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工省成本的甜瓜地爬栽培技术你知道么?
厚皮甜瓜也就是我们超市常见的西州蜜瓜、哈密瓜等甜瓜,自上世纪90年代通过保护地栽培引种至我国东南部以后,遍地开花。
但是目前厚皮甜瓜的栽培主要是以吊蔓栽培为主,亩定植约1200株,只留一条主蔓,牵引上架后在子蔓上留瓜一个,重点问题是一株瓜只留一个。
厚皮甜瓜吊蔓栽培
其实这种栽培方法是非常耗费人工的,比如说苗子小的时候就要上架,每隔两天要把新长出来的枝条绑在架上,出来侧枝以后要把除了结果枝之外的侧枝打掉,曾经问过甜瓜种植基地负责人,一个50岁左右女工,只能管理3亩大棚。
其实种植厚皮甜瓜,完全可以采用地爬式栽培。
地爬式栽培甜瓜栽培属于比较省力的一个栽培方式,我画了一个栽培示意图,稍后进行解释。
厚皮甜瓜吊蔓和地爬式栽培对比
如上图所示,地爬栽培的时候在苗长出3-4片叶子的时候摘心,留3条子蔓,每条子蔓上留一个结果孙蔓,第一茬瓜留3个/株,这时需要人工授粉或者喷花(吊蔓栽培也需要喷花),具体怎么喷花,我再发文章。在栽培过程中省掉了牵引上架的操作,省掉打侧枝的操作,节省很多人工。
甜瓜留侧枝
我们算一个理论数据,吊蔓栽培一亩1200株,每株1果,按照单果重3公斤,一亩地收瓜3600公斤。地爬栽培按照单瓜重1.5-2公斤一个,单株收3个,每株收瓜4.5-6公斤,亩收瓜3800-5100公斤,产量不见得低于吊蔓栽培,主要的是省掉了人工投入。
地爬栽培甜瓜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网纹甜瓜最好采用吊蔓栽培,因为地爬的网纹瓜裂纹不太均匀,而且容易烂瓜。
万福甜瓜属于哪儿的特产
陕西都有哪些特产
陕西简称?陕?或?秦?,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单位之一,省会古都西安。如下为旅游网为大家带来的陕西都有哪些特产,供大家参考。
千层油酥饼
千层油酥饼是陕西汉族特色小吃。色泽金黄、层次鲜明、脆而不碎、油而不腻、香酥适口。相传,油酥饼是由唐代的千层烙饼,经历代厨师不断精心改进而成。经制酥、和面、制饼、煎烤而成。
做法
油酥饼用精白面粉、菜油和适量的碱、椒、盐等制作原料。经制酥、和面、制饼、煎烤等工序。制酥时,油、面比例为一比三,将油烧熟后倒入适量面粉反复搓揉,搅拌成面絮,再加温水揉成面团,拉成长条,涂以清油,揪成一两重的小面团,在其上再抹油并逐个搓成三寸左右的长条状;制饼时将以上长条压扁擀薄,加进油酥和椒盐,再一手扯面,一手卷面,扯成约二寸宽,一丈二尺长薄片,边扯边卷,层叠不断,最后卷成螺旋状;煎烤时,将卷好的小圆饼排在锅内,火力均匀。三分钟后,提开鏊锅上层,将圆饼淋油换位再烤,直至火色均匀,两面焦黄即可。
秦都秦椒
秦椒,是辣椒中的佳品,素有?椒中之王?的美称。主要产于关中八百里秦川。秦椒具有颜色鲜红,辣味浓郁,体形纤长,肉厚油大,表面皱纹均匀等特点。分为青、干两种,尤以干椒最为有名,研面油泼后,为佐食佳品。制成辣子酱,香醇适口。秦椒含维生素丙和多种营养成分,经常食用,可以健胃,增加食欲。
历史文化
今秦椒是辣椒,但古代称的秦椒不是辣椒。春秋战国时有的一种植物,是芸香科木本植物花椒,果球形,通常2-3个,红色或紫红色,密生疣状凸起的油点。花期3-5月,果期7-9月。是我国本地麻辣味植物,当年秦地之产,当为秦椒,别称关中花椒。(关中花椒,又称秦椒。主产于陕西省关中地区,以其地古称秦而得名。名列全国?六大名椒?之首)
