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之工夫茶篇
流行于闽南粤东一带的、用小壶小杯冲沏乌龙茶的品茶民俗被称为“工夫茶”,是中国茶文化的精华之一,也是潮汕文化的典型代表。与南方的饮茶风俗相比,北方人对于茶的理解和感受,更多的是在于“喝茶”,主要是为了解渴。在北方,常常可以看到人们在咕噜咕噜大口的喝茶,能安静坐下来细细品茶的人少之又少。而南方人饮茶能消磨一个下午,甚至茶桌胜于酒桌,好多合作都是在喝茶的时候谈成的,其中又以潮汕人尤为突出。
一、工夫茶的文化内涵
在潮汕方言中,“工”即力气、时间,工夫茶会将茶叶反复冲泡,对于茶叶要求味足、耐冲,在其他地区盛行的绿茶、花茶等茶叶并不适用。工夫茶对主客双方都有一定要求,在其中体现文化的内涵。“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先尊后卑,先老后少;新客换茶;强宾压主,响杯擦盘”这些都是饮茶时需要注意的规矩。如果是较多人的场合,茶杯不便收回,就放在各人面前桌上。作为“司炉”,在第一次斟茶时,要从最年长的开始斟起,第二遍时就可以按序斟茶。相对的,客人在接受斟茶时,要有回敬反应:用食指和中指在桌面轻弹两次表示感谢。茶喝完放杯时要轻手,不能发出很大的声响,否则有"强宾压主"、"有意挑衅"的含义。
“工夫”,在潮汕话中是圆满、周到的意思,做到像阿庆嫂一样说话办事滴水不漏。潮谚曰:“合得主人意,才是好工夫”。一壶普通的工夫茶,充分蕴含了潮汕人待人处事中的讲究和睿智,讲求有来有往,这就是潮汕工夫茶的“工夫”所在。因而“工夫茶”和追求泡茶技巧的“功夫茶”还是有所区别的。
二、工夫茶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地理位置
由于地处亚热带,天气较为炎热,需要补充较多的水分,但水喝多了会对肾脏造成比较大的负担。茶中的 咖啡因 能够促进体内脂肪燃烧,使其转化为能量,热茶水以及脂肪燃烧产生的热量促使 人体 出汗,带走热量又能止渴。因而工夫茶以“浓”、“苦”出名,工夫茶选用的茶叶也多以铁观音、武夷岩茶、凤凰单枞、普洱为主。这些茶种的产茶地多为广东、福建、台湾,而这些地区比邻潮汕,交通上获取十分便利。
2、地形与气候
潮汕地区地形复杂,以山地丘陵为主。土壤类型复杂多样,特别是黄壤,多分布于海拔600m 以上的山地。600m以上的山地,年均温15-18℃,雨量充沛,湿度大,紫外线和漫反射光丰富,十分有利于茶叶中的含氮物质、氨基酸、生物碱、叶蛋白质、糖份和芳香素的形成,进一步促进茶树的生长。所以潮汕地区是全国重要产茶区之一。虽然本身属于产茶地,潮汕地区的茶叶产量与品种远不足以满足好茶的潮汕人,因此潮汕地区也成为各地茶商售茶的重要市场。据统计,潮汕地区人均消费茶叶量 (即每年每人平均饮茶量)超过1600克,居全国各省市之首。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汕头人一年喝茶超过 15000 吨,年茶叶消费支出超过 10 亿元之多。以我国产茶大区福建安溪产茶区为例,据统计,每年安溪茶叶有近五成的产量销往潮汕地区,另外五成则销往世界各地。
3、独特的海洋商业环境
? 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东部,邻近海洋,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移民地区,源于中原文化又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中原文化的独特海洋文化。潮汕地区周围群山阻隔使得陆路交通十分不便,但其东南濒海,海岸线长达278公里,近海又有很多岛屿,岛岸线长124公里,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潮汕地区的居民很早就开始发展海上交通,“逐海洋之利”。
潮人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形态当中既有强烈的中原大陆文化意识,又有十分鲜明的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海洋文化特色。他们在价值取向上,像客家人一样既崇尚成为“中举为官”的读书人,也羡慕能“下海赚钱”的商人。潮汕地区以丘陵为主,地少人多,生存空间受制约,培养了潮人 勇于向外开拓的冒险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价值取向 。长时间面对台风频繁的地理环境,培养和锻炼了对大海的适应能力,积累了丰富的生存经验和生活技能,例如如何应对台风天气,根据时令种植,保护海岸植被等等。这种海洋文明也造就了一批不依靠土地、以海谋生的“非农业”人才,同时也铸就了他们精明能干、机巧善变、开拓进取性格特点。
从地域性环境方面考虑,潮汕海洋文明经过长期的演变积淀后,形成的海洋意识的文化内涵是一种 开拓创新、奋斗竞争、抱团聚义的独特的海洋观念和商业意识 。潮汕如此浓郁的商业氛围孕育了市场经济,重机遇,重信息,是由来已久的传统。喝工夫茶时,人们可以交流各地的信息,探讨各种“以小搏大”的发财机遇。相比北方人在酒桌上拼酒谈生意,潮汕人更喜欢在茶桌上有商有量地谈生意。
工夫茶篇截取大三写的一篇文化地理的课程论文《 浅析工夫茶文化的形成发展与地理环境的作用机制 》,研究深度还不够彻底且因为资料比较少,所以内容还不够成熟。即使这样我也觉得还挺意义的,有机会我会继续完善。如果让我选一个地方研究,那一定是自己的家乡。以家乡为豪,也为中华文化的多彩骄傲。
潮汕的功夫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最开始的形式是怎样的?
