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探访“大国粮仓”
记者实地探访?大国粮仓? 揭秘高科技储粮技术
这里的粮食?吸?氮气吹空调
金秋十月,正是秋粮收获时节。在世界粮食日即将到来之际,记者走进中央储备粮广州直属库有限公司和广州市粮食储备加工中心,实地探访粮食如何入仓、存储,加工后的大米又如何进入市民餐桌。
入库:精挑细选 经过层层?考验?
?大国粮仓?长啥样?近日,记者走进中央储备粮广州直属库,一排排高大的平房仓映入眼帘,仓内存储有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要粮食品种,其中稻谷储量占了七成左右。这里储备的是原粮,主要用于调节全国粮食供求总量,稳定粮食市场,以及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事件等情况。
一踏入2号仓库,稻谷散发的清香味扑鼻而来,仓内粮高6米,约两层楼高。?这是今年新购的稻谷,8月份刚入库,是来自江西的早籼稻。稻谷主要分为早籼稻、晚籼稻、籼糯稻、粳糯稻、粳稻5个品种。我们储备的是籼稻,可加工为适合南方人日常食用的大米。?中央储备粮广州直属库有限公司仓储保管科副科长林春华介绍。
粮库储备的稻谷大多数来自江西、湖南、湖北这三个产粮大省,也有少部分来自广东湛江雷州半岛。而粳稻是东北地区居民喜欢食用的,广州直属库没有采购,籼糯稻、粳糯稻日常食用比较少,一般也不进入储备库存。
夏收、秋收时节,正是新粮采购入库的高峰期。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一粒粒稻谷的归仓需要经过很多程序。记者了解到,送粮的车辆到粮库门口后,要先做登记再安排扦样,然后进行检验。?扦样和检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关系到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逐车扦样后要对质量指标、品质指标、食品安全指标等进行检验,全部指标都合格后方可进行粮食入仓。为防止车辆中掺杂不合格的粮食,在卸车过程中,现场仓储保管人员还时时查看粮食质量,同时采用水分快速检测仪进行过程检测,确保入仓粮食质量良好。
保存:粮食?吸?氮气 防虫又防霉
?大国粮仓?早已实现了仓储物联网全覆盖,仓储人员在后台就能看见粮食的温度、湿度等各项指标。依托6000多个传感器和监控探头,记者在后台的大屏幕上可以清晰地看见仓库储存的稻谷颗粒、玉米颗粒。
原来,粮堆以6米为网格,架设了4层超过300个测温点,内外还有湿度传感器,可以实时将数据传回公司。如果粮食指标发生了细微变化,后台可以第一时间监控到,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通风降温等。
广州地区天气高温高湿,很不利于粮食的储藏,但科技储粮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粮食喜欢低温低湿低氧,所以广州直属库运用充氮气调与综合控温结合的储粮技术,形成了?冬通风,春充氮,夏控温,秋防治?的科技储粮模式。具体来讲,冬季利用冷空气南下时机,通过机械通风换气将冷空气送入粮堆,可以将粮食平均温度降低到15℃以下;到春季气温回升前,密闭粮堆并充入高浓度氮气,将氮气浓度维持在95%以上,来隔热保温和保鲜;夏季高温季节,开启空调来控制仓内空间温度,做好门窗等隔热保温,从而减缓粮食温度上升;到了秋天就进行虫害防治,若有虫则杀虫,无虫则做好防护防治感染虫害。
粮仓创造了?低温、低氧、低湿?的绿色储粮环境,实现了?安全、优质、无害、减损?的绿色储粮目标。即便是在炎热的夏季,平均粮温保持在23℃以下。?稻谷一般是3年轮换一次,小麦则是5年,待出库的时候,小麦品质基本没变化,稻谷各项指标与新稻谷相差不大。?林春华解释,例如稻谷的品质指标脂肪酸值每年上升不到3mgKOH/100g,储存两三年的稻谷的脂肪酸值、品尝评分值、色泽等品质指标,还是在宜存范围内。
