (2018 年)》,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双刊同时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核心期刊,根据 2019 年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发布的 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来源期刊(2019 年2020 年)目录,《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仍位居 CSSCI核心来源期刊,《苏州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首度进入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新时代,孕育新机遇,呼唤新作为。全体苏大人正以昂扬的姿态、开放的胸襟、全球的视野,顺天时、乘地利、求人和,坚持人才强校、质量强校、文化强校,依托长三角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人文、地域条件,

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区域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200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