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发酵床养猪为什么有的做了效果不好呢?

发酵床养猪为什么有的做了效果不好呢?怎么补救好呢?

发酵床养猪为什么有的做了效果不好呢?

益富源生物科技em菌种

发酵床上粪便处理

猪是很讲卫生的动物,猪只一般是在圈栏内固定的角落排粪、撒尿,需要及时地在发酵垫料上挖个坑,把粪便放入坑内,再用垫料埋上,把粪便深埋在30厘米以下的发酵床内即可。把尿的特别湿的垫料向干燥地方翻倒,以调节垫料水份及营养分布。通过益生菌原液的作用有效分解猪排泄物并产生热量,促进有机物的转化,使猪的粪、尿迅速的降解、消化,一般经过7-10天粪便长满白色菌丝,转化为菌丝体蛋白,变成菌体饲料,在猪拱翻垫料时啃食,剩余部分被降解消化为活性生物有机肥。为了促使猪拱翻垫料次数,给猪喂料按正常日粮的85-90%即可,也就是喂到八-九成饱。最好采用定时定量,早晚各喂一次。

懒汉养猪法一词是无知的说法,是发酵床养猪失败原因之一

生态养猪法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是喜忧参半,有的成功了,有的却失败了。现在谈一下失败原因之一,那就是把科学的生态养猪法,错误的说成是;懒汉养猪法误导了养猪的人,使人们认为懒汉养猪法(发酵床养猪)就是把猪放到发酵床上随便排泄粪尿,只要给猪饮水、喂料就可以,没有对发酵床进行护理而致使发酵床养猪失败。

和传统养猪相比,如猪舍建造、饲养管理流程等大同小异,发酵床养猪增加的仅仅是垫料的成本,也就是说把以前硬化水泥地面的钱换成了制作发酵床垫料。但是发酵床养猪带来的经济效益,远比开始投入的时候所需要的资金要多,从节省饲料、减少药物用量、猪只成活率提高上就可以看出。猪不得病,养猪人不用给猪买药、打针,不用担心猪死亡,这样既不花钱,又不费心也不费力、不费工,饲养中也不用打扫、冲洗圈舍,可以说在这方面是节省了人工。但如果真是懒汉养猪,还真是养不成,因为发酵床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垫料的补充、垫料的维护,仔细观察垫料的使用情况

所以发酵床养猪需要勤快人,要做到:

1、垫圈料的日常护理:猪进圈后每隔2-3天将堆积的粪便及时掩埋,将尿湿的垫料摊散在干垫料表面。除掩埋粪便外,一般不要经常翻动垫料。根据垫料下沉、消耗情况可随时补充新料,补料时用千分之一的益生菌原液水与新料搅拌,搅拌均匀后与表层20cm深的旧料翻拌发酵。

2、合理调整养猪密度:要根据猪大小,排粪尿量来调整密度。以垫料能完全处理粪尿为正常合理的密度,保持猪粪尿与垫圈料的处理能力达到平衡。

正月初七,开工大吉!养猪业,彻底告别“跌宕起伏”的2022!但是根据最新的能繁母猪产能来看,2023年全国的生猪出栏量或许会更多,猪价也难谈大幅度上涨。

而在猪价持续低迷的行情下,养猪散户也是不断锐减,数据统计每年减少散养户约400万家!

周期更替,散户锐减长期以来,我们能切实感受到全国中小散户的大量减少,但具体减少了多少,很难说得上来。

猪好多网根据已知的数据,做了简要分析如下——

据统计,2008年我国年出栏500头以下的散养户数量在7222万户左右,2020年散养户数量下降到2062万户。

也就是说,在12年时间,养猪散户共减少5160万户!约合每年减少高达430万户!

大家都想知道最新数据,但2021、2022年的散养户数量还无从查证,不过从养猪业规模化程度来看,散养户减少的程度并未有大的缓解。

资料显示,我国养猪业规模化率从2017年的46.9%升至2022年的58%,随着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侧面印证了散养户数量的减少。

从上图不难看出,500头以下养猪户的市场占比不断降低,由此可以得知散养户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

山东省畜牧协会猪业分会秘书长周开锋也曾指出“山东中小养殖户数量从2015年的104万降至2021年的25.9万,降幅高达75.1%。

因此综合来看,2021、2022年全国的非瘟疫情虽然相对稳定,但是规模化程度依旧在迅速提升,而且由于猪价行情的持续低迷,导致散养户依旧在持续退出。

对于2023年,可预见的是——生猪行情难以出现长期高价,养猪业竞争持续加剧;规模场会在稳定的产能中厮杀,而散养户容易在低迷的行情下退出。

2023年生猪出栏或更多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生猪出栏69995万头,比上年增加2867万头,增长4.3%。

