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哪些水利工程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于1972年倡导并缔结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由缔约国申报,经世界遗产中心组织权威专家考察、评选,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会议初步审议,最后经公约缔约国大会投票通过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分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世界农业遗产、国际湿地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等。自我国在1985年11月22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以来,截至2016年7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世界遗产共有50项,包括世界自然遗产11项,世界文化遗产35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四项:一是都江堰,二是杭州西湖,三是哈尼梯田,四是中国大运河,先后于2010年11月、2012年6月、2013年6月、2014年6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此外,还有一些入选的世界遗产是以水利工程为重要依托或重要基础的,如北京颐和园、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云南丽江古城等。2014年,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设立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截至2016年11月8日,中国已有10项灌溉工程入选。分别是:浙江湖州太湖溇港、陕西关中郑国渠、江西槎滩陂三项工程、四川乐山东风堰、浙江丽水通济堰、福建莆田木兰陂、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诸暨桔槔井灌工程、寿县芍陂、宁波它山堰。
灵渠被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近日,国家文物局出版发行《见证新时代》书籍,灵渠“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牌匾成功入选。可喜可贺!据悉,全国共150件入选,广西仅入选两件。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持续推进灵渠保护提升工作。2017年,兴安县启动了灵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
完成了申报文本、价值研究等材料的编制,同时完成了遗产点的修缮、重要节点的环境综合整治、申遗专题片的拍摄、灌溉设施的维修等大量工作。经过各级专家实地考察、现场评估以及激烈角逐,灵渠最终成功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灵渠的工程构成介绍:
1、水涵
又称田涵、渠眼,或称塘孔。设于堤内,块石砌筑,用于放水灌溉。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严震直修渠时,建有灌田水涵24处。解放后,由于灌溉渠道陆续建成,除引水入灌溉渠道的进水闸外,其余水涵多已堵塞。迄今,南渠大湾陡以上尚有7处,北渠有2处。
2、陡门
陡门,或称斗门,是在南、北渠上用于壅高水位,蓄水通航,具有船闸作用的建筑物。据历史文献资料记载,陡门最早出现于唐宝历元年(825年),到唐咸通九年(868年)重修时,已有陡门18座。宋嘉祐三年(1058年),达到36座,为有记载以来最多的。经过历次增建及废弃,到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陡门数仍有35座。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灵渠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05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