其后从东南亚胡地,引进一种胡椒科木质攀援藤本植物,其果也麻辣,称为胡椒。由于只有南方种植,秦地不产,故不常与秦椒相混。最后引进是茄科草本植物:辣椒,原产美洲。其甚辣不麻,为辣椒。由于海外引进,故又称海椒。今秦地陕西一带所种之辣椒也称之秦椒,但此秦椒非战国之秦椒。不过,在河南南阳一代,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人们俗称辣椒为?秦椒?,这是否是延续千年的对古老的?秦椒?的一致的称谓,值得探究;因为,这涉及到是否古代秦国是否就种植现在广为称呼的辣椒,也就是说,辣椒可能不一定完全是?舶来品?。由于它们果均红,味均辣,网上不从植物形态考征,把古称秦椒与今称秦椒、把花椒、辣椒两者相混,误人也。
稠酒
稠酒,是陕北特色的农家自酿酒。久违人们传唱的?热腾腾的油糕摆桌上,滚滚的米酒捧给亲人喝?说的正是陕北稠酒,呈米糊状,浑浊黄稠,如黄河万里浊水。陕北人也叫它?甜酒?、?浑酒?,又因为制作过程有一个蒸为糕的阶段,也叫做?糕酒?。各家各户,只在过年时做。做得好的,甜;做得不好,酸。各家各户的稠酒味道不同,因为酸甜程度各不相同。既有原料的不同,也有工艺的差异。最好的稠酒是酸甜适度的。
稠酒因乳白粘稠而得名,酒液中加入桂花后,即为黄桂稠酒。稠酒是选用糯米,蒸熟加曲子酵而制成的一种原汁酒。其色白如玉,清香绵甜,醇厚爽口,具有醒脑提神,舒筋活血,健脾开胃等功效。稠酒类型分为三种:加入中药的苦型稠酒;勾对时加入甜味的甜型稠酒;既无糖、又无药,原汁原味的单料稠酒。
历史文化
稠酒历史悠久,先秦称"醪醴",北魏称"白醪酒"。唐代时酿造工艺得到发展,稠酒质量不断提高,成为人们喜爱的饮品。相传"李白斗酒诗百篇",所饮即为稠酒。
近来陕北稠酒声名鹊起,以香甜可口绿色保健而走出黄土地,风行于都市之街衢里巷。稠酒之好,首在普及。在陕北,稠酒是家常饭,更是年茶饭。做稠酒是陕北婆姨们展示厨艺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没有?斗酒?之类的评比活动,在一个村子里,自有公认做稠酒最好的婆姨。到腊月做年茶饭的时候,婆姨们常常互相讨教,而淳朴的陕北人总会倾囊相授,更有热心肠婆姨上门指导,甚至越俎代庖。而过年气氛更为热烈。年年如此,使陕北稠酒的工艺更为成熟稳定,浓郁的酒香早已溢出了黄土地,飘向神州四方。
锅盔
锅盔,又叫锅魁、锅盔馍、干馍,是陕西省关中地区城乡居民喜食的汉族传统风味面食小吃,尤以乾州锅盔(乾县锅盔)最为有名。锅盔源于外婆给外孙贺弥月赠送礼品,后发展成为风味方便食品。
锅盔整体呈圆形,直径尺许,厚1寸,重5斤。料取麦面精粉,压秆和面,浅锅慢火烘烤。外表斑黄,切口砂白,酥活适口,能久放,便携带。省外人编成的顺口溜?陕西十大怪?中,有一怪为?烙馍像锅盖?,指的就是锅盔。
关中较为著名的'有乾州锅盔、长武县锅盔、岐山县锅盔,凤翔县锅盔。山西省新绛县有另一种锅盔,呈半圆状,中间部分有芝麻。
乾州是乾县的旧称。唐朝时,曾在这里设立州府而得名。在《易经》八卦里,西北方称之为?乾?,而乾县的位置恰恰在古城西安的西北方向,故得名为?乾县?。这里地域辽阔,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民风淳朴,物产丰饶,是关中地区盛产小麦的县份。因而,这里的群众多以小麦为主要粮食,并能做出各种花样的面食,尤以锅盔、挂面驰名。
历史文化
相传,当年修筑乾陵(即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墓)时,动员了众多的工匠、民夫、士兵,吃饭问题供应不上,有的士兵就用面粉制成饼坯,放在头盔里在火上烤熟而食,这种饼不但味道香酥,而且还便于贮存,被当地民间运用。因为饼是以头盔代锅而制,故名锅盔。乾州锅盔是陕西风味独特的传统小吃之一,其外观呈圆形,馍边压成带辐射状的一高一低的波纹,火色均匀,看上去宛如一个大菊花图案。其显著特点是:边薄心厚,表面鼓起,馍瓤干酥,色形美观。用手掰开,层层分明;用刀切开,状如板油。闻着香,吃起酥,回味无穷,耐饥,耐贮,携带方便。
做法
