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未来十年养猪前景如何

我国是全球最大生猪养殖国家,2016年生猪出栏量6.85亿头,整个猪肉市场规模大约1.4

未来十年养猪前景如何

万亿元,相当于智能手机总销售额的2.3倍,对GDP贡献率超2%。作为我国最主要的消费肉类,近年来生猪价格持续波动,对生产者和消费者都造成重大影响,因而生猪价格的走势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生猪养殖行业市场规模超万亿,行业集中度提升空间大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生猪养殖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生猪养殖产业市场规模巨大,按生猪平均价格15元/公斤,出栏体重115公斤,全国年出栏量7亿头大致测算,生猪养殖市场规模高达1.2亿元。从行业集中度看,2017年我国前五大养猪企业市占率仅为5%左右,行业规模最大企业温氏股份出栏量

1900万头左右,市占率仅为2.8%,我国生猪养殖行业表现为明显的“大行业、小公司”格局,龙头企业未来成长空间巨大。

行业规模化发展进入加速阶段

我国养猪业规模化自2007年开始启动,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生猪出栏占比由 2007年的 29%提升至2015年的45%。2016年以来,

牧原、天邦、正邦、温氏等传统大型养殖上市公司,以及新希望等饲料公司抓住发展机遇,快速跑马圈地抢占土地资源,已经反映为2017年出栏量的高速增长,预计2017年规模化养殖比例超过50%。

未来5年大型规模场将享受高ROE、高CAGR黄金期

行业门槛显著提升,未来5年大型规模场享受高ROE与高CAGR2018年以来,随着环保、资金、土地等行业门槛显著提升,大型规模场较其他养殖主体的优势持续扩大,未来整体出栏量有望实现每年30%-40%左右的高速增长,18年整体市占率有望提升至10%以上。

此外,当前散户仍提供全行业50%左右的出栏量,大型规模场在规模化进程持续推进,散户逐步出清的过程中,自身的低成本优势仍可保证中长期享受成本红利带来的超额收益,未来5年对于大型规模场,将是高ROE与高CAGR并行的黄金时期。

生猪价格超预期下跌

节后生猪价格超预期下跌。截至3月2日,生猪价格较春节前下跌了21.80%。仔猪和猪肉价格跌幅较小,较节前分别下跌了3.48%和1.52%。二元能繁母猪价格基本保持平稳,较节前下跌了0.18%。

影响猪价的五大因素

影响我国猪价的五大因素是:

趋势因素、周期因素、季节因素、偶发因素、货币因素。其中,周期性因素是判断猪价走势最为重要的研究内容。随着饲料成本、人工成本、土地成本的上涨趋势,生猪价格重心未来将不断上移。每年第三季度和春节前是猪肉消费的旺季,猪价会有不同程度的上扬。疫病、政府调控等偶发性因素影响边际供给,会导致所在周期的延长等。货币投放量会影响猪周期波动幅度。

环保加严下的猪周期

环保政策加严下的猪周期较前几轮周期不同。在环保去产能的背景下,大量散户退出,行业集中度提升。能繁母猪存栏量从2014年开始就一路下行,并没有因为2015-2016年猪价的上涨而回升。

同时,在母猪存栏量低位的情况下猪价从2016年5月开始大幅下行。生猪存栏量和猪价也产生背离。传统蛛网模型下的猪周期失效,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养殖规模化水平和养殖效率的提升,二是生猪出栏体重有较大提升,猪肉的供给并没有因为能繁母猪存栏和生猪存栏的减少大幅下滑。因而即使在环保的严厉调控下,生猪产能仍然较为充裕。

此次节后猪价快速下跌主要来自于养殖场的抛售和屠宰场的压价。一方面,年前的两场降雪导致很多养殖场都出现了压栏的情况,春节前后养殖场开始集中抛售,短期内生猪供给快速增加使得猪价下跌。

另一方面,屠宰企业借势压价,在生猪集中抛售的情况下,屠宰场收猪比较容易,他们的议价能力相对比较强。节后猪肉价格没有明显下跌正体现了这一点。预计产能出清仍需1个月左右,猪价或在4月反弹。

现在养猪有发展前景吗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生猪养殖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牧原股份(002714)、温氏股份(300498)、正邦科技(002157)、新希望(000876)、大北农(002385)、天邦食品(002124)、巨星农牧(603477)、神农集团(605296)等

本文核心数据:生猪存栏量;能繁母猪存栏量

中国生猪养殖行业周期性仍较为明显

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呈显周期性特征,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明显,一般3-4年为一个周期。所谓猪周期是指遵循“母猪数量减少——生猪供应减少——猪肉价格上涨——母猪补栏增加——生猪供应增加——猪肉价格下跌——母猪去产能”的一个循环,市场价格机制推动产能变化是猪周期的成因。