出库后的粮食去了哪里?原来出库的稻谷一般会销售给大米加工厂,主要用作加工大米和河粉。大家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加工厂还会用旧稻谷呢?林春华介绍,加工厂在生产大米时按照配方会同时用到新旧稻谷,因为当年新收获的大米口感比较黏,所以需要采用新旧搭配来中和,才能配比出口感好、黏度适中的大米。部分大米还被用于制作河粉,据加工厂反馈存放两到三年的稻谷来做河粉较适宜。
配送:加工后当日可达市区商超
北有中储粮广州直属库,南有广州岭南穗粮谷物公司(广州市粮食储备加工中心),该公司是岭南商旅集团旗下广州粮食集团下属企业,承担着广州市区两级地方储备粮承储和轮换经营任务,肩负着广州地区的主粮供应和应急保障安全重任。在这里加工后的成品米面,市民在8字便利店、朴朴超市、胜佳超市、兴安超市等商超均可以购买。
走进广州市粮食储备加工中心,记者看到一排排巨型的立筒仓、浅圆仓,还有运输车辆忙碌的身影。?目前秋粮收购进入高峰,我们正在积极开展优质粮食收购工作,稻谷每天入库量约有200吨。?岭南穗粮谷物公司总经理刘子立告诉记者。
截至目前,广州市粮食集团已经采购了各类粮油总量超过40万吨,有小麦、稻谷、大米等多个品种。采购的品种根据大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和喜好进行选择,小麦品种主要是国内主流高低筋优质小麦以及进口的加麦、澳麦等;稻谷品种主要有用于煲饭的优质籼稻谷和用于米粉制作的早籼稻谷;大米品种以丝苗、美香粘、象牙粘等籼米为主。随后,根据秋粮的上市时间,粮食集团还将继续在广东、湖北、江西、广西等地收购符合大湾区居民喜好的稻谷,确保稳定的市场供给。
广州市粮食储备加工中心内有多个高超30米的稻谷立筒仓,单个仓能存储几千吨稻谷。入库的稻谷存放于准低温仓,将粮温控制在21℃-23℃。而大米的储存要求更为严格,大米低温仓库需要将粮温严格控制在17℃-19℃。
走进大米低温库,一袋袋大米堆积成山,里面传来一阵阵凉意和浓浓的米香,这里包括政府战略储备粮。?在低温条件下存放的大米,可以保持新鲜、营养、健康的品质,储备大米每年要进行4次动态轮换。?刘子立介绍。此外,中心还配有强大的小麦和稻谷加工能力,能随时满足市民的生活需求,保障粮食市场的稳定供应。大米车间配置了一条日加工稻谷300吨的生产线和两条日加工200吨的精制米生产线,可年产大米12万吨。
那么加工完的大米多久可以到达终端市场?广州市粮食集团在市区设有2个粮食准低温配送仓,可存放成品粮油约7500吨。在粮油市场稳定的情况下,每天从加工中心运到配送仓的大米约200吨。当粮油市场发生波动,可立即启动粮油应急供应机制,每天从加工中心运到配送仓的大米超过500吨以上。配送仓都配置了相应的物流车队,日运力超2000吨,物流配送响应时间在12小时以内。
?米面粮油产品从配送仓配送到街市商超客户仅需12小时,即上午加工打包好的新鲜大米,市民晚上就可以在商超购买到。?广州市粮食集团储备分公司总经理王小坚介绍。以海珠区海珠仓为例,这里有3个准低温粮仓,里面储存了不同规格的大米、面粉、食用油等,从加工中心运来的新鲜大米将在这里中转。?我们每天按照客户需求的品种、数量,通过系统生成每份订单,交仓管员拣货装车配送到终端客户。每天从加工中心运来的粮油产品只作短暂存放,一般每7天就周转一次,确保供应到市民家中的粮油产品品质新鲜。?王小坚说。
保鲜有术
粮食喜欢低温低湿低氧,所以广州直属库运用充氮气调与综合控温结合的储粮技术,形成了?冬通风,春充氮,夏控温,秋防治?的科技储粮模式。
科学轮换
稻谷一般3年轮换一次,小麦则是5年,待出库的时候,小麦品质基本没变化,稻谷各项指标与新稻谷相差不大。
链接
选购大米有窍门
?根据市场调研和反馈的销售数据来看,广州市民偏爱南方籼米,消费占比超80%,粳米选购占比约10%。在家庭消费中,大家首选小颗粒的丝苗、油粘类,而粳米多用来煲粥。?广州市粮食集团技术研发部何东升介绍。其实不同大米在营养和烹饪方式上差别不大,但口感上差异较大。籼米尤其是优质南方籼米,米粒细长、通透,成饭口感香甜软糯且有弹性,颗粒分明有嚼劲;粳米支链淀粉含量较高,米饭黏性较高,部分南方人吃了后感觉难消化。
大米如何选购?何东升建议先看生产日期,离生产日期越近的产品越新鲜;尽量不购买散装大米,散装大米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必定会落入灰尘,同时难免有人抓一把来闻一闻,一不小心就会留下细菌;适量购买,大米是有生命的有机体,打开包装后的大米极易受储存环境影响,为确保在最佳品鉴期食用,建议适量购买;好大米硬度较高,表面通透,爆腰粒少,色泽均匀呈自然米白色,黄粒米和腹白粒米少。