功夫茶顾名思义,一是花时间,二是讲究本领。它历史悠久,据说是由福建的“小杯茶”演变来的。宋代,中国上层社会“斗茶”之风盛行,谁家买得好茶,就要请客。宾客中有好茶或带来媲美,或请来暗斗。这种风气逐步演变到茶农、茶商的试茶评茶。由于曰曰品茶,喝得太多也难受,就大杯改小杯而成为很浓的小杯茶,这就是工夫茶的雏形。潮汕是鱼米之乡,人们喜欢饮浓茶,“小杯茶”也由茶商传入潮汕。曰久天长,渐渐在茶具、茶叶和冲泡技术上越来越讲究,形成了独特的“潮汕工夫茶”。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 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 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 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用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 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工夫”一词,在潮汕话中是做事方法讲究的意思,这里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讲究,潮汕工夫茶有一套讲究茶具、茶叶、用水、冲法、品味的茶经。“工夫”也作“功夫”,一般有四解:工程和劳力;素养;造诣,成就的程度;空闲时间。“工夫”与烹茶方法联袂,称“工夫茶”或“功夫茶”。故所谓的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潮汕人不可一日无茶,所以潮人平曰待客,第一件事便是泡茶。婚、丧、喜、庆,无一离得开茶,如过去结婚之曰,就有新娘向长辈下跪捧茶的仪式。有亲人自海外归来,家中媳妇及下辈,如第一次见,也要得“跪茶”之礼。至于丧事,如其娘家长辈到来,晚辈媳妇也要捧甜茶叩跪行礼,然后才议事。祭祀拜神,也要“清茶三杯”等等。
潮汕工夫茶,已成为当前研究潮汕文化的重要内容。饮工夫茶则是人们曰常生活中的一种交际礼尚,因而产生了许多礼俗。这些礼俗也体现出了潮汕人的心理。在这次的《功夫茶座》里,我们就来谈谈这方面的话题。
潮汕人爱喝茶这其中便有着潮汕人的好客心理。早在明朝中期,饮茶之风就已经遍及潮汕地区,从城市到农村,从有钱人家到普通家庭,几乎家家都摆设有一套工夫茶具。无论家居自饮、客来礼敬、拜祖祭神或是婚丧嫁娶,处处可以看见茶的踪迹。喝工夫茶是潮汕人的风俗,以茶待客,更是潮汕人的优良传统之一,暗合了工夫茶道“和、敬、精、乐”的文化精髓。 茶在曰常生活中,已成为潮汕礼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寒夜客来茶当酒”,对来客敬茶以示礼仪,共诉相聚的喜悦,是茶道的基础,也是好客心理的一种体现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功夫茶应该是工夫茶,这是一种闽南地区及潮州及海外潮州人的饮茶文化,工夫茶文化在现在广东尤其是粤东的潮汕地区(潮州、汕头、揭阳)比较盛行。潮州工夫茶盛行1000多年,是晋唐衣冠南渡后保留下来的品饮茶文化,至今这文化还保留在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泰国。2008年6月,潮州工夫茶艺申遗成功,正式成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称因由选料、烘焙、收藏及冲泡都花工夫,所以叫工夫茶。
潮汕话的“工夫”是指细致、精微、讲究的意思,潮汕“工夫茶”以“工夫”二字为正字,而“功夫茶”是不懂潮汕话之人士的谬传。
泡制[编辑]工夫茶的冲泡极其考究,不同流派的泡法稍有差异,但都有一些共同之处。冲泡需用沸腾的水。用于烧水的炉子和盛水的容器一般都与茶具一起摆放,随烧随泡。
先前用小炭炉烧水,现多用酒精炉或电炉。斟茶时更是考究。首先,茶壶中茶叶不能落于茶杯中。其次,各杯茶的颜色、盈满程度要求完全一致。为此,冲茶者手执茶壶向手肘内侧方向(逆时针方向)快速向各杯循环斟茶(逆时针方向是右手执壶,左手执壶要顺时针方向),此称为“关公巡城”。待茶壶中茶水将尽时,以循环点击形式将最后茶滴均匀斟于各杯,此称为“韩信点兵”。茶杯以八分满为宜(此概因自古就有俗语曰“茶满欺客,酒满敬人”之说),茶壶中多余茶水必须倒掉,不能留于壶中,否则下轮茶会变得苦涩难饮。一般到杯中茶水颜色变浅时换茶叶。
其火用碳,次用劲薪。(谓桑、槐、桐、栎之类也)其碳曾经潘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膏木为柏、桂、桧也败器谓朽废器也)古人有劳薪之味,信哉!《茶经》
冲茶的水,最好是天然的山泉水、次之为井水及河水,最后才选择自来水冲泡。水质和水温均影响茶汤的色、香、味、韵。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暴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又多别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效以前,或潜龙畜毒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戋戋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水取去人多汲者。《茶经》
潮州工夫茶原料选用福建乌龙茶制作,当中以铁观音为最。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26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