面粉十斤,水四斤(水温要按季节掌握),酵面夏季五两,春季七两.冬季一斤,碱面按季节零点五至一两,面水酵面,搭上碱面,和成面团,放在案上用木杠边折边压,压的过程中,再加面粉二斤左右,直压到面光色润,酵面均匀时,分成一斤三两重的小块,再分别逐个用木杠边压、边转,制成圆直径八寸,厚六分的菊花式圆形饼,上鏊烙制。第一鏊是上下火,火候要小而稳,主要是给馍被木杠压后产生的波浪上面上火色,让酵面进一步发酵和最后定型,然后进第二鏊。二鏊是一面火,火候较旺,因火旺鏊内可放一个铁圈,将馍置于空中,主要是起烘烤作用,两个鏊一共要达到三翻六转,大约十分钟可烙制而成。
周至猕猴桃
周至猕猴桃,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周至猕猴桃猕猴桃的质地柔软,味道有时被描述为草莓、香蕉、凤梨三者的混合。因猕猴喜食,故名猕猴桃;亦有说法是因为果皮覆毛,貌似猕猴而得名。品种多样,其鲜果及加工品屡获国际国内多项大奖,并远销26个国家和地区。
营养价值:猕猴桃是一种高营养水果,除含有猕猴桃碱、蛋白水解酶、单宁果胶和糖类等有机物,以及钙、钾、硒、锌、锗等微量元素和人体所需 17种氨基酸外,还含有可溶性固形物10.2-17%,其中糖类占70%,含酸量1.69%。但闻名于世的是维生素C与微量元素硒的高含量,其鲜果的维生素C105.8mg/100g,微量元素硒2.98mg/100g,被称为?营养金矿?、?保健奇果?。
产地介绍:陕西周至,被誉为?猕猴桃之乡?,世界上最大的猕猴桃种植基地。周至猕猴桃猕猴桃的质地柔软,味道有时被描述为草莓、香蕉、凤梨三者的混合。因猕猴喜食,故名猕猴桃;亦有说法是因为果皮覆毛,貌似猕猴而得名。品种多样,其鲜果及加工品屡获国际国内多项大奖,并远销26个国家和地区。产地范围为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楼观镇、司竹乡、马召镇、哑柏镇、二曲镇、终南镇、尚村镇、九峰乡、集贤镇、辛家寨乡、富仁乡、四屯乡、侯家村乡、青化乡、广济镇、竹峪乡、翠峰乡、骆峪乡等18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宝鸡茶酥
传说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一个名叫秃娃的当地人,始作一种小吃取名茶酥并渐有名气其茶酥作得色、香、味、型具佳,被誉为?秃娃茶酥?。
历史文化
传说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一个名叫秃娃的当地人,始作一种小吃取名茶酥并渐有名气其茶酥作得色、香、味、型具佳,被誉为?秃娃茶酥?。后秃娃的手艺由徒弟根诚继承。民国16年(1927年),当地人鲁金诚、鲁子清兄弟俩拜根诚为师,学做茶酥的小吃,得其真传,所做茶酥味美可口,在宝鸡地方享有盛誉。1956年鲁子清参加集体企业,在宝鸡市三好食堂收张秋兰为徒,使得茶酥技术相传。从此,茶酥作为一种地方名吃,被人们喜爱而传颂。
做法
据考证,茶酥之名实为?嚓酥?由外嚓里酥而来(嚓为宝鸡方言,形容茶酥入口时脆酥声音)。食用时,当以香茶为饮,品茶带酥,别具风味。故?嚓酥?又称?茶酥?。随后制作工艺的改进,现如今也有将韭黄炒鸡蛋或香椿炒鸣蛋加入刚出熬的茶酥内,真香味更加浓郁可口。制作以白精粉、猪板油、菜籽油、调料为原料,合面以油为主,用平鏊锅上烤下烙油煎而成,主要在于掌握火侯。做成的茶酥,色泽金黄。外皮酥脆、内层松软、油而不腻,入口酥脆味道美,层层落花放异香。
柑橘
柑橘,属芸香科下属植物,是热带、亚热带常绿果树(除枳以外),用作经济栽培的有3个属:枳属、柑橘属和金柑属。中国是柑橘的重要原产地之一,柑橘资源丰富,优良品种繁多,有4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经过长期栽培、选择,柑桔成了人类的珍贵果品。
历史文化
