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中药材适合在江淮种植?
江淮地区适合种植什么中药材?
江淮指长江中下游至淮河之间的地区,现在更准确的是指今江苏、安徽的中部地区,这个地区属于华东地区。这是明显的江南气候,夏季温湿多雨,所以,在这个地区选择种植中药材,首先要考虑这个地区的气候性规律,根据当地的年平均降雨量、气温、海拔、地质土壤等种植环境,根据自己的种植条件,择优选择种植中药材比较稳妥。这里推荐几种适合江淮地区适宜种植的药材,仅供参考:
茯苓:这种中草药在我国已经有很多年的使用历史,野生茯苓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地区,比如安徽。这种中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以菌丝、菌核、子实体三种不同的形态存在。喜欢pH4~7的酸性至中性土壤,多生长在海拔500~900的松林地带。孢子萌发适宜温度在22~28℃;菌丝在15~35℃的温度范围都能够生长,以20~32℃为最佳适温。
青钱柳:又名摇钱树。属于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还是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之一。自然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多生长在420~2500米的山区、溪谷和树林边缘。这种植物集观赏、保健、药用和用材功能为一身。树干通直,树形优美,果实如同铜钱,在民间获得有“摇钱树”的美誉,观赏价值很好。其幼树耐阴,喜欢生长在温暖、湿润、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红壤土、黄红壤土中,适合江淮地区种植。
白及:别称紫兰,俗名有螺丝、刀口药、连及草。这种中草药分布在南方分布非常广泛,比如江苏、安徽、浙江和江西等地,都有自然分布。喜欢生长在海拔100~32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下过针叶林下。其药用、观赏,以及作为粘合剂用的价值意义重大。因此,早已经开发出人工种植白及,有人发家致富。
当然了,可以在江淮地区种植的中药材有很多,比如多花黄精、重楼、铁皮石斛、钩藤等等。种植中草药发家致富,是很多当地人的一个选项。但是,应注意不仅仅适合种植就可行了,还要充分考虑自己的种植技术、种植条件、以及销售渠道等多方因素,在自己综合种植条件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再去种植比较稳妥。
中华茶历史
丘陵跟山地不同,可以进行农牧业。另外丘陵也是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一般有丘陵的地方都会形成盆地。形成盆地的地方,一般都会有坡面雨,等特殊气象。 ?回答这样的问题。一是从丘陵本身的特点考虑。二是生产生活的方式。(农牧工)降水是主要,气候影响,以及交通。
丘陵,为世界五大陆地基本地形之一,是指地球岩石圈表面形态起伏和缓,绝对高度在500米以内 ,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由各种岩类组成的坡面组合体 ,起伏不大,坡度较缓,地面崎岖不平,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的地形。
丘陵坡度一般较低缓、切割破碎、无一定方向,一般没有明显的脉络,顶部浑圆,是山地久经侵蚀的产物。
中国主要有东南丘陵、?江南丘陵、江淮丘陵、浙闽丘陵、两广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川中丘陵、 黄土丘陵,总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
丘陵在陆地上的分布很广,一般是分布在山地或高原与平原的过渡地带,丘陵地区降水量较充沛,适合各种经济树木和果树的栽培生长,对发展多种经济十分有利。
中国茶历史
神农尝遍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相传,神农氏为了寻找能治病的药材和能实用的植物,满山遍野嚼食各种植物叶片时发现了茶。
在云南的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还保留着生吃茶树鲜芽叶的现象。
西周时期
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秦汉时期
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
经考该荼即今茶。长答耐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槽"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三国时期
荆巴间采茶做饼。
三国时,魏张揖《广雅》中记载,虽也是煮茶做羹饮,但已前进一步,它是将采来的茶叶先做成饼,晒干或者烘干,饮用时,碾末冲泡,加作料调和做羹饮。
晋朝时期
吴人采荼煮之,曰茗粥。
茶作羹饮,见晋代郭璞《尔雅》“槚,苦荼”之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晋书》记述:”吴人采荼煮之,曰茗粥。“
煮茶羹饮的习俗,延续到唐代仍有出现,唐代诗人储光羲记述吃茗粥诗提到:“淹留膳茗粥,共我饭蕨薇。"
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中国茶叶随丝绸、瓷器传到土耳其;唐代时,中国茶种传入了日本和新罗。
隋唐时期
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隋唐时,茶叶多加工成饼茶。饮用时,加调味品烹煮汤饮。
此外,开始使用专门的烹茶器具,饮茶的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之前的粗放式转为细煎慢品式。
唐朝时期
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唐代,蒸青做茶饼已逐渐完善,其形状有大有小,据《唐食货志》载:“贞元江淮茶为大模一斤至五十两。"
大有“茗唐”唐朝时,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热衷于饮茶,陆羽《茶经》问世,饮茶成为一种风尚。
宋朝时期
采茶北苑,出造研膏,继造腊面。
自唐至宋,贡茶兴起,也促进了茶产新品的不断涌现。《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有龙凤、石乳、白乳之类十二等…..….
宋朝人的饮茶方式称为点茶和斗茶。点茶即将研细后的茶末放在茶盏中,先冲入少许沸水点泡,把茶末调匀,然后慢慢注入沸水,用茶筅(一种调茶工具)去拂,调匀后即可饮用原汁原味的茶。
元朝时期
采讫,以甑微蒸,生熟得所。
元代,制作散茶,重炒略蒸,王祯在《农书·卷十·百谷谱》中对当时制蒸青叶茶工序有具体的记载。
云南哈尼族中的老年人至今仍保留着吃蒸茶的习俗,他们常采茶树鲜叶,用甄子蒸熟,晾晒干燥后贮存与篾盒中,到时用沸水冲泡后饮用。
明朝时期
炒茶铛宜热,焙铛宜温。
明代时期,崇尚勤俭节约的朱元璋下令“罢造团茶”,饮茶风气随之改变,冲泡散装茶叶开始流行。
经过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另明代刘基《多能鄙事》中述及“熏花茶”,顾元庆《茶谱》中有用橙皮窨茶和用荷花含窨的记述,现代窨制花茶的香花除了以上花种之外,还有白兰、桂花、珠兰等。
清朝时期
清代,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
近代
20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纷纷从中国引进茶种,聘请中国茶工指导生产与种植。
1950-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
现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茶叶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也正在蓬勃发展。首先,各种罐装饮料茶新品不断推出,有含糖的饮料茶,如冰红茶、低糖乌龙等,还有果味茶、香料茶、花草茶、药用保健茶,以及茶叶汽水、茶香槟等,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21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