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茶文化的介绍
浙江,作为茶文化传播重要的地区,二十多年前便成立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浙江茶文化的介绍,一起来看看。
浙江茶文化的介绍
浙江地处亚热带中部,东临东海,南靠武夷山,西邻皖赣,北接苏沪,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省地形复杂,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多丘陵缓坡,土壤为酸性红黄壤。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型,冬季干燥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光照强烈,年平均温度为15~18摄氏度,日照1800~2100小时,平均降雨为1100~1900mm,适宜茶树种植成长。
茶叶在浙江栽植最早是三国时期,葛玄先后创建了浙江天台上上首批道观,由于道教视茶为养生之?仙药?,葛玄亦钟情于茶相继在天台山主峰华顶和临海竹山开辟了?葛仙茶圃?。
据陆羽《茶经》记载唐时浙江茶区分为浙东浙西,浙西有湖州的长兴县、安吉、武康,杭州的临安、于潜、钱塘,睦州的桐庐。浙东有越州的余姚,明州(宁波)的贸县,婺州(金华)的东阳,台州的始丰(天台)等。除了以上几个地区,另外据有关文献记载,还有温州地区的永嘉。
在唐宋时期,浙江的名茶都是产在一些名山之中。浙江名茶与浙江名山秀水之间的关系。如风景如画的西子湖畔的浙江龙井茶,普陀山上的佛茶,天台山素有?佛国仙山?之称,天台山上主峰华顶峰出产华顶云舞茶,天下奇秀的的雁荡山?白云茶?等等都是与名山大川相伴的。
随着优秀水质的发现,以及茶种植、制茶技术的提高,人们饮茶成风,这使浙江茶区在唐宋时期不断的扩大,茶叶产量也随之增加,茶叶的销售也很畅通。如唐时期,浙江的湖州成为当时茶叶市场主要集散地。到了宋代发展到了星罗棋布的状况。茶叶的繁荣又推动了浙江饮茶风俗及茶文化的发展。
从宋代开始,茶又成为婚礼宴客的必须品,据《冬京梦华录》、《梦梁录》等书记载,士族商贾家庭在操办婚礼时候广宴宾客,其中必须备茶,古人在结婚大喜之日烹茗待客人,宾主双方既品尝到甘美鲜爽的茶味又可共叙友情,互相勉励祝福,更加增添了婚礼喜庆、祥和的气氛。
龙井茶文化是浙江茶文化的骄傲,西湖龙井茶成了中国绿茶的代表,浙江各地以生产龙井茶为时尚,各地茶叶生产亦以龙井茶为目标,至今龙井茶的生产工艺已传播至越南等国家。西湖龙井茶成为中国绿茶中最有特色的茶品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龙井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其影响力远远超越了名茶本身的物质层面,它成了中国茶的代名词。
龙井茶在中国茶的至尊地位的形成,是浙江杭州茶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其所产生的辐射力已超越茶本身,各地来杭州观光旅游者,以到龙井问茶、虎跑品泉为幸,以到茶区观光,欣赏采茶、制茶、茶艺过程为风雅,西湖龙井茶文化已成为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成分。
浙江茶文化的历史浙江地区名茶迭出,许多名茶有着优美的传说、典故和趣谈,如龙井茶、鸠坑毛锋、九曲红梅等都有着优美传说,寄托了人们对亲情、爱情等美好情感的向往,而与茶有关的泉、井也纷纷被抹上了神秘色彩,如龙井和老虎刨出的?虎跑泉?等等,与乾隆皇帝有着密切关系的?十八棵御茶?和?胡公庙?等现在都已成为游览观光的好去处。?杭州双绝?之 ?龙井茶叶虎跑水?,现已成为杭州一句著名民谚。
茶叶在浙江栽植最早是三国时期,据《临海县志》引用抱扑子《园茗》记载:"盖竹山有仙翁茶园,旧传葛玄植茗于此"。葛玄(164-244),字孝先,江苏句苏人。他于赤乌元年和二年(238-239)先后创建了浙江天台上上首批道观--天台法轮院、桐柏观和福圣观,由于道教视茶为养生之"仙药",葛玄亦钟情于茶相继在天台山主峰华顶和临海竹山开辟了"葛仙茶圃"(明释传灯《天台山方志 古迹考》又据《东阳市志》记载三国吴时已产茶叶,东白山茶晋末就为人所赏识。南朝宋山谦之《吴兴记》记载:"乌程县西二十里有温泉山,出上++下舛",乌程县为湖州一带,据陆羽《茶经》记载唐时浙江茶区分为浙东浙西,浙西有湖州的长兴县、安吉、武康,杭州的临安、于潜、钱塘,睦州的桐庐。浙东有越州的余姚,明州(宁波)的贸ㄗ县,婺州(金华)的东阳,台州的始丰(天台)等。除了以上几个地区,另外据有关文献记载,还有温州地区的永嘉,《永嘉图志》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还有睦州的淳安,《严州府志》载:"淳安茶旧产鸠坑者佳,唐时称贡物"。可见唐宋时期浙江的茶区已经遍及全省了。
安溪植茶至迟始于唐代安溪产茶历史悠久,然追溯其茶史,唐代中叶之前无考。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西晋末年为躲避战乱,出现了第一次大批中原农民和丧失权势的士族地主纷纷南迁入闽的移民潮。乾隆《福州府志》卷七五《外纪》引《九国志》记载:“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以中原多事,畏难怀居,无复北向。”
据安溪族谱资料显示,西晋年间约公元300年前后,邱氏始祖已经迁居晋安郡坑园(今长坑山格)。中原移民带来了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新开垦的土地上播撒从中原带来的各种种子,从而改变了闽越人火耕水耨的半原始粗耕状态。移民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也促进了茶的传播。这时,茶种是否已经传到了安溪,尚未有文献或遗存佐证,但毋庸置疑的是,此次中原人大规模南迁是包括安溪在内的闽南地区发展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第二次较大规模北方汉人人闽,发生在唐末五代战乱和王潮、王审知率兵据闽时期。这一时期,新移民以及部分居住在泉州、漳州的旧移民,如刘、林、周、廖、詹、王、吴、安等姓氏相继来到安溪,定居繁衍,其中不乏文人墨客和寺僧道士。此前,紫云黄氏一世祖黄克纲于垂拱二年(686年)自武荣州(今泉州)迁入安溪定居,陈氏也于天宝年问(742—756年)自漳州迁居安溪。移民不仅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技术,也带来了中原人的生活习惯,而饮茶便是其中之一。中唐以后,饮茶之风在中原一带已十分流行,并日渐成为一种风俗。“茶圣”陆羽撰写的世界首部茶书《茶经》(780年)也在这个时期刊印出版,影响至深。饮茶几近普及,而随着众多中原移民的南迁,茶文化直接被移植到了安溪。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20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