古籍《禹贡》记载4000年前的夏朝,中国的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生产的柑桔,已列为贡税之物。到了秦汉时代,柑橘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史记?苏秦传》(西汉司马迁著)记载:?齐必致鱼盐之海,楚必致桔柚之园。?说明楚地(湖北、湖南等地)的柑桔与齐地(山东等地)的鱼盐生产并重。[3]
唐宋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柑橘产区域分布与中国现代柑桔分布范围大致相同。宋代欧阳修等撰著的《新唐书.地理志》中列举了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西及安徽、河南、江苏、陕西的南部,向朝廷纳贡柑桔。
唐代诗人岑参在诗中吟道,?庭树纯栽橘,园畦半种茶。?唐代韦应物有诗云:?怜君卧病思新桔,试摘犹酸亦未黄。?明清时期,柑桔业已发展到商品生产时代。清代著作《南丰风俗物户志》记载江西南丰等地,整个村庄?不事农功,专以桔为业?。《闽杂记》(清?施鸿保著)记迷了福州城外,?广数十亩,皆种柑桔。?《岭南杂记》(清?吴震方撰)记载:?广州可耕之地甚少,民多种柑桔以图利。?
阎良甜瓜
阎良甜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阎良区是我国甜瓜主要生产基地,早春甜瓜种植面积5.5万亩,预计总产14.3万吨。阎良甜瓜以其甘甜爽口、风味纯正、肉厚腔小、耐贮耐运而享誉全国,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食材特点:甜瓜因味甜而得名,由于清香袭人故又名香瓜。甜瓜是夏令消暑瓜果,其营养价值可与西瓜媲美。据测定,甜瓜除了水分和蛋白质的含量低于西瓜外,其他营养成分均不少于西瓜,而芳香物质、矿物质、糖分和维生素C的含量则明显高于西瓜。多食甜瓜,有利于人体心脏和肝脏以及肠道系统的活动,促进内分泌和造血机能。祖国医学确认甜瓜具有?消暑热,解烦渴,利小便?的显著功效。
产地介绍
阎良区是我国甜瓜主要生产基地,早春甜瓜种植面积5.5万亩,预计总产14.3万吨。阎良甜瓜以其甘甜爽口、风味纯正、肉厚腔小、耐贮耐运而享誉全国,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阎良区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属西安市远郊区,距市中心40公里,是国家重要的航空工业基地,辖二镇五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24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万亩,地势平坦,自然条件优越,是典型的瓜果优生区。
柿子饼
柿子饼,又称为柿子面饼,为西安传统风味面点,用火晶柿子拌上面粉烙成的柿子面饼,金黄软绵、甜而不腻、芳香扑鼻。
历史文化
相传300多年前,李自成称王西安后,临潼老百姓用火晶柿子拌上面粉,烙成柿子面饼慰劳义军,很受义军将士称道。后来,为了纪念李自成及义军,每年柿子熟了,临潼百姓家家户户都要烙些柿面饼吃。天长日久,就演变成了今天的黄桂柿子饼。
做法
西安最为著名者当推黄桂柿子饼,其原料主要是临潼火晶柿子,配料有白面粉、黄桂、玫瑰、青红丝、猪板油丁,桃仁、白糖、菜籽油等。做法是先将柿子剥皮去蒂,与适量面粉搅和均匀,搓揉成稠糊后,再加面粉揉软,揪成一两重面团,包以糖馅,做成圆球形,入锅烘烤,待底面色黄时,压成扁圆形,随即翻转,烤熟即成。
陕西山楂
陕西山楂(学名:Crataegus shensiensis)是蔷薇科山楂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陕西等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特点:
