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种植技术和亩收益,种植多久可以收获
种植时需要选择荫蔽度比较大的林地,自然林树种以终年不落叶的四季青,树高3.3m左右的矮生乔木为宜。在自然林种植时需要将林地枯枝、茅草、小树全部砍掉,但灌木和矮小乔木要留下,同时去除离地2米以下的小树枝。注意在林下栽培的黄连秧苗,需要选择12片叶以上的2年生秧苗。
一、黄连种植技术和亩收益
1、黄连种植技术
(1)种植之前要选择荫蔽度较大的林地,如果选择自然林树种,比较适合种植的有终年不落叶的四季青,树高3.3m左右的矮生乔木。如果选择人造杉林地,以树冠接连和树高3.3m左右的树木为宜,坡度一定要在20?-25?之间,土质以富含有机质、腐殖质深厚、上松下实的土壤为佳。
(2)选用自然林种植时需要将林地的枯枝、茅草、小树全部砍掉,但是灌木和矮小乔木要留下,同时还要去除离地2米以下的小树枝,荫蔽度必须在70%-80%之间。如果想要人工培育杉木林,一定要选择幼林地,树枝基本上达到相连即可,如果有些地方如果出现天窗,可以用树枝插于黄连四周,这样可以起到遮荫的作用。
(3)一般林下栽种的黄连秧苗,需要选择12片叶以上的2年生秧苗。如果是选用常青树和针叶林地种植,一般于清明节就可进行移栽,但阔叶林地一定要等到树叶长出新叶后才能移栽。
2、黄连亩收益
黄连的收获期是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上冻前,可用四齿耙按照行株距将黄连挖出,然后剪去须根和叶子即可。每亩大概可产500kg左右鲜根,鲜根出土后可用炕烘干,烘干时火力不能太大,可以边烘边翻,直到全部干燥即可。一般每亩产干黄连成品有100kg左右,市场价格为115元/斤,亩收益为23000元左右。
二、黄连种植多久可以收获
1、黄连移栽后要长到第5年才能收获,它是一种生长年限比较长的药用植物。黄连的收获日期为10-11月,收获时不能过早,这样会导致根茎水分多,不充实,折干率低。
2、黄连收获时一定要在晴天先拆除荫棚,然后用二齿耙挖出全株,敲落根部的土,剪去须根和叶片,即得鲜黄连。最后将其根茎、须根及叶片收集,运回加工即可。
3、一般5-6年的生黄连是上品,4年以下的基本药效含量不足,且产量低、产品形象难看、毛须不易去净。6年以上的黄连含量也有影响,产量会适当减少,但是没有4年以下的生黄连那么明显。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中医大辞典》·田基黄 3.1 田基黄的别名 3.2 来源及产地 3.3 性味 3.4 功能主治 3.5 化学成分 3.6 田基黄的药理作用 4 《中华本草》·田基黄 4.1 出处 4.2 拼音名 4.3 英文名 4.4 田基黄的别名 4.5 来源 4.6 原形态 4.7 生境分布 4.8 性状 4.9 化学成份 4.10 鉴别 4.11 性味 4.12 归经 4.13 功能主治 4.14 田基黄的用法用量 4.15 各家论述 4.16 摘录 5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田基黄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田基黄的中成药 1 拼音
tián jī huáng
2 英文参考herba hyperici japonici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hypericum japonicum Thunb.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中医大辞典》·田基黄田基黄为中药名,出自《生草药性备要》,为《植物名实图考》记载的地耳草之别名[1]。
3.1 田基黄的别名
田基黄、雀舌草、七寸金、小田基黄、黄花仔[2]。
3.2 来源及产地藤黄科植物地耳草Hypericum japonicum Thunb.的全草[2]。分布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2]。
3.3 性味甘、微苦,凉[2]。
3.4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消肿解毒[2]。
1.治传染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泄泻,痢疾,阑尾炎,扁桃体炎[2]。煎服:9~15g[2]。
2.治急性眼结膜炎,煎水熏洗;痈疖肿毒,毒蛇咬伤,煎服并捣敷[2]。
3.5 化学成分本品含槲皮素及其3葡萄糖苷、7葡萄糖苷和3鼠李糖苷,预试还含鞣质、内酯、蒽醌、酚类、氨基酸[2]。
3.6 药理作用田基黄苷(白前苷B)对急、慢性肝炎有效;异槲皮苷及总黄酮也是治疗肝炎、降酶的有效成分;它还能降压、抗炎[2]。
4 《中华本草》·田基黄 4.1 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4.2 拼音名Tián Jī Huánɡ