全年猪肉产量5541万吨,比上年增加246万吨,增长4.6%。

2022年末,全国生猪存栏45256万头,比上年末增加333万头,增长0.7%。

其中,能繁殖母猪存栏4390万头,增加62万头,增长1.4%。

拆分来看——

首先是尽管我们一再说“消费低迷”,但全国猪肉产量依旧增长了246万吨,事实证明消费者抵制的不是猪肉,而是“高价猪肉”;只有当猪肉价格像2022年9、10月那样大幅上涨的时候,消费量才会迅速减弱,真要是猪肉便宜了,该吃还得吃。

其次是全国生猪存栏也增加了333万头,尽管量并不大,但也能很好地说明,猪价都降到这份上了,库存产能依旧在增加,2023年的供应不会少于2022年。

最重要的是年末能繁母猪存栏增加62万头,这一方面反映出2023年生猪出栏会更多,另一方面体现出养猪业的产能正趋于稳定,起伏变化更小了!因此2023年生猪行情不会像2022年那样“大起大落”。

综上所述,消费端极大地制约了生产端的利润,尤其是在生猪供应稳定且充足的基础上,消费端不可能有“缺肉吃”的顾忌,因此2023年猪价的上限会更低,起伏会更小!

再从整体的“肉蛋奶供应”来看,2022年全国猪牛羊禽肉产量9227万吨,同比增长3.8%。

重点是——猪肉、牛羊肉、禽肉、禽蛋和牛奶产量均不同程度增长。

也就是说,“内卷”的不止是生猪产业,而是整个畜牧业!尽管我们常说消费低迷,但市场上的牛羊鸡肉消费也不少,消费者可选择的空间更大,2022年末的时候甚至传出了“倒奶杀牛”的新闻,可见畜牧业整体竞争之惨烈。

因此往2023年来看,生猪产业的竞争压力也不会缓解,但压力就是动力,激烈竞争倒逼着行业“高质量发展”,只是许多人没有意识到,高质量发展的背后也要付出一些“代价”。

高质量发展的“代价”其实,在生猪养殖水平迅速提升的背景下,不仅仅是“中小养户生存艰难”,猪企的生存难度也在加大,高质量发展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生猪养殖相关企业35.95万家。

近5年来,我国生猪养殖相关企业新增注册量整体呈下降趋势。

具体来看,2018~2022的新增猪企数量分别是3.38万家、3.15万家、5.28万家、2.46万家、1.63万家。

可以看到,除了2020年因为“非瘟红利”大量资本涌入养猪业,导致养猪企业异常暴增以外,整体形势确定为“新增猪企越来越少”。

新猪企数量的减少,根本原因是其生存难度不断加大,导致提升了养猪的整体门槛。

但这并非坏事,当一个行业进入门槛越高,就会越发稳定。

以养猪为例,如果动辄需要一两百万、甚至上千万资金的进入门槛,并且还需要至少5年以上的技术沉淀,那么开办猪场的人会轻而易举的放弃吗?并不会!养猪人会在低迷行情下,不断精进养殖技术,以获取生存与利润空间。

而这种业内的技术精进,又会拔高进入门槛,形成良性循环。

相反,如果一个行业大家能够在高行情时蜂拥而至,在低迷行情时又“一哄而散”,那么该行业整体上稳定性、安全性较低。

典型案例就是非瘟爆发后的生猪产业,产能大量淘汰而后迅速增加,结果行情崩塌又一片哀鸿......

因此我们都看到,尽管在规模化的趋势之下,生猪均价一降再降,国家依旧在鼓励规模化的发展。

2021年,全国排名前20的猪企市场占有率为21.41%!据悉,2022年这一数据提升到了24%!这是因为规模化促进了养殖业水平提升,实现了肉蛋奶稳定供应,强化了民生保障。

但代价也相当明显,那就是猪企市场占比越来越大、行业门槛越来越高、竞争越发激烈!

可值得反思的是,至今很多人还在盼望“非瘟疫情”等带来“猪病红利”。

但这类人不会想到,在他一方面眼巴巴盼望着疾病侵袭行业,只能依靠“暴利猪价”存活的时候,别人正在全副武装不断提升防病能力。

要知道,4年来非瘟的感染力从未下降!毒株甚至还在不断变异!但为什么发瘟越来越少?

可见,没有任何成功是白白得来的!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背后,也一定会有一些“牺牲”——那就是牺牲掉劣质产能、牺牲掉落后技术、牺牲掉了暴利行情......

不可否认,真话往往听来刺耳!但无论是散养户还是大猪企,现实就是我们必须抛弃“疾病推动行情”、“大猪企迟早崩盘”、“猪价还会暴利”这些幻想,“防病高产”已经由浮动因素成长为必然因素,养猪必为民生保驾护航。

简单来说,中国养猪业已不再必需非瘟疫苗,更不再需要暴利行情,重要的是你还需要什么才能养好猪?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07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