山楂为蔷薇科植物山楂、山里红或野山楂的果实,味酸、甘,性微温。开胃消食、化滞消积、活血散瘀、化痰行气。用于肉食滞积、症瘕积聚、腹胀痞满、瘀阻腹痛、痰饮、泄泻、肠风下血等。
产地介绍
陕西省,简称陕或秦,又称三秦、古朴秦川,为中国西北一省级行政单位,省会古都西安,是中国经纬度基准点大地原点和北京时间国家授时中心所在地。位于中国内陆腹地,横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中部,地理坐标处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自然区划上因秦岭-淮河一线而横跨北方与南方。总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人口3733万(2010年)[1] ,下辖西安1副省级市、宝鸡等9地级市及1农业示范区。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为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枢纽。
;牡丹区从2000年开始栽植早春小甜瓜,目前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0万多亩,年产量突破5亿斤,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20多个省市,成为助农增收的新引擎和建设新农村的大产业,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5亿斤甜瓜香飘四方10亿元钞票喜进万家
——牡丹区早春小甜瓜发展之路解密
中国菏泽网消息姹紫嫣红-,早春甜瓜分外甜。春夏之交的牡丹区万福办事处瓜香四溢,行走在树木茂盛的田间小路上,感觉到的不仅是沁入心脾的浓浓甜瓜香,更多的是瓜农们那满脸的喜悦和幸福。
牡丹区有着10多年的早春小甜瓜种植历史,近年来,该区着力做大做强了小甜瓜产业发展的大文章。目前,万福、吕陵、吴店、马岭岗等乡镇办事处已发展甜瓜种植10万多亩,总产量突破5亿斤,产品以皮薄、质脆、味甜等特点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年产值10亿元左右,带动种植户人均增收过万元,早春小甜瓜已成为助农增收的新兴大产业。
科技为本重管理
春节刚过,万福办事处农技站长苑玉宗就开始忙碌起来,常常是东家请了西家邀,整天忙得不亦乐乎。他为何具有如此“魅力”?因为他精通早春甜瓜的育苗、种植和管理,经他指导种植的甜瓜,长势好、结瓜多、个头大、成熟早,好吃更好卖。
在牡丹区,不仅有很多像苑玉宗这样的甜瓜种植专家,而且,农业、科技等部门的专家教授经常活跃在田间地头,面对面、手把手地将种植技术传授给瓜农。乡镇农技站根据甜瓜生长期的不同技术要求,制定明确了培训计划,经常邀请市、区的农技专家现场指导,让广大瓜农成为技术上的“明白人”。据悉,全区每年都举办各类甜瓜技术培训班、经验交流会等150余场次,参与群众2万余人次。
该区农业部门在做好技术指导的同时,先后累计引进筛选了30多个甜瓜新品种,像蜜玉1号、甜达等优质品种的种植已占到总量的50%以上。2007年,牡丹区农技专家在国内还没有薄皮甜瓜专用砧木和嫁接技术可借鉴利用的情况下,成功研究出了薄皮甜瓜嫁接砧木的优选和配套嫁接技术,不仅有效解决了甜瓜枯萎病的难题,而且增产20%以上,亩增收2000元左右。配方施肥、生物菌肥的广泛应用,避免了甜瓜重茬所带来的需肥障碍。
今年,在发展大棚甜瓜种植时,牡丹区又着重推广了生物秸秆反应堆技术,提高了地温、气温和棚内CO2含量,增强了瓜苗的抗病性,并为甜瓜提前定苗移栽、提前上市提供了有力保障。运用该技术种植的甜瓜,上市较往年提前7天左右,开市价格达到16元/公斤。