4.3 英文名Japnanese St. John's wort Herb, allgrass of Madras Grangea
4.4 田基黄的别名地耳草、斑鸠窝、雀舌草、蛇查口、合掌草、跌水草、七寸金、一条香、金锁匙、红孩儿、寸金草、田边菊、痧子草、光明草、莽壳草、小王不留行、细叶黄、观音莲、降龙草、七层塔、土防风、小元宝草、黄花仔、禾霞气、耳挖草、小田基黄、小还魂、小蚁药、小对叶草、八金刚草、蛇细草、对叶草。
4.5 来源药材基源:为藤黄科植物地耳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ypericum japonicum Thunb. exMurray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开花时采收全草,晒干或鲜用。
4.6 原形态地耳草 一年生小草本,高1040cm。全株无毛。根多须状。茎丛生,直立或斜上,有4棱,基部节处生细根。单叶对生;无叶柄;叶片卵形或广卵形,长315mm,宽1.58mm,先端钝,基部抱芭,斜上,全缘,上面有微细透明油点。聚伞花序顶生序顶生而成叉状分歧;花小,径约6mm0;花梗线状,长510mm;萼片5,披针形或椭圆形,长35mm,先端急尖,上部有腺点;花瓣5,**,卵状长椭圆形,约与萼片等长;雄蕊530枚,基部连合成3束,花丝丝状,基部合生;子房上位,1室,卵形至椭圆形,长约2mm,花柱3,丝状。蒴果椭圆形,长约4mm,成熟时开裂为3果瓣,外围近等长的宿萼。种子多数。花期56月,果期910月。
4.7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田野较湿润处。
资源分布:广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
4.8 性状性状鉴别 全草长1040cm。根须状,黄褐色。茎单一或基部分枝,光滑,具4棱,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叶对生,无柄;完整叶片卵形或卵圆形,全缘,具细小透明腺点,基出脉35条。聚伞花序顶生,花小橙**。气无,味微苦。以色黄绿,带花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紧贴表皮有23列下皮细胞,多充满棕色内含物;偶见小的分泌腔。皮层窄,由34列排列疏松的薄壁细胞组成;内皮层明显。维管束成环状排列;韧皮部窄,细胞多皱缩;木质部宽,由导管及木纤维组成,导管直径2075μm;射线宽1列细胞。中央髓部大多中空。
叶片表面观:上、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均波状弯曲,均有不等式气孔,下表皮气孔常2个连接。
叶片横切面观:栅栏组织仅1列细胞。叶肉组织中有分泌腔,类圆形,直径3065μm。
4.9 化学成份全草含槲皮甙(quercitrin),异槲皮甙(isoquercitrin),槲皮素7鼠李糖甙(quercetin7rhamnoside),3,5,7,3',4'五羟基黄酮7鼠李糖甙(3,5,7,3',4'pentahydroxyflavone7rhamnoside),田基黄灵素(sarothralin)田基黄棱素(sarothralen)A、B,湿生金丝桃素B(uliginosin B),绵马酸BBB(filixic acid BBB,即绵马酸),双脱氢GB1a(bisdehydroGB1a),田基黄绵马素(saroiden)A、B、C,白绵马素iBiB(albidin iBiB),田基黄灵素G,地耳草素(japonicine)A、B、C、D。
4.10 鉴别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1g,用甲醇回流提取5h,浓缩甲醇提取液近干,加入聚酰胺粉1g,拌和后干燥,移置装有1.5g粗聚酰胺小柱中,用氨仿洗脱除去杂质后,以甲醇洗脱并浓缩甲醇液5ml。取上述提取液1ml,加入少量镁粉及45滴浓盐酸,在沸水浴中加热,溶液显淡红色。(检黄酮)
4.11 性味甘;苦;凉
4.12 归经肺;肝;胃经
4.13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散瘀消肿。主湿热黄疸;泄泻;痢疾;肠痈;痈疖肿毒;乳蛾;口疮;目赤肿痛;毒蛇咬伤;跌打损伤
4.14 田基黄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大剂可用至9012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煎水洗。
4.15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用于胃脘痛、咳嗽、月经不调。
4.16 摘录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12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