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经常拉稀腹泻用什么可以提前预防
仔猪腹泻在各地长期发生,严重危害养猪业健康发展。腹泻原因众说纷纭根据仔猪发病的原因、症状和阶段,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营养和饲养管理引起的腹泻如:母猪的乳量不足,代乳料消化不良,维生素、矿物质缺乏,仔猪日粮中过量添加铜,饲料中重金属离子超标,仔猪断奶、分群、转舍、中间换料等应激性因素都能导致腹泻。
二.细菌性腹泻?:常见有黄痢、红痢、白痢、副伤寒和痢疾等。
三.病毒性腹泻:?常见有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等。急性胃肠炎,仔猪较易患病,10~28日龄猪最易感染,并有明显的腹泻,死亡率较低。猪传染性腹泻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呕吐、严重腹泻、脱水和10日龄内仔猪死亡率高为特征,5周龄以上的病猪很少死亡。仔猪流行性腹泻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
农谚道:“桃花开,猪病来”。阳春三月,天气渐暖,正是养猪好季节,但这个时节天气变化无常,各种病菌大量繁殖生长,如管理失当,饲喂不善,极易引起猪病发生。进入初春季,仔猪生长加快,抵抗力不高,饲养时应主要注意些啥?初春养猪关键是提高仔猪的抵抗力,降低腹泻率。
在圈舍温度上,猪喜欢干燥的环境,尤其是小猪体温调节机能尚未发育完善,体表沉积脂肪少,抗寒能力较差。而早春三月的天气,忽晴忽阴变化无常,昼夜温差较大。加之有“倒春寒”之说,所以,堵塞漏洞,圈舍扣棚,挂好门帘,保持猪舍温度,环境干燥洁净,空气流畅,创造一个有利于小猪生长发育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做好保温工作,建议新生仔猪室温要达34℃~30℃,保育仔猪室温22℃~25℃。无论是采用地暖暖床、仔猪保温板还是远红外加热保温箱都可以,要保持室温22℃~25℃。
在日常营养和配方上,提高饲料能量水平。正确饲养泌乳母猪:泌乳母猪饲粮配合要合理、稳定。严禁霉变饲料,为预防饲料发霉,可以在配合料中添加2-3公斤饲料级双乙酸钠,来提高饲料品质和适口性,以免造成母猪乳质改变而引起仔猪腹泻。调整思维方法,喂干料,饮清洁温水。如喂湿料,要用清洁温热水拌料,以保持一定的料温,并于每次食后清理饲槽。
在教保料原料选材上,尽量用动物蛋白代替部分植物蛋白,既利于消化利用,又可降低腹泻发生的可能性。当动物蛋白质饲料中豆柏用量超过28%时,仔猪就有诱发腹泻的可能性。同时加入微生物制剂、添加消化酶,特别是要注意,必须添加小分子有机酸盐小分子有机酸:甲酸CH2O2分子量46?乙酸C2H4O2分子量60,以降低仔猪腹泻率,有利于减少腹泻发生。甲酸可以替代部分抗生素,是安全有效杀死细菌病毒的有机酸,分子量小,可以迅速穿过细菌细胞膜,释放H+改变细菌膜内PH值,迫使膜内物资外流杀死细菌。
在日常管理上,要精细科学管理。搞好卫生,做好预防,猪舍要勤消毒,仔猪保育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是引起仔猪腹泻的重要原因,因此,有效地消灭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是防止仔猪腹泻的关键。开展定期的栏舍消毒和畜体消毒,能有效地消灭环境和畜体表面的病原微生物。消毒剂可选用碘制剂、氯制剂及其他高效消毒剂。做好哺喂初乳,消毒乳房区:仔猪吃奶前,先用温水擦洗母猪乳房区,再用0.01%的高锰酸钾溶液,把母猪的腹部和奶头消毒好,防止病从口入。仔猪消化佳能较弱,胃消化液缺少盐酸,而初乳的营养极其丰富,内含大量的蛋白质、乳脂,酸度较高,这样有利于促进仔猪消化道的活动,可满足仔猪生长发育的需要。