大米喜欢低温低氧环境,在家庭保管大米方面,林春华建议将大米拆包装后要用密封袋封好,放在阴凉的地方,可以放入冰箱保存。大米一般不要存放超过半年,否则容易生虫。
《广州日报》2022年10月15日第A6版
在陕西省三原县,农闲时经常上演一些秦腔剧目,其中有一出颇有名气:《疲秦计》。该剧讲述了战国时期,一位名叫郭征的韩国水利工程师说服秦统治者从泾河引水修建运河灌溉农田,从而将关中变成了世界粮仓的故事。在那个万魔练习生混战的年代,秦国为了完成统一霸权,把矛头指向了邻国韩国。在韩国即将灭亡的时刻,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上发生了一场奇怪的战争。这场奇怪的战争是为了建设郑国渠。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公元《史记》年对郑国渠做了明确的记录。朝鲜水利工程师郭征来到秦国,说服统治者在秦国开凿运河,从泾河引水,修建了这项工程。后人对这场特殊的战争是这样描述的:用大工程互相攻讦,是一种异想天开的想法;以大项目为武器互相攻击,可谓千古奇战。戏剧性的是,这场奇怪的战争的结局是郑国渠,这个最初被韩国视为救命稻草的国家,恰恰让韩国走向灭亡。这条由郑国开凿的运河虽然几经破败,但两千多年来几乎每个朝代都在它的基础上重修。直到今天,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仍在享受着运河水带来的好处。那么,两千多年前,韩国为什么要把国家命运寄托在一条运河上呢?让秦国建立郑国渠,这是一个削弱秦国的计划。怎么变成了强秦的策略?关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民歌:九曲荆河湾,冲出龙口,进入荆渠,灌溉良田难以计数,郑的地址刻骨铭心。歌谣中的龙口,就是《史记》年记载的禄口。据《史记》年记载,郑国渠取水正是从禄口,像一根长长的稻草,穿过关中平原北部,把泾河和洛水河连接起来。郑国渠引水口是泾河旁的中山脚下的峡谷口。经过两千多年的变迁,郑国渠已经湮灭,那么真实的郑国渠是什么样的呢?据《史记》年的记载,郑国渠流经今天陕西省的泾阳、三原、高陵、临潼、阎良等县,绵延124公里,灌溉农田115万亩。年郑国渠的记录非常简单,在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隐藏着一段不寻常的历史。故事始于公元前256年的商鞅变法,这场变法为郑国渠的建设埋下了伏笔。秦国地广人稀,商鞅鼓励开荒兴修水利。商鞅重赏农战的政策使秦国迅速强大,他开始把目光投向邻国韩国,因为韩国位于秦国东部函谷关后的要道,成为秦国东扩的障碍。当时,秦军作战勇猛,被视为虎狼之军。秦军使用的武器非常锋利。箭头表面经过铬盐处理,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刃口依然非常锋利。面对强秦的威胁,南朝鲜成了惊弓之鸟,南朝鲜的首都几经迁移。然而,这并不能避免秦咄咄逼人的攻势。为了对付,当时的统一战线政治家苏秦提出了六国联合抗秦的主张。对此,秦国采取了魏国张仪的连横策略,对其他诸侯国又打又拉。公元前307年,秦国终于夺取了令人垂涎的函谷关。此时大平原上的良田和物产开始接触秦军,当时离秦较近的魏比较强大。公元前293年,汉魏联合,在今天洛阳东南的伊阙地区与秦国作战。结果,杀死了24万韩魏联军,韩国及其最重要的盟友遭到了秦国的致命打击。公元前291年,秦国攻占了冶铁手工业中心韩国中原重镇万。短短一年后,在的威胁下,南朝鲜被迫割让大片沃土给秦国。公元前266年,一位游客向国王求婚
