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畜牧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畜牧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结合目前我国畜牧业发展需求,提出了转变传统观念、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构建质量保障体系等一系列的建议,旨在通过畜牧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出更多符合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关键词畜牧 专业学位 培养模式 实践能力
199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了农业推广硕士(曾用名),直至2014年11月,决定将农业推广硕士正式定名为农业硕士,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正式定名为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到2016年10月,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领域调整确定为8个,包括农艺与种业、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畜牧、渔业发展、食品加工与安全、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农业管理及农村发展。2000-2015年共授予学位7万余人,农业专业学位已经成为培养规模较大的专业学位类型之一,各学位授予单位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农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
畜牧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领域,畜牧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旨在培养集管理、应用、综合能力于一身的高素质人才,也是应对社会对研究生类型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因此如何培养出符合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需求并能够促进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高级畜牧人才,达到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成为培养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畜牧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和现状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定的《农业推广(暂用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农业专业学位授予单位一直不断摸索尝试,培养适应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高层次专门化人才。但由于传统教育体系的影响,在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社会认可度低、培养模式单一、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不符、培养条件滞后等。面对畜牧业现代化程度越来越发达,社会对精专畜牧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多,我们要培养出既符合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又促进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高级畜牧人才,需从培养的各环节各角度入手,并对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二、畜牧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对策
(一)转变传统理念,提高社会认知度
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对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本质认识还不够深刻,专业学位研究生还未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专业硕士的学制为2/2.5/3年,学术硕士为3年,专业硕士在校学习时间短,有些用人单位认为培养质量不高,在招聘时倾向于学术硕士,或者是给予不同的薪资待遇。毕业报考畜牧业相关事业单位时,社会不认可该专业,导致学生报不上名。另一方面学生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了解程度不高,经常出现部分学生第一志愿报考学术硕士,没有考上再选择调剂专业硕士的现象。面对种种情况,正确引导人们认识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本质势在必行。学位授予单位加强宣传,转变大众对畜牧专业硕士学位的传统认识,摒弃对专业硕士的偏见,同时根据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培养目标制定特色的培养方案,在招生调剂时,考虑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具有对等调剂资格,不给学生造成专业硕士劣于学术硕士的错觉,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
(二)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畜牧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更侧重于应用,为现代畜牧业生产管理、现代养殖技术研究与推广等提供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在课程设置时,应更加贴近生产实际的需求,培养学生应对社会和市场难题的能力,而现行很多课程内容与实践联系性不强,理论教学偏多,实践教学偏少,与学术硕士课程设置趋同。科研上也和学术硕士一样,参与导师的学术课题,从事实验室工作,而不是培养社会、市场、企业所需的实践技能,并不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针对上述问题,应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始终坚持畜牧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同时,从师资队伍建设入手,践行双导师制度,依靠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双重智慧,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满足社会对应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三)改革培养方式,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为了达到畜牧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职业化和专业化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有配套的培养环节做支撑,只有各培养环节的质量得以保证,培养才能达到既定目标。首先,作为畜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导师,在帮助学生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时,选题应与实践紧密联系,有针对性的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学生应参加不少于六个月到十二个月的生产实践实习,作为畜牧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时的硬性要求。其次,身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应注重加强实践基地和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建设,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平台,同时,抓好专业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完善评价机制,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根据我国农业类硕士的培养方案,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不同于学术硕士,需构建一套独立的培养制度和评价体系,包括管理机制、专项财政机制、导师选拔机制等,最终构建以学位授予单位质量保证为基础,教育行政部门监管为主导的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在配套的制度体系中,为了充分保障学生的根本利益,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和评价机制。比如保障研究生基本生活条件的助学金体系,以及推动学习热情的奖学金体系,在体系制定时,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单独设置评选标准,确保享有同等的权利。
参考文献:
[1]曹亚.高校农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路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
;前言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意思是虽然身在穷困的境遇,但是只要有远大的志向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我们每个人的出生不同,有的人出生就拥有优越的生活环境,也有的人出生却面临很多困难。面对这样的差距我们无法选择,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去改变我们的命运。景奇虽然出身农村,但是他却用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功,我们一起来听听关于景奇的故事。
放弃优越的生活
景奇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他的父母都是勤勤恳恳的农民。为了让他能够摆脱世代农耕的命运,父母辛苦劳动供他读书,希望他能够努力的学习,走出大山。景奇知道父母的苦心,一直都很努力读书,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大学,景奇在毕业后顺利的成为一家通信公司的总监,每年可以获得八十多万的年薪。
景奇在工作之余,为了提高自身的素养,他又进行了学科研修。景奇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清华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不仅如此,在北京打拼的景奇还娶了一位非常优秀的妻子,通过景奇和妻子的共同奋斗,他们顺利在北京定居,并过着优越的生活。
对于人们来说,景奇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村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有现在的成就是非常成功的,也是令人羡慕的。但是,在景奇眼中,这样的生活并没有让他感到满足。在打拼的几年中,他意识到人们生活中存在很大的饮食安全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做出了一个巨大的决定。在和妻子商量后,景奇决定放弃北京优越的生活回到农村进行创业,希望通过创业为人们提供安全的饮食,让人们吃到安全放心的食物。
创业艰难,困难重重
景奇放弃了自己优越的生活,回到家乡创办养殖场却遭到了父母的反对。对于父母来说,辛辛苦苦供他读书,就是让他走出大山,景奇最后回到农村,这样的决定让父母感到疑惑和不解。为了这件事,父母很长时间都不愿意联系他,在父母看来,景奇的做法太过任性,面对父母的不解,景奇心中非常难过,但是依旧没有让他放弃这个决定。
为了能够让景奇实现自己的理想,妻子也为他四处奔波寻找合适的养殖基地。景奇通过自己的努力找来了合作伙伴,最后投资三百万成立了自己的养殖公司。面对500亩的荒地,一切都需要从头开始,刚刚开始创业的景奇干劲十足,但是创业不是一瞬间成功的事情。
在公司成立没多久,他就面临了严重的危机。因为没有养殖经验,加上一场突如其来的干旱让他养殖的几百只羊和鸡接连死亡。这也导致了景奇三十多万的损失,也让他备受打击,不仅如此,在他养殖的第二年再次遇到了严重的打击,一场冰雹将他的心血全部摧毁。
面对两次残酷的打击,景奇心情非常低落。后来在妻子的鼓励下,景奇重新振作建立起新的养殖场。同时,他还向有经验的养殖户学习经验,并结合现代养殖技术,研究出一套全新的养殖技术,在专心的研究下,景奇的养殖场逐渐的走向了正轨。
现如今的发展状况
景奇在创业的道路上遭遇了很多波折,但他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让他获得了成功,景奇的 不断钻研和探索让他利用现代先进的养殖模式,在养殖技术上远远超越传统养殖模式。景奇的养殖场不仅产量高,而且生产的产品无添加,刚上市就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创业成功后,景奇决定用自己的技术带领当地百姓致富。
景奇采用一体化模式,将公司、基地和农户结合起来,让公司壮大的同时也带动村民的富裕。景奇的新型创业模式也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不用背井离乡去外地打工,自己在家就可以赚取丰厚的利润。看到村民的变化,景奇也感到非常的开心,即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也帮助村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现在的景奇成为当地的名人,村民们提到他都纷纷为其竖起拇指。
结语
"有志者事竟成",景奇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的成功是用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获取的。景奇出生在农村,却没有忘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自己通过努力不仅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也帮助村民脱离贫困,这样的品格值得我们称赞。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207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