再就是提早补料:早补料可刺激胃肠发育,加强胃肠机能,有利于仔猪消化,提高饲料消化率,减少胃肠病。仔猪出生后7天开始诱食,15日龄~20日龄正式补饲,补饲料最好选用质量信誉好的高档教保料,因为他们里面含有了双乙酸钠、酸化剂、植酸酶、消化酶、小分子甲酸钙等高品质的辅助产品,甲酸与植酸酶在猪料当中具有协同作用。在仔猪饲料中分别添加甲酸或植酸酶,?仔猪日增重只能分别提高10%和12%,如二者合并添加,?日增重提高可达26%;甲酸作为酸化剂来使用,常常与丙酸配伍,丙酸-甲酸各半合剂的试验,?随用量的增加就逐步减少大肠杆菌与肠壁的粘附力,?微生物在引发肠炎之前必先粘附于肠壁,?所以酸化饲料总是可以减少断奶仔猪肠炎的发生率,可以有效降低断奶仔猪的腹泻率;断奶时减少了应激。断奶5天内的仔猪应限饲,少添勤喂也可避免腹泻。中间尽量不更换其它品牌饲料,以免产生应激性腹泻。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以贫血、黄疸、发热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该病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发生在高温、高湿的7~9月。该病通常在各种应激和机体抗病力降低的情况下发生。如:饲养管理不良、天气突变等应激因素或患猪瘟、猪蓝耳病等慢性病时,最易并发和继发附红细胞体病。
一、临床症状
猪附红细胞体病初期病猪体温突然升高为40.5℃~42℃,皮肤发红,指压不退色,故有“红皮病”之称。猪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怕冷聚堆,咳嗽,流鼻涕,呼吸困难,尿液淡黄。发病中期,病猪行走时后躯摇晃,喜卧厌立,便秘或拉稀,精神沉郁,呼吸困难,血液稀薄,色淡,往往随注射针孔流血不止。皮毛枯燥,背腹部毛色铁锈色,皮肤苍白,耳内侧、背侧、颈背部、腹侧部皮肤出现暗红色出血点,可视黏膜轻度肿胀,潮红甚至苍白,轻度黄疸。发病后期尿液淡红或呈红褐色,卧地不起;病猪耳朵变蓝色、坏死,排血便和血红蛋白尿,最后四肢呈游泳状划动,呼吸困难,衰竭死亡。
二、防治对策
1、加强猪群的日常饲养管理,饲喂高营养的全价料,保持猪群的健康;保持猪舍良好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消除应激因素,特别是在本病的高发季节,应扑灭蜱、虱子、蚤、螫蝇等吸血昆虫,断绝其与动物接触。
2、对注射针头、注射器应严格进行消毒,无论疫苗接种,还是治疗注射,应保证每猪一个针头。母猪接产时应严格消毒。
3、加强环境卫生消毒,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粪便及时清扫,定期消毒,定期驱虫,减少猪群的感染机会和降低猪群的感染率。
4、预防该病应尽量减少和避免猪群各种应激反应的发生,特别要注意防止仔猪由于断奶应激性腹泻和从外地购进的贩运仔猪应激综合症。通过在饲料内添加2%护仔康1号,从断奶第一餐或贩运仔猪购进的第一餐开始喂起,连喂13~15天,接着用2%护仔康2号添加到饲料内,喂至仔猪达34~35公斤,可明显减少发病率。
5.治疗
(1)解热:体温超过40.5℃以上,可用复方氨基比林、安乃近、安痛定等解热。
(2)纠正水与电解质失衡和酸血症:可灌注口服补液盐、静注糖盐水和5%碳酸氢钠溶液。产房仔猪和哺乳母猪往往病情严重,易导致死亡,因此静脉输入含有葡萄糖、维生素C、安钠咖、葡萄糖醛酸内脂和ATP的解毒保肝溶液,有利于缩短病程,减少死亡。
(3)通便排毒:病猪高热嵇留,阴虚内热,常发生便秘,致使后期低热不退,不思采食,因此可根据病情,缓泻通便。如体质较好的可灌服少量的芒硝、硫酸镁。体弱的灌服液体石蜡等。
(4)防治继发性感染:常见的继发性感染有猪瘟,PRRS、败血性链球菌病、弓浆虫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等。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
(5)促进血细胞的生成:料中加入的有机铁,连喂20~30天或注射牲血素和维生素B12,连用2次。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28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