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坝引水的取水口位置应如何选择
我认为引江济汉工程 是从长江荆江河段引水至汉江高石碑镇兴隆河段的大型输水工程,属汉江中下游治理工程之一。渠道全长约67.23公里,年平均输水37亿立方米,其中补汉江水量31亿立方米,补东荆河水量6亿立方米。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向汉江兴隆以下河段补充因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调水而减少的水量,改善该河段的生态、灌溉、供水、航运用水条件。 引江济汉图“引江济汉”工程旨在从长江干流中开挖一条人工运河向其第一大支流汉江“补水”。按照目前的规划,工程从长江荆州段龙洲垸引水至汉江潜江段高石碑,全长67.1公里,主要任务是满足汉江兴隆以下生态环境用水、河道外灌溉、供水及航运需水要求。湖北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表示,“引江济汉”工程可基本解决中线一期工程调水95亿立方米对汉江下游“水华”的影响,解决东荆河的灌溉水源问题,并缓解南水北调后中下游水量减少的矛盾。百万年以来,汉江一直是长江最大的支脉;而4年之后,汉江将流淌长江之水。 2009年11月27日,“引江济汉”通航控制性工程已于近日在湖北潜江市动工,这标志着汉江中下游治理工程中的最大项目“引江济汉”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4年后,自三峡奔涌而下的长江水将从荆州市李埠镇江段分流,分流部横穿荆江大堤、汉宜高速,向北穿越江汉平原,终在潜江市高石碑镇境内注入汉江。这条全长67公里、100米宽的人工河道将连起中部地区的两条巨龙。 “修筑‘引江济汉’工程,是为了弥补将来因南水北调而迅速减少的汉江水量。”湖北省南水北调局的一位官员表示。 根据规划,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取水,届时仅一期取水就将减少汉江中下游1/4的水量,从而直接影响到该流域上千万人口生活和工农业用水。 数年来,受取水影响的沿江各地纷纷向中央政府申请调水补偿。直到2008年底,总投资达84亿元的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可研报告方获国务院批复,“引江济汉”从而被列入调水补偿工程。 不过这一补偿工程正引发新思考。“尽管补偿方案能有效增加下游水量,但自干流向支流引水而导致的江河关系变化,可能会导致新生态问题。”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的一位专家认为。 与此同时,耗资千亿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因陆续而来的补偿争议、生态影响及水源地移民等问题,通水日期已被一延再延。 调水的补偿“工程竣工后,长江水将由此汇入汉江,每年可补充汉江下游十多亿立方米水量。”湖北省南水北调局的官员称,“引江济汉”的进水设计流量为350立方米每秒,最大引水500立方米每秒。 “引江济汉”工程起初设计只有通水功能,但为了充分发挥工程的效益,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增加了通航功能:工程将按限制性III级航道标准建设,届时河道上可通行1000吨级船舶。 这条人工河道也将因此成为通航运河,使长江与汉江中游之间的水运距离缩短600公里。而原计划47亿元的总投资,也将追加至60多亿。 其中,工程长江取水口将建设龙洲垸进水闸、泵站以及渠底宽60米的通水渠道工程,这将是除三峡工程外最大的水利、航运枢纽群。 用长江之水来填补汉江,缘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上马。 根据中线调水初期规划,汉江上游的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年北调水量将达90多亿立方米,而后期调水估计达130亿-140亿立方米,此方案拟在解决华北“受水区”京冀豫三省2030年前缺水问题。 但由于上游调水,汉江中下游水量、水位及水质均将面临大幅下降,仅在中游襄阳段,初期调水后的来水量即将减少26%以上。 “汉江中下游流域是江汉平原的核心区,这里有1200万人口、1700万亩耕地和众多工业基地,都将受到调水影响。”勘测局的一位人士表示。 2006年,一份涉及到“贡水区”利益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汉江中下游地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由湖北省上报到国家南水北调办公室。 报告起草者、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沈晓鲤说,水量下降将直接影响汉江中下游流域城市生活、工农业生产以及航运水利;此外,还会诱发“水华”、物种减少等生态灾难。 湖北方面提出把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纳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规划,并要求生态补偿。随即,四项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报国家发改委。这四项治理工程分别是:“引江济汉”工程、兴隆水利枢纽、汉江中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18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