以往发生猪肉价格大幅失衡,国家层面会通过政策、资金、行政手段等方式促使猪肉价格尽快回调。自2021年9月起,国家坚持以预警调控为主,通过抓住“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率”指标进行生猪产能调控,平滑猪周期的波动,未来猪价或将减少大幅波动,整体较为均衡。

猪肉价格处于最新一轮周期调整后的低位

2000年以来,全国生猪养殖业经历了如下波动周期:2002年至2006年、2006年至2010年、2010年至2014年、2014年至2018年各为一个完整周期,大周期中也存在若干个小周期。最近一次猪周期发生在2019-2021年,2019年受猪周期、非洲猪瘟疫情等因素叠加影响,生猪出栏下降,猪价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全年均价涨幅较大。2020年,虽然产能在逐步恢复,但因为前期产能去化幅度较大,因此2020年生猪整体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全年猪价在高位波动。2021年,产能基本恢复,市场供应明显回升,猪价快速下跌,目前猪肉价格处于低位。

值得注意的是,行业在2021年7月开始进行能繁母猪去产能,能繁母猪数量连续下降,目前能繁母猪处于合理水平。

政策积极响应猪周期波动规律并逐渐侧重长效调控

2019年非洲猪瘟爆发,猪瘟防疫事关生猪产业健康发展,事关人民群众肉食品保障,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推出一系列促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措施。短期政策包括加大生猪生产扶持、增加信贷支持、压实猪瘟防疫工作等,长远性政策包括制定生猪产能管理方案、制定猪瘟疫情防疫方案等。

展望未来,政策对于生猪养殖的管控更侧重长效机制、提前预警,未来几年生猪养殖行业价格波动有望相对平滑,而商业化育种实现品质改良将是未来的重要方向。

猪价短期上涨属正常反应,缺乏长期上涨动力

从2019-2022年全国生猪存栏量变动情况来看,在经历2019年非洲猪瘟时期,生猪存栏量显著下滑,导致猪价明显上涨。2020年生猪存栏量仍未恢复以往水平,故全年猪价在高位波动。2021年以来,生猪存栏量已基本恢复猪瘟前水平,供给充足,猪价下滑。

进入2022年以来,生猪存栏量有波动下滑的态势,从价格上看,2022年4月以来猪价呈现上涨态势,表明行业不断推进去产能后市场价格迎来回暖。但整体来看,目前生猪存栏量仍处于历史高位,生猪存栏量充足,中长期涨价难以持续。

而从能繁母猪存栏量来看,从能繁母猪到肥猪出栏需要10-11个月养殖期,即能繁母猪的数量能够影响10个月后生猪出栏数量。2019-2021年上半年,能繁母猪存栏量不断上涨,主要是非洲瘟疫之后的产能扩大;2021年7月拐点以来,能繁母猪开始进行去产能,连续9个月产能不断下滑,截至2022年5月,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192万头,相当于正常保有量的102.2%,产能正常,处于绿色区域。

2022年4月以来猪价上涨,更多是产能调减后市场的正常反应,但随着5月份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回升,且能繁母猪仍处于合理区间,未来猪价缺乏进一步上涨动力。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生猪养殖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2018年养猪前景不错,但是养殖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分析如下:

一、随着环保税的开征,养殖成本增加,部分散养户和小型猪场由于环保设施不达标被强制清退,导致2018年中小饲料企业生存更加艰难,饲料竞争加剧,但随着原料成本的上涨,也会导致部分中小型饲料企业倒闭,产能集中,有可能促使饲料价格上涨。

二、猪价或跌至亏损线,大量养猪散养户持续退出,大企业的集体布局养猪业,导致产能急剧扩增抢占散养户留下的市场,随着2018年大集团早期新建猪场投产正式转化为产能,猪价将会稳中有降,若养殖水平不佳可能部分养猪人将会面临亏损压力。

三、进口猪肉将会持续影响国内猪价,但随着猪价下行,进口猪肉数量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回落,但进口猪肉成本较国内猪价低不少,因此进口猪肉数量可能将于2017年趋稳。

四、养猪行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发生改变,“公司+农户”的模式更加考验养殖集团的综合实力,若2018年养殖行情下降,养殖户开始赔钱的话,更加会凸显这个模式的弊端,实力不佳的企业将会被淘汰。

五、随着国家开始对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扶持力度增加,养猪扶贫是见效比较快的做法,所以在贫困不发达地区养猪业应该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六、品牌猪肉会越来越受到追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健康无污染的猪肉也会水涨船高。品牌猪肉是小众产品,部分企业已经有成功且成熟的模式和案例。打造品牌猪肉重在健康无污染,同时也要消费者相信,所以现在“互联网+认养”模式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07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