公元前262年,攻占了韩国重镇王业,切断了太行山上党至新郑的道路,迫使韩投降。结果韩把上党献给了赵,引发了公元前260年的长平战争,40万赵军被秦活埋。公元前249年,韩国濒临崩溃。当时朝鲜军队的战斗力也很强,据说强弓强弩都在朝鲜,天下的刀剑都在韩为。然而,在强秦的进攻下,南朝鲜真的被打败了,到处都是士兵的尸体,人们四处流亡。场面十分凄惨。面对强大的敌人,奄奄一息的汉惠王派手无寸铁的水利工程师去劝说秦国兴修水利。在韩国看来,这是救亡图存、危难求生的好办法。当时各国都没有常备军,人民都是军人。然而,要修建像郑国渠这样的大型灌溉工程,秦国必须动用所有的青壮年劳动力,这将耗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这必然会影响秦国统一战争的进程。韩国想寻求暂时的和平。那时候思想和技术都很开明,有才能的人去国外做贡献,被重用是很常见的。出现了各国以水利为强国之本的思想。对秦国来说,兴修水利是巩固基础、培育都城、吞并六国的战略大计。当时秦国关中平原没有大型水利工程,所以韩国认为这个方案最有可能被接受。肩负拯救南朝鲜命运重任的郭征在咸阳宫会见了秦国统治者吕不韦,并提出了修运河的建议。当时,秦只有13岁,国家的重大政策实际上是由宰相主持的。吕不韦,一个商人,不是阿沁人,一直想做几件大事来显示他治理国家的能力,巩固他的政治地位。南朝鲜的提议与吕不韦渴望做出贡献不谋而合,吕不韦在那一年组织力量开始建设郑国渠。公元前246年,泾河成为当时中国最壮观的建筑工地。当时的建设者多达10万人,郑国泽成了这个大工程的总经理。专家认为,秦之所以在战乱不断的关键时刻修建这项工程,与关中的特殊地位是分不开的。关中不仅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而且是一个被自然灾害包围的安全之地。黄河从这里向东弯曲,与东部诸侯国隔断。其南、北、西三面有秦岭、岐山、龙山形成的天然屏障,易守难攻。自古就有四封锁为国的说法。公元前316年,秦军占领四川盆地,成为除中外第二富庶之地。让都江堰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让秦看到水利对国家富强的巨大作用。当时秦军的主战场在北方,成都平原的粮食运输困难,因此增加关中的粮食产量至关重要。古代泾河、渭河经常泛滥,给关中带来了大量肥沃的淤泥。但由于关中平原干旱频繁,良田无法得到充分开发。而郑提出用泾河水灌溉关中,正是秦国渴望已久的。郭征的引水灌溉工程充分利用了关中平原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特征,使运河水由高向低流动。为了保证灌溉的水源,郑国渠采用了独特的交叉技术,堵塞了沿途的清峪河和诗雨河,让河水流入郑国渠。郑国渠巧妙地将泾河和洛水连接起来,取之于水,用之于地,还之于水。在今天看来,这样的设计也可谓匠心独运。公元前237年,郑国渠即将完工,这时发生了一件意外。秦国看穿了修运河是一个阴谋
秦权衡利弊,最后得出结论,兴修水利对于发展关中农业的意义远远可以抵消国力的消耗。因此,秦王收回了驱逐侨民的决定,郑国渠得以继续建设。公元前236年,郑国渠花了十年时间才建成。郑国渠尘埃落定。人们看到了一个新的秦国。郑国渠和都江堰南北呼应。如同两翼,东方六国都在它的阴影之下。秦国灭六国的时候到了。郑国渠建成后,关中成为天下粮仓。据历史学家估计,灌溉的115万亩良田足够秦国60万大军使用。公元前230年,秦军指向朝鲜。此时对于秦国来说,弱秦战略变成了强秦战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的最后决战一开,南朝鲜全军覆没。郑国渠建成十五年后,秦国灭六国,实现统一。郑国渠一直影响着中国最强大的汉唐王朝。由于郑国渠的灌溉和关中的物产丰富,繁荣的汉唐都城长安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沧桑中,郑国渠消失了,但它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目光。1985年冬,陕西省文物保护中心的秦建明来到泾河,终于找到了失踪的郑国渠。秦建明的研究发现,2000多年前郑国渠的第一个遗址是泾河漩口地区王湾村和尚然村之间一个叫老虎岭的地方。失踪了几千年的郑国渠终于浮出了水面。两千多年后,一项名为泾惠渠的新水利工程在离郑国渠遗址不远的地方修建起来。这条名为泾河的运河造福了关中的土地和人民。今天,关中平原有130多万亩良田,而这份恩宠的源头就是郑国渠。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32431.html