苑玉宗说,他计划明年创建甜瓜精品园,引进优质品种,实施标准化管理,走订单甜瓜、农超对接的路子,使甜瓜的身价再增长40%以上。
合作共赢谋发展
在万福办事处甜瓜种植大户潘喜山的瓜棚里,丰收的甜瓜让他打心眼里高兴,他乐呵呵地说:“我自从加入合作社后,就不用再为卖瓜而发愁了,我们社员们抱团发展。”他加入了万福绿色瓜菜协会,协会从选购瓜种、育苗、栽培、管理、销售等方面,都进行技术指导和优质服务,这使他种植的甜瓜价格比市场高出20%以上,目前该协会会员已发展到600多人。
为避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相互竞价的现象,牡丹区及时帮助、引导农民成立甜瓜专业协会,吸收在种植、经营上的能人进入协会组织,从搜集信息到技术培训,从组织规模化生产到联系外地经销客商,从签约订单到外运销售,都及时为瓜农做好服务,走出了一条“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共赢之路。
为形成拳头闯市场,甜瓜协会每年都举办甜瓜发展论坛、甜瓜种植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邀请农业、科技等方面的专家教授和种植大户等,共同为甜瓜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甜瓜成了农民发家致富的“金疙瘩”,而瓜苗自然也成了瓜农增收的“金苗苗”。万福绿色瓜菜协会紧抓这一机遇,及时指导会员进行育苗,发了一笔瓜苗财。潘庄村瓜农潘金玉,今年培育了50万株瓜苗,卖了40多万元,净收益15万元以上。他高兴地说:“小甜瓜给我们带来了大实惠,给村里带来了大变化,我们的日子真是像小甜瓜一样香甜滋润啊。”
树立品牌闯市场
“拓展市场,品牌是制胜法宝”。对于这句话,去年被评为瓜王的潘富军深有体会。自从当上瓜王擂台赛的冠军后,他们的甜瓜立马成了香饽饽,不少客户慕名而来。
为提升甜瓜的档次和知名度,牡丹区积极引导瓜农严格按照农业标准化操作规程组织生产,鼓励瓜农科学注册商标。2004年,万福甜瓜通过国家无公害品牌认证,其注册的“沁肺春”牌甜瓜名声大振,身价倍增,畅销北京、天津、太原等地区。
举办甜瓜评比大赛、品瓜会等活动,是该区提升甜瓜知名度的又一策略,他们每年都邀请新闻媒体到甜瓜种植基地采访品瓜,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新华社、中新社、光明日报、农民日报、大众日报、菏泽日报等新闻媒体都对牡丹区早春小甜瓜的发展给予了及时报道。
牡丹区还积极引导农民充分利用网络、报刊等现代媒介进行甜瓜销售,鼓励商业意识较强的瓜农外出推销,建立代理网点。目前,该区已在北京、上海、天津、济南、郑州、烟台、青岛等近20个大中城市设立了区域销售代理。
四月牡丹艳,五月瓜飘香。每年的甜瓜销售旺季,外地客商纷纷来到万福、吕陵等甜瓜批发市场开展收购业务。据北京客商吴东伟介绍,他在牡丹区收购小甜瓜已经3年了,每年都能挣上10万元以上,今年准备收完整个瓜期。郑州客商邹伟在刘寨甜瓜市场收瓜5年了,每年都是挣得盆满钵溢。
随着甜瓜市场的迅速发展,当地的二三产业也应时兴起,食品包装、印刷加工、肥料生产、交通运输、餐饮休闲等配套服务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目前已吸纳从业人员近万人,仅物流运输业年即可获利3000万元以上,早春小甜瓜成为助农增收的新兴大产业。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30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