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清华书馆建筑成本

6144.3万元。文献资源购置费排在前5位的图书馆是:

清华书馆建筑成本

1、中山大学图书馆,10556.8万元(2017年是12319.7万元)。

2、北京大学图书馆,6448.6万元(2017年是6806万元)。

3、浙江大学图书馆,6417.1万元。

4、清华大学图书馆,6144.3万元(2017年是5714.5万元)。

5、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5476万元。

清华大学图书馆老馆有什么历史?

一,清华学堂

清华学堂大楼分西部、东部两期建成。清华学堂于1911年4月29日在清华园开学,这就是清华历史的开端。

1916年清华学堂大楼向东进行了扩建,扩建后总建筑面积达4560平方米。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的教学、行政等领导机构基本都设在清华学堂大楼里。

解放初期,学堂西部仍是校领导机关(校委会)所在地,东部的一部分曾用作中共清华党总支的办公室。五十年代以后,梁思成为主任的清华建筑系迁入此楼,清华学堂大楼成为建筑系专用系馆。

二,清华大学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清华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11年的清华学堂,1912年改建为清华学校,建立清华学校图书室;1919年3月图书室独立馆舍(现老馆东部)落成,更名为清华学校图书馆。

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1949年,更名为清华大学图书馆;1991年9月,由香港邵逸夫先生捐资和国家教委拨款兴建的新馆落成,后被命名为“逸夫馆”。

三,清华大学大礼堂

位于清华大学中部,与二校门隔大草坪相望,由美国落成,与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一起构成清华早期的“四大建筑”。大礼堂融合希腊式与罗马式建筑风格,1921年建成时建筑面积1840平方米,体积12350立方米,坐席900多个,是当时中国大学中最大的礼堂兼讲堂。

四,清华大学科学馆

清华大学科学馆位于大礼堂西南,与同方部遥相对应,是清华早期四大建筑之一,建于1917年4月至1919年9月,包工者公顺记,设计者墨菲建筑师。科学馆为三层建筑,总面积约3550平方米,红墙灰顶,黄铜大门,门额上镌有“科学”和“SCIENCE BVILDING”(英文古体拼写)。

五、清华大学美术博物馆

清华大学必打卡之地。虽然北京有很多美术馆,但是清华大学的美术博物馆还是很值得一去。达芬奇、莫奈等很多大师的作品都来清华大学做过展览,三层、四层是固定的展览,一层一般是流动型的展览,一般有志愿者进行志愿讲解,也可以扫描二维码了解每个展品的来源和历史。

六、近春园

原为清咸丰皇帝做皇子时的旧居,原为康熙皇帝的熙春园的中心地带,属于“圆明五园”之一,现属于清华园的一部分,位于清华大学校园西面。近春园四面荷塘围绕,此处便是朱自清教授的名篇《荷塘月色》中的荷塘。近春园原为清咸丰皇帝的旧居,原为康熙皇帝熙春园的中心地带。清朝道光年间,熙春园分为东西两园,工字厅以西部分称近春园。近春园园志上写着:“水木清华,为一时之繁囿胜地。”

《清华风物》之“图书馆老馆”

2012年11月2日,清华大学图书馆百岁华诞。90岁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欣然出席。他深情地回忆说:每当有外地朋友来清华,总要去看看这座全中国最讲究的图书馆。

这就是清华人为之自豪的图书馆老馆。它最早落成于1919年3月。1928年,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后,馆藏逐年大量增加。1931年11月,馆舍扩建竣工,新增了中部和西部的建筑,与东部浑然一体。图书馆面积增至7700平方米,可容书30万册,阅览座位700余席。不久后,朱自清教授担任了图书馆委员会主席。

尽管“抗战”期间受到极大冲击,但学校复原后,图书馆也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1952年院系调整时,除保留下珍贵古籍善本及甲骨文、青铜器等一批珍贵文物外,又开始重点采集工科类图书及进步文艺作品。1966年馆藏已达135万余册。

宽敞明亮的大厅,深邃宁静的书库,仿照欧美新式避火法建造,地面铺设着厚毛玻璃透光地板,至今仍不失建筑风格上的时尚和前卫。

上世纪30年代,泡图书馆被清华学生戏称为“开矿”。每天开门前,总有不少好学的年轻人在排队等待,准备冲入图书馆去探寻这座藏满知识的宝矿。

在他们中间,就有一位自入学之日起,就立下鸿志要“横扫清华图书馆”的奇才——融汇中西、学贯古今的一代大师钱钟书。与他在清华园里相识相恋、结下一生情缘的夫人杨绛先生也曾说:“我在许多学校上过学,最爱的是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里,最爱清华图书馆。”

这是西文阅览室大厅东北边的一张长桌。正是在这张普普通通的长桌上,1933年,还是学生的曹禺伏案疾书,在幽幽书香间写出了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不朽之作《雷雨》。

沿着老馆东侧的环形楼梯漫步而上,仿佛行走在历史的长廊。这里现在是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中心,一批两千年前的珍贵竹简就保存在这里。一行行古朴的文字在默默诉说着中华文明那悠远而神秘的源头。

几番风雨、百年变迁,不变的是清华学子一贯的严谨和勤奋。

它静静地伫立在这里,永远是清华人精神的家园。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223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